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胡适的父亲身份与去世之谜揭晓

胡适的父亲身份与去世之谜揭晓

【摘要】:一胡适的父亲胡适的父亲讳传,字守三,一字铁花,号钝夫,行名祥蛟龙,乡里的人都称他为“珊先生”,或铁花公。胡适在他的口述自传中说,“他成台湾民主国的殉难者之一”。胡适的故乡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村胡适的父亲胡传现在,我要说的是胡适的父亲死的问题。先是铁花公只身赴台,次年胡适的母亲率领儿子们赴台湾。胡适父亲“死谜”的真相,这才大白于世,从此才证实了胡适的父亲确是爱国

一 胡适的父亲

胡适的父亲讳传,字守三,一字铁花,号钝夫,行名祥蛟龙,乡里的人都称他为“珊先生”,或铁花公。安徽绩溪县上庄人。上庄是绩溪最大的村庄之一,聚族而居,有七百余年的历史,号称千灶万丁,其实最盛的时期,也只有四五千人口。“竹竿峰前,山萦水聚,杨林桥畔,棋布星罗”,是清人刘汝骥赞上庄之词。胡适于一九四六年也曾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的《桂源铺》绝句,书写一幅屏联,赠给族人胡文郁,联曰:“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上庄的村景,恰似这般胜境。铁花公的父亲叫做奎熙公(世恩),有子五人,铁花公居长。自少淳朴,不喜甘饵,更不爱穿红、绿色的衣服。他的伯父星五公很惊异,说:“是儿夙慧,必大吾家。”及长,刚直不阿,遇事敢为,乡人敬畏之。弱冠入郡庠(秀才),旋以优等“食饩”,但此后屡试不售,同治庚午岁贡候选儒学训导。在家耕读,课徒自给。家居时,倡建宗祠,亲自上山伐木采料,任劳怨者十一年。光绪壬午,铁花公以食指渐繁,砚田所入,时虞不给。乃襆被作京师之游。那时,我的外祖父胡宣铎的哥哥胡宝铎任兵部主事。他与我的外祖父兄弟交谊最笃。宝铎公介绍给吴县吴大澂,当时,吴驻防吉林宁古塔,一见奇之,曰:“绝塞数千里无人烟,子孤身何以游。宜留我营图之”。不久,吴大澂专摺特保,有“有体有用,实为国家干济之才,不仅备牧令之选”等语,后因母逝而归。曾客游至粤,适逢张之洞做两广总督,提议“勘琼州黎峒……闻公至,即请行,乃历儋、崖、雷、万等州。谓汉官自明海忠介公外,无有至者”。守孝期满,适吴大澂调为黄河提督,要他赴郑州工地。他精打细算,亲上河堤,参加劳动,栉风沐雨,终日不息。一方面想从实践中取得一些经验,另一方面又起着监工的效果,按劳付酬,发挥了民工的积极性;并建议用竹笼装满石块,下沉河底,免得被黄河的激流冲走。结果,堵治黄河的经费,只花了原来预算的一半,吴大澂很器重他。大工合拢,以异常出力奏保,累拜知州、知府。庚寅赴部,签分江苏;邵友濂为台湾巡抚,奏调赴台。最后任台东直隶州知州兼领台东镇海后山军务,莅任三年,军民大治。甲午中日战争起,“议割台,诏臣工内渡,有越人刘永福者以台地自立,要公相助,会病作,不果。既首途遂卒厦门,时年五十有四”。胡适在他的口述自传中说,“他成台湾民主国的殉难者之一”。

胡适的故乡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村

胡适的父亲胡传(1841—1895)

