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风俗与禁忌概说一、风俗的概念风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民俗学的研究范畴。从服饰风俗、饮食风俗到建筑风俗、节日风俗乃至婚丧嫁娶风俗无不与地理环境有密切联系。对于某一民族或群体的个人而言,风俗是一种历史事实。......
2024-10-04
第二节 正确处理国际礼仪与风俗禁忌的关系
在前面我们介绍礼仪起源和现代国际礼仪的形成时曾谈到,当今世界上流行的许多国际礼仪是从某一国或某一地区的礼仪发展、演变而来的,同时国际礼仪也吸纳了世界很多国家和民族礼仪中的精华。风俗禁忌,作为礼仪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必然在国际礼仪之占据一席之地。实际上,国际礼仪本身就包含了一些国家或民族的风俗禁忌的成分。比如,行握手礼的禁忌、交谈的禁忌、穿戴的禁忌以及进餐的禁忌等。所以,国际礼仪在很多场合中与一些国家和民族的风俗禁忌是一致的。
但是,我们所处的世界毕竟是一个丰富多彩和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仅仅懂得国际礼仪或一切按照国际礼仪进行交往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往往会因为不了解交往对象的风俗习惯和禁忌,而造成双方误解和不必要的冲突。比如,握手礼是世界通行的国际礼仪,但是在阿拉伯国家却并不对所有人都适用。一个阿拉伯或伊斯兰国家的国家元首偕夫人到西方国家访问,按照国际礼仪,东道国的国家元首应和来宾一一握手致意,但是如果该东道国国家元首不了解阿拉伯人的风俗禁忌而与女来宾握手,就必然会出现十分尴尬的场面。因为按阿拉伯人的风俗禁忌,男人不能与女人握手或者有其他的肢体接触。
由此可见,即使是世界通行的国际礼仪,也并非对所有国家、所有民族或所有人行之有效。所以,处理好国际礼仪与风俗禁忌的关系,对我们正确地运用国际礼仪、达到国际交往的目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归纳起来就是十二个字:入境问禁、入乡随俗、相互尊重。
1.入境问禁
入境问禁就是指在进行国际交往之前,首先要对不同交往对象的礼仪习惯、风俗禁忌、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特别是到国外参观访问、考察学习、观光旅游时,必须要对前往国家或地区、甚至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地方的乡土人情、风俗禁忌等情况进行咨询和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做好了这一点,对于我们达到国际交往的预期目的,促进交往双方的相互沟通和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建立稳定而牢固的友好关系将会大有帮助。反之,则往往会在无意之中做出让交往对象反感或者认为是伤风败俗的事情来。这样不仅会伤害交往对象的感情和自尊,达不到交往的预期目的,有的甚至造成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
由于不了解交往对象的风俗习惯,触犯对方禁忌而影响与交往对象的关系,甚至招致杀身之祸的事例有很多。据说美国总统肯尼迪在任期间,曾到一个阿拉伯国家进行国事访问,在东道国为他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出于西方人的礼貌,肯尼迪对王后的美大加赞美,并行拥抱和吻面礼。这一举动对欧美人士来讲,是十分正常和得体的礼仪,但却触犯了阿拉伯人的禁忌,并激怒了主持宴会的国王,结果使得宴会不欢而散。另据报道,一百多年前,一位澳大利亚的传教士来到太平洋岛国汤加某个部落,为了向部落首领表示友好,便按照当时澳大利亚人的习惯,提出与部落首领交换帽子。由于语言不通,加上汤加人没有戴帽子的习惯,于是这位传教士便走上前,伸手去取部落首领头上的梳子。结果触犯了当地人的禁忌,传教士被活活杀死。因为按当地的风俗,部落首领头上的梳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其他人触摸这只梳子意味着谋杀首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该部落的后代才发现传教士的被杀原来完全是一场误会,于是集体向传教士的后人真诚道歉。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在不同民族间的跨文化交往中,由于不充分了解交往对象的风俗禁忌,往往一些善意的举动却会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由此可见,“入境问禁”在国际交往中是多么重要。
2.入乡随俗(www.chuimin.cn)
入乡随俗与入境问禁在对外交往活动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主要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尤其在国外进行国际交往活动时,必须对交往对象当地所特有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并且努力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行事。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在斋月里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吃喝;有些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某些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马里,阿拉伯国家等,不能用左手与他人接触或用左手传递东西;在佛教国家不能随便摸小孩头顶;天主教徒忌讳13这个数字。尤其是13日星期五,遇上这种日子,一般不举行宴请活动;使用筷子进食的东方国家,用餐时不可用一双筷子来回传递,也不能把筷子插在饭碗中间;东南亚一些国家忌讳坐着跷大腿;伊朗称好不竖大拇指;保加利亚、尼泊尔等一些国家摇头表示称赞,点头表示不同意,等等。阿拉伯国家妇女比较守旧,到人家家里做客不要问女主人身体如何;给日本人送礼要注意花式,绿色被视为不吉祥,荷花是祭奠用的,礼品上不要有狐狸的图案,因为这种动物狡猾、贪婪。不要把菜汤和饭拌在一起吃,因为这是喂猫的方式。在婚礼上忌用离开、重复、多次等字眼,在喜庆场合忌用去、旧、坏了、完了等字眼。若不注意这些风俗,会使人误认为对他们不尊重或闹出笑话。新到一个国家或初次参加活动,应多了解,多观察,不懂或不会做的事,可仿效别人。
