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宴请礼仪概述人们在国际交往中,常常把宴请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与沟通的手段。在餐饮礼仪方面,中国人在餐桌上往往有很多讲究。举行宴会时,中国人讲究无酒不成席,酒是餐桌上的必备之物,劝酒是中国宴会最有特色的部分。从宴请的目的来看,可分为工作性的宴请、礼仪性的宴请和交际性的宴请。而正式的宴会往往有宏大的场面和一定的礼仪程序。一般来说,晚上举行的宴会较之白天举行的更为隆重。......
2024-10-04
第一节 外交与外事礼仪概述
在国际礼仪体系中,外交、外事礼仪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国际礼仪与外交、外事礼仪两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有所区别。国际礼仪是指礼仪主体在所有国际交往活动中应遵守礼仪规范,而外交、外事礼仪则是指礼仪主体在外交、外事活动中应遵循的礼仪规范,其适用范围限于国际交往中的官方或公务场合。我们在本书中所说的国际交往,泛指一切不同国家的组织之间、个人之间的交往,它既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外交活动、不同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外事活动,也包括不同国家的社会团体、民间机构以及个人之间的一切跨国交往活动。与国际交往活动不同的是,外交、外事活动有严格的限定,特指不同国家政府或官方之间所进行的正式交往活动。而民间的个人之间的交往,则不可以被称为是外交、外事活动。
一、外交与外事礼仪的概念
要了解外交与外事礼仪的概念,我们就必须首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外交、外事以及外交与外事的主要区别。总的来讲,外交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也并不是一个国家所有的对外交往活动都可以称做外交。外交是一个具有严格限定性的概念。尽管外交自古有之,但对外交这一概念的定义,学者们却众说纷纭。比较经典的定义是英国外交家欧内斯特·萨道义在其著作《外交实践指南》一书中所说“外交是运用智力和机智处理各独立国家的政府之间的官方关系,有时也推广到独立国家和附庸国之间的关系;或者简单地说,是指以和平手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事务……”[1]而我国学者鲁毅、黄金祺等在其所著的《外交学概论》一书中给“外交”下的定义是:“外交是以主权国家为主体,通过正式代表国家的机构与人员的官方行为,使用交涉、谈判和其他和平方式对外行使主权,以处理国家关系和参与国际事务,是一国维护本国利益及实施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2]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国内外学者也曾对“外交”的概念下过定义,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不管学者们对“外交”如何下定义,但外交的本质特征是不会因为定义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从外交的基本特征上看,外交是主权国家及其代表机关以和平方式所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而非代表主权国家的组织和机关、单位,如中央政府其他部门和机关、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所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却不能被称为是严格意义上的外交,他们所从事的对外交往活动则只能被认为是外事活动。
外事的概念相对于外交来讲要宽泛得多。对于“外事”一词的解释,实际上也存在着诸多分歧,并没有一个严格的、为人们普遍认同的定义。有的认为,“外事”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广义的外事泛指一切对外交往活动;狭义的外事则是指外交事务。也有的仅从字面上将“外事”解释为“外交事务”或“涉外事务”。[3]这样一来,就将“外事”与“外交”、“涉外事务”混为一谈,造成了三者概念的混淆。还有的认为,外事就是“外交”加“领事”。这种说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又将外事的范围限定得较窄。本书认为,“外事”主要是指一个国家除中央政府外交部门以外的其他各级政府部门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及其代表所进行的一切正式的公务交往活动。需要说明的是,以个人身份所进行的各种涉外交往活动,是不宜称做“外交”、“外事”活动的。因为外交的主体只能是主权国家,外事的主体是组织或机构,个人是不能作为外交、外事的主体的。例如,某人代表单位为了公务同外国人打交道,我们可以认为他在进行外事活动。但是如果他只是以个人的身份同外国机构和外国人打交道,我们就不能认为他在从事外交、外事工作或进行外交、外事活动,而只能称他在进行涉外活动。
