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谨慎勤勉,下属之忍-历代经典文丛《忍学》成果

谨慎勤勉,下属之忍-历代经典文丛《忍学》成果

【摘要】:下级,处于被领导的地位,服从是基本的要求。但是,无论如何,要避免形成人身依附的上下级关系。此外,个别上级会有一些个人的嗜好,倘无伤大雅的,可以参与一些;倘若为社会鄙弃或关注的,须谨慎对待,宁可远离,不要逢迎。上级也是个体的人,他不可能事必躬亲,必须依靠下级的通力配合。

第二节 谨慎勤勉,下属之忍

1.做一个明智的下级

现在,更多的人喜欢讲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其实,首先应该讲一讲,学一学的是如何做好下级的方法和艺术,特别是对于刚刚踏入社会的未来的上级们。做不好下级,就永远是下级,而做好了下级,才有可能成为上级。

下级,处于被领导的地位,服从是基本的要求。适应上级,一定程度上是适应如何服从,但服从不等于盲从,更不等于仆从,同样需要一个人的智慧和艺术。

倘若把下级做得毫无人格,奴颜婢膝般地敬上级如神明,这是奴仆,而非下级。因为下级有可能成为上级,但奴仆永远做不到。

倘若把下级做得毫无思想,不过脑子地永远唯唯诺诺,这是机器,而非下级。因为下级可以影响上级,但机器永远做不到。

好吧,既然要适应上级,就要研究上级。因为上级也是人,他也会有思想,个性和风格。

上级的思维习惯和一贯作风往往决定他的管理行为,注意观察和了解上级会有助于加快自己的适应。下级可以通过上级的讲话、文稿、言行举止来了解,也可以通过同事的评价来了解,但是,不要使这种观察和了解的方式过于明显和随便,以免引起上级误解。

对上级是不是要投其所好?应当区分情况而定。上级的管理风格常常体现着他的用人取向。你以完全相反的处事方法来与上级相处,很多时候会让他不愉快,因此需要你对他风格的认同。比如,一个雷厉风行的上级,决不愿意使用一个慢慢腾腾的下属;而一个四平八稳的上司也不会偏爱一个风风火火的下级。这就需要对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调整,以避免走向被排斥的一面。下级不必把这种调整作为一种违心的逢迎,而应当作为一种学习和磨练。这个心态问题解决得好,对于增强适应的主动性很有帮助。

生活中的上级与下级理论上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很多的上级并不能很好的把握着一点。在上级很随意的时候,下级可以自由一些,只是千万不要忘形。须知此人仍是彼人,场合不同而已。感情动物的危险性就在于他可以暂时隐而不发,或者记仇,以致当事人被报复时还不知所以。当然,如果你与上级的确已经达到工作圈和生活圈里的默契,那可能是另一种情况了。但是,无论如何,要避免形成人身依附的上下级关系。这种攀龙附凤,裙带牵连的关系很受一些世俗人等的追捧,但也恰恰不是正常的上下级关系。此外,个别上级会有一些个人的嗜好,倘无伤大雅的,可以参与一些;倘若为社会鄙弃或关注的,须谨慎对待,宁可远离,不要逢迎。

那么下级的调整适应是不是意味着个性的磨灭?不是。无论如何适应上级的个性,也需要干成工作;下级再有个性,也不能不胜任自己的工作。在自己所分到的工作上,下级完全可以在上级所定的原则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需要和其他人配合的事情上,或者代表上级处理某项事务时,一定要考虑上级的基本想法,把自己的言行自由度摆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视上级授权情况,区分需要请示和自己定夺的范围,在自己定夺的圈子里去发挥。下级的才能和智慧,往往是在这种原则下才会被上级不断认可。突破这个原则,就有越权之嫌,这是上下级关系中的大忌,倘若如此,下级的才能和个性越强,被炒鱿鱼的可能性就越大。

