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体现了中央政治局对中央委员会负责,有利于发挥中央委员会的决策作用。“集体决策”实际上就是要在决策过程中“坚持党的集体领导,而不是个人决定重大问题”。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
2024-10-04
二、中国政治家集团及其产生机制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中国的政治家集团。关于中国的政治家集团这个概念,毛泽东早在1956年八大中央委员的安排时就已经有了前瞻性的设想:“我们计划在三个五年计划之内造就一百万到一百五十万高级知识分子(包括大学毕业生和专科毕业生)。到那个时候,我们在这个方面就有了十八年的工作经验,有了很多的科学家和很多的工程师。那时党的中央委员会的成分也会改变,中央委员会中应该有许多工程师,许多科学家。现在的中央委员会,我看还是一个政治中央委员会,还不是一个科学中央委员会。”[8]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后来毛泽东没有实现这个战略设想。直到1982年以后,这一设想才逐步地实现。党中央委员会成为一个越来越政治的、科学的、成熟的中央委员会,他们就是中国政治家集团。
毛泽东曾经基于赫鲁晓夫的教训提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特别是在1964年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条标准。毛泽东强调,第一条在政治方面,他们(指接班人)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第二条是他们必须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绝大多数人服务。第三条是他们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并与其一同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这就是毛泽东定义的无产阶级政治家集团:不但要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还要善于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更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第四条他们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这一点很关键,也是党中央对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及中央委员提出类似要求的原因。最后一条提到他们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有自我批评精神,勇于改正自我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毛泽东特别指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是在革命大风大浪的锻炼中成长的。应当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挑选和培养接班人”[9]。而本届(指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每一位成员都经过了长期锻炼、长期培养、长期考察、长期检验。
对于这一问题,邓小平同志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贡献。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率先提出一个政治路线问题:“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这就提出了一个要什么人来接班的问题。”[10]这就提出了一个选择什么样的人来接班的问题。邓小平还指出:“陈云同志提出,我们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对于这种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11]
党中央在1994年召开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中国政治家的政治要求。[12]这个要求非常明确:高级干部,特别是省部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首先要努力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他们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应该具有开拓的眼界,应该具有宽阔的胸襟,具有优良的作风,还要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
这个政治领导能力是有客观定义的:就是在一方(指省部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做过全局性领导的经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中国的官员称为长期职业化熏陶的政治家。这一点与美国不同,奥巴马在当总统之前只在伊利诺伊州做过两年的参议员,后在联邦做过参议员,属于议政工作性质,他并没有很丰富的实际执政经验,但通过所谓民主选举他可以直接从一个议政人员“直升飞机”式地成为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执政经验是从他当选为总统之后才真正开始的,并不是很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更像是“临时抱佛脚”,现买现卖,现学现干。上台时多数当选,有执政意愿,缺少执政能力,不久后民意测验的支持率越来越低。反观中国的领导人,无一例外都是经过长期培养和锻炼,特别是在省级岗位历练之后才能够走上中央领导岗位,执政履历更为专业,执政经验更为丰富。
在党的十八大准备阶段,中共中央就十八届“两委”人选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应当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高度统一,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能够驾驭复杂局面,应对各种挑战,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的政治家集团。”[13]
这里特别要求了中央委员能够驾驭复杂的局面,能够应对各种挑战。什么是应对各种挑战?例如在汶川地震的大灾大难中,胡锦涛对四川的领导同志的反应给予的高度评价。就是要求这些政治家具备在复杂的突发性事件面前,在党中央还没有做出重要决策之前,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做出重大决策的能力和魄力。这些都是我们党政治家最好的考试,又是必经的考试:每一位领导干部必须能够做出迅速的反应,以应对不可预见的挑战。
中国政治家集团成员的产生是相当复杂的,不是一种机制,而是两种主要机制。一种机制是严格的多次民主推荐筛选和民主预选的过程。这一次参与十八大的经历使我认识到中央委员的预选比正式选举更重要:因为预选要进行差额选举,而正式选举基本上是等额选举。同时这些领导干部必须是真正一级一级逐步锻炼成长起来的。这样就可以防止王洪文这种“直升飞机”式的人物出现。这是我对这个机制的一个看法。(www.chuimin.cn)