通过对外交、外事概念和特征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什么是外交外事礼仪的概念了。所谓的外交礼仪,就是指主权国家的外交代表机关和人员在代表国家进行正式的对外交往活动时,为表示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和维护本国的形象和尊严,所应遵守的国际通行的礼仪规范。外交礼仪同外交活动一样,具有严格的限定性,一般的国际礼仪是不能称为外交礼仪的,只有用在外交场合的礼仪才能称外交礼仪。如用于外交访问、谈判、交涉、公文往来、缔结条约,以及为外国国家和政府领导人、外交部长、外交使节举办各种正式活动的礼节、仪式,才是外交礼仪。而外事礼仪则主要指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部门、组织机构、团体单位及其代表人员在开展对外公务活动时,用以维护国家和组织形象,向交往对象表示尊重友好,所应遵守的国际通行的礼仪规范。与外交礼仪相比,外事礼仪的适用范围更广,它广泛适用于一切进行公务活动的国际交往场合。不过,由于外交礼仪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和尊严,所以对礼仪主体的要求和标准更高。不论任何国家和任何等级的外交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不得有任何疏忽。否则,会对国家之间的关系、本国的国际形象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同时,外交礼仪具有严格的限定性,一般只适用于外交场合和外交人员。如果在欢迎外国地方政府首长或其他政府官员、知名人士、企业家时,接待方奏国歌、鸣礼炮、检阅仪仗队就未免显得有些小题大做、滑稽可笑。所以,在一般对外交往场合和外事活动中以外交礼仪同外国人打交道是不大合适的。而外事礼仪则广泛适用于其他一切官方性的和公务性的国际交往活动。尽管外交礼仪与外事礼仪在适用的场合、对象、标准和要求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别,但在官方性质的对外交往活动中,它们之间往往又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因为外交礼仪也包含着外事礼仪的成分,外事礼仪的许多具体规范在外交场合也同样适用。同时,这两者都具有政治性、官方性、正式性、庄重性、礼宾性的特征。
国际礼仪是指一切不同的主权国家之间、不同国家的组织之间、个人之间进行交往的礼仪。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的外交活动、不同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以及企事业单位之间进行的外事活动,还是不同国家的个人之间所开展的各种跨国交往活动都必须以遵守国际礼仪的基本原则为前提。
二、外交与外事礼仪的共同特征
国际礼仪是国际交往活动中国际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和遵守的礼仪规范,外交、外事礼仪作为国际礼仪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其他国际礼仪一样,都是通过一定约定俗成的程序和模式来表现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和友好。虽然外交、外事礼仪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国际交往活动,特别是民间的个人之间的私交。但是,国际礼仪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范却适用于外交、外事礼仪。在开展对外交往活动时,外交与外事人员不仅要严格地遵守外交外事礼仪规范,而且也要遵守一般国际交往礼仪规范。然而,由于外交外事礼仪具有浓重的官方性色彩,与一般意义上的国际礼仪相比,有着它们自己明显的特征。
1.官方性与政治性
在前面我们已经指出,与一般国际交往礼仪不同的是,外交与外事礼仪有严格的限定,特指用于不同国家政府或组织之间所进行的正式交往活动的礼仪。而民间的、个人之间的交往礼仪,都不可以被称为是外交、外事礼仪。因为无论是外宾的欢迎欢送、会见会谈、签字仪式、访问参观,还是外交、领事人员的特权与豁免、国旗国歌无不涉及官方行为。所以,外交外事礼仪最突出的就是其官方性特征,凡是不具备官方性特征的礼仪就不能称为外交、外事礼仪。
同时,外交与外事礼仪直接服务于本国的对外政策,它们在一国的对外交往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外交外事活动中,一方面国家之间或各种类型的组织团体之间的关系要通过正常的礼仪往来来维系;另一方面,国家或组织团体可以运用礼仪作为工具来调节和反映两国或双边关系的冷热程度。可以说,外交外事礼仪是本国对外政策的直接反映,是反映国家或双边关系冷热程度的寒暑表。周恩来总理曾专门对我国外交部礼宾司同志说,礼宾工作人员要懂政治,第一条就是要体现大小国家一律平等,这很重要,这是新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首要一条。外交外事上的礼仪安排如何,对国家与国家之间政治关系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政治性是外交外事礼仪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2.规范性与庄重性