上级也是个体的人,他不可能事必躬亲,必须依靠下级的通力配合。而且上级也会有弱点,有短处,需要下级的弥补。如果上级向你咨询某一方面的问题,要坦陈自己的看法。但是若自己对问题认识也不清楚,或没有把握,也就明确地告诉他,切莫强说。上级安排的工作或作出的决策,很可能在现实执行中存在一些不足或漏洞,能够在具体操作中弥补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涉及关键问题或影响大局的,要以请示的形式提出自己的方案。工作中自己的意见与上级不一致,原则上不要强求,因为在不同的意见中作出自己的判断是上级的职责。上级采用了你的建议,不要炫耀;没有采用,也不必苦恼。只要自己尽心就行。在与上级交谈涉及到人的问题时,应当谨慎,对人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多说别人的长处,切不可以偏概全,刀走偏锋。若是不了解上级在这方面的真实意图,建议你宁可缄默。特别忌讳的一条:不要把上级对你的信任当作资本向同事夸耀,否则不仅招嫉,还可能引起上级的不满。

如果因为工作受到上级的褒扬,不必张扬,要一如既往;如果受到批评,也不必颓丧,要心平气和。特别是受到冤屈的时候,应当视情况在适当的时机解释,不必急于当众扳回面子,那样往往会适得其反。若是失误不是自己造成的,而是同事的责任,干脆就不要解释,硬扛住。时间长了,上级自会了解情况,你的问题也就自然澄清。随着问题的澄清,你在上级和同事心目中的威信会有一个新的飞跃。倘若你当时把同事推到了前面,暂时你自己摆脱了被动,但很可能给自己抽掉了一档增长人气的台阶。这是气度和心胸的体现,有这样的气度,你才能成就你的地位。

毋庸讳言,每一个下级都希望自己能够进步,也能够说话顶事。但是有一句话应当记住:要想成为上级,先要做好下级;说话不顶事的时候非要顶事,最后也不能顶事。

2.做下级的学问

古代的下级学虽然没有像现代人那样形成文字专著,但他们身体力行非常到位。

春秋齐国名厨易牙,使尽浑身解数侍候上司齐桓公,有一次竟把自己的幼子烹了,做汤献给大王。

齐桓公还有一个下级叫竖刁,很会迎奉上司,他窥见桓公十分好色,就主动把自己下边割了,为齐桓公管理后宫。

邓通是蜀郡南安人,由于善于划船摇桨当上了黄头郎。汉孝文帝做梦想上天,上不去,有一个黄头郎从身后推了他一把,上天梦得成。于是孝文帝就按梦中情景寻找这位黄头郎。最终寻到了邓通,又赏钱又封官。可邓通除了会摇桨,别无技能,没有会哄皇帝玩乐的本领,便只能进献媚之能。文帝身上患了一个大疮,是长在屁股上还是长腿裆里,史书上没说,反正,邓通就常常趴在这个大疮上吸脓。有一次,邓通吸完脓,文帝因感慨良多而闷闷不乐,就问邓通:“天下谁是我最爱的人呢?”邓通回答:“是太子。”这时正好太子进宫问病,文帝让太子用口给他吸脓疮,太子非常为难。这足以表明邓通比亲儿子还亲。文帝对邓通亲爱有加,找了一个相面的高人给邓通看相。相面的人说:“邓通当因贫穷饥饿而死。”文帝不服:我让他富他就富,怎么说会贫穷呢?文帝就把蜀郡的一座铜山赐给邓通,允许他私人铸钱,“邓通钱”流通天下,邓通因此大富。

一个下级媚上,能为民族语言创造一个成语,这不能不说是个贡献。这个成语叫做“拍马溜须”。丁谓很有才,寇准很爱才,就竭力提携他,向李沆力荐丁谓。《宋史》里有这么一段记载:“寇准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为其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寇准有一次用饭,一粒米粘在了胡须上,丁谓就动了心,庄严地给寇准捋起须来,这一创举,成为下级媚上的经典。

