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西周丰镐的兴建-《长安历史文化概论》简介

西周丰镐的兴建-《长安历史文化概论》简介

【摘要】:由此可知,周人在徙居丰邑后不久就开始营镐,丰和镐的营建时间不会相差太久。则可说明,周成王是在丰与镐之间来回居住的。考古工作者在丰镐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和发掘,对我们认识丰镐地区的建筑布局情况大有裨益。

第二节 西周丰镐的兴建

在西安地区城市发展史上,丰镐应该是第一座大型都市。

一、丰的营建

丰是周文王修建的都城。文王晚年,周人力量已足以抗衡殷商,东进灭商势在必行。关于文王用兵的顺序,《尚书·大序》曰:一年质虞、芮,二年伐于,三年伐密须,四年伐畎夷,同年被纣囚禁,五年被释,克耆(黎),六年伐崇,同年称王。《史记·周本纪》记载顺序不同,文王用兵均在被释放之后,先解决虞、芮争端,明年伐犬戎(即畎夷),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明年伐于,明年伐崇侯虎,徙都丰,明年西伯崩。杨宽认为,从地理形势及政治形势的变化来看,当以《史记》之说为是[10]。文王伐崇的时候,周人仍未完全占有关中,在渭水以南户县以东至西安、蓝田、华阴一带为殷人与崇侯所据。为了东进灭商,首先要消灭崇国,统一关中。实际上周人与崇国的矛盾早已激化,文王被囚羑里就是崇侯虎暗中计谋,而文王晚年据说也曾迁居渭北咸阳原的程,军锋直指渭南崇国[11]。从当时周崇对立形势分析,文王在渭北咸阳原上设置军事重镇并亲临驻屯,并非没有可能。只“宅程”据说在伐密须以后,其后二年文王伐崇作丰邑,居程时间很短,不得视作迁都。文王消灭崇国之后,要进一步巩固新占领的关中中部及东部地区,以便东向灭商。因此,在沣河西岸营建丰邑。

典籍中有相关记载,如:

《诗·大雅·文王有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即伐于崇,作邑于丰。”

《史记·周本纪》:“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明年,西伯崩。”是说文王去世的前一年迁都于丰。

关于丰的地望,《说文》有:“酆,周文王所都。丰在今陕西杜陵西南。”上述《诗·大雅·文王有声》有郑玄注:“丰邑在丰水之西。”《诗·周南·召南谱》正义引皇甫谧:“丰在京兆鄠县东,丰水之西。……丰、镐皆在长安之西南。”

二、镐的营建

镐是武王营建的都城,这是不容置疑的。从周人徙丰后不久即开始营建镐来看,可能丰邑营建匆促,较为狭小,难以转圜。

《诗·大雅·文王有声》在说明文王都丰之后,接叙武王营镐,又有:“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毛传解释曰:“武王作邑于镐京”。郑玄笺云:“武王卜居是镐京之地,龟则正之,谓得吉兆,武王遂居之,修三后之德以伐纣,定天下,成龟兆之占,功莫大于此。”《竹书纪年》也有记载:文王三十六年,“西伯使世子发营镐。”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归纳:文王迁丰一年后去世,而武王在位只有四年时间,伐纣之前即已营镐。由此可知,周人在徙居丰邑后不久就开始营镐,丰和镐的营建时间不会相差太久。

武王迁镐的原因,是由当时政治发展的形势和地理上的具体条件所决定的。就地理条件而论,丰京范围较小,又受到沣河、灵沼河的限制,无法进行扩建,只有向沣河东岸发展,才是它的唯一出路。沣河以东地势更为开阔,并有高阳原(今斗门镇东北)可以选作城址,既使都城有回旋的余地,又接近滈池和滈水,使城市供水更为便利。镐京就是因滈池、滈水而得名的,其城址选择当然与二者有密切关系。

周人的丰邑与镐邑是分别命名的,可以看出,在周人心目中,丰和镐是两座不同的城市,但是,后人往往丰镐并称,认为这是横跨沣水的一座城市,丰、镐是同座城市中不同的分区。这可能是由于丰、镐仅有一水之隔,相距很近,实际上紧密相连,营建时间又相差不远,而且武王营镐以后甚至在整个西周时期,并没有把丰邑弃置不用。《史记·匈奴列传》提到武王居丰镐,并不是专居于镐。《史记·周本纪》:“成王在丰……成王自奄归,在宗周(正义解释:“伐奄归镐京也”),作《多方》。既绌殷命,袭淮夷,归在丰,作《周官》。”则可说明,周成王是在丰与镐之间来回居住的。后世大部分学者在研究时都把丰、镐视为一体,因此,在下文的论述中,我们把丰与镐看做一座都城进行分析。

三、丰镐的城市布局

周礼·考工记》有:“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如果把《周礼》的这段话看做西周时期的建都制度,则丰镐应该是方方九里的正方形城市,每边各有三座城门,城内街道纵横,南北向和东西向街道各有九条,王宫在城市中间,其左侧为祖庙,右侧为社坛,前面是朝堂,后边是市场。但是有学者认为《周礼》成书较晚,则《考工记》所载的都城制度可能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关于丰镐的城市布局,文献记载极少,我们可以从较晚时期的洛邑布局窥见一斑。武王灭商后即筹划在东方新占领的地区修建王城,成王时期终于在洛邑营造新都。《汲冢新书·作洛解》记载洛邑“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郭方七百里”。洛邑有城有郭,先秦时期“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丰镐似乎也应该有内城外郭。

