首页 百科知识社会科学学导论:影响社会科学家成长的环境

社会科学学导论:影响社会科学家成长的环境

【摘要】:但社会科学家的成长,是社会科学家自身的努力与外部环境提供良好条件所作用的结果。从国外来看,美国十分重视社会科学家的作用。同时,图书资料的完备也是社会科学家成长的重要因素。影响社会科学家成长的个人因素,或者说成长为社会科学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四、社会科学家成长的环境

社会科学家是社会科学的创新者,是科学研究的带头人,是科学人才的培育园丁。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社会科学家。但社会科学家的成长,是社会科学家自身的努力与外部环境提供良好条件所作用的结果。

1.环境因素

社会科学家的价值表现为环境和社会对他的培养和造就,这就构成了社会科学家成长的外因。影响社会科学家成长的环境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重视,社会尊重。我国这些年来社会科学发展比较快,诞生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家,这同我党和政府对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分不开。邓小平曾明确要求:“从中央起,各级党委一定要把思想理论工作放在正确轨道和重要地位上。”2005年3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社会科学界联组讨论会时说,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要把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努力取得更多有深度、有分量、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胡锦涛总书记希望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牢记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学风;加强团结协作,积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国家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也给予了很多资金支持。国家建立了重点课题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和青年社会科学基金,地方也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基金,以不同形式对社会科学研究进行资金投入。国家除了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制度支持外,还通过税收贷款、价格等经济手段支持宣传文化事业,并鼓励社会力量进行资助。

从国外来看,美国十分重视社会科学家的作用。他们在探索国家面临的经济、政治、社会难题的挑战,在设计社会未来发展规划时,总是依靠社会科学家组成的智囊团、思想库提供多种方案,从中作出最佳选择,提供给立法部门进行研究。举世闻名的兰德公司,是由千余名经济学家、工程师、数学家、计算机专家、政治学家等各方面专家和辅助工作人员组成的全能型智囊团。在政策方面,美国制定政策鼓励和吸引大批外国人才到美国。在美国政府研究基金中,社会科学、教育所占比例约三分之一左右。

(2)社会稳定,生活安定。科学劳动是以精神生产为主的劳动,其连续性要求有一个安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保障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能够集中精力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历史证明,凡是环境安定、文化繁荣的地区和国家,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都能连续进行。以美国为例,20世纪3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与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有对它造成破坏有关。现在,全世界活着的知名科学家,有一半生活在美国。美国还拥有人数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同样,历史也证明,政局不稳,国家动乱,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得不到保证,其后果不是人才外流,科学停滞,就是人才被埋没或摧残。如德国,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因为有一大批优秀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曾使其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由于希特勒上台后大肆迫害犹太族科学家,迫使他们离开祖国,逃亡到美国。随之,德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由兴盛变为衰落,科学中心也由德国转移到美国。

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内战,科学事业遭到很大破坏,社会科学发展不起来,科学人才大量外流。“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使许多知识分子被视为牛鬼蛇神而打倒,人才损失和外流非常严重。改革开放后,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政局稳定,吸引了众多海外学子回到祖国怀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促进科学人才的健康成长,才能加速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

(3)教育发展,资料完备。社会科学家的成长,离不开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社会科学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文科院校十分重视社会科学教育,有很多社会科学分支学科及院系。理工科院校也越来越重视社会科学教育,许多理工科大学成立了社会科学院系,设置文科专业,开设文科课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如清华大学名校就是这样。这说明在当今时代,科学飞速发展,知识结构日趋复杂,各门学科之间呈现交叉化发展趋势,文理渗透性大为增强,知识教育不再是单一化,而呈现为综合性多元化了,这更为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同时,图书资料的完备也是社会科学家成长的重要因素。社会科学的思辨性很强,大量的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在实验室里进行,这样就更突出了图书资料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要加强图书馆室及图书资料的建设,各研究机构建立图书资料中心,配备电子检索网络,以能迅速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图书资料要全面丰富,能尽快汇集国内外各学科各门类的前沿信息和最新动态。翔实的资料,丰富的信息,这些条件对社会科学家的成长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2.个人因素

社会科学家的成功,除了社会客观因素外,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的主观因素。影响社会科学家成长的个人因素,或者说成长为社会科学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博学多思,精益求精。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建设者需要宽广的知识面,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大学问家胡适要求学问既做到“博”又做到“专”。胡适要求:“学问之道两面而已,一曰广大(博),一曰高深(精),两者须相辅而行。务精者每失之隘,务博者每失之浅,其失一也。”后来他又通俗地指出:“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15]1936年,胡适给他最喜欢的学生之一,后来成为著名物理学家的吴健雄写信,劝她在专业学习之外,“多读文史的书,多读其他科学”,这样才能“胸襟广大”、“见解高明”。余英时曾经评价“胡适在许多思想和学术的领域内——从哲学、史学、文学到政治、宗教道德等——有人亦步亦趋地追随他,有人引申发挥他的观点和方法,也有人和他从容商榷异同,更有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他施以猛烈的批评,但是几乎没有人可以完全忽视他的存在。这一事实充分地说明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占据的枢纽地位”。[16]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要成长为社会科学家,就要求涉猎面广,专业知识精深,要求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切专业科研的方法论,任何学科领域的教学研究,都离不开马列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都离不开对客观事物历史的、客观的、辩证的思考。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更高、更完整、更系统、更扎实,因为专业知识是反映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尺,因而需要对专业知识吃透、钻透,把握科学知识的内在体系和必然规律。需要及时汲取当代科学发展的最新知识,了解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基本内容,把握学科知识纵横发展的立体网络结构