安禄山是胡儿,不认爹,拜皇帝的小老婆杨女士为干娘。有干娘自然有干爹,和干娘的感情深了,那还不好说,干娘和干爹睡一个枕头,通通话还不方便吗?好!这个胡儿安禄山官运直线上升,在军中骄横跋扈。史书上载,安禄山体重达三百二十斤,走不动路,挪动都需要士兵架着胳膊,插上杠子抬着挪步,可安禄山到了唐玄宗面前跳胡舞,身轻如燕……

下级学本无师承,只有悟性和天分的差别。笔者所录,囿于千字之内,下级学的演示在这里只不过凤毛麟角。败坏伦理的在此不录。

大家可能都知道“负荆请罪”这则成语,它来自于春秋时期的赵国。两位主人翁一位是上卿蔺相如,一位是将军廉颇。这两位一文一武是赵国的顶梁柱。因为蔺相如胜利地完成了“完璧归赵”和让霸气十足的秦昭襄王在赵王面前敲瓦盆,维护国家利益和赵惠文王尊严的使命,为国家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十分信任蔺相如,拜他为上聊,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出生入死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不就动动嘴皮子,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我见到蔺相如,总要给他点颜色看看。” 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正好冤家路窄,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他叫车夫把车赶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 这件事可把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气坏了,他们责怪蔺相如不该这样胆小怕事。 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 他们说:“当然是秦王势力大。” 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都怕秦王。为了保卫赵国,我就敢当面责备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倒反怕了呢。因为我想过,强大的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在。要是我们两人不和,秦国知道了,就会趁机来侵犯赵国。就为了这个,我宁愿忍让点儿,而不能发生冲突。”有人把这件事传给廉颇听,廉颇感到十分惭愧。他就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家里去请罪。他见了蔺相如说:“我是个粗鲁人,见识少,气量窄。哪儿知道您竟这么忍让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两个人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打这以后,两人就精诚团结,做了知心朋友。

苏东坡贾谊论》说:“有才不难,怎样运用这些才能实在困难。可惜贾谊虽有辅佐君王的才干,却不能运用这些才干。君子如果志向远大,必须能够等待;要成就大的事业,必须能够忍耐。古代的贤人,都有别人达不到的才能,却不能发挥他才干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过错,也许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导致的。看看贾谊的策论,如果真象他说的那样,施行三代也不为过。遇到象汉文帝那样的帝王,尚且因为不被重用而早亡,难道没有尧舜那样的帝王,每一个人都不能有所作为吗?孔子是个圣人,也曾在各国间游说。只要不是非常昏庸无道的国家,都愿勉强去帮助治理,希望有一天能在这个国家中推行它的仁爱之道。将要到荆国的时候,先派冉有,后派子贡,多次求见。君子想要得到一个圣明的帝王,是如此的殷勤;孟子离开齐国的时候,三天后写了一封书信,还说道:‘希望大王别忘了召见我。’君子盼望能得到明君的心意,是如此的深厚。公孙丑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呢?’孟子说:‘当今天下,除了我还有谁呢?我又为何不高兴呀?’君子的自爱自重,竟到这般地步。这样的人才还不用,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确实施展不了圣贤们的才能,他们心中也就没什么遗憾了。象贾谊,不是汉文帝不用他,而是他不能用汉文帝呀!再看他过湘江时,写文章来吊祭屈原,忧伤郁闷,明显有远离的想法。后来经常自伤哭泣,终于过早死亡。这就是不善于在逆境里处世生活啊。你的谋略一项不被采用,未必其他的不被采用。不懂得安静地等待变化,而如此摧残自己。呜呼!贾谊属于志向高远,气量太小;才能有余,而见识不足呀!”

