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现代国际礼仪:塑造主体形象的关键

现代国际礼仪:塑造主体形象的关键

【摘要】:同时,礼仪行为主体良好的个人形象,也是对交往对象尊敬与重视的直接体现。在正常情况下,礼仪主体的面部容貌最能引起交往对象的注意。

第二节 国际礼仪主体的形象礼仪

作为国际礼仪的基本行为主体的个人,在国际交往场合其外表形象自始至终都会受到交往对象的特别关注。因为礼仪主体的个人形象,是其个人素质与修养的外在表现,是其本人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的客观反映,并且直接地反映出礼仪行为主体所代表的国家、民族或组织群体的整体形象。同时,礼仪行为主体良好的个人形象,也是对交往对象尊敬与重视的直接体现。所以,礼仪行为主体的仪容仪表、服饰穿戴、气质风度、举止言谈等方面的个人外在形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国际交往活动的开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作为国际礼仪基本行为主体的个人,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对外交往活动中,都必须时时刻刻注意个人的外表形象,并且在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方面,以身作则、起榜样和表率作用。

一、个人形象及其构成要素

所谓形象,从字面上解释是指那些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具体形状和姿态,一般用来描述人和事物的外部特征。就个人形象而言,它通常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所形成的公众印象,以及社会公众由此而对其产生的基本看法和作出的总体评价”。[1]它主要由外表形象和行为举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仪容、仪表、仪态三个方面构成。其中,仪容、仪表是构成个人形象的静态要素,而仪态则是构成个人形象的动态要素。只有静态要素与动态要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一个人的完整形象。

构成礼仪主体个人形象的静态要素,主要指一个人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修饰等静态的外部特征给公众或交往对象留下的具体印象。它主要由仪容、仪表、服饰穿戴等几个部分组成。构成礼仪主体个人形象的动态要素也就是仪态,主要指一个人的举止、行为,如行姿、站姿、坐姿、蹲姿、手姿、表情神态、待人接物等动作、姿态所表现出来的气质风度给社会公众或交往对象留下的整体印象。下面我们将从仪容、仪表、仪态三个方面对构成国际礼仪行为主体个人形象的基本要素进行分别介绍。

仪容,在这里是指一个人的容貌,即礼仪行为主体的外貌、长相。它主要由人的发式、面容和人体所有未被遮盖的肌肤等部分构成。一般来说,仪容主要指人的肩部以上的部位,如头发、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颈部等。在正常情况下,礼仪主体的面部容貌最能引起交往对象的注意。

仪表,这是一个最有争议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仪表就是指人的外表,包括人的容貌、服饰、姿态、风度等方面。[2]按照这个定义,仪表的内涵不仅包括礼仪主体的仪容,而且还包括了礼仪主体的仪态,很显然这是一个广义的仪表概念。在这里,本书并不准备对仪表的概念进行过多讨论。为了便于区分仪表与仪容、仪态的不同,本书所说仪表特指礼仪主体颈部以下的躯干、四肢等部分。它主要由人的肩部、胸部、手、臂、腿、脚等要素构成。服饰穿戴也是构成礼仪主体的仪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后面有专章介绍,在此就不再赘述。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主体的仪表常常能给交往对象留下最直接的印象。

仪态,如上所述,它是构成礼仪主体个人形象的动态要素。主要指礼仪主体的举止、表情神态等方面留给社会公众或交往对象的整体印象。其中,举止是构成礼仪主体仪态的核心要素,它通常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肢体动作所表现出来的形态。举止又被称为一个人的“形体语言”或“肢体语言”,它能够比较真实、准确地反映礼仪主体的心理活动和个人的素质与修养。举止主要包括行姿、站姿、坐姿、蹲姿、手姿等几个方面。而表情神态则是构成礼仪主体仪态的另一个重要要素,它一般是指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所呈现出来的形态,给社会公众或交往对象留下的印象。它包括一个人的眼神目光、情绪的变化如笑、哭、紧张、拘谨、哀愁、忧伤、发怒等。每个人的神态表情从本质上讲,是其思想、情感的最真实、最自然的流露。在国际交往中,礼仪主体最适当的表情应当是亲切、热情、友好、自然。而不应该表情过度夸张,或者过于沉重,抑或面无任何表情。

在人际交往中,良好的个人形象对交往对象所产生的吸引力量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和陌生人初次打交道时更是如此。虽然有不少人对此颇感不平,认为外貌长相几乎是无法经过个人努力而改变的特征,以它作为吸引人的因素太不公道。尽管如此,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有副迷人的外表长相,也总愿意和有一定的仪表风度的人交往,而和那些相貌丑陋的人打交道时,心里总感到有点不舒服。