有关十八届“两委”人员的产生,新闻媒体跟进速度非常快。我在2012年11月11日听取北京代表团团长郭金龙传达主席团的讲话时了解到候选人信息,几天之后新华社就做了全面报道。实际从2011年7月就启动了“两委”人选的民主推荐、民主选举、严格考察的过程: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从2011年7月到2012年6月,中央先后派出59个考察组,分赴31个省区市和130个中央国家机关、中央金融机构、在京中央企业进行考察;中央军委派出9个考察组分赴全军和武警部队各大单位进行考察;之后根据需要又对个别人选进行补充考察。按照一定差额比例,最终确定727名“两委”人选考察对象。这和小布什2000年当选美国总统之后政治任命3 000到5 000名官员,以及现在奥巴马连任后面临是否重新任命官员的问题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将这一过程称为有组织的、系统的、全面的考察,而不是某一个领导人指定。2012年11月10日,在十八大主席团举行的第二次会议上,受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托,习近平同志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和中央纪委委员候选人预备人选建议名单作说明。大会主席团会议经过表决,通过了十七届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建议名单,提交全体代表酝酿。中央委员选举分为预选和正式选举,预选是根据上述名单,在代表团驻地进行预选。这种机制同美国不一样,美国50个州有50个代表团,我国是31个省市自治区加上其他机构代表团,一共是40个选举单位,通过这40个选举单位确立选举办法。这个选举办法主要是基于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一个“两委”的选举办法,即通过预选引入了差额的选举,然后提交全体代表进行酝酿。这些方法从1987年沿用至今。而差额比例大体就是在5%~8%这个区间内。这里我们把十六大、十七大同十八大做一个比较,可以发现差额从十六大的5.1%上升到十七大的8.3%,这一次又达到了9.3%(见表9—1)。在这样的基础上预选了中央委员会委员。如果没有当选中央委员则自动进入到候补中央委员候选人中,同时候补中央委员里还需要进行差额选举。本届中纪委委员选举也是采取了差额选举,差额人数为11人(见表9—2)。
表9—1 十六至十八届“两委”差额选举情况(1)
表9—2 十六至十八届“两委”差额选举情况(2)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治家集团的产生基本上依靠两大机制:一是选贤任能民主推荐机制。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通过中央“两委”人选考察组对干部素质进行全面、深入考察,确定政治家集团候选人预备人选,这一点是西方没有的。二是党的代表大会的民主选举机制。先由地方党的代表大会通过差额选举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后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通过差额选举正式产生党的政治家集团,即中共中央委员会。当然这里也会遇到一个基本问题:一名党代表在很短时间内怎么能了解那么多的候选人情况?这个问题的确存在,但是刚才我已经讲到,“两委”名单已经经过一个非常严格的筛选程序,我认为是可以认同这个程序的。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最大的现代政党(党员数量相当于美国共和党加上民主党之和还多一点[14]),是世界最大规模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集聚和历练优秀人才、特别是一批优秀的治党治国治军政治家的最大蓄水池和最大实践平台。人口数量是一个基数,各类人才,包括政治人才,都是在这个基数中产生的。我国现在受高等教育人口已经超过1.2亿人。从如此巨大的人才蓄水池中通过一套成熟的、有效的机制筛选最优秀的人才,可以说中国的人口规模、人才规模在世界所有国家中都是得天独厚的。
我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家集团的评价是:的确是由又红又专的、职业化的、优秀杰出的治国治党治军领导人才组成。他们是中国这个世界大国的政治家,但又不同于其他世界大国的政治家,更不同于西方的政客,有其独特的政治家特性和特质。总之,中国政治家集团的成员构成、质量水平及其团结统一的程度,是中国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决定性因素。
除了中央委员会的政治家领导集团,可能更重要的是中央领导集体。对此,胡锦涛同志在谈到这次换届的时候讲了一段话:“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 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执政,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必须组成一个政治坚定,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中央领导集体。”[15]
据此,中央关于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组成人选有了明确的基本要求,大体是四条:一是政治坚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领导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有正确的政绩观,工作业绩突出,党员和群众拥护。三是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善于团结同志,相容性好,自觉维护中央领导集体的团结统一。最后一条是党性原则强,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过硬,廉洁自律,在党内外有良好形象。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就符合这四项标准。
有关民主决策:中国集体领导体制的文章
这体现了中央政治局对中央委员会负责,有利于发挥中央委员会的决策作用。“集体决策”实际上就是要在决策过程中“坚持党的集体领导,而不是个人决定重大问题”。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
2024-10-04
此外,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成员协助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领导分工。因此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团队内部的有效沟通、协商、协作是“集体领导制”的重要特征,也是顺利运作的重要条件。......
2024-10-04
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是中国特色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基本原则、基本形式、基本特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之间以及常委所代表的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分工协作”的“统一”“合作”关系,而不是“分权制衡”的“对立”“拆台”关系。......
2024-10-04
[18]对此,刘少奇非常赞同和推崇毛泽东关于解剖麻雀的调查方法。[21]中央领导集体调查研究过程本身就是了解中国国情,了解人民需求,了解地方创新的过程。......
2024-10-04
[11]2003年2月,中共十六届二中全会决定正式建立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并制定学习计划,基本上每月安排一次。两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要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是信息共享,注重交流启发。今天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法律,熟悉基本制度,以党章治党,以宪法治国。......
2024-10-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