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具体考察社会科学的要素时,又会发现它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特征。真理的客观性是说“真理是客观的”,这与“规律是客观的”不同,真理是一种认识,是通过思想理论形式,以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是属于思想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社会科学的主观性是研究主体的主观性造成的。......
2024-10-14
四、经验性与预见性的统一
由社会科学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引申开来,它又具有经验性和预见性,这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深入发展。经验性与预见性的辩证统一,是社会科学的又一特征。
1.社会科学的经验性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经验性的理论,都是从人的经验世界中得来的,即从人类可以依靠自己的知觉认识周围世界及其规律中得来的。科学理论的经验性,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需要经验性资料加以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例如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对等理论提出后还要经过吴健雄用实验所得的材料来证实,才能被科学界承认并获得诺贝尔奖。由此可见,科学知识不能脱离经验世界,凡是与经验资料无关或无意与经验资料相印证的理论“知识”都不是科学知识。这种经验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证性。曾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的奥古斯特·孔德认为人类的理智、科学和哲学都只有经过“神学”阶段和“形而上学状态”,运用“实证哲学的方法”,一切“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为基础”,才能达到完全正常的“逻辑状态”。因此他以社会知识获得一切其他科学都具有的实证性质为使命,在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创立了实证主义。
(2)经验的非个别性。实证主义对发展社会科学研究起了重要作用,但它具有热衷于穷究枝节的缺点。列宁曾经指出:“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罗列一般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或者完全起相反的作用,因为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一切事情都有它个别的情况。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末,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东西。如果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而是片断的和随便挑出来的,那末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18]这个批评是很中肯的。
(3)经验的非表象性。实证主义的另一缺陷是追求与认识主体相分裂的纯粹客观性,从而使它有时局限于事实的表面现象。列宁指出:“认识是人对自然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也就是说,只有将事实经过科学抽象,才能得到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2.社会科学的预见性
如果说经验性是人们对发生过的事物的认识,那么预见性反映的就是对尚未发生的事情的预测。一门成熟的学科应当能够对将要变化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准确的预测,但人们对社会科学的批评恰恰主要就是说它缺乏精确的预见性,这是因为社会科学的预测与自然科学不同。
(1)研究客体的能动性。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意识、有判断、有好恶、有学习能力的人,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没有意识不能动的物。例如化学家将锌加在稀硫酸中,决不会担心它会自发地拒绝反应,或“知道”科学家的反应方程式而故意不相互作用。但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比如民意测验发现在某种选举之前某一候选人已经获得多数选民的支持,报纸便据此预测某人可能得胜,支持该候选人的选民看报后会以为大局已定,自己去不去投票问题都不大,这种想法的人较多,都不去投票,则本来稳操胜券的候选人很有可能落选。这种社会现象中普遍存在的博弈机制,使社会科学很难作出准确的预测。
(2)研究条件的复杂性。社会科学研究中涉及到的变数之多、情况之复杂,也是自然科学所无法比拟的。自然科学家在研究某种物质的特性时,往往能制定出一种理论状态,排除不相干物质或次要因素的干扰,集中研究主要因素的作用,并且可以控制该项研究中变数的数目。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就不可能这样。例如,一位社会科学家想要研究不同宗教信仰对政府某项政策的态度,他便无法找到仅是某一宗教的信徒而完全不充当别的社会角色的一个人,因为通常一个人总是充当多种社会角色,其态度不仅是信仰所能完全决定的,还会受到地位、职业、年龄、性别以及所处社区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是无法排除的。这样一来,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果,便不能不同原来的设想有差距。
(3)研究主体的主观性。是指研究主体的阶级地位、个性特征、利益关系等,都可能影响到对研究结果的预测,而且由于研究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他们心理上的相互作用很难使之保持相当程度的距离,从而影响预测的客观性。
(4)社会现象变化的不可逆性。众所周知,自然现象是可以多次出现的,一般时间都不会很长就能得出结果。社会现象则不同,一般不回重复。即使是“相对重复”,所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有时甚至需要几个世纪才能显现出一点规律性的特征。而且由于实验条件不好复制,一项实验不好重复去做,同时任何一种人为控制下的社会实验都不过只是具有实验意义而已,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能把实验室的抽象推广成为普遍的定律。
综上所述,社会科学的预测性不如自然科学那么强、那么准。当然,自然科学也存在预测不准的时候,不过它与社会科学的预测不准是不同的。例如物理学,它的预测不准现象只存在于微观的物理世界,而社会科学的预测不准现象却普遍存在于社会微观和宏观的各个方面。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存在个别结论的不精确现象就不足为怪了,对西方经济学利用大型数字模型预测经济发展趋势时常常出现错误也就能够理解。