实际上,入乡随俗本身就是国际礼仪的一项重要原则,尊重交往对象的风俗习惯也是遵守国际礼仪的表现。我们不能因为交往对象以他们特有的风俗习惯与自己打交道,就认为人家素质低、不懂国际礼仪。也不要认为自己按国际礼仪的规则与别人打交道,对方也必须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否则就是不懂规矩,不尊重自己。或者在交往的过程中,你按你们的风俗习惯办事,我照我们的礼仪办法应对。如果这样的话,国际交往就无法进行。
风俗禁忌是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既存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我们不可能也无法要求世界所有国家、所有民族和所有人按同一种礼仪模式行事。我们只有处理好国际礼仪与风俗禁忌的关系,尊重和顺应交往对象当地的礼仪习惯、风俗禁忌,才能真正达到对外交往的目的。当然,入乡随俗的目的在于尊重交往对象的风俗习惯,保证交往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不是为了盲目学习模仿。如果不加分析鉴别、不分对象、不分场合与环境,盲目模仿或机械地照搬照用他人的风俗礼仪,只会给人们留下像“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那样的笑柄。
3.相互尊重
相互尊重是现代国际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样也是我们处理国际礼仪与各国、各民族风俗禁忌之间关系所应遵循的重要原则。既然是相互尊重,就应该是双向的、彼此之间的尊重,而不应该是对某一方的或单方面的要求。具体的讲,就是在国际交往的场合,交往的双方都要以真诚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对方的风俗习惯,而不应该只要求别人了解和尊重自己的风俗习惯,却对别人的风俗习惯毫不了解、关心和尊重,一味按自己本国本民族的意愿和习惯行事,我行我素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或者只机械地照搬套用国际礼仪的规则,要求对方遵循国际礼仪,而全然不顾对方的礼仪习惯、风俗禁忌;或者只要求对方完全遵照自己的风俗习惯行事,将自己的风俗习惯强加于人,而将国际礼仪的基本原则、规范置之一边。
做到相互尊重,交往双方首先必须了解对方的风俗禁忌,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尊重,也只有相互了解才能谈得上相互尊重。同时,我们所说的相互尊重,不仅仅只是尊重交往双方彼此的风俗习惯,而且还要尊重国际通用的礼仪。特别在多边交往的国际场合,参与者更应该遵守国际礼仪的规范,按国际礼仪的要求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而不能以维护自己本国本民族的尊严和风俗习惯为由,要求其他的参与者按自己的风俗习惯办事,或者另搞一套。当然,在多边交往的活动中,东道主也应该周全考虑,适当照顾一些国家的特殊情况,而不能因为自己是在按国际礼仪的规则办事,就不考虑少数国家特殊的风俗习惯。
总而言之,无论是“入境问禁”还是“入乡随俗”,都是为了达到“相互尊重”的目的。而要达到相互尊重的目的,就必须首先做到入境问禁、入乡随俗。这三者互为因果、密切联系、相互补充。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三点,我们才能切实处理好国际礼仪与风俗禁忌的关系,使它们相得益彰,达到促进国际交往、增进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最终目的。
有关现代国际礼仪的文章
第一节风俗与禁忌概说一、风俗的概念风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民俗学的研究范畴。从服饰风俗、饮食风俗到建筑风俗、节日风俗乃至婚丧嫁娶风俗无不与地理环境有密切联系。对于某一民族或群体的个人而言,风俗是一种历史事实。......
2024-10-04
对于一般非专业人士而言,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知道和了解世界所有国家、地区和民族或群体的风俗禁忌。因此,在这一节中,我们将着重介绍世界五大洲主要国家的、具有代表性和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和禁忌。......
2024-10-04
实际上,在外事接待活动中,馈赠礼品包括赠送礼品和接受礼品两个方面的问题,接待方无论是接受礼品还是回赠礼品都必须要遵守一定的国际礼仪规范。......
2024-10-04
第一节姓名与称呼礼仪在国际交往中,礼仪主体经常要和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交往对象打交道,记住交往对象的姓名、恰当地称呼对方,是最起码的礼仪要求。前一两节为个人名,最后一节为姓。妇女姓名,基本与英美国家相同。西班牙人姓名常有三四节,前一两节为本人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通常口头称呼常称父姓,或第一节名字加父姓。......
2024-10-04
社交礼仪因此而将举止视作人类的一种无声的语言,又称第二语言或副语言。作为无声的语言,举止一般情况下又叫体态语言,简称体态语或体语。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正式的国际交往场合,礼仪主体必须遵守举止有度的原则。根据国际礼仪的规范,应注意的举止礼仪主要涉及手姿、立姿、蹲姿、坐姿、行姿5个方面的问题。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被用以发挥表示形象、传达感情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四类,叫做指示手势,即指示具体对象的手势。......
2024-10-04
第一节国际礼仪主体的基本素质与修养国际礼仪是促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也是表现交往双方相互尊重、平等友好,从而维持和发展国与国之间、不同国家的人民之间正常关系的重要手段。礼仪主体在国际交往场合中的仪容仪表、气质风度、举止言谈,实际上都是其本人内在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
2024-10-03
(一)照会照会是外交文书中最常用的形式,指国家之间用于外交方面有关事宜的通知,有关问题的交涉,外交礼仪的表示以及对某一问题的正式表态等方面的外交往来文书。在使用正式照会时,必须要非常注意行文的格式,严格遵守相关的礼仪规范。......
2024-10-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