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思想、史学、制度类文献一、思想类文献《周易》五经之一,相传是周文王姬昌等著,具有中国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巨大。司马迁有史学之父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撰。......
2024-09-07
《九章算术》成书于秦汉时期我国著名的算经著作,作者不详。西汉张苍、耿寿昌等人曾在长安对其进行增订删补,魏晋时的刘徽也曾为其作注。此书系统总结了先秦到东汉初年的数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算筹为计算工具,具有自己独特风格数学体系的形成。
《盐铁论》桓宽根据西汉始元六年(前81)朝廷举行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而成。全书10卷60篇。内容涉及西汉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社会情况等诸多方面,史料丰富可信,真实地反映了西汉社会的各个侧面,为研究西汉长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诊籍》西汉文帝年间,著名医学家淳于意因遭诬告被拘长安,详述诊病细情,集为《诊籍》,开中国医案记录之先河。
《西京杂记》古代笔记小说之一。原书2卷。原署名西汉刘歆,近人洪业经考证认为此书是晋葛洪伪托刘歆之名所作。书中记载了西汉时代首都长安的宫室、苑囿、舆服等制度、杂事,尤其是对未央宫、昆明池、上林苑等情况记述颇详,对研究西汉都城长安的历史地理极为珍贵。因与《史记》、《汉书》稍有差异,亦可补正史风俗文化资料之不足。
《方言》亦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汉代一部语言学和训诂学的著作,西汉扬雄作于长安。原书15卷,今本13卷。书中所搜集的方言资料,从时间上看,上溯自西周、历春秋秦汉,包括了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势力所及的广大地区,以汉语为主,兼及淮夷、南蛮、西羌、北狄等少数民族语言,资料丰富。每释一事物,一般都以无地域性的普通话、通行区较广之方言、一地之方言、古今变化以及其在时间与地域上的变化互相对照,成为当时的一部方言大全。此书不仅可以解决该书之前典籍中因方言产生的大部分理解上的障碍,而且也能解决该书之后一些著作中涉及的方言问题,特别是研究汉代关中语言特征、词汇分布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还可据其词汇研究汉代长安器用事物,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氾胜之书》成帝时,氾胜之根据西汉时期关中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成就和经验撰成的一部农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全书18篇,其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即选种、播种、和土、施肥、灌溉、早锄、收获、贮藏等,还记载了许多农业技术,对了解两汉时期关中的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品种、农业技术的发达程度和作物的产量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急就章》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撰于长安,是当时识字课本。全书今本34章,大致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编成韵语。本书除为秦汉文化史料外,是研究汉代长安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史料之一。
《列女传》西汉刘向撰于长安。全书7卷,书中共计105名古代妇女事迹,是中国第一部妇女专史,也是研究汉代长安妇女的第一手资料。
《风俗通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内容丰富的风俗史专书,东汉应劭所著。原书30卷,今存10卷,其目为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祀典、怪神、山泽等,姓氏篇亡佚。内容以记述历代风俗礼仪为中心,上至考察古代历史,下至评论时人流品,旁及音乐、地理、怪异传闻等。每卷各有序,卷内列目,书中多加按语,考察由来,评论是非,阐发作者之旨,以便起到移风易俗——厚民风而正国俗的作用,对当时的社会风俗和迷信思想颇有批判,是了解汉魏间社会习俗的重要资料,对研究汉代长安名物典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有着较高的价值。(www.chuimin.cn)
《历代名画记》唐代张彦远于大中元年(847)撰成。全书共10卷,前3卷通论画学,并记述长安、洛阳两京和外州寺观壁画等;后7卷列历代画家373人小传,是研究唐长安城及其附近寺院壁画艺术的重要资料。
《封氏见闻记》唐代封演撰,共10卷。书中记载了唐代的典章文物、风俗习惯、古迹传说以及士大夫逸事,资料翔实,是研究唐长安社会、风俗以及文化生活的珍贵资料。
《酉阳杂俎》唐代中期的杂文笔记,段成式撰。全书由正集20卷、续集10卷组成。书中收录了古代流传下来的神怪事件,以及传说故事、野史轶闻、风土习俗、各地特产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其中《酒食》篇,记述了南北朝以来的饮食掌故,以及唐代的食物原料、调料和酒、菜等名称,是宋元以后历代研究唐代长安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资料。