韩琦在《谏垣存蒿序》中说:“善于规劝的人,不能太隐晦曲折,不能太直截了当,重点把道理讲明就行了。主张隐晦的人,必然优柔委婉,大量使用比喻,希望我的说法可通过。却不知道事理没能说明,别人就会忽略它而不听从。主张直截了当的人,言词必然激烈暴躁,又以危险、灭亡相威胁,希望我的意见能打动别人。却不知道事理过于激烈,容易让人发怒而不相信。想要说了别人就必然听从,言论使别人信服,而不以明辨事理为主,实在困难啊!我在景祐年间被提升为右司谏,自己恐怕劝谏的责任重大,不在写奏折、对面启奏怎样难,难的是怎样使对答合适得体。如果是通明端庄、知识渊博的人,那么启奏必然符合道理,皇上越来越能听进去;而让愚蠢和没有出息的人在这个位置上,必然会不能胜任的。于是就上了两道奏折辞官,皇上不批准。因而感叹着对自己说:‘皇上太了解你、太任用你了。在你的言行中,应当看法得体、考虑周详,以辩明事理为主,再出于至诚心理,这样来报答皇上了解你,任用你的恩惠。假若明知时事不顺,还故意高谈阔论,来赚取耿直的名声,就是罪行太大了。’任职三年多的时间里,凡是分析得失、端正纲纪、辨明忠良、打击权贵的事情,当时其他人不敢说的,我一定不畏生死,列举上奏。皇上宽恕而批准我的奏请的,十有八九。最终免除了残酷的杀戮,进入被表扬的名册。这都是以前自我警省的功劳。”

魏高宗对群臣说:“君王和父亲是一样的。父亲有了过错,儿子不在大庭广众之中指出来,而在私室中无人时提出来,是不愿宣扬父亲的过错。象高允,我一有过错,每次都当面给我提出来,甚至有我不能忍受的。我明白这些过错而天下人不知道,这难道不是忠心吗?”高允一片忠诚,不但主张直截了当的人做不到,主张委婉曲折的人也做不到,可以作为进行劝谏的榜样。(www.chuimin.cn)

以前贤士论述大臣们处在阴险小人蒙蔽皇上的时候,更应刻苦修养,对人至诚,心胸坦荡,举动没有失误,能让人信服,大家一直拥护你,那么什么事情办不成呢?如狄梁公的从周朝返回唐朝,李邺侯的保护太子,郭子仪接到圣旨立即起兵,韩魏公的调和母子间的矛盾,都足以当作千古楷模。

赵普,任宰相时,曾举荐某人作某项官职,皇上不用。第二天再上奏,又不用。再上奏,太祖大怒,把奏章撕破扔在地上。赵普神态自若,把奏折拾起来回家粘补好,第二天再次上奏,皇上终于醒悟。一经任用这个人,果然很称职。不只是荐举贤能应当这样,凡是做好事,都要象这样委曲求全,方能成事。

3.高官厚臣之忍

《颜氏官鉴》说:“一般嫉妒的人,不能容忍贤能之人,多是由于自己的一已之见所致。有那些只听说大名的,心中很是羡慕敬重,等到当面谈论,便会有一二个问题意见不合,忍耐不住要争执,时间长了就成了仇怨嫌隙。所以容忍没见面的贤士容易,容忍身边的贤士难;容忍贫贱的人容易,容忍富贵的人难;容忍一时容易,容忍长久就难。为什么呢?性情互相不合,才能互相抵触,名声互相影响,权势互相倾轧,而那个贤人也未必能平心静气对我。交往久了,就能切实看到对方的不足之处。往日的敬慕,已经认为是我看错人了;今天的嫉妒贤能,倒感到心气平和。这就叫真的不能容忍,对方实在消除不下。仔细看来,像这样怎么能叫教化他人而使唤呢?所以会有君子相交而最终变得发怒分手,弊端正在这里。必须是平日省察自己,平心待人,忠心报国,对一切毁坏称誉敬慕憎恶,都不放在心中,才能为子孙后代和黎民百姓造福。贤能的人也有许多让人难以容忍的地方,要容忍贤能也有许多难处。只有那些真正敬慕贤德的人,心中只见他的贤才,不计较其他的不足之处。”

《汤子遗书》说:“读书人不怕不相信道理,只怕信得太过。而使用法律太严,也是一种毛病。天地间‘法’、‘情’、‘理’三字,本来就是一起使用不相违背的。如衙门中有不称职的官吏,优柔寡断,留下隐患,固然不可;一定要疾恶如仇,而用重罪治他,以至于家破人亡,也有所不忍。有仁术的人,减轻他的罪名,让他早些脱身。那么我也不落残忍之名,百姓也能免去罪过。”

吕正献先生,有人议论他太过宽恕,认为这样会除恶不尽,让有罪的人逃脱,留下以后的祸患。先生说:“处理政事应该去除太过分的处罚。人才实在难得,应当给他们一个自新的机会,岂能让他们自弃呢?”