(2)科学缜密,治学严谨。毛泽东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17]科学研究要科学,要实事求是,要经得起推敲和论证。伽利略是数理物理学与实验物理学的奠基者,但是伽利略严格按实验事实说话,对于那些只根据轻率的推测就能解答或者只能由哲学体系演绎出来的问题,他宁愿承认无知。他大胆地承认他对于力的本性、重力的原因、宇宙的起源等问题毫无所知。他认为与其夸大胡说,不如宣布那个聪明的、智巧的、谦逊的警句:我不知道。[18]近代三大学人严复王国维和胡适都主张治学要取鉴西学所长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这样中国学术才能取得“自觉之地位”。通贯古今中外之学的王国维,治学纵横融贯、科学缜密,他能综合运用考据、归纳、分类、比较、演绎、综合、互证诸方法,将研究对象经逻辑处理而有机联系起来,管中窥豹,由少引多,探源察变,驭繁执简,设疑考信,博证精析,立论缜密而依据灼然,因此他的学术成就凌驾前辈而超越同代。王国维曾经说过:“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严谨而又缜密的治学精神为后辈树立了榜样,永远激励着后生学子。

科学家一般都热爱自己的事业,愿意在专业领域中显示自己的才干,不谋求权势,不刻意追求财富,要甘坐冷板凳,要有强抗干扰能力。现在许多科学工作者面对“权”与“钱”的诱惑,陷入了职业困境,“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样于学问是无益的。胡适提倡做学问“当存一个‘为真理而求真理’的态度”,坚决反对治学中“狭义的功利观念”。1952年,爱因斯坦曾被邀请就任以色列总统,但被他婉言谢绝。居里夫人曾经明确地说,贫穷固然不太好受,但是过富却也没有必要,甚至是很讨厌的。因而治学需要“超脱”世俗的科学的治学态度,同时,治学需要有科学的思维。科学工作者能够大胆假设,演绎分析,归纳综合,立论精辟,推导有致,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胡适崇尚科学的实证精神,他提出了两点:“1.大胆的假设;2.小心的求证。假设不大胆,不能有新的发明。证据不充分,不能使人信仰。”王氏弟子总结王国维的治学方法时,强调他“凡立一说,必本于新材料与旧材料完备齐集之后,然后加以大胆的假设,深邃的观察,精密的分析”。

(3)品德高尚,不慕虚名。杰出的科学家不但为人类物质文明作出了贡献,而且以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人类的精神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爱因斯坦生前不为名利,死后不要纪念,他的书面遗嘱是:免除公共集会、宗教仪式、花卉布置以及所有的典礼,不发讣告、不举行葬仪,等等。他生前还再三嘱咐:切切不可把默西尔街112号(他的住所)变成人们“朝圣”的纪念馆。密立根在爱因斯坦70寿辰的贺词结尾说:“就像我对他在物理学上的巨大贡献深怀敬意一样,对他在为人处事和道德领域中的最伟大的品质也深怀敬意……他最令我钦佩的是他的非凡的光明磊落,他的虚怀若谷,他的诚恳忠实,以及他完全心悦诚服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和由于了解到新情况而完全改变自己的立场。”[19]巴甫洛夫曾经语重心长地对自己的学生说:学者在成功面前,首先应该想的是获得成功之前的挫折和教训,而不是成功后的赞扬与荣誉。因此,作为科学队伍建设者,应当多想想如何为人类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而不应该想怎样才能成名。

科学家应该具有谦虚、坚强、稳重、勤奋、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乐于公益、献身精神等优良道德品质,摒弃利己、奸诈、狡猾、吝啬、弄虚作假、零剽整窃、嫉贤妒能、心胸狭窄、不劳而获等不良品质。要树立科学的治学态度,就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坚持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名利”的治学态度。这需要社会科学队伍建设者立大志向,做大学问,既要反对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保守态度,又要反对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冒进态度,抵制泡沫学术和学术失范,注重学术积累和知识增长,在厚积上求薄发,在积累中求创新。

【注释】

[1]尤西林:《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2]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6、52页。(www.chuimin.cn)

[3]让·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9、53页。

[4]《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9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6页。

[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7]《资本论》第3卷,第120页。

[8]《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6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5页。

[10]《人民日报》2002年7月17日第一版。

[11]尤西林:《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1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655页。

[13]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8页。

[1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7月1日。

[15]转引自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166页。

[16]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166页。

[1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758页。

[18]徐纪敏:《科学学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14页。

[19]徐纪敏:《科学学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