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长安基督教和天主教文化简介

长安基督教和天主教文化简介

【摘要】:本节根据教派的差异,对长安基督教和天主教分别作一介绍。同期,美国基督教协同会在西关正街修建大礼拜堂,建立西安协同会中心教会。

第四节 长安基督教天主教文化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创始人为耶稣,它是一个相信耶稣基督为救主的一神论宗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合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约22亿信徒,为拥有信徒最多,全球分布最广,对世界影响最深远的宗教,以亚洲、非洲的信徒的发展最快。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中文也可译为公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新教(中文又常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基督教、天主教自从传入长安后,在各地发展教徒,创建教堂,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对当地人的信仰、思想、生活习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至今西安及其周边高陵、户县、长安、临潼有大量的基督教和天主教徒。本节根据教派的差异,对长安基督教和天主教分别作一介绍。

一、长安的基督教文化

(一)基督教在长安的传播与发展

(1)景教的传入长安

景教即唐朝时期传入中国的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也就是东方亚述教会,起源于今日叙利亚,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唐朝时曾在长安兴盛一时,并在全国建有“十字寺”,但多由非汉族民众所信奉。

唐贞观九年(635),基督教东方教会从大秦国(今波斯、伊朗)派出主教阿罗本携带《圣经》(叙利亚文)到唐朝首都长安译经传教,受到太宗欢迎,派宰相房玄龄仪仗队到西郊迎接,进入皇城。太宗李世民请阿罗本主教在藏书殿内翻译《圣经》,并“问道禁闱”(进宫讲道),景教正式传入长安。贞观十二年(638)七月,太宗下诏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群生。波斯僧阿罗本,远将经(景)教,来献上京。祥其教旨,玄妙无为,生成立要,济物利人,宜行天下。所司即于义宁坊(普宁坊)建寺一所,所度廿一人。”[20]也就是说皇帝准许阿罗本传教,并由朝廷拨款在长安城义宁坊修建“波斯寺”(后改名为大秦寺,景教礼拜堂),这是基督教传入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礼拜堂。永徽元年(650),高宗封阿罗本为镇国大法主,在全国各州设立基督教堂,景教传遍全国。武则天信奉僧尼,景教屡受佛、儒攻击,遭到排斥。唐玄宗开元年间曾使景教教士于兴庆宫讲道。天宝初亦曾命宁国等五亲王到景寺礼拜,设立坛场,并陈列历代唐朝皇帝像供人礼拜。而且玄宗更邀约罗含和普罗等17名景僧一起做礼拜,讲福音。玄宗亲笔为景教寺题写匾额,以光耀景教门庭。天宝四载(745),长安的“波斯寺”改称“大秦寺”。景教徒伊斯曾协助郭子仪平乱,后被赐紫衣袈裟。唐代宗、德宗亦弘护景教,当时教会已遍布全国,德宗建中二年(781),波斯人伊斯在长安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碑侧和底部用古叙利亚文和汉文合璧刻写碑文数处,碑文内容叙述了景教在唐朝流行的情况。这是中外文化合流的见证。从635年开始,景教在中国顺利发展了150年,与祆教及摩尼教并称唐代“三夷教”。

会昌五年(845),武宗下令灭佛,虽然主要对象是佛教,但景教也受到牵连,教士2000余人被逐。据史书所载,灭法时朝廷欲遣返外国教士,但通往西域之道为吐蕃所阻,故景教教士很难返回本国,亦可能再度潜入中土,至唐僖宗黄巢起义,据阿拉伯《东游记》载,有不少景教徒被屠杀,可见唐末内地仍有残余景教徒。

五代时期,景教在长安仍有活动。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东方教会大主教派5位传教士随从那兹主教到中国考察与整顿基督教堂事务。当时长安的景教寺被毁,教徒多横死,残留教徒已不多,唯有周至的“大秦寺”仍然存留。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该教又随之而来,与当时传来的天主教被统称为也里可温教。据马可·波罗所记,北京、西安均建有教堂,被称为“十字教”。元至元十六年(1279),世祖忽必烈封三皇子忙哥刺为安西王,镇守关中。安西王在安西路建立华丽景寺,设有主教区,景教绵绵不绝。元亡后,该教在中原地区消失。