在人际交往中,虽然单纯的外貌美所产生的吸引力难以持久,建立长期友好关系的决定因素在于交往双方的素质与修养。但是不管怎样,对于那些初次接触交往的人们来讲,对方的外貌美却能给交往者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使其产生希望继续深入交往的意愿。人们常说的“一见钟情”,实际上就是指第一次相见的双方的外表美,使得双方相互吸引,而彼此之间产生爱恋之情。

那么,为什么外表美能产生吸引力呢?按照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提法,我们可以说,爱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表现。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曾经用七个层次表达过人类的需要,其中有一个层次就是美的需要。外表美能使人感受到轻松愉快,构成一种精神酬赏。另外,外貌可以产生晕轮效应,即较佳的外貌,会使别人以为这个人还具备其他一系列较佳的品质,实际上,这个人并非一定如此。同样,丑陋的外貌,也会使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的品质产生负面作用,尽管这个人除外貌之外,其他方面都很好。下面,我们着重介绍一下社会心理学学者们在外貌晕轮效应方面所做的研究。

心理学家迪恩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实验中要求一群女大学生读一篇描述一个七岁小女孩不良行为的文章,比如,说她把一只小猫的尾巴砸断了。再让这群被试者看看这个女孩子的照片。不过有的被试验者看到照片上的女孩是很漂亮的,有的看到的却不漂亮。然后,再让被试者描述对这个小女孩的印象。结果,有些被试者倾向于说漂亮小孩的不良行为是偶然的,比如有一个被试者说,这个小孩可能很有礼貌,公正,无私,能和别的小孩友好相处。至于冷酷无情,可以不必在意;有些被试者倾向于说不漂亮小孩的不良行为是本性所致。比如说,我想这个小孩颇狡猾,使老师头痛,常打架,是一个问题学童。

在另外两位社会心理学家兰德和赛格尔的实验中,他们让实验组的被试者阅读附有作者照片的一些文章,文章中有的水平高,有的水平低,作者有的漂亮,有的不漂亮。让对照组的被试者只读没有附照片的文章。看完后让两组的被试者们评价文章水平的高低。结果不出所料,第一组对漂亮作者的文章评价高,对不漂亮作者的文章评价低。而第二组对文章的评价则比较公正客观。(www.chuimin.cn)

西方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指出,即使法官在“执法如山”的法庭上给犯人判刑的时候,也难逃脱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赛格尔和奥斯特夫曾经安排被试做法官,给假扮的法官几件案例材料,并附有罪犯的照片。有的照片漂亮一些,有的不漂亮。“法官”们对罪犯判决的结果叫人震惊不安:对于罪行相同的盗窃犯,外貌漂亮的平均被判刑2.8年,不漂亮的平均被判5.2年。不过,需要指出,对于诈骗犯判刑情况却不是如此。似乎“法官”们认为,越漂亮的诈骗犯越危险,越应该重判。

这两个心理学的实验表明:一个人在与他人初次打交道时,留给交往对象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而且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通常很难改变甚至根深蒂固。所以,一个人形象的好坏,往往会对其人际关系带来极大的影响。

二、个人形象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和意义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美丽比一封介绍信更具有推荐力。古往今来,确实有些人并没有超人的品德和学识,仅凭漂亮的外貌,轻而易举地办到了别人很难办到的事。尽管这令人感到愤愤不平,但却无可奈何。

