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外事接待活动中,馈赠礼品包括赠送礼品和接受礼品两个方面的问题,接待方无论是接受礼品还是回赠礼品都必须要遵守一定的国际礼仪规范。......
2024-10-04
第三节 现代国际礼仪的基本原则
国际礼仪作为国际社会成员所遵守的行为规范,必然存在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性的和指导性的基本原则。熟悉和了解这些基本原则,对于我们加深对国际礼仪的认识,把握国际礼仪的基本规律、运用好各种礼仪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只有掌握了国际礼仪的基本原则,我们才能在国际交往的场合,使自己的举止言行符合国际礼仪的规范要求,尽量减少或避免因为不懂“礼”而造成的各种失误,并且潇洒自如、灵活地开展对外交往活动,充分发挥礼仪在国际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国际礼仪的基本原则,是与国际礼仪的具体规范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对于什么是国际礼仪的基本原则、国际礼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学者们并无一致的看法。一般来讲,国际礼仪的基本原则主要是指那些被国际社会成员所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适用于国际礼仪各个方面的、构成所有国际礼仪规范的基础原则。
根据这一概念,现代国际礼仪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国家平等原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国际社会的成员较过去有了成倍的增长,国际交往也较过去具有了普遍性和世界性的意义。尤其是1945年联合国的成立,对于现代国际礼仪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以国家主权平等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不仅成为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世界各国在相互交往中应该遵守的现代国际礼仪的基本原则。
拥有190多个会员国的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具权威的国际组织,而《联合国宪章》中所确立的联合国的各项宗旨以及宪章中的各项条款,则被公认为是现代国际法的最重要、最权威的文献。在宪章的“序言”中阐述了“大小各国平等权利”的信念。在宪章规定的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当遵循的七项原则中,第一项就规定:“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将“主权平等”列为宪章的各项原则之首,可见“主权平等”原则对于现代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极端重要性。“主权平等”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每个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享有平等主权,不受他人侵犯;另一方面,每个国家都有尊重别国主权的义务,不得借口行使自己的主权而侵犯他国的主权。所以,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应当具有独立地管理自己国家和处理本国内外部事务的权力。国家与国家之间虽有大小和贫富强弱之分,但是在国际上的地位是平等的,所有国家在国际交往中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国家平等既然是现代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作为国际交往中的一种行为规范的现代国际礼仪,当然也必须遵循这一准则。国家平等不仅是形式上的平等,而且应该是实际上的平等。如果在国际交往中,交往双方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也就谈不上什么遵守国际礼仪了。历史上,罗马教廷曾经将欧洲的君主国分为三等,对不同的等级给予不同的待遇;古代中国以中央帝国自居,封建统治者将周边的国家视为蛮夷和藩邦属国,对“天朝”只能进贡和俯首称臣,这些国家的使节觐见皇帝必须行“叩拜”礼。像这些做法,根本谈不上国家平等,是现代社会所要摒弃的。它不仅与现代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相违背,也是现代国际礼仪所不允许的。
礼仪上的国家平等是交往国之间的相互平等,是建立在“对等”基础上的平等。所谓对等是指在国家之间相互交往中,交往双方应礼尚往来而且双方参与交往活动人员的身份、地位以及他们所享有的礼遇大致相近和相似。礼仪上的对等是国家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关系到主权国家的尊严,特别是涉及国家高层领导人之间的互访更是如此。当一国在接待正式来访的另一外国领导人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本国的领导人在该国访问时受到了何种规格的礼遇,然后再决定以相应规格的礼遇来接待该外国领导人。当然,这种对等只是主权国家与主权国家之间的对等,一个国家的地区领导人则无法享有外交礼仪上的对等待遇。
礼仪上的国家平等不仅表现为主权国家在相互交往中的平等,而且也包括不同主权国家人民之间的平等。在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交往中,不能因为他们国家的大小、贫富强弱,而在礼仪上有所区别。讲究礼仪上的国家平等,就是在礼仪面前所有国家的人民都是平等的而不论他们来自哪一个国家。即使他们的国家有大小、贫富强弱之分,但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对于来自大国、强国、富国的人民,我们在热情交往的同时,应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对于来自弱小、贫穷国家的人民,我们更需要热情接待,而不应该有任何偏见和歧视性的言行态度,使他们感觉受到冷落和怠慢。
2.互相尊重原则
