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加强对阿经贸合作的几点建议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有勇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枢纽,位于“丝绸之路”古道,在开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宁夏对阿经贸合作,现提出以下六点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2024-08-07
02 首开教育扶贫先河
教育优先发展,扶贫必先扶智。在山区,教育好一个孩子,等于教育好一个家庭;培育出一批人才,就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出贫困,走上致富希望路。
2011年6月17日,在全国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大会上,温家宝总理亲手为北京师范大学2007级毕业生黑小花颁发了毕业证书,这名“幸福女孩”是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的第一批毕业生。
黑小花家住宁夏红寺堡开发区,2004年进入自治区专门为南部山区贫困孩子兴建的现代化全日制寄宿制高级中学——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在六盘山高级中学读书时,全科成绩一直排在前五名,在大学四年里,她的学习成绩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第一名,获得一等奖学金,并当选校级“三好学生”,还获得过国家奖学金。黑小花能够从宁夏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才走到总理的面前,得益于宁夏近年来大力实施的教育扶贫战略。
山村孩子的城市学校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山大沟深,十年九旱,自然条件恶劣;这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落后。从1980年代以来,为解决宁南山区的贫困问题,自治区先后投入巨资实施了吊庄移民搬迁工程、扬黄(河)灌溉工程、千乡扶贫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自治区投入数十亿元、历时20多年实施的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工程,把宁南山区一些最偏远贫困的农民迁徙到北部川区一些可以引黄河水灌溉的处女地建设发展,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300多万回汉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劳动力素质不高和人才匮乏的状况仍然是制约西海固地区摆脱贫困面貌的主要障碍,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
2002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果断作出决策:在首府银川兴建一所专门招收南部山区贫困孩子的学校——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这所学校的建立是为了让山里孩子和城里孩子享受一样的教育,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过去宁夏搞教育扶贫,都是“撒胡椒面”式的补贴,贫困县区大家都能得到一点,但是都不够用。这种方法已经被证明效果不明显。自治区领导问“能不能创新教育扶贫模式”?教育部门提出新思路,将山区的优秀学子请出来,免费接受教育。这样做可以让山里娃能和都市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教育,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缩短宁南山区基础教育与北部川区的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能使义务教育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宁南山区的贫困落后面貌,加快这一地区的脱贫致富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003年4月底,在决战“非典”最紧张的关键时刻,六盘山中学提前动工兴建,当年9月,正式面向宁南山区八县和各移民吊庄区招收第一批学生。2004年9月,占地195亩,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各种教育设施齐全的六盘山中学竣工,这是自治区基础设施最好的学校之一。在六盘山中学成功创办的基础上,200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再建一所更大规模的教育扶贫学校——宁夏育才学校,这所学校占地760亩,既定规模200个教学班。两校建设投资6亿多元,设计规模1.6万人,均为全日制寄宿制,面向西海固地区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高中阶段的“两免一补”,即免收学费、住宿费,并为每位农村户口学生提供每年1000元的生活补助。此外,还实行奖学金制度和特困生救助制度。学校老师全部面向全国公开招聘。
2011年,六盘山高中教学班达到120个,在校学生6000人,建校8年,已从宁夏中南部山区8县和各移民吊庄点招收初中毕业生12420名。育才学校已有教学班128个,在校生近7000多人。其中,回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2%。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和育才中学的定位是“为贫困地区培养优秀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从而从总体上提高宁夏中南部山区人口素质。
六盘山高级中学学生聚精会神听课
为了履行“让党委政府放心,让山区百姓满意”“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微笑,为每一个孩子的一生发展负责”的庄严承诺和办学宗旨,把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塑造成现代人、文明人,成为新一代的山区人,六盘山中学把“特别有理想、特别有人格、特别讲文明、特别守纪律、特别有毅力、特别有作为”作为育人标准,建立起了以“无教师监考”为核心的诚信教育体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国务委员刘延东、陈至立,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司马仪·艾买提、何鲁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周济,副部长陈小娅等领导莅临学校检查指导工作时,对学校的办学业绩给予了肯定;2006~2011年共毕业六届6500名学生,二本上线率连续6年超过70%。宁夏育才学校以创建“平安型、书香型、生态型、和谐型”校园为办学宗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学校自创的“直摆臂”行进大课间操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誉为“宁夏第一操”,育才中学也是中国教育学会在西北设立的唯一一所教师发展学校。针对超大规模寄宿制的特点,育才中学还不断摸索,通过设立班组、建立分部等模式,使精细化管理不断迈上新台阶。2006年以来,学校参加自治区学业水平测试均名列前茅,学生参加全国、全区各类竞赛常常榜上有名,成绩在自治区各类中学中位居前列。三届毕业生4946名,二本上线率连续超过60%。
