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宋元明清及近代的西安从唐代末年长安失去首都地位之后,宋元明清及近代的长安地区就不再是全国性的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都会,但作为延续千年的重镇,在我国城市体系格局中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西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2024-09-06
第一节 长安建都述略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濒临渭水之南,秦岭之北,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四塞之内,沃野千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位置,使其成为历史上诸多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在此立国建邦设置都城的首选之地。经过千年的王朝更替和政权变更,西安不仅成为我国而且还是世界闻名的大古都,这已是获得学界和人们广泛认同的不争的事实。但是,西安究竟是几朝古都?我国历史上的西安建都始都于哪一年?西安建都究竟历时多少年?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却是学术界长期论争不休的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学者们对关于西安是几朝古都和建都时间的讨论比较热烈。这之后,“十三朝说”得到较多学者的赞同和政府部门的认可,但不时仍有不同意见和新的观点提出。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不影响对西安古都地位认定的无关宏旨的问题,但实际上不仅使有关政府部门在对外宣传介绍时常出现混乱现象,也妨碍对西安作为重要古都之历史的深入研究。所以还需要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精深认真的研究,得出令大家信服的结论。这不仅有利于深化人们对西安历史的认识,还能为建设人文西安提供基本的理论基础。
据学者们对述及西安地区历史上建都之王朝问题的论著进行搜检统计,发现关于西安建都朝代数,已先后出现十朝说、十一朝说、十二朝说、十三朝说、十四朝说、十七朝说,直至二十一朝、二十四朝说等十几种之多。实际上在上述诸说中,不少还有2种、3种甚至4种见解。粗略统计,见诸报刊论著中关于西安建都朝代的说法,竟达20多种。
一、不同朝代说(多朝代说)
多朝代说和不同朝代说只是一种概称,究其实,内中既包括有统一时期的王朝,也包括有分裂时期的割据政权,还包括有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归纳起来,各种说法如下:
1.十朝说。最初的倡导者是历史学者武伯纶。他在1979年出版与1984年再版的《西安历史述略》一书中,列出了在西安建都的10个朝代,即:
西周(前1134—前771)
秦(前221—前207)
西汉(前204—24)
前赵(318—329)
前秦(351—383)
后秦(384—417)
西魏(535—556)
北周(557—581)
隋(581—617)
唐(618—907)
前后历时共1062年。
尽管作者断定在我国古代先后有10个朝代在西安建都,但他同时也认为“以上只是一个传统的说法,事实上并不完全正确,有的更不能反映历史的实际情况”[1]。随着人们对西安历史研究的不断推进和深入,现在看来,上述十朝说的确不够全面,尤其是一些朝代在西安的起讫年代,未作较为精密细致的考订,因而显得不是十分准确。但是所列10个朝代却是曾在西安建都的最主要的王朝与政权。
2.十一朝说。说法有四种:一种是在武说的10个王朝中除去秦朝而加上新莽和西晋;一种是在武说的10个王朝加上新莽或西晋;还有一种是加上十六国时期的夏(407—431);另外一种是《辞海》编者认为: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1个朝代皆定都于西安。[2]编者未提西周和秦朝,大概是因为西汉前尚未有“长安”的名称之故。
3.十二朝说。王崇人认为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2个朝代在西安建都。[3]
4.十三朝说。卫家雄等人较早的提出了十三朝说,认为从西周开始先后有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0个朝代在这里建过都。另外王莽、汉献帝、晋愍帝也在西安暂短建过都。[4]张永禄先生也认为西安为十三朝古都,只是他所认定的历代王朝在西安建都的分别是: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5]历史学家牛致功先生于1993年撰文对十三朝古都做了较为详尽和充分的论定。他在《关于西安建都的朝代问题》[6]一文中,在肯定了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个朝代在西安建都“是没有争议的”之后,论定王莽建立的新朝与东汉献帝被胁迫到长安以及西晋愍帝在长安称帝均应视为在长安建都,同时还阐述了北魏孝武帝西奔长安与武则天所建周不应视作在长安建都的理由。因而认为在西安建都的朝代是: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因为所论依据比较充分合理,说服力比较强,所以颇具影响。但在学术界,对该文所说“至于黄巢在长安建国称帝,李自成在西安建国称王,都是农民政权的问题,不必和封建王朝相提并论”却颇多批评,未得到广泛认同。[7]十三朝之说支持者最多,可以说是现在人们公认的建朝数,目前被官方采用的说法也是13个王朝。西安市人民政府网站也采用十三朝说。(见表1)谭骐骧在《中国七大古都》序中也述及了这十三朝古都。