《唐摭言》五代时期的散文,王定保撰。全书15卷,书中记述了唐代贡举(即选官的考试)制度和应考者的故事。卷三中详细记述了有关曲江宴的礼仪、名目、宴名、诗文、典故和逸闻,是唐代宴饮活动的重要资料。
《朝野佥载》唐代的私人杂记,由张鷟所撰。全书为作者耳闻目睹的社会札记,内容十分广泛,记述了唐代前期朝野遗事轶闻,尤以武后朝事迹为主。书中反映了当时有关人物事迹、典章制度、社会风尚、传闻逸事。因属时人记时事,所载内容,多为研究唐代长安的第一手资料。
《一切经音义》也称《(大唐)众经音义》,唐代初期的字书,释玄应撰。全书25卷。该书是在长安大慈恩寺从事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的释玄应,奉敕命于贞观年间(627—649)的最后几年里,为《一切藏经》中的词汇作的音义注解,对解读佛经意义重大。
《唐语林》北宋王谠编的一部有关唐人的佚事杂说,典章故事文书。全书仿《世说新语》体例,类分五十二门,按门类分别编录有关文字。这些文字长短不拘,但都主题鲜明,饶有兴味。书中有些内容涉及唐代有关宴饮酒食活动。
《岁时广记》宋陈元靓撰。有四卷本、四十卷本。此书是一部包罗南宋之前岁时节日资料的民间岁时记,是人们研究岁时节日民俗的一本重要资料汇编。书中索引资料众多,其中吕原明的《岁时杂记》、《风土记》、《四民月令》等书记载了汉唐长安有关应节食品及饮食习俗,值得重视。此外,唐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苏颚的《杜阳杂编》(3卷)、李冗的《独异志》(3卷)、张读的《宣室志》、刘肃的《大唐新语》(13卷)等杂文笔记,其中都涉及唐代“节令、游戏、饮食”等内容,是研究唐长安城风俗文化的有价值资料。
《清异录》北宋时期的杂文笔记,邠州新平(今陕西省彬县)人陶榖撰成。该书采录了自隋代至五代的旧闻故事,共分为37门,648条。从不同方面反映了隋唐五代的社会面貌,特别是书中收录的隋谢讽的《食经》和唐韦巨源的《食谱》分别为隋代和唐代唯一的完整的宴席菜单。书中还收录了苏廙的《十六汤》,是研究隋唐长安饮食弥足珍贵的资料。
有关长安历史文化概论的文章
第一节思想、史学、制度类文献一、思想类文献《周易》五经之一,相传是周文王姬昌等著,具有中国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巨大。司马迁有史学之父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撰。......
2024-09-07
(四)关学的转化清初,关学展现了诸多的时代气息。辨析理学、心学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在这一时期,关学学者对社会变迁的历史感受与认识、对理学与心学的吸收与取舍直接影响到关学学风的转向。他对张横渠(张载)、吕泾野(吕柟)、冯少墟(冯从吾)等关学先辈注重实践、“学贵于用”的治学精神尤为赞佩,以昌明关学为己任,在关中一带进行讲学活动。李柏的学术思想,在明清之际的关中乃至全国都有影响。......
2024-09-06
长安文化在不断传承中发展与演变,并且在发展与演变中获得新生。长安地区的先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与艺术活动,孕育了长安文化。经科学鉴定,公王岭猿人化石距今约有115万年的历史,陈家窝猿人化石距今约有95万年的历史。......
2024-09-06
自辛氏《三秦记》以来,《三辅黄图》、《两京新记》及《长安志》等诸家接踵而起。它是研究古代都城,特别是研究汉都长安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位于地理类第一。所以何清谷校注本,是目前较好的一个读本。主要评论汉代三辅地区的官僚贵族,因所评人物均已死,褒贬可定论,故称其名为《决录》。......
2024-09-07
第七节宋元明清及近代的西安从唐代末年长安失去首都地位之后,宋元明清及近代的长安地区就不再是全国性的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都会,但作为延续千年的重镇,在我国城市体系格局中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西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2024-09-06
(一)咸阳的初建时期商鞅监修了咸阳宫殿阙楼,并开始进行第二轮的改革。冀阙是秦咸阳一个高大的标志性建筑,修建于咸阳宫廷外侧,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同时还有宣传新法的功能。除了冀阙,咸阳的首批建筑还包括宫廷,后称“咸阳宫”,在渭河以北头道原上。咸阳宫可能就是这样建成的高台式建筑。上世纪80年代在咸阳原牛羊沟旁发掘了三处建筑遗址,从地层学、器物学以及C14等方面证实,这三处建筑初建于战国时期,秦定都咸阳的初期。......
2024-09-06
第一节长安的节令习俗“节令”既不是“节气”也不是“节日”,“节令”是指春节、元宵、清明、端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除夕等而言。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民间则俗称“过年”、“过大年”。......
2024-09-07
第五节宋元明清长安文学宋、元、明、清时期,长安地区虽然失去首都地位,但在全国的政治、军事地位仍然是极其重要的,长安地区的经济、文化也都是有所发展的,当然,就其发展的趋势、发展的水平和在全国的地位而论逊色于东南地区新兴的城市。这一时期重要的长安地区的文学家有三位,均有一定影响。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未赴任,死于雷州,终年62岁。43岁罢官回乡,成为王九思文学创作上的分水岭。......
2024-09-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