国家平等的原则是国际礼仪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这一基本原则,国际礼仪的其他原则将会失去意义。但是,国际礼仪最主要的目的却是在于向交往的对象及其代表的国家表示尊敬之意。任何一种国际礼仪形式,不论对任何国家、在任何场合,总是要体现“尊重”的精神。孔子曰:礼者,敬人也。也就是说,对他人表示尊重和敬意,是礼仪最本质、最核心的内涵。国家之间互相尊重,既是现代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又一项基本准则,也是现代国际礼仪的另一重要的基本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国家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第一项,也是现代国际法和国际关系最重要的一项原则。这项原则体现在国际交往中,就是主权国家之间要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政;互相尊重对方的国格、人格;互相尊重对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以及风俗习惯等。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尊严应受到尊重。这里说的“国家尊严”一词虽然比较抽象,但在具体的国际礼仪活动中却有严格的规定。如对于国家元首、国旗、国徽等国家主权的代表或象征,不但不应当受到轻视或侮辱(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而且应当表现出应有的尊敬。在国际礼仪活动中,对于所有国家的国家元首必须一视同仁,按照国际惯例给予最高的礼仪上的尊荣和特权,不应该因国家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在一切正式场合,如果遇到升国旗、奏国歌时,都应当肃穆致敬。当然,作为国家代表和象征的国家元首,在享有礼仪上的尊荣和特权的同时,更应该成为礼仪的表率。如果一个国家元首的言行举止失当,违反了国际礼仪的规范,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并受到国际舆论的指责,而且会对他所代表的整个国家的形象和声誉造成难以弥补的严重后果。(www.chuimin.cn)
第二,国家的外交代表应受到尊重。外交人员是国家的代表,他们代表自己的国家同东道国政府打交道。因此,对外交代表本人的尊重,实际上就是对他们所代表的国家的尊重。根据1961年签署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规定,一个国家的外交代表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接受国对外交代表应特示尊重,并采取一切适当步骤以防止其人身、自由或尊严受到任何侵犯。”这些规定不仅是传统的习惯做法,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更是国际礼仪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原则。外交人员所享有的外交特权和豁免,不但是工作上的需要,而且也是国家之间相互尊重的体现。所以,东道国应严格遵守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充分尊重派遣国的外交人员。但是,外交人员在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受到尊重的同时,更应当尊重东道国的法律、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而不可滥用外交特权。
第三,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应受到尊重。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他国改变自己的社会制度,或者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而在国际交往场合予以礼仪上的任何歧视。不管是到别的国家,还是在自己的国家,对待他国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都是要给予应有的尊重。到国外,应做到入乡随俗、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对当地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要有一定的了解;既不要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宗教和风俗习惯强加于人,也不要少见多怪或对他国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评头论足,说三道四。在国内更应尊重交往对象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在与交往对象接触之前,应首先对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信息有所了解,以免在交往的过程中出现失礼的现象。
第四,在国际交往中,不仅要尊重他国,而且要自尊。自尊和尊重他人同等重要,都是国际礼仪的灵魂。自尊就是要在各种国际交往场合中言行举止表现得自然得体、不卑不亢。涉外人员在与他国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对待交往对象在表现出应有尊重的同时,也不能妄自菲薄、自轻自贱;言行举止既要处处小心谨慎,但又不能畏首畏尾、手足无措、过分拘谨;既要积极主动、讲究策略,又要避免头脑发热、盲目冒进。在对外交往的活动中,自尊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处处维护自己所代表的国家、民族和群体、组织的尊严;二是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国际场合涉外工作人员要洁身自爱、堂堂正正、泰然自若、处变不惊,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同时,维护自尊又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崇洋媚外,在外国人面前自惭形秽、低三下四;二是盲目自大,在同弱小国家的人民交往时高傲自负、盛气凌人、颐指气使、恃强凌弱等。
3.真诚守信原则
真诚守信是国家间进行友好往来的保证,也是建立良好国家关系的基础。这一原则在联合国宪章和许多国际条约中都明确的体现,在宪章规定的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当遵循的七项原则中,第二项就是有关“真诚守信”的规定,即:国家必须真诚地履行其在平等基础上承担的国际义务,实践其作为国际法主体所自愿作出的国际承诺,否则,国家就要承担其不履行义务所应负的国际责任。因此,真诚守信理所当然地成为国际礼仪的一项基本原则。