考古工作者在丰镐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和发掘,对我们认识丰镐地区的建筑布局情况大有裨益。

1955年,考古工作者在客省庄村北和村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丰京遗址面积2838平方米,1956—1957年,在张家坡村东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遗址面积约5888平方米,1959—196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工作队对丰京遗址范围内进行了普探和试掘,1959年在马王村北首次发现两处残缺的西周夯土遗址,为探索丰京中心所在地提供了重要线索。1976年,在马王村北再次发现三座西周夯土基址,并发现陶水管一处。[12]1977—1984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和钻探出14座建筑基址,清理发掘了其中的4座。第四号夯土基址最大,平面略呈长方形,西端略宽,东西长61.5米,南北最宽35.5米,面积约1827平方米。夯土基址的底部不平,厚度不一,最厚处有4米。夯土基址由上下两层组成,而小层夯土又分为东西两块,似由不同时期扩建而成的。但在基址的表面没有发现柱础之类的遗迹,大概已经被后期破坏了。基址下面叠压着西周早期的灰坑,而基址自身又被西周晚期的灰坑打破,其年代约当西周中期。[13]在第四号夯土基址之南约10余米处,有第三号夯土基址,基址暴露在断崖上,大部分已被近代取土破坏,详情已不可知,但在断崖露出的夯土中还保存着两节套接的陶水管,应当是排水设施遗存。[14]这些考古资料为我们确定丰京的建筑布局打下了基础。(www.chuimin.cn)

镐京遗址的发掘起步较晚。1983—1984年,陕西省镐京考古队在沣河东岸进行了较大范围的钻探,在沣河东岸与滈水故道南岸的斗门镇至洛水村一代的高岗地段上,发现并勘察了西周时期夯土建筑基址10多座,为确定镐京中心位置打下了初步基础。其中,一号建筑基址处于遗址中最高地方,大部分已被破坏,目前可确定为一座东西长约45米、南北宽约25米、坐北向南的高台建筑。二号建筑基址位于一号基址北约10米处,低于一号基址2米,夯土台距地表高约1.5米,基址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12米。三号建筑基址北距二号基址6米,夯土层中有柱洞,夯土层南北长15米,东西宽6米。四号建筑基址在三号基址西南约300米,距地表1—2米,有大片红烧草泥土层,南北长21米,东西宽4米。六号建筑基址在官庄窑厂东北约100米处,东西长约24米,南北宽约18米。七号建筑基址位于六号基址北约30米的地方,几乎被破坏殆尽。八号建筑基址在六号基址西北约3米处,残存部分南北约10米,东西约8米。九号建筑基址在六号基址西北约40米处,南北长10.8米,东西宽9.6米。十号建筑基址在六号基址东约18米处,东西长16米,南北宽6—20米。十一号建筑基址南北残宽26米,东西残长46米。[15]考古工作者对五号建筑基址进行了详细发掘。五号建筑基址西距沣河1500米,东距花园村约500米,南距斗门镇600米。基址坐西朝东,平面呈工字形,面积2891平方米。从建筑布局来看,五号基址是以东西为中轴线的对称建筑,夯土台基的中心部位是主体建筑,推测可能是重檐式的高大宏伟建筑,然后依次是东西侧房、东西厅房、东西内厦。[16]这些建筑基址的发掘,为探明镐京宫殿的具体位置提供了初步资料。

除大规模宫殿和宗庙建筑之外,丰镐还有灵台、灵沼、灵囿等贵族游乐场所。《诗经·大雅·灵台》叙述了文土建灵台、灵沼、灵囿的情况: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麀鹿濯濯,白鸟翯翯。

王在灵沼,於牣鱼跃。

虐业维枞,贲鼓维镛。

於论鼓钟,於乐辟雍。

於论鼓钟,於乐辟雍。

鼍鼓逢逢,矇瞍奏公!

考古发掘已经确定了灵台的位置。

对于丰镐的城市布局,虽然文献记载语焉不详,但我们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这座西安地区第一座大型城市的布局会逐渐呈现在业界学者面前。

四、丰镐的衰落

西周末年,国势衰微。周幽王废黜申后及申后之子宜臼,引起申后之父申侯的不满,加之,周幽王又有烽火戏诸侯之事。所以,当申侯引犬戎入侵时,虽燃有烽火,竟没诸侯来救。犬戎大肆破坏,丰镐城开始衰落。周平王即位后,惮于犬戎数次侵略,迁都洛邑。关中的主都地位就此丧失,国都丰镐也终于被废弃。宫殿、宗庙等建筑物也逐渐颓圮。春秋时期周大夫行役路过丰镐,看到“古宗庙宫室,尽为禾黍”,昔日之都已成为“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农田,凄怆之情油然而生。这说明在平王东迁后,最迟到春秋时期丰镐城已经残破不堪、面目全非了。

丰镐城虽然衰落下去,但它终究是西安地区最早兴起的大都市,对其后这一地区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