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文化在不断传承中发展与演变,并且在发展与演变中获得新生。长安地区的先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与艺术活动,孕育了长安文化。经科学鉴定,公王岭猿人化石距今约有115万年的历史,陈家窝猿人化石距今约有95万年的历史。......
2024-09-06
第二节 良好的人文地理环境
一、良好的人口和经济基础
西安地区很早就成为我国人口稠密、经济富庶的地区之一。新石器时代,关中地区人们活动的踪迹到处可见。在原始社会末期,居住在此的人们就已经开始了我国最早的农业生产,开垦了这块富饶的土地。
距今五六千年的西安半坡遗址,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半坡遗址位于西安东郊浐河东岸,面积约5万平方米。在我国已发现的1000多处仰韶文化遗址中最为典型和比较完整。半坡已发掘出45座房屋建筑,中间有一座大型房屋,这些建筑密布在一起,有方形、圆形两种,多为半地穴式,也有地上房屋。它们是我国最早的土木建筑。半坡人主要从事锄耕和渔猎活动,这里出土大批石斧、石铲、石锄、石刀、箭头、网缀等磨制石器,并且出土了粟(谷子)和菜种(白菜、芥菜),还有猪、狗等动物骨头。
关中的农业在周人迁岐之后不断发展。这时关中原野的景象已经和新石器时代有了很大不同,从事农业经营的地区远比以前广大得多。农作物的种类也比以前增多不少。《诗·豳风·七月》有:“黍稷重,禾麻黍麦”,可以看出这几种农作物在关中种植普遍。其中,黍稷在当时的农作物中占据着主要地位,《诗经》多次提到这两种作物,“黍稷茂止”[12]、“丰年多黍多余”[13]。除此之外,还有稻[14]、麦[15]以及各种豆类[16]等作物。
到春秋战国时期,关中农业进一步发展,《商君书》提到的“开阡陌”就说明了耕种面积的扩大。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对当时的农业发展有了初步的总结,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农业措施还是郑国渠的开凿,由现在泾阳县西北引泾水东流,全长300多里,灌溉所及地区包括现在的泾阳、三原、富平、高陵、临潼以及蒲城、渭南等地。郑国渠的开凿使泾水以东渭水以北大片盐碱地得到冲洗,成为良田。
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西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产粮区,“田肥美,民殷富”,“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秦汉统治阶级建都关中后,迁徙豪强,进一步充实了关中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实力。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
丰厚的经济积累为统一王朝在这里布设规模宏大的都城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证。
二、便利的交通地理条件
关中地区交通条件相当优越。古代由丰镐或咸阳、长安通往全国各地的道路,主要有陆路和水路两大方面。
陆路方面向东西南北四方都有沟通:(www.chuimin.cn)
1.向东有三条干道:一是沿渭河南岸东出函谷关(或潼关)的函谷道,通达黄河中下游和江淮之间的广大地区,进而北出辽东、南下闽粤;一是向东北方向自蒲津关东渡黄河的蒲关道,可由此北向汾晋、雁代;一是沿灞河和丹江谷地向东南出武关的武关道,通往荆襄和岭南地区。这三条路沟通了东边半壁江山和东南长江中下游地区。
2.南面和西南:沿渭河南岸向西,有子午道和傥骆道贯穿秦岭,经过汉中入蜀,并可转赴西南;顺着渭河北岸的渭北道西行再向西南,有两条路可以入蜀:褒斜道和陈仓道。这些道路便于在关中经略西南地区。
3.从关中向西有丝绸之路,顺着渭河以北的道路西行,道雍县(今凤翔县附近)向西北称为回中道,可越过陇山穿河西走廊到达西域。
4.向北有大道直通塞外,是联系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路线,秦始皇所修的直道就是其中的一条。
水陆交通运输线主要有渭河和漕渠。渭河通航河道主要是西安以下河段,漕渠的起点也在今西安附近。
三、有利的军事地势
关中地区地形狭窄,南有秦巴大山阻隔,北有山原纵深,东有大河悠长,形成御外的天然屏障,其进出的孔道是以四关(或五关)为锁钥的。四关或五关作为军事防守的设施以及交通往来的要道,历来备受政治家、军事家的重视和青睐。
关中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为黄土高原,东有黄河,四面均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所以战国时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