真诚守信原则中的“真诚”,是指在国际交往的活动中,交往双方应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真诚坦率、以诚相待。只有真诚,才能在国际社会立足,才能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而稳固的国家关系,国际交往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如果把礼仪仅仅作为一种投机取巧的工具,而在国际交往中尔虞我诈、口是心非、虚情假意、表里不一,即使在礼仪形式上做得再周到完美、仪式再隆重,也很难赢得交往对象的信任,建立起彼此间的真正友谊和牢固的国家关系。当然,真诚坦率在国际交往中固然必要,但是真诚并不意味着直来直去,不讲究交往的策略、技巧和艺术。讲究国际交往的策略、技巧和艺术与真诚原则并不相悖。所以,国际礼仪需要真诚,但不能因为真诚而疏于礼仪,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真诚守信原则中的“守信”,是指在国际交往活动中,交往双方要信守自己的承诺,言必信、行必果,不能出尔反尔或者口惠而实不至。中国的《说文解字》一书认为:“信,诚也,从人言。”也就是说,“诚”与“信”是相通的品德,信守承诺是真诚的外在表现形式,“诚”与“信”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讲究信义是一个人应有的品德和处世立足之本。当然,讲究信义更是一个国家、民族和组织的美德和他们在人类社会立足的根本,也是国际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的国际法的准则和国际礼仪的基本原则。
信守诺言、遵守条约是一个比较古老的、一直为国际社会成员所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因为国际社会没有一个最高的权力机关可以强迫其成员履行自己的承诺,如果不强调信守诺言、条约必须遵守这一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就不可能存在正常的国际关系,国际社会秩序就会遭到破坏,人类的和平与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在国际交往中,一个国家如果不信守自己的诺言和约定,背信弃义、言行不一、出尔反尔不仅是一种无“礼”的表现,也是一种违法的行为,后果严重的还要承担相应的国际法律责任。同时,像这样一个没有信义的国家,在国际社会很难有真正的朋友,也很难在国际社会立足。因此,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对外交往中,只有做到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才是国际社会一个负责任的成员,才能赢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尊重。对于个人来讲,在人际交往特别是在涉外活动中,必须要坚持真诚守信的原则,对自己承诺的事情必须负责履约。在向他人作出承诺之前,必须三思而行、量力而行,一旦作出了承诺,就一定要尽可能兑现。
【注释】
[1]徐傅宝:《先秦国际法遗迹》,中国科学公司1931年版,第86页。
[2]鲁毅、黄金祺等著:《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3]李天民:《现代国家礼仪知识》,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有关现代国际礼仪的文章
实际上,在外事接待活动中,馈赠礼品包括赠送礼品和接受礼品两个方面的问题,接待方无论是接受礼品还是回赠礼品都必须要遵守一定的国际礼仪规范。......
2024-10-04
社交礼仪因此而将举止视作人类的一种无声的语言,又称第二语言或副语言。作为无声的语言,举止一般情况下又叫体态语言,简称体态语或体语。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正式的国际交往场合,礼仪主体必须遵守举止有度的原则。根据国际礼仪的规范,应注意的举止礼仪主要涉及手姿、立姿、蹲姿、坐姿、行姿5个方面的问题。在人际交往中,主要被用以发挥表示形象、传达感情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四类,叫做指示手势,即指示具体对象的手势。......
2024-10-04
第一节国际礼仪主体的基本素质与修养国际礼仪是促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也是表现交往双方相互尊重、平等友好,从而维持和发展国与国之间、不同国家的人民之间正常关系的重要手段。礼仪主体在国际交往场合中的仪容仪表、气质风度、举止言谈,实际上都是其本人内在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
2024-10-03
(一)照会照会是外交文书中最常用的形式,指国家之间用于外交方面有关事宜的通知,有关问题的交涉,外交礼仪的表示以及对某一问题的正式表态等方面的外交往来文书。在使用正式照会时,必须要非常注意行文的格式,严格遵守相关的礼仪规范。......
2024-10-04
第五节国际礼仪主体的行为礼仪举止与行为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同时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从塑造良好个人形象的角度来看,国际礼仪对其主体的要求就是行为要文明、敬人。下面我们将从女士优先、乘坐交通工具两个方面来介绍国际礼仪主体应遵循的行为礼仪规范。......
2024-10-04
第一节姓名与称呼礼仪在国际交往中,礼仪主体经常要和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交往对象打交道,记住交往对象的姓名、恰当地称呼对方,是最起码的礼仪要求。前一两节为个人名,最后一节为姓。妇女姓名,基本与英美国家相同。西班牙人姓名常有三四节,前一两节为本人名字,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通常口头称呼常称父姓,或第一节名字加父姓。......
2024-10-04
第一节宴请礼仪概述人们在国际交往中,常常把宴请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与沟通的手段。在餐饮礼仪方面,中国人在餐桌上往往有很多讲究。举行宴会时,中国人讲究无酒不成席,酒是餐桌上的必备之物,劝酒是中国宴会最有特色的部分。从宴请的目的来看,可分为工作性的宴请、礼仪性的宴请和交际性的宴请。而正式的宴会往往有宏大的场面和一定的礼仪程序。一般来说,晚上举行的宴会较之白天举行的更为隆重。......
2024-10-04
访问是指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或政要、其他人士,按照预先的约定前往另一个国家,有目的的在东道国进行一系列政治、社交、礼仪或其他业务性的活动。国家领导人所进行的访问,在访问国享有最高的礼遇和殊荣。而是外宾亲身了解东道国的实际情况、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双方友好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安排好外宾访问参观活动的接待工作,是使外宾的访问达到预期的目的,获得圆满成功、从而满意而归的重要保证。......
2024-10-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