杜衍,自从做安抚使一职,未曾损毁一个官员。有不小心做错事的,让他明白祸福的道理,然后改过自新。有文学才能及有德行的人,虽没有见过面,必定向朝庭极力推荐。人们都说他是有器度的安抚使。

宋朝文正公李肪,等到官位期满时,上元节张灯结彩,太宗皇帝命人用车迎接他,赐他坐在御席一旁,亲自为他倒酒,又选珍贵的果品赏赐给他。对他说:“你真是善人君子。曾经两次做宰相,而没有伤人害物的意思。这正是我想念你的地方。”李肪回家后,对他的儿子说:“我虽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没有隐蔽别人的好处,没有嫉妒别人的进取,不在暗地里做亏心的事,修德守分。在这四方面,自认为做的比较踏实。今日承蒙圣上在众人面前,称我为善人君子,你们应当牢记圣上今天的话语,实行我往日的四种作为,基本上不会辱没你们的一生。”他的儿子宗谔,果然能认真遵守这段训导,修养自己,终于成了当时的名人。

明太宗曾经召见文宪公宋濓,询问大臣们的好坏,而他只是说表现好的人。皇上又问到:“表现不好的人呢?”宋濓回答说:“表现好的和我交往,所以我知道;表现不好的纵然有,我也不知道。”最终也没有损毁一位大臣。

4.低职官员之忍

《中庸》说:“下级官员不能获得上级官员的支持,百姓就得不到好的治理。”孟子说:“治理政事也不难,关键是不能得罪有大权势的人。”林氏说:“战国时,诸侯无道,王室贵族独占权势,带来的祸患很大。但有的人不修根本,想急切间收服他们,不但没收服,反而被他们所害。所以孟子从根本上说起,只有加强道德修养来收服他们的心。他们既然心悦诚服,那么我的道德说教,就没有什么传播阻碍,可以通行在天下了。裴度所说的:‘韩私带病擒贼,承宗收手削地,不是朝庭的力量能把他们处于死地,只在于处理得当,能收服他们的心而已。’正是这种情况。”

有人问:“主薄,是辅佐县令的助手。主薄想做的,县令不允许,怎么办?”伊川先生说:“应当用诚意感动他。现在县令与主薄不合,只是争竞私利。县令是一县之尊,若能像对待父亲兄长那样对待他,有过错归于自己,有功劳归于县令,积累这种诚意,怎能不感动人?”

陈文恭说:“下情必须要上达。倘若上级官员询问,必然把本地的风俗民情,据实汇报。在详细的汇报中,附上委婉的意思,那么事情才能成功,上下级间也能和睦。”

治理案狱认真,只是一点不忍之心,不仅是惧怕灾祸而已。

“忍”的道理,是让众多道理进步的不二法门。当官处事,更要首先讲究。若能在“清”、“慎”、“勤”之外,再加上一个“忍”字,什么事不能办成呢?《书》说:“必须能忍,才能成功。”这是处事的根本大法。有谚语说:“忍字敌灾星。”杜甫有诗道:“忍过事堪喜。”这些都切中事理,为处世哲学,不是空谈。王沂公说:“能吃三斗酽醋,才能做得宰相。”大概是说忍受得到的好处。耐烦琐碎小事、习惯烦忧困扰、不轻易高兴、不随便发怒、不直接做出过激事情,都是忍中的妙处。也是做官人应崇尚的。