事实上,预见性并非科学知识的必备条件。例如,进化论主要是靠过去的动物化石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它既无精确的语言,也没有明确的预测,但任何学者都不可能完全否定这个理论的科学性。再如地质学,它主要是研究地层构造和各种地层的关系,其性质基本上是描述与解释,直至高空摄像术和震测术发明以后才有了一定的预测性,但人们早已经承认它是一门科学。所以尽管社会科学目前在许多方面的预测性还不是那么强、那么准,然而谁也不能否定它已经具备了科学的主要性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其预测性是会不断提高的。
3.社会科学的经验性与预见性的关系
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差,同其发展较晚、经验积累不足有关。为了提高社会科学的科学性,需要把它的经验性与预见性结合起来,逐步地实现经验性与预见性的有机统一。具体地说,就是使预见性以经验性为基础,经验性以预见性为目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社会科学的经验性,表现为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与总结。历史主义认为,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是提供长期的历史预言,它相信通过被人们发现的历史规律能够预测历史事件的过程。这种理论把历史预言当作它的基本目标,认为通过发现潜在的历史发展中的“节奏”、“模式”、“规律”或“趋向”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则认为,历史主义的这种观点是受牛顿力学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而形成的,是一种“古老梦想”。他在《历史主义的贫困》一书中写道:“现代历史主义受了牛顿理论的成功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它能够长期预言行星的位置,这种长期预见的成功使人们心中产生预言未来的古老梦想……认为社会科学也像天文学一样。如果天文学家能预见日食,那么社会科学为什么就不能预言革命呢?”他还指出:“现在的历史主义的流行应该看作是达尔文进化论流行的一部分”,但是20世纪的科学革命,特别是物理学的革命,完全打破了历史主义的美梦。在他看来,一切理论无疑都是用作预测的科学,理论的社会科学也同样能对某些历史现象作出某种预测,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科学的任务就是历史预言,因此必须摒弃“科学的预测”和“无条件的历史预测”两个概念。他认为,普通的科学预测是某些变化(如壶里水的温度)将伴随着其他变化(如水的沸腾)。在社会科学领域,如经济学,当某种条件下(商品缺乏、价格控制和没有有效的惩罚制度等)黑市就会猖獗。所以普通的科学预测是有条件的,而长远的预测只有当它应用于完全孤立的、稳定的周期性的系统出现时才是可能的,才能从有条件的科学预测中推导出来,对于那些开放的、动态的非周期性的系统来说则没有可能。
但是,无论历史主义或波谱的批判理性主义,都没有认识到社会科学所揭示的规律与自然科学揭示的规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自然规律具有确定的性质,所以自然科学的预测比较精确,如天文学家可以根据天体运行规律精确地预测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现什么天体现象等,社会科学则做不到。傅立叶看到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运动体系上具有同一性”,于是希望用精确的科学方法研究社会规律,提出了“情欲引力论”,认为“情欲引力的规律在各方面都符合牛顿和莱布尼茨所阐明的物质引力规律”[19]。其实,傅立叶关于社会规律的“精确科学”只是建立在对“物质、有机体、动物、社会四种运动的类比”之上,靠这种简单的类比是不能精确地论证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
可以说,社会规律是一种统计规律,是一种发展趋势。马克思说,平均利润率规律“像一切经济规律一样,要当作一种趋势来看”[20]。恩格斯也以此为例分析指出:“一般利润率的情况不就是这样吗?它在每一瞬间都只是近似的存在着。如果一般利润率有一次在两个企业中分毫不差实现了,如果这两个企业在某一年内获得完全相同的利润,那么这是纯粹的偶然性。在现实中,利润是根据各行各业、各个年度的不同情况而变化的,一般利润率只是作为许多行业和许多平均数而存在。”“其所以如此,部分的是由于它们所起的作用和其他规律同时起的作用相互交错在一起,而部分地也由于它们作为概念的特性。”[21]马克思在考察了价值规律的作用以后进一步指出:“总的说来,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一般规律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趋势,始终只是以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从不断波动中得出来的、但永远不能确定的平均情况来看发生作用。”[22]这种情况也适用于整个社会科学所揭示的其他规律,因为社会规律“没有任何其他的现实性,而只是一种近似值,一种倾向,一种平均数,但不是直接的现实”[23]。列宁也说过,社会规律“只能表现为平均的、社会的、普遍的规律,至于个别偏差情形则相互抵消”。[24]社会科学的这种统计性质,使它没有一成不变的量和数值而总是一种近似值,没有一种绝对的定性表现而总是通过现实性表现出来。犹如掷一枚硬币,落地时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谁也没有办法确定,但可以知道掷的次数多了其正面与反面的概率将是一半对一半。这不能说社会科学不科学,只能说明它比自然科学更复杂。自然界尚且“天有不测风云”,社会科学知识是一些杂乱无章的社会关系的客观法则,是一些变动不定的社会活动中的稳定因素,是亿万种个体活动的概率,这就更不能要求它像算命先生或预言家那样预测未来,那不是科学的态度。
4.社会科学理论的同步性、超前性和滞后性
社会科学理论的同步性、超前性和滞后性,是与经验性和预见性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又是从社会科学理论和实践的时间关系、逻辑顺序上分析的。同步性指的是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一致,有什么样的社会实践就有什么样的理论。所以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紧扣社会发展的现实,回答和解决当前的各种社会问题。超前性是指社会科学研究应该走在社会实践的前面,不仅要研究社会的昨天和今天,而且要研究社会的明天,探讨社会的未来,回答社会发展中将要发生的问题。滞后性是指社会科学研究实际上往往落在社会实践的后面,主要是研究社会的昨天和今天,总结已经或正在消失的社会现象与社会实践的规律。
社会科学的同步性、超前性、滞后性,是由它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它的根本任务是总结社会发展的规律,揭示社会发展的未来,指导社会实践。理论对实践的服务性,决定了社会科学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必须回答当前发生的社会问题。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决定了社会科学必须走在社会实践的前面,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运动。一切理论都来源于实践,都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因此社会实践是第一性的,社会科学是第二性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科学总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实践。
