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文化在不断传承中发展与演变,并且在发展与演变中获得新生。长安地区的先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与艺术活动,孕育了长安文化。经科学鉴定,公王岭猿人化石距今约有115万年的历史,陈家窝猿人化石距今约有95万年的历史。......
2024-09-06
宋、元、明、清时期,长安地区虽然失去首都地位,但在全国的政治、军事地位仍然是极其重要的,长安地区的经济、文化也都是有所发展的,当然,就其发展的趋势、发展的水平和在全国的地位而论逊色于东南地区新兴的城市。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亦是如此。这一时期重要的长安地区的文学家有三位,均有一定影响。
一、寇准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19岁时,宋太宗太平兴国中,赴汴梁(开封)会试,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因他刚直不阿,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所以宋太宗就称赞道:“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太宗淳化五年(994),任参知政事。至道元年,加给事中。罢知邓州,迁尚书工部侍郎。咸平初,徙河阳,改同州。三年,又徙凤翔府。迁刑部,权知开封府。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真宗景德元年(1004),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即任宰相之职。当时辽军大举进攻,他反对王钦若等南迁的主张,力排众议,主张抗辽,促使真宗往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第二年被王钦若排挤罢相,任刑部尚书、知陕州。以从封泰山,迁户部尚书、知天雄军。祀汾阴,命提举贝、德、博、洺、滨、棣巡检捉贼公事,迁兵部尚书,入判都省。又权东京留守,为枢密院使、同平章事。
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进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天禧四年(1020)又被丁谓排挤去位,罢为太子太傅,封莱国公。又降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后被贬逐任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天圣元年(1023)闰九月初七日,已徙衡州司马。未赴任,死于雷州,终年62岁。归葬西京(今临渭区官底)。无子,以从子随为嗣。殁后11年,复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后又赐谥曰“忠愍”。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
寇准从小就非常聪明,7岁时随父登华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寇准与宋初山林诗人潘阆﹑魏野﹑“九僧”等为友﹐诗风近似﹐也被列入晚唐派。其五律如《冬夜旅思》之类﹐情思凄婉﹐很有贾岛诗的风味。他的七言绝句意新语工,最有韵味,如“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书河上亭壁》),“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夏日》)等,情景交融,清丽深婉,都是值得玩索的佳作。他不是词家,但偶有所作,也颇可读。《全宋词》共辑其词4首。存世《寇莱公集》7卷,有《两宋名贤小集》本,《寇忠愍公诗集》3卷,宋知河阳军范雍初刻、有序,清朝有圣香楼刊本及辨义堂刊本。
江南春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踏莎行·春暮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暗淡连芳草。
春日登楼怀归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夏日
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
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
二、戏曲大家王九思(www.chuimin.cn)
王九思(1468—1551),字敬夫,陕西户县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仕宦家庭,家学渊源促使王九思从小就苦读寒窗。加上他才学俱佳,聪明过人,到了青年时代便科场连捷,一路顺风,18岁成秀才,21岁中举人,28岁时参加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的朝廷会试,又一举考中进士,后官授翰林院检讨。他年轻有为,文辞华美,很得翰林院主管官员的器重,并多次受到当朝皇帝的褒奖赏赐。