当官的人,第一要戒暴怒。事情有不可行的,应当仔细处理,必然能解决。若是开始就大发雷霆,只能对自己有危害,怎么能够危害别人?前辈曾说道:“凡事就怕等待。”

等待,就是慢慢处理。大概仔细处理,都是自己慢慢考虑解决,别人就不能中伤。曾见前辈在做州官县官或狱官时,每有难以解决的公事,就会连着几天深思熟虑,忽然明白过来,就是对这案件的判决。这种方法,只有认真的人才能做到。

荀悦《申鉴》说:“看小孩子赶鹅,可见统治百姓的道理。小孩子赶鹅,一急容易惊跑,慢了会不往前行,只有慢慢驯服才会安稳。管理百姓不能缺少忍耐。这个比喻很贴切。

薛文清说:“民心非常柔顺。真有强硬不能勉强的人,顺着他的心思去引导,那么没有不顺从的。爱护百姓而百姓不知道爱护的,都是爱护不到家的原故。《书》上说:‘如保赤子。’是说能以保护赤子的心怀去爱护人民,人民哪还有不知亲善的呢?”

龚遂说:“治理乱民,就像解开一团凌乱的绳子,不能着急。”

颜光衷说:“产生嫌隙,多在盛怒之时。大概当官的,作威作福惯了,见有性格执拗,违逆自己的人,自然容忍不了。一旦发作他的威严,谁敢去劝止他?然而这也分两种情况。如张泳这样的小官,既偷盗枉法,又仗势欺人,自然不能放纵他。如果说受了不白之冤,理直气壮,或者初次见官,不知进退的,都应该去原谅他。一概对他们施加威严,必然会颠倒曲直,让巧辩的人有理,嘴拙的的无理。纵然督察之后,私心后悔,但雷霆般的弹压后,已经难以补救了。谚语说:‘一世为官百世冤。’大概指隐藏着利害,案情复杂,真伪难辨,害人不少。何况发生在任性的情况下呢?而且任性就会火性大涨,时间长了就会认为本该如此,也就不去细辨是非了。要救济百姓的,应该除去这个根苗,虚心听取下面情况,情理自然就会分明。”公堂之上应当经常这样反省。

陈文恭说:“做官既到此地,就该考察民情。如果不是认为百姓不知恩爱,就是认为百姓不惧王法,而百姓们也随着在肚里说官长的不是,上下互相憎恶,政务必然不可治理了。一家之中,还有顽劣善良不一样的人,何况一县之中,一省之中呢?正因为人有顽劣善良不等,所以才设置官员治理。在某地为官,就应与某地的人情苦乐,风俗习惯,有自己不适应的地方,有自己应尽的职责,早晚勤劳忧虑,寻求转化改变的方法。

用威严告诫他们,用喜乐来管理他们,好的政绩就出现了。国家奢侈要用俭朴展示,国家俭朴要用礼义展示,好的教育就兴办起来了。所谓有不忍的胸怀,就有不忍的政绩。动不动就说百姓不知感恩,为何不先问问自己给了他们恩惠没有?动不动说百姓不能守法,为何不先问问自己能否善于执法?边疆地区的人民生性纯朴粗陋,很少懂得礼义廉耻,本来就不是敢于玩弄官长,实在是畏惧官长而不懂敬重官长的方法。

“在土著地区做官,没有施行德化教诲。在我这方面,还未做出什么努力,动不动就说士民刁钻,风俗粗野。无论四海之内,士民不一定都刁钻,风俗不一定都粗野。即使真的是刁钻粗野,而朝庭设置官职,官员所做的,正是针对这类事情。现在全不考虑给人民带来多少好处,动不动就说“刁敝”二字,似乎百姓都不可以驯化教诲。这中间的含意,是欺骗他人吗?实在是哄骗自己啊。

“绅士刁钻顽劣,最好开诚布公,慢慢整顿。经常出现有同一种劝告、惩罚,稍微一有私心,就会情绪过激,而不留余地。这不是互相保全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