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社会科学不可缺少的研究对象。[3]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的不断进行是一切社会历史存在的基本前提,根据历史的起点和逻辑的起点相统一的原理,人化自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社会科学研究的复杂性表现在人既是历史舞台上的演员,又是舞台下的观众。因此必须从社会科学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的高度来把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客体。......
2024-10-13
1.主体的涵义
就其广义而言,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社会科学研究主体是指那些专门从事能动地探索和系统地总结社会发生、发展内在的本质规律的人们或群体。从范围上看,社会科学研究主体是广义的认识主体的一部分,所以社会科学研究主体首先应该是认识主体,它必须具有一般认识主体所具有的自然基础、社会属性、认知结构和实践能力。自然基础是指人的生理因素即人的身体和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受器官和大脑神经网络,它是人们认识自然、社会的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是主体接受信息的物质载体和通道。在主体的认识过程中,物质世界的对象以不均衡的能量和信息流作用于主体,使之感觉器官受到压力,获得有关物质对象的感知。由于主体的生理机能千差万别,信息在被接受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和干扰,从而发生感知的差异,这些差异就构成了认识的个性特征。社会属性是指人的社会历史性。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认识的主体必须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主体与旧唯物主义认识主体的根本区别。认识主体只有从社会的立场出发,才能显示出认识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显示出认识主体自身存在的价值。认知结构是指主体的精神结构。它是主体以观念形式把握对象的认知要素与非认知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中包括主体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需要、情感、意志等要素。这种认知结构是主体整理、加工感性材料形成理性认识的重要机制,是影响认识结果的重要因素。实践能力是指主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实践能力是主体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认识目的得以实现的最有效的手段。
2.主体的特殊性
(1)必须具有基本的社会观察能力。所谓社会观察能力就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感受社会的各种刺激,形成对周围事物印象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观察能力就是把社会各种信息通过感官输入大脑,经过大脑的处理,形成对社会综合感知的能力。然而,一般的观察尚不能说是社会的观察,它们还只是一种盲目的、被动的感受过程。因为社会的观察常常不是单纯地靠眼、耳、鼻、舌、身、五官去感受社会所给予的刺激,而是要借助一定的社会调查来了解、分析和研究各种社会对象。总之,科学的社会观察方法是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感性材料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研究对象的第一手材料,就无法认识社会发展的内在的规律。社会科学研究主体的观察能力的形成有赖于观察的科学性、目的性和客观性。科学性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主体在观察社会时要讲究科学的观察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连续性观察与非连续性观察、自然观察与非自然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社会观察不同于一般日常观察,需要有严密的计划和明确的目标,社会观察明确的目的性可以使社会科学研究主体提高对象的选择能力和直接影响观察的质量与效率。客观性是相对于观察的主观性、片面性而言的,它是指在观察中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观察对象的本来面目进行观察和记录。而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好恶任意增减或歪曲客观事实,或者只注意观察和记载那些有利于自己的事实和材料,而不去观察和记载那些不利于自己的事实和材料,更不能凭主观想象臆造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事实。
(2)必须具有基本的整理资料和分析推理能力。社会科学研究在直接观察社会获取大量的感性经验的同时,还要对大量的间接经验进行整理和分析加工处理。整理资料是根据社会科学研究的需要和目的,将观察所得到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进行审核与科学地分类、汇总,或对已加工的资料进行再加工,使之成为可供进一步研究使用的体现现象总体特征和规律性的综合资料的工作过程,这一工作过程要遵循如下一些原则:真实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完整性原则;标准性原则;条理性原则;简明性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社会科学研究主体才能对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组成的大量的经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整理和加工,为进一步保存资料和分析资料提供条件,打下基础。社会科学资料的分析可分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两种。定量分析主要是指对社会科学资料进行量化分析。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使用定量分析法,可以获得清晰而精确的形式化语言。定性分析主要是指对社会科学资料的性质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这种分析研究找出资料内在的结构和联系,从而达到把握其必然联系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一般都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高效、系统地分析和整理社会科学资料。推理是指在整理、分析社科资料形成概念、判断的基础上,由已知推出未知的逻辑思维形式。这是社会科学研究主体用观念的形式揭示社会本质、把握社会规律的最基本的途径。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否则,连最基本的是非都无法判断、评价,更不用说得出科学的结论了。
(3)社会科学研究主体还应具备知识创新能力。过去有一种误解认为,科学技术需要创新,而社会科学研究则只要总结经验就行了。其实不然,社会科学研究仍然需要知识创新。知识创新能力是社会科学研究主体的学术生命。今天的社会科学研究如果没有知识创新作支撑,社会科学研究就不会有重大的突破,而恰恰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又一个重大的突破,推动着社会历史向前发展。如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带来了思想大解放,思想大解放又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大发展,其理论价值是无法评估的。又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给社会主义中国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其理论价值也是无法估量的。因此,社会科学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引擎,而社会科学研究主体所掌握的知识就是引擎的燃料。今天的社会科学知识创新既要继承和发扬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文化知识,通过消化吸收创新,突破束缚,把社会科学研究推向新的境界。当然,社会科学知识创新同研究主体的知识准备和非理性的情感意志要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例如,恩格斯对自然科学中辩证法的研究就有直觉和灵感在起作用。列宁在考虑是否必须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时,也受到直觉和灵感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社会科学研究主体要想成功地进行知识创新,就必须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全面锻炼自己的社会科学知识创新能力。(www.chuimin.cn)
