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赵树理与琚寨奇遇,故事揭示当代文学史

赵树理与琚寨奇遇,故事揭示当代文学史

【摘要】:赵树理轶事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个小说流派叫“山药蛋派”。1958年12月,琚寨又荣获了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的奖状,这引起了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兴趣。就这样,李执勤给赵树理誊抄《三里湾》一抄就是几个月。然而因为赵树理的离世,《三里湾》写的是不是琚寨的人和事已经无法考证,但可以说《三里湾》应该有琚寨的影子。苟菊则是苟佩芳的女儿,赵树理来琚寨时,经常在她家住着。

赵树理轶事

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个小说流派叫“山药蛋派”。对此,人们都耳熟能详。这个流派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因其作品中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长篇小说《三里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早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赵树理为了更好地完成《三里湾》的创作,居然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从而与这个地方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这就是故事里要讲的。

20世纪50年代,长治县荫城镇琚寨村在苟佩芳的带领下农业生产搞得红红火火,名噪一时。1957年6月,国家教育部授予琚寨“全国无盲村”的称号。1958年12月,琚寨又荣获了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的奖状,这引起了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兴趣。于是,他来到了琚寨村蹲点调研,寻找创作素材和灵感。

在琚寨村只要一提起这事,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说,赵树理那时候经常来,第一次来琚寨是在1952年。

李执勤,现在已经74岁了。1957年他还是一个只有17岁的青年,当时在琚寨完小教书。提到赵树理,老人家记忆犹新:“对赵树理,咱称呼人家是赵老,他那个时候已经著作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很出名了。长得高个子,瘦瘦的,每天穿着个灰衣服。有一天,我正在琚寨完小教书,苟佩芳叫我,说执勤同志你来,来给赵老师,就是赵树理抄抄《三里湾》。”

就这样,李执勤给赵树理誊抄《三里湾》一抄就是几个月。他和赵树理每天都是一起办公,一般都是晚上赵树理开始写作,李执勤就在旁边帮他抄稿子。

李执勤老人还说:“赵树理来到村里,一直在玉皇观的西厢房办公、写作。每天黑夜写一到两个钟头,屋里一边有个火炕,一边有个小桌子,冬天冷了在这个桌子上写,写累了后就在炕上睡觉休息。他写作时,一手拿笔,一手夹烟,深思熟虑之后才开始动笔,但从不熬夜,一般写到12点就准时关灯睡觉。”(www.chuimin.cn)

李执勤抄《三里湾》的事在琚寨传开了,于是村里就有一种说法,说《三里湾》写的就是琚寨的人和事。然而因为赵树理的离世,《三里湾》写的是不是琚寨的人和事已经无法考证,但可以说《三里湾》应该有琚寨的影子。赵树理在《三里湾》写作前后一文中也说:“1953年冬天开始动笔写,中间又因事打断了好几次,并且参观了别人的事,到今年春天才完成《三里湾》这本书。”

赵树理在琚寨体验生活与写作,依当时他的身份,也算是中央来到地方的大干部了,可他在生活上从不讲究,端起碗来吃什么都可以,随便找个地方就可以睡觉。可以说是吃百家饭,住百家屋。为了收集更多的创作素材,他跑东家,走西家,不少农户都留有他的足迹。其中,苟菊则就是他曾经住过的一户农家。

苟菊则是苟佩芳的女儿,赵树理来琚寨时,经常在她家住着。苟菊则回忆说,赵树理在她家里住的那会,每天打早就起,起来就绕村里转一圈儿。转回来了,咱还没起来。等见我们都起来了,他就扫地,瞧见笤帚就捞笤帚,瞧见铁锹就捞铁锹,不让他扫还不高兴。有时候苟菊则放了学,赵树理就逗她玩,问她今天上的什么课,还在她头上写字让她认。他还十分高兴与小孩子玩,瞧见哪个小孩子来总要逗,直到把人家逗哭了再逗笑才罢休。

从1952年到1960年左右这几年时间里,赵树理每年都要来琚寨好几次。他来了走,走了来,有时住个三五天,有时住个几个月,成了琚寨的常客,琚寨也成了他了解农村、了解农民的一个窗口。村里老人们回忆说,当时,赵树理每天夹着个笔记本东家进西家出,这走走那转转,刨根问底地打听稀罕事。他了解的时候说说笑笑,和老百姓打成一片,遇见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都要站住说说话。不论到谁家吃饭,他都会说,不要给我另外做,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有时,他来了村里后就自己派饭,“今天我到你家吃饭啊!”这句话村里人大都听过,觉得十分亲切。

赵树理是沁水人,自小喜欢吃浆水饭,偶尔搞搞特殊,让人给他做浆水菜吃,说是改善伙食。他还爱说顺口溜、俏皮话。刚开始的时候,琚寨的老百姓还对他敬畏有加,可后来熟悉了,就知道赵树理是个很随和的人,什么话也敢和他说了。赵树理走进了琚寨,渐渐地他融入了琚寨百姓的生活中,让老百姓看到了一个著名作家的质朴、纯正,也给琚寨留下了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