社会科学的同步性、超前性和滞后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由于社会科学的经验性与预见性是辩证统一的,所以它的同步性、超前性和滞后性也紧密相连,同步性是超前性和滞后性的基础,超前性是同步性和滞后性的发展,滞后性是同步性和超前性的起点。这正说明了社会科学理论在时间上的覆盖面是很大的,既盖住了实践的头,又盖住了实践的尾,而且具有超前量和滞后量。同时,这也告诉我们,社会科学理论应该立足“同步”,着眼“超前”,着手“滞后”。只有坚持把同步性、超前性和滞后性辩证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它的服务和指导作用。
【注释】
(www.chuimin.cn)
[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7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下,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7页。
[3]《列宁选集》第4卷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8页。
[4]《列宁选集》第3卷下,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8页。
[6]《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65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
[8]《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3页。
[10]李德顺:《当前价值论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4期。
[11]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7页。
[12]《列宁选集》第4卷上,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5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80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5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6~187页。
[17]E·莱尔:《理论与方法:从国际比较研究看社会科学的有效性》,《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第12期。
[18]《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8版,第279~280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95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8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90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181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09页。
[24]《列宁全集》第2卷,第595页。
有关社会科学学导论的文章
当我们具体考察社会科学的要素时,又会发现它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特征。真理的客观性是说“真理是客观的”,这与“规律是客观的”不同,真理是一种认识,是通过思想理论形式,以概念、判断、推理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是属于思想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社会科学的主观性是研究主体的主观性造成的。......
2024-10-14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人类社会进行研究的科学,它代表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并公开标示自己的这一阶级性。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阶级性是由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决定的,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与生活状况,决定了它是最彻底革命的阶级。这种共同的非阶级性的对客观现象的认识,就构成了社会科学的社会性。......
2024-10-14
社会科学的历史性是由社会时间决定的。恩格斯在谈到哲学的继承性时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
2024-10-14
因此,有必要首先对整个科学及其体系结构作一个简要说明。《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大的部类,它的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加在一起约有两千多门学科。......
2024-10-13
核心资料,又往往是“参考文献”所列的书目、篇目。背景资料它是对核心材料起参照、比较、深化作用的资料,包括已有研究成果资料和与论题相关的共时和历时的参照材料。上述几方面的资料,在研究论文里,常常在“参考文献”项里一一列出。......
2024-10-14
缺乏社会科学及其他具体科学这块土壤,哲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哲学对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主要是指哲学从世界观与方法论层面对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积极作用。......
2024-10-13
在这一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运用。这使得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成为一种巨大的社会需求,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并产生了一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思潮和流派。近百年间社会科学正是在这动荡不安、充满矛盾与斗争的背景中发展的。......
2024-10-13
它把社会科学作为人文科学的种概念,认为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方面的科学。还有的学者认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有的学科类属界限也很难划清,既可视为人文科学,又可视为社会科学。综上所述,“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复杂关系具有历史的渊源。......
2024-10-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