正当王九思官场春风得意时,突然变幻的政治风云使他遭到一次意料之外的沉重打击。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大宦官刘瑾因专横朝廷、贪赃枉法被处死抄家,其党羽或遭捕杀,或被贬官流放。作为刘瑾同乡,王九思被诬以“刘党之嫌”的罪名贬出朝廷,降为寿州(今安徽寿县)同知。如此飞来横祸使年已42岁的王九思心灰意冷,无心于政事,在寿州常与本地文人学士一起越游湖山,饮酒赏花,谈文论词,风流不拘小节。他才气横溢,出口成诵,且语多坎谐,使当地那些自恃才高的文人学士时时拍手叫好,击案称绝。一年之后,王九思又被当朝权医、大学士李东阳以莫须有的罪名削职为民,回到家乡户县定居,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出仕做官。
43岁罢官回乡,成为王九思文学创作上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文为主,大多流于形式,追求辞藻华美,只是在文学复古运动中写过一些比较好的作品。政治上的失意败落和生活道路的坎坷不平,使回乡后的王九思文风大变,由崇尚浮华高雅的“阳春白雪”变成脚踏实地的“下里巴人”,逐渐向民间文学靠拢,扎根于关中这块文明悠久、民风淳厚的沃土上,在散曲、戏剧的田野里辛勤劳作,不断耕耘,最终成为一代戏曲大家。
王九思与同时代的武功人康海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都是“前七子”文学集团主要成员之一,有着共同的文学改革主张和志趣,他们的政治遭遇也基本相同——都是弘治年间的进士,几乎同时做官,又同时因刘瑾之祸而被罢官。关中同乡和患难战友的关系使他们罢官回乡后情谊更深一层,结为儿女亲家。在享受天伦和田园乐趣之余,这一对亲家翁经常来往于古都长安、户县、武功等地,携手游历三秦名山大川,凭吊汉墓唐陵,搜寻古今胜迹,又四处访寻民间艺人,研讨地方散曲、戏剧,弘扬家乡文明,在关中父老乡亲们中间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王九思的诗文散曲大多收集在《渼陂集》和《碧山乐府》中。他的文学造诣很高,所写诗文既有古风又格调清新,既含蓄深沉又通俗流畅,散曲小令“亦皆新奇工美,极人情之致”。从其诗文散曲的内容来看,虽有不少寄情山水、吟风咏月的闲适之作,但也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的佳品,借以抒发他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真实情感和寄希望于后来人的殷切心声。如他在题为《苍生》的这首诗里,就表达了一种叹政治之失意、哀民生之多艰的苦绪愁情。诗中写道:“睡少秋雨多,食寒晚觉晴。流离秦地泪,摇落楚人情。稻初尝饭,挑蔬得煮羹。吾生良易足,无术起苍生。”在题为《秋兴八首》的散曲中,又表现了一种甘愿老死村下,期望英才辈出的豪迈气魄,如其中一首云:“土阶步月青蓉枚,草阁看花浊酒杯。全老光阴吾愿足,补天自有出群才。”
王九思的文学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戏曲创作和研究上。蛰居家乡期间,他写了不少流传一时的现实主义剧本,其中的《杜甫游春》和康海的《中山狼》同被推为明代中期的杂剧代表作。《杜甫游春》一名《沽酒游春》,剧中描写唐代“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后的一个春天闲游长安曲江池,目睹宫室败坏、村郭萧条、人烟稀少的凄凉景象,痛骂奸相李林甫之流“嫉贤妒能,坏了朝纲”。后来在酒肆中典卖衣裳,沽酒求醉,拒不应朝廷翰林学士之召,以自由之身漂泊江湖,浪迹天涯。王九思借剧中杜甫之口,指斥影射当时的权臣李东阳等专横朝廷,误国误民,表达了他对社会现状不满的愤激情绪,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王九思又以剧中的杜甫自喻,表示即使自己穷困潦倒于田园,也不愿丧失气节,与权臣奸侯之辈同流合污。由于该剧风格沉郁不俗,唱词高亢激昂,抨击时弊有力,所以很快就风靡三秦,饮誉全国,在社会中下层群众中广泛流传。此外,王九思还写过一折杂剧《中山狼》,与康海的同名四折杂剧并行于世,皆为一时上乘之作。
王九思被当时人推为全国文坛“十大才子”之一,他多才多艺,不止擅长诗文、散曲、戏剧,而且精于音律,通晓曲乐。他常常和康海一起将所作的曲词谱成曲子,组成乐班,在家乡一带为父老乡亲们巡回演唱。有时王九思兴之所发,还亲自登场参加演唱。这些曲词都是用“秦声”唱的,曲调抑扬清亮,慷慨激昂,风格自成一家,被人们称作“康王腔”,成为三秦以及整个大西北人民所喜闻乐见的“真秦腔”。经过王九思、康海及一帮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具有悠久历史的秦腔艺术在明代中叶声势大震,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罢官回乡后的40年间,王九思一直定居在户县县城北街,对乡里乡亲们的衣食住行、生活疾苦颇为关心,经常以自己的声望在地方出头露面,为大家排忧解难。流经户县城西的涝河,每当夏秋多雨季节即因上游山洪暴发而河水充溢,河面宽二十余丈,行人、船只无法通过,给两岸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困难。