(2)新教(基督教)在长安的传播

基督教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记载算起,传入长安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十年(1582),天主教、基督教再次传入我国,其他新教各教派(含东正教)也于鸦片战争前后陆续传入。因为西安地区既非京师重地,又非商埠和交通枢纽,因之在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播方面作用有限,几乎没有留下多少重要的史迹和文献资料。但其新教大量传入并有较大发展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光绪十一年(1885),基督教由英国浸礼会牧师莫安仁、郭崇礼及邵涤源传入西安。其时,基督新教在西安城东关长乐坊东新巷内设立差会,建立第一座基督教堂,莫安仁等也是第一批进入西安传“新教”的洋教士。此后,其他基督教派英美教士相继而来。二十九年(1903),英国浸礼会总机构设立于西安东关东新巷,在东关长乐坊、太平巷与兴庆坊、东新巷购地50多亩,建造“耶稣教堂”,并设置差会驻陕的总会所。同期,美国基督教协同会在西关正街修建大礼拜堂,建立西安协同会中心教会。民国二年(1913),由西安基督教知名爱国人士刘丹芝牧师(浸礼会)等40人发起的西安中华基督教自立会宣告成立,其主权属于陕西教会的基督徒,因而得到当时社会人士的赞助。民国三年(1914),西安基督教青年会在城内东大街三台巷成立。近现代时期,基督教会在西安筹办孤儿教养院、小学、中学等各类学校,进行基督教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生产技术的教育。同时还创办教会医院等,为西安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长安的主要基督教堂

长安城义宁坊的“波斯寺”(后改名为大秦寺,景教礼拜堂),是基督教传入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礼拜堂。之后,长安的醴泉坊、东都的修善坊,都建有波斯寺。在唐代比较有名的景教寺是位于周至县终南山下黑水峪的大秦寺。该寺现仅存高32米的7层八棱形塔,原名“大秦景教古塔”。因在楼观台之西约2公里处,又称“楼观古塔”。宋苏轼《游大秦寺》诗云:“晃荡平川尽,坡阤翠麓横,忽逢孤塔迫,独向乱山明。信足幽寻远,临风却立惊。原田浩如海,滚滚尽东倾。”现寺废塔存,因年久地基陷落,塔身已明显向西歪斜。塔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统计,西安现有基督教礼拜堂点138处,教职人员近400人,信教群众近9万人,信教群众主要分布在新城、莲湖、碑林、灞桥、未央、长安、临潼区及蓝田等县农村。目前影响较大的基督教堂有东新巷礼拜堂、南新街礼拜堂等。

东关东新巷礼拜堂:又称“英国浸礼会礼拜堂”,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文革”中损毁。1984年重修,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教堂为7间,主要建筑为礼拜堂,拱形木架结构。200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www.chuimin.cn)

南新街礼拜堂:建于民国八年(1919),西安商界基督徒集资修建,总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主要建筑为礼拜堂。2005年公布为西安市保护性建筑。陕西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陕西省基督教协会、西安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均设于此。

二、长安的天主教文化

(一)天主教在长安的传播与发展

天主教亦称“公教”,以罗马为中心。16世纪传入中国,其信徒将崇奉的神称天主,故在中国称天主教。天主教传入西安始于明末进士王徵(字葵心、良甫,字号了一道人、了一子,教名斐里伯,陕西泾阳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著名学者、机械学家)。明天启五年(1625),王徵邀请法籍传教士金尼阁到西安传教,在北门里糖坊街修建一座天主教堂,但遭到当地人民仇视。天启七年(1627),德国天主教士汤若望到西安,借考察“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和宣扬天主教之机,研究欧洲到中国的汉唐丝绸之路问题。其间,全国天主教信徒由5000人突增至1.3万人。崇祯三年(1630),“因远西诸儒振铎中士,寓我省会,爱置此堂”(《崇一堂日记随笔小引》)。据学者推断,崇一堂可能就是糖坊街天主堂(俗称北堂)。崇一堂建成后,耶稣会士汤若望等先后住在这里传教或著述。汤若望与王徵合著的《崇一堂日记随笔》,就是在此写成的。据资料统计,清康熙三年(1664),西安及西安府辖县共有教徒2万多人,教堂10座。教徒人数占全国教徒总数的五分之一。