现在,我要说的是胡适的父亲死的问题。这是个百年未解之谜,即:他究竟是病死于厦门,还是血洒战场,壮烈牺牲呢?这个谜直到今天才得到解决。铁花公是爱国英雄,是为了抗日而战死沙场的。先是铁花公只身赴台,次年胡适的母亲率领儿子们赴台湾。同行的人有我的外祖父胡宣铎公、胡朗山先生,及胡父的书童胡景全等人。宣铎公为“西席”,教他的儿子们读书。朗山为幕友。景全年轻体壮,善奔驰,在官邸伺候他的茶烟,外出携一管旱烟袋,跟着马夫,步趋于他的左右,照顾他的生活。自从甲午战争爆发,台湾就不平安了,后来战败,议割台湾。刘永福是抗法的名将,不愿丢失寸土,欲守台以自立。铁花公是一个铁铮铮的男子汉,下了决心,帮助刘永福,誓与敌周旋。战报频传,一夕数惊,铁花公终日奔驰,鞍不离马,马不离人,书童胡景全更疲惫不堪。事情越来越紧急,到了最后关头,他下定决心,遣眷属及宣铎、朗山、景全等先归内地,独与次子绍之居守。胡母迫于形势,不得不挈子别夫,凄楚离台。胡母等跨海归来,平安回乡。书童对胡适的姨母(她是上庄村胡洪若的妻子,与胡适的继母曹氏是亲姐妹)说:“小姨,珊先生不能回来了!”她反问说:“你说什么?为什么不能回来?”他又说:“我最近每次跟着他出去,总是觉得胆战心惊,坐马的嘶鸣声,非常凄惨,有一种不祥的感觉。日本人的炮火很厉害,我们只有刀枪和土硝土炮。战必败,败必死,这是珊先生的个性,毫无疑问的。”姨母相信他的说法,村人也都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因为铁花公的刚强不屈,见义勇为,素为村人所深知。不久,病死的消息传来,村人都认为景全的话可信了。为什么说病死,而不说被杀呢?如若说他抗敌殉难,那末,他是违抗清朝的命令而擅自抗日的,不但讨不着封赠,反而有罪;借口病死,免了许多麻烦。这样一来,又引起另外一场风波。据封建社会的祠规,凡是凶死的人,牌位不能入宗祠,名字不能上族谱。这是最重要的家法,没有哪一个人敢不遵守的。绍之扶柩安全到达上庄。村中人议论纷纷,有的提出不能入祠堂、不能上族谱的问题,虽然领头的人是少数,但附和的人却很多。族中长老,对这件事,左右为难,无法处理。这个时候,绍之挺身而出,与人赌头。他大声说,“开棺来验,如无头,即杀我的头;如有头,即杀与我赌头的人的头!”除绍之本人外,村中没有哪一个人确实知道胡公是病死或被杀头的。没有哪一个人敢出来赌头。如是,则丧礼得以进行,牌位入了宗祠,名字登上族谱。事后,胡适的姨母问绍之:“大姨夫是不是善终?”绍之不答。姨母也是聪明的人,知道绍之的苦衷,从此不再提及此事。可是上庄全村及其岭北乡的人们,一直是众说纷纭,一说是金头,一说是铜头,一说是木头。总之,大家认为被杀头是可信的。我对这个谜,始终得不到解决。根据我外祖父作的《铁花公像赞》(胡氏宗谱登载),赞曰:“儒以经文,侠以纬武。史公列传,儒侠并数。亦儒亦侠,英风如睹。念真儒与真侠,微斯人其谁伍!”将他与荆轲、聂政等古之侠客相媲美来看,也怀疑老友是抛了头颅的。绍之坚持病死,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可以入宗祠,二、安慰胡母,免增痛苦。后来胡母逝世,事过境迁,可能绍之向家人说过实情,否则,为什么江冬秀有一次曾向我的大侄说过,她的公公军中被杀头呢?然而《传记》和《先母行述》以及《胡适的自传》的文章仍在,都说是病死。只凭他人传说,又不足以取信。直到十年内乱,谜儿才解开。这时,抄家挖坟,乃是平常的事情。何况有金头的传说,哪一个不想破棺取宝呢?于是,“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们将铁花公的坟墓掘开,棺材盖儿撬去,当年没有开棺相验,今朝却是抛尸露骨。遍寻棺中,压根儿找不着头颅骨,哪有金头?!胡适父亲“死谜”的真相,这才大白于世,从此才证实了胡适的父亲确是爱国的,是抗日殉难的志士。再看铁花公于一八九五年六月二十日所立的遗嘱和胡用“殉难”二字,来一个伏笔。这不是很明白了吗?!

铁花公像赞

十年内乱,祸及全国,穷乡僻壤,都受波及。胡适的故居,当然不能幸免。经家人千方百计地隐藏,幸存的有:胡父的小照一幅,胡适亲写的屏联一幅,仅此而已。

小照全幅,长三市尺,阔二市尺,其中肖像,长一点二五市尺,阔零点七市尺。像是请画工画的,色彩鲜明,坐在凳上,手持一册。胡父在其左下角亲笔题了字,文曰:

嗟我才短拙,动与世龃龉。知由学术寡,自名曰钝夫。或言名固当,犹未该其余。举世高脱略,所病惟拘嘘。束身如缚囚,是名钝且迂。诗书难尽信,风气时或殊。食古苦不化,是曰钝且愚。人心有机械,世路何崎岖。陷阱不知避,是曰钝且疏。忧患何玉女,故态胡自如。诽讥何药汝,痼疾胡未除。行年将四十,改过难缓图。不知痛自艾,遑言涉世途。钝夫曰唯唯,子言良不诬。斧斤顽钝者,磨砺所必须。气质未变化,学问终学虚。捕拙无他道,请复事读书。

光绪己卯仲春,钝夫自题。(盖有印章)

图的中上方,有我的外祖父宣铎公的题字。文曰:

闻自龙门游,学术窥真诠。清介拨俗者,衣钵君能传。今日展君图,风采恍翩翩。木榻应穿坐,图史手一编。更无他嗜好,闭户祛俗缘。嗤予瓦砾材,分为世所捐。公事至偃室,挈予偕君前,千人诺诺中,直言无所偏。滴水知海味,百为胡不然。翻复嗟才拙,磨砺定益坚。盛德斯若愚,欣慕为执鞭。

钝夫宗兄大人玉照(www.chuimin.cn)

蕉圃弟胡宣铎。(盖有印章)

图中右方,有乡友曹向辰的题字。文曰:

读书若有癖,立志已出群。况乃远负笈,从师东海滨春风寻孔乐,夜雪立程门。一生恐虚度,三载勤讨论。归来事畎亩,农桑且躬亲(谓植桑八百株)。举世笑迂腐,置之若罔闻。闲时手一卷,乐此将终身,畸后知君意,尚有古之人。

庚辰季春之月奉题钝夫仁兄大人玉照

酉山弟曹向辰未定稿。(盖有印章)

图中,左上方有葛士清题字,因有残缺,故未抄录。

另有胡适写的一幅屏联,据胡乐丰说,这是一九一九年母丧后在家中写的。文曰:

胡适书写的屏联

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右范缜《神灭论》中论旨,先公晚年日记中最称道之。    适之

上述小照和屏联,是内乱后仅存之物,胡公的后人甚为珍惜,现由胡适的侄儿胡思齐保存,以免遗失。

我为什么絮絮叨叨地说了许多,抄了许多呢?我认为,胡适的父亲是无神论者。“诗书难尽信”,“食古苦不化”,是躬行实践家。蒿目时艰,胸怀大志,是爱国志士。胡适的一生,受他父亲言行的影响很大,所以我不厌其烦地写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