面对洪水,王九思手执长杖,忧形于色,决心在涝河上修建一座大桥,造福于乡亲。但修桥一无资金,二无人力,怎么办呢?经过几天几夜的深思熟虑之后,他胸有成竹地迈出家门,走村串巷,敲门叩户,劝说涝河两岸的大姓富室捐献钱粮,号召那些穷苦人家出人出力。大家都深深为他的诚意和信心所感动,纷纷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有人出人,在王九思的主持筹划下取石于山,伐木于林,于冬春农闲季节趁河水干涸断流时加紧砌石造桥。两个冬春过后,一座高一丈六尺,宽三丈六尺,长二十五丈的十孔石桥,横跨涝河之上,任洪水在夏秋季节怎样泛滥,桥上行人、车辆也通行无阻。从此,王九思的名字便和这座石桥紧密联系在一起,至今在周、户一带人民群众中间传为佳话。
户县在汉唐建都长安时一直属于京畿重地,山川秀丽,物产富饶,民风淳朴,文化发达,历来是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游览寓居之所,名胜古迹甚多。但在王九思罢官回乡之前,户县还没有一部专门记载地方史事风情的县志。晚年的王九思决心弥补家乡这一重大文化缺陷,他白天扶杖出门,遍游名胜古迹,搜断碑残褐,访问青老名流,多方收集史料;夜间埋首于昏暗的小油灯下,精心著述。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嘉靖十二年(1533)修成志书。全书文风简古,叙事详细,条理清晰,深受当时陕西巡抚王尧的重视和赏识,立即从府库拨出资金,将志书手稿在长安书坊刻印发行。王九思的这部《户县志》不仅是有史以来户县第一部县志,而且是明代三秦八部著名地方史志之一。可惜的是,这部珍贵的县志在明末社会大动乱中亡佚,清朝乾隆年间,户县知县汪以城曾以重金悬赏购求此书而不可得。
垂暮之年的王九思,家境已很贫困拮据,只有几间屋破漏雨的瓦房和数亩劣田,他经常不得不引着子孙采蔬拾薪,粗衣淡食,勉强度日。明嘉靖三十年(1551),这位著名戏曲家、文学家在穷困潦倒中悄然谢世,享年84岁。
三、康海
康海(1475—1540),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西安府武功县(今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浒西庄)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六月二十日,死于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十二月十四日,享年66岁。弘治十五年(1502)年高中状元的他,历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康海在殿试对策中,仗义执言,力陈改善吏制,裁汰庸官,重用才智之士,兴利除弊。考上状元步入政界后,依然性情刚正,不阿权贵。即使对当时权倾一时、横行霸道的宦官刘瑾,也同样看不起,耻于和这样的陕西乡党为伍。后来因被归为刘瑾余党被予以卸职。除此,他也是明朝知名文学家。康海平生著述甚多,主要有《武功县志》及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杂著《纳凉余兴》,《春游余录》等,尤以《武功县志》最为有名。评者认为康海编纂的《武功县志》体例严谨,源出《汉书》,“乡国之史,莫良于此”。后世编纂地方志,多以康氏此志作为楷模。因为文学理念相近,加上同时尊崇复古文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九思、王廷相号称“七才子”,亦即文学史上的明代“前七子”。
康海自幼机敏,童年以邑人冯寅为蒙师,习小学,“凡洒扫应对之属”。冯出仕后,又入关中理学名家习毛诗。成化二十二年,其父康镛从平阳知府任上归田,常为之讲授古今贤圣掌故,期其效法。父退,海嬉戏如忘,父怒欲捶楚,问所授,海从容复述无可责。孝宗弘治七年(1494)入县学,时提学副使杨一清督学陕西,见海文,盛赞其才,言必中状元。24岁与三原马理同举于乡,次年赴京会试落榜。弘治十五年(1502),海28岁复参与会试,顺利通过殿试对策称旨。遂登进士第一,大魁天下。为翰林院修撰兼经筵讲官,曾参与修宪宗、孝宗两朝实录。武宗正德三年(1508),李梦阳入狱,为救文友,海往见刘瑾,不日梦阳获释。八月,海奔母丧,途经顺德遇盗。正德五年(1510)八月,刘瑾事发,被脔割3357刀,凌迟处死。海以同乡受其株连,被削职为民。梦阳不曾进一言以救。遂以文为身累,倦于修辞。乃曰:“辞章小技耳,壮夫不为,吾咏歌舞蹈泉石间矣!”曾有人劝他向朝廷申辩其冤,以图起复,海断然拒绝。从此放形物外,寄情山水,广蓄优伶,制乐府、谐声容,自操琵琶创家乐班子,人称“康家班社”。与户县王九思共创“康王腔”,扶植周至张于朋、王兰卿组建张家班,又名华庆班,在历史上活动长达500年之久。为重振北曲,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建树了不朽的功勋。康海放歌泉林30余年,初衷不改。殁时,遗命以山人巾服成殓。检其遗资“借金百余”,而大小鼓却存有300多副。
康海创作的杂剧《中山狼》是讲述东郭先生救一只中箭逃命的狼,自己几乎反被狼所害的故事。通过对狼的本性的揭露,骂尽一切负国家、负父母、负师友的无耻之徒,同时嘲讽了迂腐的东郭先生“无所不受”的“仁心”,颇有深意。全剧紧凑,富有戏剧性。曲白生动而自然,具有爽直古朴的特点,剧中狼、老杏、老牛开腔说话,情态逼真,饶有童话色彩。一说《中山狼》杂剧是为影射李梦阳负恩而作。
