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残疾人事业的人道主义视角

残疾人事业的人道主义视角

【摘要】:我们残疾人工作就是社会安全网的一部分。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们贫困人口里面残疾人比例是越来越高,贫困人口在缩小,但残疾人比例在提高。残疾人群体不小,宜昌市的比例达百分之六点零九,比全国略高。我们在开展残疾人就业工作时讲,“救人一命,稳定一家,影响一片”。我们怎么对待群众?

我们如何看待残疾人事业?[1]

(二○○二年七月八日)

我国在解放初期就着手解决残疾人的困难问题,建立了盲人聋哑人协会。但在那样一个平均主义的社会里面,残疾人工作不能成为一项独立的全面开展的工作。原来的平均主义社会,大家都穷,残疾人也穷,残疾人吃不饱饭,大家同样吃不饱饭,人不患寡而患不均。“文化大革命”以后,随着我们国家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开始,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残疾人这个群体在社会上明显地落伍掉队了。大家都温饱了,残疾人还没温饱;大家达到小康了,残疾人还在为自己的温饱而努力。再加上一旦社会进步之后,社会需求就多样化,原来吃饱了上班,能够吃饱就行了,现在虽然残疾人还没解决温饱,但大多数人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已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残疾人工作的社会需求就出来了。与此同时,国际上开展了“残疾人十年”活动,提出了“平等·参与·共享”的《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我们中国一些关心残疾人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接受这种思想。加上我们这几年来积极地推行人道主义,使大家都认识到残疾人同样也是人,同样也有人的权利,同样要共享人类物质文化成果,这种思想逐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在这种情况下,八十年代中期,首都及其他城市一批青年残疾人就组织起来,成立了残疾青年协会,不知宜昌有没有,武汉是有。为参加国际上残疾人体育活动,八三年国家体委成立了伤残人体育协会,比我那时搞基金会还早。我在那个时候就感受到这种大潮,感受到残疾人事业就要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了,我们于是顺着潮流一步一步把残疾人事业搞起来。如果没有社会基本需求,没有社会文明进步,没有改革开放这么个大环境,一切都提不上。

随着残疾人事业的继续深入,我们不只是要解决残疾人的吃饭问题,这也不仅只是涉及残疾人的问题,还有更加广泛的社会问题。比如说,从社会发展来说,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基本上讲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在不断地改革,二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长时期的比较快的发展速度。这都是我们需要的、希望的。国民经济的增长是大家孜孜追求的,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些东西带来的另一面。比如说,既然要改革,就要触及各种人的利益。社会资源在一个时期总量总是相对固定的,但是也会逐年发展。改革就是要调整这种资源,调整各种社会资源,包括分配的资源。在这种调节过程中,有的人会得到利益,有的人的利益就会受到冲击。所谓改革就是要打破一些旧的东西,甚至打破一些旧有的社会利益集团,打破旧的格局。而在这个旧格局下生存的一些人得到的利益都会受到冲击。改革是要付出成本、付出代价的,中国的改革者从来没有一个有好下场,所以我们在改革初期就说,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人家讲改革也是革命。中国改革历来就是改革完了,效果出来了,改革者自己身败名裂了。改革带来了社会矛盾冲突。改革快是我们追求的,但快就会带来社会冲突矛盾,快就会带来不平衡,也使各方的利益不平衡得不到及时调整。我们总是在追求平衡,但又总是在不平衡之中,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快也会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冲击,不光经济变化快,社会形态变化也快,这种快使我们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跟不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速度,就会有很多的漏洞。行贿行为也出现了,腐败行为也出现了。因为经济发展快而带来矛盾冲突的社会现象不仅只在中国是这样,拉丁美洲、西欧在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这样。马克思写《资本论》也是资本主义发展最快的时期。再加上我们搞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化,也带来了许多的社会矛盾,这么多下岗职工,这么多问题,都亟需解决,所以这个时候,社会一定是动荡的、冲突的。我觉得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是非常好的,这么多年来,不是像俄罗斯那样搞大的社会改革,一下子把社会搞乱,国家搞垮,我们是不断以小的步伐来代替大的变革,我们每小步走下去,都会引起社会小的震动,但不会引起大的动荡。在这个时候,就需要社会建立一个“安全网”,没有安全网,就不能保障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这在西欧表现得特别明显,欧洲初期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而没有稳定发展,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建立健全的社会安全网。实际上,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都是在这里。欧洲在五十年代吸取了教训,各国开始在社会安全网上下功夫,包括北欧走向福利社会,各国社会福利改革,才形成了五十到七十年代西方长期快速的经济发展,人家把我们甩在后头了。假如没有这样一个社会的稳定机制,将会出现非常难以预料的危险。