既然外交外事礼仪具有鲜明的官方性、政治性的特征,那么与这两个特征相伴而生就是任何形式的外交外事礼仪必须具有规范性和庄重性的特征。因为外交外事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国际交往,礼仪主体是代表着国家或组织正式同外国人打交道、进行公务活动的,所以它要求礼仪主体对礼仪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要按照国家外交、外事部门作出的明文规定,或者国际礼仪惯例来进行,同时要正正规规、中规中矩、严肃对待,不得随随便便、马马虎虎。外交外事礼仪规范性和庄重性的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礼仪主体代表着国家或组织正式同外国人打交道、进行公务活动,其个人的形象、举止言行是否庄重、得体,直接影响到国家或组织形象和交往活动的成败。所以,礼仪主体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礼仪规范,无论在个人的仪容仪表、服饰穿戴方面,还是在举止行为方面都要做到庄重得体;另一方面其规范性与庄重性的特征还体现在外交外事礼仪的内容和具体形式上。如外宾迎送、接待礼仪、庆典礼仪、国旗国徽礼仪、外交外事文书礼仪等,都有严格而具体的规范要求、无不需要郑重其事。在礼仪的具体形式上,如外宾接待的规格、座次安排,国旗的升降仪式、升挂时的位置排列,国徽使用的场合、外交文书的格式和发送对象等这些具体的问题,都必须规范而庄重,绝不可视同儿戏、敷衍了事。(www.chuimin.cn)
3.礼宾性与约束行
外交外事礼仪同其他所有形式的礼仪一样,都强调“以礼待人”、“敬人律己”为其核心价值。在外交外事活动实践中,无论是迎来送往、访问参观、会见会谈、谈判交涉,还是参加国际会议、缔结条约、发送外交文书,无不讲究一个“礼”字。即使言辞激烈的抗议照会,也要以“致意”开始,以“顺致崇高的敬意”结尾。不讲“礼”,外交外事礼仪就无从谈起,外交外事活动就无法进行。“礼宾”从字面上可简单地解释礼待宾客,而所谓的礼宾性,就是指在外交外事活动中,礼仪主体根据国际通行的外交外事礼仪惯例和本国的相关规定,以相应的礼仪规格和礼仪规范接待来宾或开展外交外事活动。由此可见,礼宾性是外交外事礼仪最本质的特征。同时,外交外事礼仪不仅要“以礼待人”,而且还要讲究“敬人律己”。也就是说,礼仪主体在外交外事活动中,一方面要尊敬他人,另一方面还要严格按照外交外事的纪律和礼仪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不可不拘小节、随心所欲。如在外交活动中应对外国国家元首、外交代表机关和人员、外国国旗国徽要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如果外交外事人员有冒犯、亵渎的行为,不仅是有失礼仪的个人行为,而且还会对两国关系造成直接的负面影响,严重的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甚至会受到国际法的制裁。这就是外交外事礼仪的约束性特征,也是外交外事礼仪不同于一般社交礼仪的主要之处。
三、礼宾次序与外交外事礼仪
礼仪是外交外事工作的窗口,对外交外事活动的成败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世界各国对外交外事礼仪都十分重视。为了做好礼仪工作,各国外交机构一般都设有专门的礼宾部门,如礼宾司、礼宾局等。除此之外,有些国家的王室或总统府还设有专门的典礼局或典礼官,如科威特王室设有典礼局,埃及的总统府设有专职的典礼官。同时,在国际交往活动中,有关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外交机构和外交人员的外交特权和外交礼遇问题,还成为了国际多边条约的内容。如维也纳外交、领事关系公约就对外交代表机构和人员等级、礼宾次序、外交特权和豁免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已成为各国确定礼宾次序、礼宾规格的主要依据。
由于礼宾次序在多边国际交往的场合,体现了东道主对各国宾客所给予的礼遇,是事关国家荣誉和尊严的大问题。在一些多边外交外事活动的场合和国际性的会议上则表示各国主权平等的地位,礼宾次序安排不当或不符合国际惯例,往往会引起不必要的争执与交涉,甚至影响国家关系。因此,了解和掌握礼宾次序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搞好外交外事礼仪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所谓礼宾次序,是指在多边外交外事活动中,东道主对于同时出席活动的、来自各个不同国家、不同组织机构和团体的、不同级别的各国代表的位次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国际惯例进行先后次序排列的具体方式。礼宾次序的排列,尽管国际上已有一些惯例,但各国有各国的具体做法。目前在外交外事工作实践中,我国主要按下列方式进行礼宾次序的排列。
1.按照来宾身份与职务的高低排列
这是我国进行礼宾次序排列的主要根据。大凡举行正式的官方外交外事活动,一般都是按照参加活动者身份与职务的高低安排礼宾次序。如按国家元首、副元首、政府总理(首相)、副总理(副首相)、部长、副部长、大使、公使、代办等顺序排列。由各国所提供的参加活动者的正式名单或正式通知,是确定职务高低并进行礼宾次序排列的依据。由于各国的国家体制不同,部门之间的职务高低不尽一致,则要根据各国的规定,按相当的级别和官衔进行安排。在以这种方式进行排列的情况下,礼宾次序只以参加活动者的行政职务为惟一依据,而不考虑男女老幼之别。
2.按照来宾所代表的国家名称字母顺序排列
一般在国际组织中开展多边外交外事活动、举行国际会议和国际性的体育竞赛时,礼宾次序最常用的做法是按参加国国名首位字母的先后顺序排列,国名以英文字母排列居多,少数情况也有按其他语种的字母顺序排列。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国名的首位字母相同,则依次按其第二个、第三个字母顺序进行排列。在国际会议上,公布与会者名单,悬挂与会国国旗,座位安排等均按各国国名的英文拼写字母的顺序排列。在联合国召开联合国大会,各专门机构的会议和悬挂会员国旗等均按此法。联合国大会的席次也按英文字母排列,但为了避免一些国家总是占据前排席位,因此每年抽签一次,决定本年度大会席位以哪一个字母打头,以便让各国都有机会均等排在前列。在国际体育比赛中,体育代表队名称的排列,开幕式出场的顺序一般也按国名字母顺序排列(东道国一般排在最后),代表团观礼或召开理事会、委员会等,则按照出席代表团的团长身份高低排列。