表1 西安建都朝代表
5.十四朝说。由统计学家、曾任西安市统计局副局长的王书勋于1992年在《对西安历史上建都朝代和时间的统计研究》一文中提出。作者认为这十四个朝代为:西周、秦、汉、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周(武周)。同时,还得出在西安建都历时1158年的结论。[8]由此可见十四朝说是在十三朝基础上增加了武周朝。在该文中,作者还对建都朝代认定标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同时从专业统计工作角度对新认定的十四朝在西安建都之起讫年代竭力进行准确的统计。但因所提出的一些建都朝代标准存在可商榷之处以及进行建都年代统计的一些根据,如前述之《西安历史述略》等并非权威性论著,因而也存在若干不确定的问题。[9]
武周王朝是否应该纳入西安建都的朝代,引起了相关专家学者的争论。2005年,考古学家、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王翰章撰文《西安——中国十四朝古都》,在此文中指出,武则天从未称洛阳为“京师”或“首都”,相反始终称长安为“京师”;武则天在神都有武氏七庙——宗庙,并不能证明洛阳就是大周的国都;武则天长期居住神都,也不能说明神都就是大周的首都。最后他认为西安是武周的国都,洛阳是武周的陪都。“我们西安包括大周在内明明是十四朝古都硬要说成十三朝古都,否定大周王表中序号为著者加朝的存在,这不符合历史事实。”[10]
续表
说明:资料来源:http://www.xa.gov.cn/structure/zjxa/sdcgn?infid=117060&categoryid=
6.十六朝说。在十三朝的基础上加上西汉末年由刘玄建立的更始政权、由樊崇刘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权和黄巢建立的大齐政权。朱士光先生撰文认为:“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国与秦朝、西汉、新莽、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大齐帝黄巢等16个朝代与政权在西安建都。”[11]
7.十七朝说。上世纪90年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力主此说。1990年,他在《中国古都概说》[12]一文中将西安市定为我国唯一的一座历史上建都历时千年以上的古都。并将他认定的在西安建都的17个王朝与政权列述如下:
(1)镐:西周都,268年;
(2)咸阳:秦都,145年;
(3)长安:西汉都,208年;
(4)长安:新莽都,15年;
(5)长安:汉(刘玄)更始都,3年;
(6)长安:赤眉都,2年;
(7)长安:东汉献帝都,6年;
(8)长安:晋惠帝、愍帝都,7年;
(9)长安:前赵都,10年;(www.chuimin.cn)
(10)长安:前秦都,35年;
(11)常安:后秦都,32年;
(12)长安:西魏都,23年;
(13)长安:北周都,25年;
(14)长安:隋都,26年;
(15)长安:唐都,266年;
(16)长安:齐(黄巢)都,4年;
(17)长安:大顺(李自成)都,2年。
上列17朝建都历时为1077年。
十七朝说较前述十三朝说增加了西汉末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与唐末大齐黄巢、明末大顺李自成等4个政权。其中作者将汉更始帝刘玄所建政权称为“西汉之际称雄诸国”之一,而将后三者称为“农民及流民建立的政权”。此说虽于1991年初即已刊布,竟未为十三朝说及十四朝说之作者们所认同,这显然是彼此间学术观点不同所致。
8.二十四朝说。近年来有学者撰文[13]认为:东晋太元十年(385),原前燕主慕容暐之弟慕容冲以阿房(今西安市西郊)为都,建立的西燕政权,“对研究西安都城史者来说,不能将其忽略”。作者还认为历史上以西安为陪都的朝代也应该将其统计在内。因此作者认为西安作为正式的都城有二十一朝,作为陪都有六朝,减去重合的三朝(东汉、夏、武周),西安作为古都为二十四朝。这二十四朝是:西周、秦(包括秦国)、西汉、新莽、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东汉、曹魏、西晋愍帝、前赵、后赵、前秦、西燕、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武周、大齐、后唐、大顺。
二、不同朝代说评述
综合分析上述几种以及其他一些有关西安地区建都朝代之见解,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版愈晚的论著,所认为西安建都的朝代愈多,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在此认为一个是专家学者们对西安历史研究不断深入的结果;一个是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一日千里,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有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就需要彰显地方特色,发挥地方之长,这就如同桂林有美山秀水,杭州有芊芊西湖,苏州有醉人园林,各有特色。西安作为古城,必须利用自己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现自己独特的魅力。这样一来,人们就喜欢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千方百计地抬高古都的地位。
