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论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九个方面66个问题。认为,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历史。——关于中国通史编纂的形式。......
2024-09-25
《中国回回民族史》题记
白寿彝口述 马寿千笔录整理
多年来我一直有个愿望,编写一部新型的回族史,在好多场合曾经呼吁过,总是力不从心,没有动手。后来《回族人物志》元代、明代、清代、近代四册出版了,这是为新型回族史的开路之作。现在多卷本《中国通史》也已完成并且出版了。于是旧事重提,仿照多卷本《中国通史》的体裁,编写一部新型回族史的设想见诸行动了。我请两位比我年轻些的同志帮忙组稿编排,经过两三年的努力,现在书稿已经完成,即将送交中华书局出版。我想在有生之年“为回回民族历史事业作点贡献”的夙愿可以实现了。
这部书叫做《中国回回民族史》 ,共分四编。甲编序说,由李松茂同志执笔,把过去研究回族史的成果,作一个总的论述,这实际上是浓缩了的回族史学史。可以帮助学习和研究回族史的人了解将近百年特别是这50年和近20年人们做过哪些研究,从中获取知识。乙编综述,是对回族来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作一个综合的论述,这实际上是回族简史的体例。这部分由我执笔,原想重新写,仍是力不从心,就采用1951年发表过的《回回民族的新生》原稿吧!因为那本书起到了综述回族形成、发展历史的目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可以从中了解回族发展的轮廓和全貌。原书十二章,这次我们去掉两章,收录十章,在文字上也作了些修润。还有一点请读者注意, 《回回民族的新生》在题记里说,该书把皇帝们的纪元一律改为公元,但日月还用的是旧历。这次收录该书时仍按原稿排版,请读者注意,并予谅解。丙编是专论,是对回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各种专题的研究。收录了已故的老朋友和健在的老朋友的一批专论,也收录了比较年轻些的几位同志的作品。大多是已经发表过的,收入这本书的目的是研究者可以集中地研究这些专题,可以看到近些年的一批新成果。我们在挑选上尽量注意到收录各个方面的专题,当然也免不了还有遗漏。最后一部分,丁编,是人物传记。收录了《回族人物志》四册里面的一部分人物。 《回族人物志》大致写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人物,五四以后回族人物更多了,也更复杂了,当时不准备再编写。现在我们这部书把五四以后的人物也加进了几十位,弥补了《回族人物志》缺少民国时期的不足。应该指出的是,收录这批人物,并不代表我们编写者的观点,收录他们并不说明是完全肯定他们。这批人物中有的人在某些方面有过贡献,有的人在当时对地区乃至全国有过影响。一般我们只摆出他们的事迹,不做评论,由读者自己去对他们进行分析评论吧!
在世纪之交,我借此机会向回族史(现在叫回族学了)研究工作者说几点希望。回族史研究是一门很艰苦的学问,研究者必须勤奋学习,打好基础,包括史学、哲学思想、文学、语言学等各个方面的基础,要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和训练。要学会善于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会写文章。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不过这些很重要,还得说说。
再一点想说说研究队伍的团结协作问题。现在的研究队伍大多了,比过去不知要多多少。有专业的非专业的,有老年也有中青年,更多的恐怕还是中青年,有回族的,也有汉族和别的民族的,北京有,宁夏有,全国各地甚至海外也都有,可以说是五湖四海了。回族人口分散,研究力量也分散,这是自然的。
有些题目可以各地搞,有的项目就需要团结起来搞,用现在的话说叫形成合力,团结攻关。各地的研究者把他们所发现的、了解的回族的事迹、人物,包括碑刻、家谱等等发掘出来写出来,这就是贡献,很大的贡献。研究人员中回族人要多些,这也很自然。他们关心本民族的历史嘛!回族人要自尊,也要学会尊重别人。观点、风格不同,可以争论,形成良好的学术空气,目标终究是一致的,就是把中华民族之一的回回民族的历史贡献尽可能地发掘出来展示出来。现在回族学学会成立了,差不多每年一次的全国性回族学研讨会也在克服困难坚持召开,可以说形势大好。各地轮流召开研讨会,是个好形式,团结协作,交流提高嘛!不仅可以促进回族学的提高,锻炼研究队伍,同时也能起到促进回族工作和加强民族团结的作用。(www.chuimin.cn)
最后还要再强调一下,我们这本《中国回回民族史》 ,是用新的体例编写回族史的一次尝试,是回族通史的版本之一。相信在新的世纪会有一部一部更新更好的回回民族史版本问世。好了,就说到这里。
祝大家学业有成,早出多出成果。刘雪英同志协助做了不少工作,崔文印同志、曾贻芬同志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白寿彝先生口授于北京师范大学家中和北京友谊医院
2002年2月19日定稿
(原文刊载于《回族研究》2003年第2期)
有关仰望高山——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思想与成就的文章
白寿彝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学人。当我们怀着钦敬之心,去追寻白先生的治学道路时,就会逐渐感受到他的这种思想动力的巨大和长久!这年,白先生28岁。作为一个青年史学工作者,白先生已显示出他对于国家命运、社会前途的关注与责任。白先生在这方面有很突出的自觉的意识和深刻的见解。白先生历来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白先生就这个题目,对中国史学上的历史文学传统作了精彩的概括。......
2024-09-25
祝贺白寿彝从事学术活动70周年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大会举行江泽民李鹏李瑞环李岚清等致信致电祝贺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北京师范大学今天隆重集会,庆祝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从事学术活动70周年以及由他主持编写的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
2024-09-25
从梁启超到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学术系谱周文玖中国史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对史学进行反思的“史学史”之因素很早就产生了,而且异常丰富。可以说,梁启超、白寿彝分别是中国史学史学科建立时期和比较成熟时期的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可作为中国史学史学科诞生和繁荣的两个标志。一把梁启超作为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奠基者,是没有异议的。......
2024-09-25
在开拓中创新从史实处求是——读《中国通史》第十二卷朱汉国翻开这部皇皇百余万字的巨制,给人一个突出感觉,即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创新意识。在开拓中创新,从史实处求是,可以说是《中国通史》第十二卷的显著特点之一。《中国通史》第十二卷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由他们主编的这部《中国通史》第十二卷,即是在前3部著作基础上推出的新成果。......
2024-09-25
继承·探索·创新——读《中国通史》第四卷林甘泉白寿彝先生任总主编的《中国通史》 ,共12卷22册,现已出版7卷12册。在不同历史理论指导下编撰的中国通史,是可以百家争鸣的。《通史》第四卷认为秦汉时代已经进入封建社会,但还保留着不少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应该说, 《通史》第四卷上述的这些分析都是比较实事求是的。《通史》第四卷在阐述这个问题时,很重视中国的历史特点,并且试图在理论上作出新的概括。......
2024-09-25
白寿彝教授传刘雪英白寿彝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的教授,从小跟姑祖母诵习阿拉伯文和《古兰经》 ,受到民族的传统教育。帝国主义欺压中国人民的野蛮行径,使教授思想上深受震动,感到极大愤慨。从此,教授把毛主席视为中国的希望,不断接受进步思想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教授协助郭沫若、侯外庐等筹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并兼任二所研究员,主持明清史研究组的工作。......
2024-09-26
元史研究的力作——评白寿彝总主编、陈得芝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八卷屈文军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研究,各种史学著作层出不穷,史著的体裁也丰富多彩。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第八卷叙述的是元时期的历史,其编撰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书近120万字,分上下两册,序列多卷本《中国通史》第十三、十四册。原始资料分散,且涉及10多种外文和民族语言文字,这是元史素称难治、令许多研究者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元史卷·综述》......
2024-09-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