康海的散曲,今存套数30余首、小令200余首,曲作的主要内容一是抒发其愤世嫉俗的情怀,如“真个是不精不细丑行藏,怪不得没头没脑受灾殃。从今后花底朝朝醉,人间事事忘。刚方,溪落了膺和滂;荒唐,周全了籍与康”(〔雁儿落带过得胜令〕)。表现了他自认为无辜遭殃的满腹牢骚,并夹杂着几分玩世不恭的幽默。二是倾吐其徜徉山水的闲情逸致,如〔叨叨令〕《秋兴次渼陂韵》就着重表现了作者对“有时节望青山看绿水乘嘉树,有时节伴渔樵歌窈窕盟鸥鹭”生活的欣喜之情。他的散曲一般都写得豪放爽健。
【注释】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杨朝明:《周公事迹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年版。
[4]张岂之:《陕西通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费振刚等先生校注的《全汉赋校注》所收录汉赋91家(含1位无名氏)的139篇赋作,其中断定为全篇的约100篇,存目者39篇,其余为残篇。
有关长安历史文化概论的文章
长安文化在不断传承中发展与演变,并且在发展与演变中获得新生。长安地区的先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与艺术活动,孕育了长安文化。经科学鉴定,公王岭猿人化石距今约有115万年的历史,陈家窝猿人化石距今约有95万年的历史。......
2024-09-06
第一节先秦长安文学长安地区是我国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三四千年以前,长安地区就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民歌,古代劳动人民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诗经》保留下的长安早期诗篇,一方面是周孔“礼乐体制”的外现,另一方面也是长安文化富有“诗意”的最早文献确证。长安审美倾向偏于阳刚,确实大异于南国阴柔。......
2024-09-06
第一节长安的节令习俗“节令”既不是“节气”也不是“节日”,“节令”是指春节、元宵、清明、端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除夕等而言。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民间则俗称“过年”、“过大年”。......
2024-09-07
第七节宋元明清及近代的西安从唐代末年长安失去首都地位之后,宋元明清及近代的长安地区就不再是全国性的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都会,但作为延续千年的重镇,在我国城市体系格局中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西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2024-09-06
(一)咸阳的初建时期商鞅监修了咸阳宫殿阙楼,并开始进行第二轮的改革。冀阙是秦咸阳一个高大的标志性建筑,修建于咸阳宫廷外侧,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同时还有宣传新法的功能。除了冀阙,咸阳的首批建筑还包括宫廷,后称“咸阳宫”,在渭河以北头道原上。咸阳宫可能就是这样建成的高台式建筑。上世纪80年代在咸阳原牛羊沟旁发掘了三处建筑遗址,从地层学、器物学以及C14等方面证实,这三处建筑初建于战国时期,秦定都咸阳的初期。......
2024-09-06
(二)长安文化注重道德、崇尚气节遵守秩序、重道德尚气节的道德文化是长安文化中具有浓重色彩的绚丽风景。儒家学说以及宋明清之际产生于长安的关学,使得长安文化中尊礼敬德的观念绵延不绝。......
2024-09-07
(一)周汉唐时期的中央官学在长安建都的十三个王朝中,西周、西汉和唐代中央直辖的国学堪称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三座丰碑。周人的司徒,也只是监管教育。隋文帝设“国子监”,负责全国的教育事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设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此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创举。六学一馆,均属高等教育性质。......
2024-09-06
第一节思想、史学、制度类文献一、思想类文献《周易》五经之一,相传是周文王姬昌等著,具有中国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巨大。司马迁有史学之父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撰。......
2024-09-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