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烂柯山:历史、文化和自然的奇迹

烂柯山:历史、文化和自然的奇迹

【摘要】:烂柯山在沁县与武乡交界处有一座山,叫烂柯山,距沁县县城25公里,主峰海拔有1174米。烂柯山,它原名叫大林山、万高山,可为啥改名为烂柯山呢?此后,山名就改为“烂柯山”,意思就是烂了斧把的山。王质观就建立在烂柯山顶,正殿3间,东西有配房,殿内东北角的石棋盘还完好无损地摆放在那儿,还有对弈的二位神仙和观棋的王质石像。在烂柯山,还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红色的土壤。这就是充满神奇色彩的烂柯山!

烂 柯 山

在沁县与武乡交界处有一座山,叫烂柯山,距沁县县城25公里,主峰海拔有1174米。山不算高,可位置突出,风景秀美,一眼望去平坦开阔。听当地的老百姓讲,这里还降落过直升机呢。烂柯山,它原名叫大林山、万高山,可为啥改名为烂柯山呢?这儿就有一个美妙的传说了。

据说在晋朝时期,附近康家岩村有个名叫王质的樵夫,常来此山砍柴。有一天,他砍好柴准备下山,忽然看见山顶上有两个老人在下棋。他本来就是个棋迷,这时被两位老人精湛的棋艺给吸引住了,便凑过去蹲下来看热闹。两位老人好像未发现有人似的,边下棋边吃些水果、鲜桃。王质也不时拣起人家吃剩的核桃、果皮放在嘴里含一含、嚼一嚼,也不饥不渴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老人发现了他,问他是哪里人,叫什么,来这里干啥,待了有多长时间。他都作了回答。老人告诉他,你在此已经待了几十年。可他不相信,老人指着他腰间的斧把让他看,果然斧把早已腐烂。他突然想起曾看到山坡上的草木黄了又绿了、绿了又黄了的情景,心里暗暗吃惊,便匆匆下山回家。可他回到村里,却一个人也不认识了,询问自己的父母,才知道他们已经死去100多年了。此时他顿然醒悟“世事无常,人生短暂”。于是,决定返山拜仙学道。可他还没有跑到山顶,却看见两位仙人收拾棋子要离开。他不顾一切狂奔猛追,一个闪失,从崖上掉入深谷。此后,山名就改为“烂柯山”,意思就是烂了斧把的山。

为了纪念王质,后人们为他修建了一座道观,叫做“王质观”。王质观就建立在烂柯山顶,正殿3间,东西有配房,殿内东北角的石棋盘还完好无损地摆放在那儿,还有对弈的二位神仙和观棋的王质石像。

烂柯山山势大致呈东西走向,可是一到山曲南面,却突然伸出一个头来,直向北面冲去,大有截断涅水要和北岸山岭接连起来的势头,迫使自西而东的涅水拐了个大急弯,向南奔去。从南路由山曲登山,约半里路程,就见山腰路旁孤零零躺着一块长约5米的巨石,活像一架农村打场扇粮用的扇车。因此,当地人就把它叫做“石扇车”。这么一大块石头,立在这儿有啥用?据说从前每到晚上,这儿就轰隆隆地吹出一股凉风,住在涅水对岸的武乡县窑上坡的村民们可受罪了,刚点着灯就熄灭了,闹的是饭也做不熟。这让村民很气恼,于是他们就用铁锤、斧子把扇车把砸掉了,从此它便静静地停在那里,再也不吹风了。(www.chuimin.cn)

离开石扇车,向南走约半公里,走到山巅,在离寺庙不远的东南山谷中有两根石柱冲天而立,南北对峙,高低形状大体相仿。南边的石柱高约十几米,上下几乎一般粗。北边石柱比南边的石柱要粗一些。当地人说这就是当时王质闪跌的地方,叫做“闪神崖”。在这崖顶上有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叫“石茶”, 它主要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还有清凉解毒等功效。所以,附近的村民经常采集一些回去治病。

在“闪神崖”脚下的山谷里,有一片草坡,各种野草是颠三倒四、爬七卧八地乱长,就像刚被践踏碾压过的一样,这儿就是“倒草坡”。据说这就是王质从闪神崖上跌下来砸坏的。那草的长相是年复一年、年年如此。

在烂柯山,还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红色的土壤。奇怪,这山为啥都是红色的土啊?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农夫,在山梁上种了10亩谷子,结果只出了一株苗。这让农夫十分灰心,辛辛苦苦劳作,怎么就没有回报呀?但他没有放弃,准备重新种植。这时候来了个外乡人,告诉农民说:“这根独苗可是开山钥匙,要精心保护,秋后会有一只羊来吃谷子,你跟着羊走,就可以找到一个洞。”农民听了他的话,留下了这根独苗,精心保护。秋后,果然有一只羊来吃谷子,农夫就跟随进了洞。洞内有盘石磨,磨旁边有一堆磨碎的朱砂。农民就背回去一些,把朱砂卖了,得了不少钱,这日子也好起来了。可这事,却被当地的一个地主知道了,他就偷偷跑进朱砂洞大肆偷抢,结果惹怒了神仙,一声闷雷,石门紧闭,把他闷死在洞里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找到朱砂洞的入口,只是在地层表面,显露出一片片红彤彤的红土。

这就是充满神奇色彩的烂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