除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外,两所学校还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绝不让孩子患上“进城综合症”。学校抓艰苦朴素教育,反对“比吃、比穿、比消费”,提倡“比学习、比进步、比文明”,倡导学生保持和弘扬农村人的勤劳、质朴。为了让孩子们不浪费一点粮食,育才中学马秉栋老师弓下身子把学生扔掉的一大块馒头轻轻地捡起来,双手捧在手里当着众人塞进嘴里,他慢慢地嚼着,好似在重温劳动的艰辛,品尝劳动的果实。那一刻,老师的的形象像一座雕像矗立在学生们的心中。学生在日记中这样说:“来到这么好的学校,面对这么好的老师,我如果不好好学习,就真对不住这里的老师了!”(www.chuimin.cn)
宁夏育才中学
不仅要让孩子们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提升学习成绩,还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建校以来,两所学校大力开展现代意识教育,引导学生讲宽阔的胸怀、讲科学的意识、讲平等的理念、讲竞争的有序;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是谁给他们到银川求学的机会、该拿什么回报父母和社会等问题;开展诚信教育,引入无人监考制度,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在爱的怀抱与知识的殿堂里,他们懂得了用勤奋上进来感恩:每天清晨校园里到处都是孩子们朗朗读书的身影;他们懂得了文明与诚信,校园里无论见到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他们都会停下来问声“老师好”,孩子们把捡到的钱都能在第一时间里交到学校的办公室。
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
教育能够改善每一个人的生存状态,也承载着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将山区优秀学子请出来,确实是一个创新之举,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毕竟数量有限。要想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根本还在于如何提高留在山区的孩子们的受教育水平。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不含2010年),全区教育经费累计投入255亿元,年均增长22.2%。自治区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世行贷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高校日元贷款项目等,以项目促发展,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其中“百所回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自2001年实施以来,累计投资3.2亿元,建成了100多所标准化回民中小学,成为全区民族教育的亮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自治区共筹措资金15.4亿元,2009年工程实施的当年,就完成50万平方米拆除重建任务。2010年完成120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两年共完成170万平方米,涉及796所学校,新增城市教学班1160个,新增学位58000个,新增寄宿制床位49000个,为39000位农村学生提供了进入城市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改善农村地区办学条件的同时,自治区还建立了完善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对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实施了“三免一补”政策,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一个是因为没钱上不了学,较好地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上学问题。
与此同时,自治区还健全和完善了从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到高等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障所有儿童、青少年都能上得起学。据统计,自2007年至2010年春季学期,全区享受高校国家奖助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普通高中资助金、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以及其他社会资助的学生共计57万人次,享受资助金达7.78亿元。
针对一些贫困地区特别是宁夏西海固地区的农村学生,因为生活条件艰苦,长年累月啃馒头、喝冷水,缺乏必要的营养,从2010年开始,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实施“学生营养早餐工程”,为南部山区义务教育阶段37.5万多名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免费提供一个熟鸡蛋,有效地改善了山区孩子的营养状况,得到了山区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
自治区大力实施教育扶贫战略,通过发展教育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据统计,近三年海原县每年从各类院校毕业大学生人数约1000余人,就业率达78%左右,每一位在外就业大学生至少可以直接带动2至5人或者一家人走出家门,走上致富路。如2008年从中国石油大学毕业的海原县贾塘乡后塘村大学生罗成玉,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就业,在他的带动下,该村先后有12人赴克拉玛依油田打工,人均月工资在2000元以上。
量身定做移民教育方案
“一人外出上学,带动全家脱贫”的教育扶贫发展模式,对宁夏中南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一大批山里娃通过学习走出大山,成长为高技能、高素质的创业人才,有效带动了家乡更多的农民走出贫困的生活环境,走上致富路,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用知识来“拔穷根”的观念在宁夏西海固地区已经深入人心。