清初,西安地区天主教发展很快。康熙三十五年(1696),天主教山陕教区成立,统管山西、陕西天主教教务。天主教“方济各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叶宗贤被任命为主教。四十七年(1708),叶宗贤先到三原县北鲁桥镇设立天主教教会总堂,此后陕西区主教兰溪在西安城内购置房屋作为教区总堂。五十五年(1716),意大利人安多尼拉姬任主教时,派意大利教师马戴递主持西安教务,建土地庙、十字天主堂及附近房屋158间。并从欧洲邀请来一批“方济各会圣女传道会”的修女,在妇女中进行传教活动。清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在全国范围内对天主教采取禁绝政策。雍正帝明令除京城传教士外,其他全部勒令回国。陕西教区第二任主教安多尼拉姬在解送广州后又潜回西安。乾隆年间(1736—1795),禁止天主教活动的措施更为严厉,清廷多次在全国大规模搜捕西方传教士及天主教徒。西安天主教堂全部关闭。乾隆帝还给陕甘总督福康安、陕西巡抚毕沅下旨,要他们对“西洋人前往陕西传教者”,“不动声色,留心防范,严密访查”。乾隆年间的禁教,对陕西天主教的打击很大,方济各会外国传教士几乎全部被捕或驱逐出境,教徒人数大为减少。嘉庆皇帝、道光皇帝继续实行禁教政策,天主教传教活动更加隐蔽,方济各会外国传教士仍不断秘密潜入西安活动。据高陵通远坊现存墓碑记载,道光年间(1821—1850)有彭伯纳、吴信德等人来陕传教,传教的重点也由大城市转入关中东部农村及陕南商县一带。道光二十四年(1844),山陕教区分立,冯尚仁任陕西教区第一任主教,其将传教基地设在高陵县即通远坊。据高陵县通远坊现存的近10通传教士墓碑记载,意大利人方启升(方济各会司教)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即来陕传教,历时20余年,卒后葬于通远坊。嗣后方济各会鉴牧雅尔风徐、司铎爱斐削、振铎龚山林、副主教郭德礼主教何理熙、主教林雅玛笃及西安教区主教戴夏德等7人,均先后在西安地区传教及主持教务,卒后葬于通远坊[21]。资料证明,高陵县通远坊是西方传教士在陕西境内建立的一个著名传教点。据传,当年来陕的传教士手中所持的世界地图上,中国陕西境内仅标有“通远坊”三字。

鸦片战争后,法国取得保护教堂和传教、赔还被没收的教产及“传教士在各省置买田地、建造自便”等特权,迫使清廷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由此,长安天主教传教活动转为公开。咸丰十一年(1861),外国传教士大量进入陕西,天主教急剧发展。高陵通远坊天主堂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天主堂相继建立。光绪十年(1884),陕西教区主教林奇爱(即林雅玛笃)通过法国公使与清廷交涉,收回西安天主教南堂,并在十八年(1892)加以扩建,使之成为西安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教堂。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兴起,天主教在全国各地受到打击。但西安地区却由于慈禧太后下谕派兵保护教堂和曾义宏(通远坊神学院毕业生)大力传教,信教的人越来越多,教堂的数量及规模越来越大。其中,临潼薛家堡(公义村)、户县围旗寨等12座天主教堂都颇具规模。

(二)长安的主要天主教堂

西安现有天主教堂点94处,教职人员297人,信教群众近6万人。影响较大的教堂有五星街天主教堂、糖坊街天主教堂、高陵区通远镇天主教堂、周至县天主教总堂、户县围棋寨天主教堂和上涧子教堂等。另外西安市及区县活动较频繁还有东关正街的西堂—耶稣圣心堂、霸桥区电厂西路的东堂—耶稣君王堂,阎良南王堂区,临潼区有临潼堂区、公义堂区、双庙堂区、邱家庄堂区、郝家庄堂区、郭家壕堂区,蓝田县蓝田堂区等。

南堂:创建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竣工后成为天主教陕西总堂。雍正时一度关闭,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恢复。现为天主教西安教区总堂,现存天主堂为光绪十年(1884)所建。1989年,国家曾拨款进行维修。200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堂陕西省天主教爱国会、西安市天主教爱国会均设于此。

北堂(伯多禄堂):始建年代有争议:一说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耶稣会教士汤若望、方德望等曾先后在此主持建堂并布道;一说原系法兰西人金尼阁氏于明天启五年至六年(1625—1626)购地修建。耶稣会士郭崇仁、梅高,又于1630年(崇祯三年)再次扩建为圣伯多禄堂。在进士王徵的资助下建成“天主圣母堂”。后改建为“崇一堂”。1990年对教堂翻建,现堂面高19米,可容纳500余人进行宗教活动。

高陵通远坊天主教堂:康熙五十年(1711)年由意大利方济各会方启升创建,原为7间,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由意大利人高志一主教扩建为14间。它是最早的天主教堂,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22]。天主堂为中西合璧式二层建筑,占地面积1166平方米,主体为哥特式建筑风格,可容2000多人同时做礼拜,是当时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教堂。2005年公布为西安市保护性建筑。

户县上涧子教堂:始建于清咸丰(1851—1861)后期。光绪二十四年(1898)前后,德国传教士胡主教来住此教堂,主持周至、户县教区教务。三十年(1905)胡主教死后,户县教务归三原教区主教、意大利人管辖。据《户县志》(1987)所记,“文革”期间教会活动停止,改革开放后恢复正常。

周至天主教总堂(圣母无玷圣心主教座堂):1932年6月17日,罗马教廷将西安府代牧区一分为五,成立周至监牧区,由国际主教负责。教区还有“东方伽尔瓦略山”之称的十字山以及东圣母山。周至教区包括关中平原中部的户县、周至、眉县、扶风、武功、兴平及杨凌区,共有139座教堂,6万多教友,其中许多人信仰虔诚,因此圣召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