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涉及西汉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社会情况等诸多方面,史料丰富可信,真实地反映了西汉社会的各个侧面,为研究西汉长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原署名西汉刘歆,近人洪业经考证认为此书是晋葛洪伪托刘歆之名所作。全书仿《世说新语》体例,类分五十二门,按门类分别编录有关文字。......
2024-09-07
一、思想类文献
《周易》五经之一,相传是周文王姬昌等著,具有中国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巨大。
《老子》亦称《道德经》,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西游秦国时所作。他用“道”说明宇宙万物起源和演变,包括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论的因素,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巨大。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由秦国丞相吕不韦及门客撰于咸阳,被后人评价为“总绾周诸子之精英,荟先秦百家之眇义”。此书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
《春秋繁露》西汉董仲舒著于长安。其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杂以阴阳五行之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思想体系。书中将天道和人道比附自然与人事,阐述“天人感应”理论。
《原道》唐代韩愈作于长安。文中提出了道统的观念,为儒家的封建道德学说和社会政治理论辩护,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号召,坚决主张毁灭佛、道两家的学说并禁其活动,言辞激烈。
《性理粹言》10卷、《泾野子内篇》27卷、《泾野子外篇》2卷、《四书因问》6卷(均收于《泾野文集》)明代吕柟撰于西安。这些哲学著作上承张载的理学思想,批判王守仁“致良知”学说,提出“格物以究理”、“先知而后行”的观点,对促进关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关学编》4卷(附清代王心敬等人的《续编》)[1]是明冯从吾(西安府长安人)为识“关中理学之大略”而撰。此书对宋元明时期推动关学发展的学者的事略及其思想给予记述,探明了关学发展的源流,总结了关学的发展,是研究宋明理学特别是其在关中地区发展的重要参考书。
《儒鉴》、《四书反省录》6卷(均收于《二曲集》)清代大学者李颙撰于长安。这些著作上承张载、吕柟的理学思想,推崇朱熹、陆九渊,重视实学,提倡“明体适用”、“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对于促进关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关学宗传》清末民初张骥撰。他亲访关学诸家门人及采集关学典籍,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编成《关学宗传》56卷,共收录宋元明清关中儒家学者近250人,系统记述了宋、金、元、明、清时代的关中理学人物及学术。张载弟子门人颇多,知名之士有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苏昞、范育、游师雄、钟师道、潘拯、李复、邵清、张舜民、薛昌朝等,其中以吕大钧、吕大临最有建树。《宋史本》传载:“大钧从张载学,能守其师说而践履之。”据张骥表白,其《关学宗传》是“以理学为范围”,所收诸儒又“仅以关中为限”,即“以地系人,纵讲关中之学”,明确了关学的“关中”地域性和性理学特征。可知“关学”“当时盛传于关中”,“誉满秦川”,长安文化具有深厚的理论内容与哲理基础。
二、史学类文献
中国历史之有文字记载固然重要,但史学的真正创建则在汉代,而司马迁与班固之功尤著,在史学上的地位尤为重要。司马迁有史学之父之称。另外,中国的史学著作汗牛充栋,其中许多著名的史学大作撰于长安,为长安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撰。司马迁(前145—约前87)字子长,陕西韩城人。司马迁自幼就有聪慧的天资,年十岁即诵古文,少时在家过着耕牧生活,《史记卷》130《自序》中有“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的记载。19岁随父亲迁居到长安,刻苦攻读众多典籍,在父亲安排下投师于儒学大师董仲舒学《公羊春秋》,从孔安国学《尚书》,并阅读了宫廷藏书,从而增长了多方面的学术知识。公元前126年,司马迁二十岁,第一次漫游祖国的名山大川。从京师长安出发,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淮河两岸以及中原地区,行程近三万里,历时约两三年。沿途搜集资料,采访求证,为以后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汉元年(前99)因李陵投降匈奴一事被牵累下狱,第二年受腐刑。三年后出狱任中书令,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巨著《太史公书》。
《史记》全书130卷,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囊括了上古至西汉时期3000多年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及民族关系等历史资料,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中国的传记文学,被世界人民誉为百科全书型的史学名著。
从《汉书·司马迁》可知,他撰《史记》的宗旨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达到“述往事,思来者”的目的[2]。记事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时期,是古代第一部大书,也是当时系统研究古史的唯一的史书。就史识而论,他能普遍注意到社会各方面的事,并不是给帝王宰相看的政治史,其学识在班固之上。而且司马迁是纪传体的创造者,能够把先秦以来的史体综合起来,作成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大著作,为研究汉以前的古代历史提供了系统可靠的材料。《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所以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www.chuimin.cn)
《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右扶风(今陕西咸阳)人班固撰。《后汉书》称他“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异”,受其家学影响较深。班固的父亲班彪,是个史学家,曾著《后传》六十余篇,以续补《史记》。彪卒,班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3],被人告发私作国史,打入监狱。弟班超上书力辩,明帝亦得班固所撰史草,重其才,命他做兰台令史,掌管皇家藏书。永平中受诏完成其父所著书,潜精积思二十余年,一直在撰写《汉书》。因政治上追随外戚窦宪,受牵连入狱而死。
司马迁与史记