我们残疾人工作就是社会安全网的一部分。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们贫困人口里面残疾人比例是越来越高,贫困人口在缩小,但残疾人比例在提高。一般地说,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中残疾人占百分之五十,发达地区占百分之八十,北京、上海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残疾人。所以要想解决稳定机制问题,要想建社会安全网,要解决“锅底”的问题,就要解决残疾人问题。所以残疾人问题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里面,是有它的地位的,政府工作应该把它考虑进来。残疾人群体不小,宜昌市的比例达百分之六点零九,比全国略高。全国残疾人家庭达到百分之十八,也就是两亿多人口,这些人都非常困难。我们在开展残疾人就业工作时讲,“救人一命,稳定一家,影响一片”。

残疾人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我在前年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时,我就讲,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是一个车上的两个轮子,如果只有经济发展,没有社会发展,车就会在原地打转,不可能走到我们要到的目标,他很同意。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发展,也要考虑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是共产党人,共产党的宗旨是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过去要翻身做主人,现在搞社会主义建设,我们要让大家共同富裕。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共产党人要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特别是为困难的群体服务。这是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以前在革命阶段,团结贫下中农、工人阶级推翻旧的制度。而新的民主制度建立起来后,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怎么对待群众?特别是怎么对特困难群众?这是考验我们党素质和社会主义性质的试金石。而在这个困难群众里面,残疾人群众是社会的“锅底”。我们没有很多统计资料,以前做过一个粗略的推断,大多数残疾人家庭收入只有健全人家庭的一半。现在我们没有学术上的统计,也很难做出统计,将来有机会,中残联研究室可以考虑这个问题。但总的来说,残疾人是最贫困的人群,这是可以肯定的。在社会的各类弱势人群当中,残疾人是最困难的,老人里面残疾老人最困难,妇女里面残疾妇女最困难,儿童里面残疾儿童最困难;所以在所有人群里面,残疾人是最困难的。不但中国如此,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是如此。怎样使这群人能够跟上社会步伐,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每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都要思考的问题。(www.chuimin.cn)

残疾人每做一件事,都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代价,也就是说残疾人是我们这个社会中付出代价最多的一群人,而残疾人收入是社会上最少的。就是这样一群付出多、索取少的人,当我们为他们做一点点事后,他们就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比那些发了财回头还骂你的人,我们是不是应该认为,残疾人是社会上最好的公民,我们共产党人是不是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应该为他们做得更多一点呢?我们为他们多服务一点是应当的。

残疾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残疾人一生都处于困难之中,他一生都在拼搏。他每干一件事情,哪怕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都要多费力气,这样就锻炼出了残疾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但残疾人也有一些弱点,可能封闭一些、偏激一些、自卑一些,这些现象都有,但更多的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顽强的作风,这种顽强的作风,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我在河南讲了,其实我在其他地方也讲过,五十年代两本书教育了一代人,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本是《把一切献给党》。我们这些五十年代的人就是在这两本书的影响下形成了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一生的立场和追求。新时期又出现了张海迪等各种各样的先进人物,他们这种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可宝贵的文化财富。相比之下,经过“文化大革命”之后,我们的道德基础、理想基础受到了很大冲击和破坏,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在道德理想方面有很大的缺陷,加上资本主义等方面的因素,我们看到因社会道德基础、理想基础遭到很大破坏而产生的不应该出现的社会现象。怎样建设我们的道德文化,中央提出了以德治国,就是要强调这方面的问题。国外机构统计我们大陆的大学生台湾的大学生,大陆青年还不如台湾的,大陆的想跳槽就跳槽,不如台湾、西方的大学生。而要改变这样一种面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我们残疾人的这种精神是一枝花,开起来很漂亮,对社会是一个很大的教育。所以我们要搞“红领巾助残”,我更看重红领巾在助残中的自我教育。家长们感慨道,孩子们从来不关心别人,助残以后,受到很大教育。所以我们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一帮一”,在扶贫中间不仅仅是帮助了残疾人,也净化了我们干部的心灵。所以做好残疾人工作,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我不是搞残疾人工作就到处卖狗皮膏药,我向来把残疾人工作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社会发展的大局、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局,包括国家的基本性质和党的基本性质的大局中来考虑。也正是从这些角度来看残疾人事业,才使得我理直气壮地做这项工作,才使得我们所有残疾人工作者有更深的功底、更厚的背景来做我们的工作,使得我们的工作更加积极、更加有效。

【注释】

[1]这是邓朴方同志在湖北省宜昌市残疾人工作汇报会上的部分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