当然,仅仅是“四塞之国”并不能满足建立国都的军事地理要求。对于一个政权的统治者来说,特别是对于一个统一王朝的统治者来说,国都的所在地要便于控制天下。古人云“古之帝者必居上游”,就是指国都要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再加上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建都关中就能够在军事上牢固地控制这些地区。张良在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时,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阻关中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其中的“阻关中而守”是指关中的南、西、北三面都有高山崇原,可以阻挡武力侵犯;“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是指关中的东面经过崤函山地,形成一条东西通道,把关中和中原地区以及江南广大区域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足以控制天下,退则可据关防守、确保安全。西汉初年另一位力主定都关中的谋臣娄敬形象地分析这种形势说,就像两人搏斗,如果不扼住对方的颈并打击其背部,就不能把对手完全制服,而建都关中就等于扼住了天下的颈项、打击了天下的脊背,即使关东发生混乱,也足以据守关中。另外,在汉唐时期,国境附近游牧民族匈奴和突厥的骚扰主要发生在北、西地区,从军事意义上来说,建都关中可就近指挥西北边境的军事部署,鼓舞士气。在古代信息、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是确保胜利的有效途径之一。
有关长安历史文化概论的文章
长安文化在不断传承中发展与演变,并且在发展与演变中获得新生。长安地区的先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与艺术活动,孕育了长安文化。经科学鉴定,公王岭猿人化石距今约有115万年的历史,陈家窝猿人化石距今约有95万年的历史。......
2024-09-06
第七节宋元明清及近代的西安从唐代末年长安失去首都地位之后,宋元明清及近代的长安地区就不再是全国性的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都会,但作为延续千年的重镇,在我国城市体系格局中仍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西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2024-09-06
(一)咸阳的初建时期商鞅监修了咸阳宫殿阙楼,并开始进行第二轮的改革。冀阙是秦咸阳一个高大的标志性建筑,修建于咸阳宫廷外侧,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同时还有宣传新法的功能。除了冀阙,咸阳的首批建筑还包括宫廷,后称“咸阳宫”,在渭河以北头道原上。咸阳宫可能就是这样建成的高台式建筑。上世纪80年代在咸阳原牛羊沟旁发掘了三处建筑遗址,从地层学、器物学以及C14等方面证实,这三处建筑初建于战国时期,秦定都咸阳的初期。......
2024-09-06
第一节长安的节令习俗“节令”既不是“节气”也不是“节日”,“节令”是指春节、元宵、清明、端阳、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除夕等而言。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民间则俗称“过年”、“过大年”。......
2024-09-07
第五节宋元明清长安文学宋、元、明、清时期,长安地区虽然失去首都地位,但在全国的政治、军事地位仍然是极其重要的,长安地区的经济、文化也都是有所发展的,当然,就其发展的趋势、发展的水平和在全国的地位而论逊色于东南地区新兴的城市。这一时期重要的长安地区的文学家有三位,均有一定影响。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未赴任,死于雷州,终年62岁。43岁罢官回乡,成为王九思文学创作上的分水岭。......
2024-09-06
第一节思想、史学、制度类文献一、思想类文献《周易》五经之一,相传是周文王姬昌等著,具有中国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影响巨大。司马迁有史学之父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撰。......
2024-09-07
(二)长安文化注重道德、崇尚气节遵守秩序、重道德尚气节的道德文化是长安文化中具有浓重色彩的绚丽风景。儒家学说以及宋明清之际产生于长安的关学,使得长安文化中尊礼敬德的观念绵延不绝。......
2024-09-07
(一)周汉唐时期的中央官学在长安建都的十三个王朝中,西周、西汉和唐代中央直辖的国学堪称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三座丰碑。周人的司徒,也只是监管教育。隋文帝设“国子监”,负责全国的教育事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设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此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创举。六学一馆,均属高等教育性质。......
2024-09-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