“十一五”末,自治区党委、政府继续深入研究更加有效得力的教育扶贫措施,制定了《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教育移民实施方案》,创新教育扶贫模式,为35万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提供了重要的教育保障,促使移民子女搭乘“教育快车”摆脱贫困、走出大山、走向富裕。这一方案坚持“移民先移教”“移教先移校”,推进移民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培养机制,吸纳移民子女学习或培训。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郭虎表示,这是一套专门针对生态移民子女量身定做的教育“组合拳”。据测算,“十二五”期间中南部地区35万生态移民的子女中,初中毕业生34600人、高中毕业生20800人,共计约55400人。按照“山川相济”原则,区内各中职学校要与中南部职教中心建立联合招生合作培养新机制,引导中南部地区移民子女有序向川区转移。继续实施区内“五年制”高职招收移民子女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的政策;宁夏六盘山高中、育才中学试行“高二分流”直通高职就读措施,使一部分不能升入高校的学生从高三开始接受高职教育;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单独自主招生计划的50%定向切块到中南部移民区,招收移民子女到校学习;进一步完善东西部中职教育联合招生合作培养机制,优先保障移民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并在区外实现稳定就业;宁夏各职业技术院校要举办移民子女技能培训和劳务移民培训班,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养”,培训结束后颁发技能证书,促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更好地在社会立足。
实行职业教育免学费和补助生活费政策。自治区对移民子女“两后”(初中毕业后未升入高中和高中毕业后未考入大学)毕业生进入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学习,实行免收学费和补助生活费政策,具体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每生每年补助学费2000元、生活费1500元,共计3500元;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每生每年补助生活费3000元。据测算,2011~2015年共需安排移民子女“两后”毕业生30300人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培训,补助经费24210万元。
宁夏教育扶贫的实践说明了教育对减少贫困代代相传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对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能力的关注与对贫困人口的收入关注一样重要。
有关生机勃发的宁夏的文章
宁夏加强对阿经贸合作的几点建议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有勇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枢纽,位于“丝绸之路”古道,在开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宁夏对阿经贸合作,现提出以下六点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2024-08-07
01全面封山禁牧走在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2003年5月1日,自治区毅然发出了全面实行封山禁牧的通知,在全区上下引起巨大震动,农牧民思想一时难以接受。盐池县是全区草原面积最大、也是草场退化最为严重的市县之一,是全区封山禁牧的主战场。在实行封山禁牧的同时,自治区大力发展人工种草、舍饲圈养等后续产业,延续了几千年的放牧式养殖业在宁夏结束了历史使命。......
2024-10-03
未来十年我国教育的发展任务是在办好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教育规划纲要》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进行了全面部署,这里我着重讲一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的有关问题。要优化高等学校区域布局,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要推动全国城乡学前教育普遍发展。要特别重视发展农村、中西部地区、偏远地区、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
2023-10-31
国家的兴亡和发展,最终在于国民的素质,在于教育,在于人才。办教育不只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那只是一个方面,关键还得有优秀的教师。要大张旗鼓地讲教育家,宣传教育家。创立师范院校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教师,或者说主要就是为了培养教师。王珉〔1〕书记是搞教育出身的,当过校长。我们将来的东北师大,可能除了原来的一些传统优势以外,还会出现新的面貌、新的精神,那就是崇尚教育、崇尚教师、尊重教育。......
2023-10-31
她建议国家今后继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就业准入制度。温家宝接过话头儿说:“中国的职业教育普遍发展了,整个社会就进步了,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就会提高,整个现代化事业就会向前发展。我们需要大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育家。”......
2023-10-31
第一阶段是原始发展时期,是黄河文化的起源阶段。第二阶段以夏、商、周三代文字的产生为标志,是黄河文化独立文化系统的形成时期。强大的同化能力,是黄河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传统的突出特点。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黄河文化与宁夏都有着深远渊源。宁夏与黄河文化历史发展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通过以上大略梳理可知,宁夏的历史几乎完整贯穿了黄河文化的几个阶段,也典型地表征了黄河文化的重要特征。......
2023-08-01
阿难答察罕脑儿就是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西接宁夏,原为安西王封地,顺帝时一度由豫王控制,此时军权收归中央。从洪武元年年底到洪武三年年初的近两年时间中,扩廓帖木儿以宁夏府路为根据地,东拥察罕脑儿,西联河西诸王[54],南临黄河沿线,北与迁播之元廷残余遥相呼应,颇有“再图恢复”的声势。......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