《后汉书》本传记载,班固写《汉书》“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共120卷。主要记述起于汉高祖元年(前206),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囊括了西汉一代(包括短暂的王莽政权)230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是研究西汉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及民族关系等重要资料。
《汉书》与《史记》相比,有其独到特点:第一,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补叙了当时有影响的制度和法令。第二,改《史记》通史体位断代史。并将《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把汉代勋臣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第三,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对秦汉法制、地理沿革、天文气象和生物变异、先秦秦汉典籍源流、财政经济状况的重要资料,在文化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尤其是《艺文志》开创了史志目录的先例。《百官公卿表》是现存最早的秦汉官制史大纲。第四,与司马迁无神论思想相比,《汉书》宣扬汉家王朝上“承尧运”,“以建帝业”;汉高祖刘邦“实天生德,聪明神武”。这就为当时以继承西汉正宗而建立起来的东汉封建统治,披上一层神秘外衣。
班固除撰写《汉书》外,还参加过《东观汉记》的整理与撰写。该书断限上起光武,下止灵帝,基本反映了东汉一代史事。在范晔《后汉书》问世之前,有相当大的文化影响,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极受读书者的重视。
班固还受命整理编写《白虎通义》。该书主要记载汉章帝建初四年(79)召集诸儒在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的情况,反映了两汉当时尊今文、抑古文的政治思想。
《南史》《北史》唐代李延寿撰于长安的两部纪传体史书,是研究南北朝史的重要资料,其中《北史》中建都于长安的西魏、北周、隋等相关资料,对研究北朝时期长安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唐代时设史馆修史,纪传体“二十四史”中的《周书》(唐代令狐德棻等撰)、《晋书》(唐代房玄龄等撰)、《梁书》《陈书》(唐代姚思廉撰)、《北齐书》(唐代李百药撰)、《隋书》(唐代魏征等撰),六部著作中,《隋书》尤为重要。
《隋书》唐代魏征、孔颖达等撰于长安。全书共85卷,书中所记人物事件较详,叙述典章制度上溯至南北朝时期,是研究隋大兴、初唐长安的基本书籍,为追溯唐代长安典章制度、民俗风情、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缘起由来之必备书。
三、制度类文献
《通典》唐代长安人杜佑所撰,是我国第一部典制体著作。共200卷,书中记载了黄帝至唐天宝末年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以及边防等制度沿革,尤其对唐代制度记载尤详,是研究唐代长安政治制度、职官人事、礼乐法典、经济财政等方面不可缺少的资料。
《大唐六典》唐代李林甫等撰于长安,是研究唐代职官的基本史料。全书30卷,书中依据唐贞观六年(632)官令,分三公、三省、九寺、五监、十二卫等,按部门分列各种官职的职司、所辖官佐、各官品秩等内容,是研究唐代职官的基本史料。
《大唐六典》书影
《唐律疏议》唐高宗时,诏令长孙无忌对太宗时房玄龄等人所撰《唐律》进行的考证、疏义和补充。全书30卷,由12篇共500条律令组成,为研究唐代的治安、刑狱、司法以及各项管理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有关长安历史文化概论的文章
内容涉及西汉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社会情况等诸多方面,史料丰富可信,真实地反映了西汉社会的各个侧面,为研究西汉长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原署名西汉刘歆,近人洪业经考证认为此书是晋葛洪伪托刘歆之名所作。全书仿《世说新语》体例,类分五十二门,按门类分别编录有关文字。......
2024-09-07
长安文化在不断传承中发展与演变,并且在发展与演变中获得新生。长安地区的先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与艺术活动,孕育了长安文化。经科学鉴定,公王岭猿人化石距今约有115万年的历史,陈家窝猿人化石距今约有95万年的历史。......
2024-09-06
第七节宋元明清及近代的西安从唐代末年长安失去首都地位之后,宋元明清及近代的长安地区就不再是全国性的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都会,但作为延续千年的重镇,在我国城市体系格局中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西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2024-09-06
(一)咸阳的初建时期商鞅监修了咸阳宫殿阙楼,并开始进行第二轮的改革。冀阙是秦咸阳一个高大的标志性建筑,修建于咸阳宫廷外侧,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同时还有宣传新法的功能。除了冀阙,咸阳的首批建筑还包括宫廷,后称“咸阳宫”,在渭河以北头道原上。咸阳宫可能就是这样建成的高台式建筑。上世纪80年代在咸阳原牛羊沟旁发掘了三处建筑遗址,从地层学、器物学以及C14等方面证实,这三处建筑初建于战国时期,秦定都咸阳的初期。......
2024-09-06
第一节长安的节令习俗“节令”既不是“节气”也不是“节日”,“节令”是指春节、元宵、清明、端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除夕等而言。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民间则俗称“过年”、“过大年”。......
2024-09-07
第五节宋元明清长安文学宋、元、明、清时期,长安地区虽然失去首都地位,但在全国的政治、军事地位仍然是极其重要的,长安地区的经济、文化也都是有所发展的,当然,就其发展的趋势、发展的水平和在全国的地位而论逊色于东南地区新兴的城市。这一时期重要的长安地区的文学家有三位,均有一定影响。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未赴任,死于雷州,终年62岁。43岁罢官回乡,成为王九思文学创作上的分水岭。......
2024-09-06
(二)长安文化注重道德、崇尚气节遵守秩序、重道德尚气节的道德文化是长安文化中具有浓重色彩的绚丽风景。儒家学说以及宋明清之际产生于长安的关学,使得长安文化中尊礼敬德的观念绵延不绝。......
2024-09-07
(一)周汉唐时期的中央官学在长安建都的十三个王朝中,西周、西汉和唐代中央直辖的国学堪称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三座丰碑。周人的司徒,也只是监管教育。隋文帝设“国子监”,负责全国的教育事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设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此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创举。六学一馆,均属高等教育性质。......
2024-09-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