3.按照来宾正式抵达东道国或就任时间的先后进行排列
这样的礼宾次序排列,多见于国家举行大型庆典或礼仪活动,邀请外国驻华使节参加、出席的场合,如国庆、新年招待会。在来宾的身份、级别职务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礼宾位次主要以外交使节正式递交国书的先后进行排列。
除以上三种主要排列外,我们在外交外事活动中安排礼宾次序时,还需考虑的其他因素,诸如国家之间的关系,活动的内容和性质、语言交流以及参加活动者的威望、资历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把同一国家集团的、同一地区的、同一宗教信仰的,语言相同的或关系特殊的国家的代表团排在一起。对同一级别的人员,可以把威望高、资历深、年龄大者排在前面。如在观礼、观看演出、比赛,特别是在大型宴请时,在考虑身份、职务的前提下,可以将业务性质对口的、语言相通的、宗教信仰一致的、风俗习惯相近的安排在一起。
总之,在外交外事活动中,我们必须认真遵守礼宾次序的相关规范,既要做到尊卑有序,还要平等待客;既要照章办事、一视同仁,也要灵活应变,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同时还要对各国来宾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认真研究,并设计多种应对方案,以避免因礼宾次序方面的问题引起一些不愉快。
有关现代国际礼仪的文章
第一节宴请礼仪概述人们在国际交往中,常常把宴请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与沟通的手段。在餐饮礼仪方面,中国人在餐桌上往往有很多讲究。举行宴会时,中国人讲究无酒不成席,酒是餐桌上的必备之物,劝酒是中国宴会最有特色的部分。从宴请的目的来看,可分为工作性的宴请、礼仪性的宴请和交际性的宴请。而正式的宴会往往有宏大的场面和一定的礼仪程序。一般来说,晚上举行的宴会较之白天举行的更为隆重。......
2024-10-04
第十九章社交礼仪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人际壁垒正在瓦解,国际距离正在缩短,应酬交际越来越多。通过个人良好的礼仪修养,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第一节见面礼仪一、称呼礼仪称呼,是指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之中彼此之间的称谓语。当然,有时可以简化,例如,将“徐工程师”简化为“徐工”,但使用简称应以不发生误会、歧义为前提。......
2023-12-04
实际上,在外事接待活动中,馈赠礼品包括赠送礼品和接受礼品两个方面的问题,接待方无论是接受礼品还是回赠礼品都必须要遵守一定的国际礼仪规范。......
2024-10-04
社交礼仪因此而将举止视作人类的一种无声的语言,又称第二语言或副语言。作为无声的语言,举止一般情况下又叫体态语言,简称体态语或体语。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正式的国际交往场合,礼仪主体必须遵守举止有度的原则。根据国际礼仪的规范,应注意的举止礼仪主要涉及手姿、立姿、蹲姿、坐姿、行姿5个方面的问题。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被用以发挥表示形象、传达感情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四类,叫做指示手势,即指示具体对象的手势。......
2024-10-04
第一节风俗与禁忌概说一、风俗的概念风俗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民俗学的研究范畴。从服饰风俗、饮食风俗到建筑风俗、节日风俗乃至婚丧嫁娶风俗无不与地理环境有密切联系。对于某一民族或群体的个人而言,风俗是一种历史事实。......
2024-10-04
第一节姓名与称呼礼仪在国际交往中,礼仪主体经常要和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交往对象打交道,记住交往对象的姓名、恰当地称呼对方,是最起码的礼仪要求。前一两节为个人名,最后一节为姓。妇女姓名,基本与英美国家相同。西班牙人姓名常有三四节,前一两节为本人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通常口头称呼常称父姓,或第一节名字加父姓。......
2024-10-04
第一节国际礼仪主体的基本素质与修养国际礼仪是促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也是表现交往双方相互尊重、平等友好,从而维持和发展国与国之间、不同国家的人民之间正常关系的重要手段。礼仪主体在国际交往场合中的仪容仪表、气质风度、举止言谈,实际上都是其本人内在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
2024-10-03
(一)照会照会是外交文书中最常用的形式,指国家之间用于外交方面有关事宜的通知,有关问题的交涉,外交礼仪的表示以及对某一问题的正式表态等方面的外交往来文书。在使用正式照会时,必须要非常注意行文的格式,严格遵守相关的礼仪规范。......
2024-10-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