虽然也有人不断地提醒自己,“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以貌取人,贻误大事”,然而英俊、美丽的外貌长相在人际交往中所起的诱惑作用,却是人们所难以抵挡的。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关刘备招亲的故事。为夺取荆州、铲除竞争对手刘备,东吴孙权听从周瑜的美人计,以自己的妹妹孙尚香为诱饵,骗刘备到东吴娶亲,将其扣留作为人质以换取荆州,然后再将其杀掉,以绝后患。但此计被诸葛亮识破,于是将计就计。最后,刘备不仅安然返回荆州,而且还娶回了貌美如花、文武双全的孙夫人。其中奥妙不仅在于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更重要的是由于刘备具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的非凡仪表。正因为刘备非凡的外貌长相和气质风度,打动了孙权的母亲吴国太,也赢得了孙夫人的芳心,使她们成为刘备的保护伞。在她们的保护下,刘备才多次化险为夷,安然无恙,最终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在现代,也有很多因外表形象而改变个人乃至他所代表的组织群体命运的事例。比如在1960年9月美国举行总统选举,候选人尼克松和肯尼迪在全美的电视观众面前,进行他们竞选总统的第一次辩论。当时,这两位的才能和名望不相上下,可谓是棋逢对手。不过大多数评论家认为,尼克松素以经验丰富的“电视演员”著称,应该可以击败比他缺乏电视演讲经验的肯尼迪。但是后来的结果却并不如此。因为肯尼迪为了给选民留下一个健康、充满活力的形象,在举行辩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练习和彩排,还专门跑到海滩晒太阳,使自己的皮肤晒成美国人认为的健康色——古铜色。辩论前又充分休息、养精蓄锐。所以,当他在屏幕上出现时,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辩论时神采飞扬,挥洒自如,颇得选民的好感。相反,尼克松由于准备竞选活动,天天忙得不可开交,十分劳累。辩论前又没有听从电视导演的规劝,进行必要的修整。为了给观众一个好的形象,尼克松便在上电视前对面部做了一定的修饰。由于脸上化妆时打了很多深色的粉,而使他在屏幕上显得精神疲惫,声嘶力竭、表情也很不自然。最后竞选的结果可想而知,登上总统宝座的不是尼克松而是肯尼迪。一位历史学家曾形容当时的尼克松是:“他让全世界看来,好像是一个不爱刮胡子和出汗过多的人,带着忧郁感等待着电视广告告诉他怎么不要失礼。”[3]

1968年尼克松打算东山再起,与约翰逊竞争美国总统的宝座时,他认真吸取了败给肯尼迪的教训,决定在美国选民面前塑造一个健康的、充满自信的个人形象。为此他找到了为美国总统竞选人效力了20多年的著名政治公关专家、被人们称为“利用媒介塑造形象的奇才”罗杰·艾尔斯。在艾尔斯的设计和指导下,尼克松在电视竞选演讲时克服了自卑心理,在选民们的面前展现出了一个潇洒、健康、自信的总统候选人新形象,取得了连尼克松本人也没有想到的奇效。最终尼克松战胜约翰逊如愿以偿地成为了白宫的新主人。

通过以上《三国演义》和肯尼迪与尼克松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个人的外貌形象,不仅关系到自己本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也对自己所代表的组织群体的事业产生重大的影响力。在国际交往中,礼仪主体良好的个人形象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一,一个人的形象是其个人素质、修养、品味的客观反映,也是其个人精神风貌与生活态度的真实体现。如果礼仪主体在国际交往场合不修边幅、邋邋遢遢或随心所欲、举止粗俗,我们很难认为此人具有良好的素质和修养,也可以想象到此人的品味和生活的态度是多么的糟糕。对这样的人,我们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同其打交道,对其只会敬而远之。

其二,对个人形象的重视程度,反映了礼仪主体对交往对象的尊重和重视程度,也直接影响到其对外交往活动的成败。在一般国际交往活动中,如果交往对象只是普通的朋友或地位较低的客人,正常情况下人们不会特别在意自己的打扮、修饰。但是在正式的外交场合,尤其在与重要的客人和贵宾打交道时,礼仪主体往往会倍加注意个人的形象。换句话说,礼仪主体对个人形象的重视程度,往往与交往对象重视的程度成正比。

其三,在国际交往中,礼仪主体的个人形象还往往代表着其所属国家、所属民族、所属组织和群体的形象。可以说,在对外交往场合,礼仪主体,特别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外交官和涉外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公职人员的个人形象、言谈、行为举止已不仅仅再是一种纯粹的私人行为,而是代表着其所属的国家,对其所属的国家形象和声誉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即使作为一名普通的群众,在涉外场合的个人形象、举止言谈也会对其所属国家、所属民族、所属组织和群体的形象造成直接影响。一般的外国人对某个国家的了解和看法,主要来自他所有机会接触到这个国家的某些人。一个人在对外交往中,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维护自身形象,就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损害自己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国际形象。所以,欧洲旅游总会建议游客应遵循的第一个准则就是“当你在自己的国家时,你不过是成千上万公民中的普通一员,而在国外,你就是‘西班牙人’、‘法国人’(的代表),你的言谈举止,决定他国人士对你国家的评价。”[4]

总之,礼仪主体的个人形象在社会交往与国际交往中,无论是对本人的事业、前途,还是对自己所代表的组织、群体、民族和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当然,一个人的相貌是父母所赐,先天造就,自己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人的外貌美只是形象美的一个方面,完美的个人形象是一个人仪容仪表美、举止风度美,以及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尽管人的相貌是先天注定而不能更改的,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后天的修饰和努力来美化和完善自己的仪容仪表、举止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