当然,如果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造成诸说杂出、意见不一的主要原因还在判定古都的标准有歧义以及对一些史实的认识不一致。前者集中在对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所建都城之认识上,后者反映在西晋之惠帝、愍帝及武则天所建周朝是否在长安建都等问题上。所以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还是要从确立科学的古都定义入手,在此基础上,以史实为依据,来确定建都朝代问题。
关于古都的定义,已有一些学者作出了自己的阐述。但目前为我国古都学界多数学者所认同的定义则是:我国历代王朝与政权所建立的首都(包括一些地区性政权建立的都城)及陪都皆为古都,这一定义显然是较为宽泛的。也就是说,凡是被历史上某一王朝或政权的统治者作为统治中心的城邑,不论其时间的久远,统治区域的广狭,是统一时期之王朝还是分裂时期之王国,是华夏族还是其他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是贵族豪强还是农民起义所建立的政权,是首都还是陪都,是已沦为废墟还是形成了新的城市,皆应视为古都。
按上述定义,则上述牛致功教授所确认的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西安地区建都当无问题。关于西晋惠帝与北魏孝文帝西奔长安不应认为是迁都,以及武则天所建周朝,是以东都洛阳为都,且易名神都,武周王朝的政治生命是与神都共始终,因而不当以长安为都,上述情况,牛致功先生在他的《关于西安建都的朝代》一文中皆有精辟论述,这里不再引述。因而此三朝应排除在曾于西安建都朝代之外。对于刘玄、刘盆子、黄巢、李自成等所建政权是否在西安建都事,按前述古都定义审视,不当以因是农民政权,“不必和封建王朝相提并论”一语即行否定,而应当予以考虑。
正史中对刘玄、刘盆子事迹记载最详细的当推《后汉书》,该书曾为刘玄、刘盆子设传,排为列传第一,紧接着在帝后纪之后。可见对二人十分推重。按其史实,二人均于新莽末年乘势而起,聚众起义,并被拥立为帝,先后攻入长安,封王拜相,建年号,行政令,历时均分别达到两年。因此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应视为在长安建过都。对于黄巢,旧唐书、新唐书俱有传。载明黄巢率起义军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12月5日攻占长安,13日在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为金统。后至金统四年(883)4月10日始撤离长安。以长安为都施行政令长达3年,故而大齐政权也当列入在西安地区建过都的一个政权。明末李自成在人民的拥护下于公元1643年做了“新顺王”,在襄阳正式建立了革命政权。这年十月,他占领了西北陕、甘、宁地区,便以此为根据地。第二年春天,革命政权中心迁至西安,改西安为西京,“闯王”改称“大顺王”,年号“永昌”,还颁布了新的历法,铸造“永昌”钱币,平抑物价,招抚流亡,镇压土豪劣绅,废除“八股文”,选拔官员接管地方政权。次年3月17日,拥有百万雄兵的李自成统大军直逼北京,两天内就攻陷了北京。明崇祯皇帝吊死,统治国长达276年之久的明王朝被推翻。时至公元1644年5月,吴三桂引清兵入山海关,李自成被逼退出了北京,次年在通山县九宫山的战斗中阵亡。李自成牺牲以后,大顺军还继续战斗了19年。同黄巢的大齐政权一样,对于李自成这样一个在西安建都近一年多时间,而又急风暴雨般推翻了明王朝统治的大顺政权,笔者认为也应纳入西安历史建都之列。
综上所述,可判定西安地区在历史上曾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隋、唐等六个统一王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五个分裂时期的政权,东汉献帝与西晋愍帝等两个末代皇帝以及汉更始帝刘玄、赤眉帝刘盆子、大齐皇帝黄巢、大顺皇帝李自成等四个农民起义政权建都,即合计有十七个王朝与政权在西安建都。因此可称西安是“十七朝古都”。
关于历代王朝与政权在西安建都合计历时多少年的问题,也有多种见解,短者有1062年的[14],长者有1220年的[15],介于二者之间的尚有1077年[16]、1158年[17]与1099年[18]诸种。这显然是与各自认定的建都朝代与计算方法不同有关。现按前述确定的十六朝另行计算如下:
西周:都于丰镐,始于文王末年,止于幽王十一年。幽王十一年为公元前771年,此为史所明载。至于文王都丰之年代,向有多种说法。2000年10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公布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19],将公元前1046年定为武王克商的首选之年。这样,据《史记·周本纪》,武王元年则为公元前1057年,文王死于公元前1058年,周人自岐下东徙,于沣河西岸作丰邑就为公元前1059年。此即为西安地区始都之年代,也是西安地区建城之起始年。若以此年为西周在西安地区建都之起始年,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身死国灭,西周在丰镐建都历时为289年。
秦:都于栎阳,始于献公二年(前383),止于孝公十二年(前350),历时34年;都于咸阳,始于孝公十二年,止于子婴元年(前207),历时144年。合计178年。
西汉:都于栎阳,始于高祖元年(前202),止于高祖七年(前200),历时3年;都于长安,始于高祖七年,止于孺子婴居摄三年(8),历时208年,合计211年。
新:都于常安,始于王莽始建国元年(9),止于地皇四年(23),历时15年。
汉更始帝刘玄:都于长安,始于更始二年(24),止于更始三年(25),历时2年。
赤眉帝刘盆子:都于长安,始于建世元年(25),止于建世二年(26),历时2年。
东汉献帝:都于长安,始于初平元年(190),止于兴平二年(195),历时6年。
