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小念头:朝形发力-后记中和不争

小念头:朝形发力-后记中和不争

【摘要】:在传统思想中,儒家提倡“中庸和谐”,道家主张“天人合一”,佛家则讲求“明心见性”,其共同之处都是以修身养性为主要宗旨,以自省为主要思维方式,以道德的自我完善为主要人生目标。换言之,即贵在中和,不争之争!“中和”的原意是指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国先哲们关于人生的思索,归纳起来大概就是这八个字:“贵在中和”,“不争之争”。

中华武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蜚声海内外。

千百年来,众多武林前辈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一代又一代丰富着中国武术,为后辈武者留下了可供其终身钻研的武学遗产,使中国武术始终饱含原始的生命张力

中国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华民族一向以谦和有礼著称于世,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股独特的韧劲儿,既具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同时又具备外圆内方、含而不露的风度。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同时又融入佛、道两家,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格局。在传统思想中,儒家提倡“中庸和谐”,道家主张“天人合一”,佛家则讲求“明心见性”,其共同之处都是以修身养性为主要宗旨,以自省为主要思维方式,以道德的自我完善为主要人生目标。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从来没有鼓吹强暴的理论,相反先哲们倒是谆谆告诫后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意思是说,军队过于强大反而会被毁灭,树木过于坚挺反而会被摧折,强者强大到极点反而会暴露劣势处于下位,柔弱者反倒会居于上位。所有这些哲学思想,反映在武术技击领域里,则是雄猛之气深敛于内,柔静之态呈现于外,劲力内含,待机而发,深戒轻狂浮躁,锋芒毕露。

诚然,中国武术从来就不是一味追求刚猛的运动,而是讲究亦刚亦柔、刚柔相济。这一特点正是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质在技击领域的必然反映,也是众多武林前辈多年以武演道、以武入哲的生命感悟。

所谓“以武入哲”,实质上是一种对自然规律、武术原理与生命本体的深刻参悟,或者说是一种对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www.chuimin.cn)

换言之,即贵在中和,不争之争!

“中和”的原意是指儒家的中庸之道。儒家文化作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正统文化,始终把“中和”二字视为儒者精神的最高境界和道德的最高规范。因此,武学修为越高的人,领悟道理越透,其性格气质也随之潜移默化,深沉内敛而趋于淡泊平和。

儒家讲求养气,道家崇尚冲虚,佛家主张空明,其要义都在于教化世人应胸襟豁达,海纳百川,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即“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所为”,“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故而不争之争,乃争之大者。

中国先哲们关于人生的思索,归纳起来大概就是这八个字:“贵在中和”,“不争之争”。这八字真言凝聚了几千年来无数的人生经验和生命思索,是先哲们智慧的结晶,是一种生命的至高境界。

三教同源,万法归宗。一脉相承的中国武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始终是这样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