3.主体的社会历史性
社会科学研究主体是在社会实践中把握社会客体,认识社会客体的。而社会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群众的活动,任何社会科学研究主体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因此认识主体的素质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社会生活组织结构、社会知识背景和文化传统等条件的制约与影响,造成了认识主体的社会历史性。
(1)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社会科学认识主体活动的出发点。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都只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展开研究。认识主体不能随意地选择和接受文化遗产,正如人们不可能自由地选择其出身家庭一样,对此马克思写道:“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单是由于后来的每一代人所得到的生产力都是前一代人已经取得而被他们当作原料来为新生产服务这一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1]。
(2)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着社会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和科学认识的心理环境。所谓心理环境是指一定环境中的人对人和社会的主观态度。社会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组织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组织形式也在不断进步,这种进步就会导致社会科学研究心理环境的变化,从而促使社会科学研究科学的、公平的学术探讨气氛的形成。
(3)社会历史条件还制约着认识主体所追求的目标,规定着其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倾向性。整个社会意识和研究主体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以及研究组织形式和心理环境的影响,必然渗透到研究主体的理性与非理性要素之中,影响着研究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目标选择,使得社会科学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特征。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主体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坚持正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向。
4.主体的结构
从社会科学研究主体的结构上看,它可以分为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集体主体三个层次。个人主体是指单个的社会科学工作者。群体主体是指社会科学研究小组(或社科课题小组),它的特点是组合的目的性与灵活性,同一专业、同一方向或者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单个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以为了同一个研究目标组合在一起,以便尽快地完成某一项科研项目。集体主体是指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所、政策研究室等专门的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它既具有人才与资料两大优势,又具有理论突破与实践展开的两大能力,适合于大的研究项目的攻关。可见,每一种主体的形式都按其从事认识活动的组织方式、组织范围而相互区别,同时这些活动形式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由此构成统一的社会科学研究主体活动系统。群体的、集体的认识活动是由无数的个人认识构成的,而任何个人的认识活动又不能脱离群体与集体的认识活动而单独进行。所以社会科学研究主体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系统功能的统一的有机整体。随着现代社会科学多极化和整体化两大发展趋势的出现,它一方面需要具有天才创造力的研究个体的单向突破;另一方面,又需要多方协作整体推进。我们只有全面地把握社会科学研究主体的结构和运动规律,才能真正地掌握社会科学。
有关社会科学学导论的文章
它是社会科学不可缺少的研究对象。[3]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的不断进行是一切社会历史存在的基本前提,根据历史的起点和逻辑的起点相统一的原理,人化自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社会科学研究的复杂性表现在人既是历史舞台上的演员,又是舞台下的观众。因此必须从社会科学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的高度来把握社会科学研究的客体。......
2024-10-13
人口变化是社会现状的“晴雨表”我们中国13亿人口从哪里来?九大要素促成“两高一低”“两高一低”是人口史学上概括出的中国历史上人口变化的第一个特点,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有钱人雇用乳母,也减少了育龄妇女的净繁殖率。将犯人流放到“烟瘴之地”,也会造成大量死亡。......
2023-07-20
一般来说,在阶级社会,阶级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主体,阶级斗争的学说是分析阶级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27]等级划分与阶级区分都是普遍的,两者有何关系呢?研究等级结构及其作用,可以体现阶级结构及其作用。等级结构复杂的社会,用两大对立的阶级观点分析社会,对有的社会问题难于剖析清楚。......
2023-07-02
论教育主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价值的无限扩张,现代社会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以及工具理性,原本自然完整的人的发展,演变为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的发展,教育的主体性日渐式微。主体性是人类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的基本特性主体性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特性。......
2023-11-30
以嘉兴模式为例,我们看到多元社会主体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持续互动、相互协商、达成共识,从而推进了社会参与进程。嘉兴模式中所呈现的社会治理经验,是一种崭新的政府职能转移形式。在嘉兴的环境公共治理过程中,政府并非一放了之,因而在强调多元参与的同时,并不否定政府在环境事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即保障公众参与的有序性。......
2023-11-23
恩格斯认为,在人们自己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创造的时候所遇到的前提和条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8]。在政治条件中,政治制度特别是国家对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制约最为明显。例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由于参照系不同,对同样事物的研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其主要原因在于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系。......
2024-10-13
表5-2不同角色主体的社会资本及其维度的统计由表5-2可知,从不同主体角色的社会资本指数看,组织者社会资本的得分最高,表明组织者拥有较高的社会资本,具有较强的资源动员能力,能够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资本将农户连接起来,实现农户间的合作,这也是符合常理的。核心农户能够通过社会资本对合作发起进行一系列的宣传、协商,最终对如何进行成本分担、收益分配等问题达成共识。......
2023-06-28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尤其对社会人文科学研究有重大影响。对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加工,是研究的重要过程。图2.3Excel电子表格除此之外,通过数据挖掘技术,采用计算设备和相关算法,从巨大的、不完整的、有干扰数据的、模糊的、随机的社会人文科学研究调查数据中,可以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不为人所知但又是潜在有用......
2023-10-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