西晋愍帝:都于长安,始于建兴元年(313),止于建兴四年(316),历时4年。
前赵:都于长安,始于刘曜光初元年(318),止于光初十二年(329),历时12年。
前秦:都于长安,始于苻健皇始元年(351),止于苻丕太安元年(385),历时35年。
后秦:都于常安,始于姚苌建初元年(386),止于姚泓永和二年(417),历时32年。
西魏:都于长安,始于文帝大统元年(535),止于恭帝三年(556),历时22年。
北周:都于长安,始于闵帝元年(557),止于静帝大定元年(581),历时25年。
隋:都于大兴,始于文帝开皇元年(581),止于恭帝义宁二年(618),历时38年。
唐:都于长安。由于武则天建周朝,移都神都(今洛阳市)及黄巢大齐政权曾都于长安,故唐朝都于长安可分为前、中、末三个时期。前期始于高祖武德元年(618),止于睿宗文明元年(684),历时67年;中期始于中宗神龙元年(705),止于僖宗广明元年(880),历时176年;末期始于僖宗中和三年(883),止于昭宗天祐元年(904),历时22年。前、中、末期合计265年。
大齐帝黄巢:都于长安,始于金统元年(880),止于金统四年(883),历时4年。
大顺帝李自成:都于西安(西京),始于崇祯十七年(1644),止于永昌二年(1645),历时2年。
上列17个朝代与政权在西安地区建都,去掉7个重叠年份,累计为1135年。简言之,西安是十六朝古都,建都历时长达1135年。
有关长安历史文化概论的文章
第七节宋元明清及近代的西安从唐代末年长安失去首都地位之后,宋元明清及近代的长安地区就不再是全国性的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都会,但作为延续千年的重镇,在我国城市体系格局中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西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2024-09-06
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市人民政府位于西安市北院门159号,新址定于城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城八路。截至2008年底西安市常住人口837.52万,其中城镇人口570余万,市区人口约510万。从1951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陕西省文管会、西安市文管会在沣河两岸的丰镐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正规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2024-09-06
长安文化在不断传承中发展与演变,并且在发展与演变中获得新生。长安地区的先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与艺术活动,孕育了长安文化。经科学鉴定,公王岭猿人化石距今约有115万年的历史,陈家窝猿人化石距今约有95万年的历史。......
2024-09-06
(一)咸阳的初建时期商鞅监修了咸阳宫殿阙楼,并开始进行第二轮的改革。冀阙是秦咸阳一个高大的标志性建筑,修建于咸阳宫廷外侧,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同时还有宣传新法的功能。除了冀阙,咸阳的首批建筑还包括宫廷,后称“咸阳宫”,在渭河以北头道原上。咸阳宫可能就是这样建成的高台式建筑。上世纪80年代在咸阳原牛羊沟旁发掘了三处建筑遗址,从地层学、器物学以及C14等方面证实,这三处建筑初建于战国时期,秦定都咸阳的初期。......
2024-09-06
第一节长安的节令习俗“节令”既不是“节气”也不是“节日”,“节令”是指春节、元宵、清明、端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除夕等而言。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民间则俗称“过年”、“过大年”。......
2024-09-07
第一节思想、史学、制度类文献一、思想类文献《周易》五经之一,相传是周文王姬昌等著,具有中国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巨大。司马迁有史学之父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撰。......
2024-09-07
(一)周汉唐时期的中央官学在长安建都的十三个王朝中,西周、西汉和唐代中央直辖的国学堪称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三座丰碑。周人的司徒,也只是监管教育。隋文帝设“国子监”,负责全国的教育事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设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此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创举。六学一馆,均属高等教育性质。......
2024-09-06
第五节宋元明清长安文学宋、元、明、清时期,长安地区虽然失去首都地位,但在全国的政治、军事地位仍然是极其重要的,长安地区的经济、文化也都是有所发展的,当然,就其发展的趋势、发展的水平和在全国的地位而论逊色于东南地区新兴的城市。这一时期重要的长安地区的文学家有三位,均有一定影响。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未赴任,死于雷州,终年62岁。43岁罢官回乡,成为王九思文学创作上的分水岭。......
2024-09-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