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甘肃信用担保实践:信用评级应用

甘肃信用担保实践:信用评级应用

【摘要】:第六节信用评级在信用担保业务中的应用为规范信用担保机构的经营管理,提高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和信用能力,逐步建立信用担保机构规范发展的监管机制,在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的推动下,甘肃省启动了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工作,评级结果已成为政府监管、银行合作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六节 信用评级在信用担保业务中的应用

为规范信用担保机构的经营管理,提高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防范意识和信用能力,逐步建立信用担保机构规范发展的监管机制,在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的推动下,甘肃省启动了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工作,评级结果已成为政府监管、银行合作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为此,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业协会于2009年3月引入了对省内信用担保机构进行信用评级的试点。

(一)

开展试点工作的目的在于:一是当前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已成为政府监管、银行合作、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势在必行。由于进行信用评级在甘肃省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先行试点有利于了解、把握信用担保机构的思想动态和接受程度,从而宣传、引导信用担保机构积极主动介入此项工作,与评级机构建立对等和谐的合作关系,自觉主动地在提供资料和接收访谈调查方面予以配合,为今后政府主管部门全面推行、积累借鉴有益的经验,避免信用担保机构在评级的基础工作上走弯路。二是在国家、省市尚未出台信用担保机构监管的规范和规章之前,通过评级试点来全面了解和学习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级的业务流程、技术体系和评级标准,从而为政府监管、绩效考核、财税扶持、资质认定和行业自律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使其在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三是开展试点可以对确认的社会评级机构的技术实力、执业行为、服务质量进行深入地评估和了解,依此向主管部门就加强对评级机构的市场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

这次试点评级的信用担保机构共10家,是在全省稳定开展担保业务的30家重点信用担保机构中随机抽样产生的,在自愿的基础上,有9家担保机构与社会评级机构签订了评级委托协议书,进入了评级程序,它们是:兰州高科创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庆阳市众信投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平凉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甘肃联合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甘肃宝信电力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临夏回族自治州信用担保中心、甘肃大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甘肃金桥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甘肃创新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这些机构中,政府出资的3家,社会出资的6家;兰州辖区6家,市(州)3家;企业类5家,事业类2家,互助类2家,从多方面分析判断,在全省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

依照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关于开展借款企业和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级的意见》(兰银发〔2008〕170号)要求,对于这次评级试点省担保协会选择了联合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来进行,选择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联合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于2002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担保机构评级系统,并在国内率先开展担保机构信用评级业务,迄今对15个省市的500多家担保机构进行了信用评级,市场占有率80%以上,独占鳌头,具有专业优势。其次,联合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多年前就在甘肃设有分公司,有固定的业务场所、齐备的专业团队和机构管理制度,是一个利于评级双方业务往来的平台,方便工作,节省费用。最后,省担保协会在重大课题研究,信用担保技术开发等方面与联合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联系甚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便于协调评级双方关系,推进共赢。

(四)

这次评级试点项目组由联合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派出的业务经理王大任任组长,甘肃分公司负责人任组员,按照联合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的《担保机构信用评级体系》(2009版)和《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尽职调查手册》规范标准,从3月10日开始,先后完成了四个方面的市场调查:核对评级担保机构按信用评级资料清单提供的资料,到被评机构现场访谈交流、尽职调查,实地考察主要被担保企业,到相关部门及合作银行等部门进行外部访谈。3月25日项目组进行内业资信分析,撰写《信用评级分析报告》,同时向公司评级委员会作了报告,并由评级委员会讨论决定被评级对象资信等级的阶段,整个评级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阶段,联合信用评级机构将把评级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评对象,征求意见,若有异议,可提出复评,并同时告知当地人民银行和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省担保协会不负责评级结果,不接纳被评对象的评级报告。(www.chuimin.cn)

对于评级收费,考虑到甘肃省担保机构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经协商,联合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按规定的标准对甘肃省试点担保机构给予一定优惠,注册实收资本5000万元以上的担保机构按10000元收取,5000万元以下的担保机构按8000元收取。

(五)

这次评级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为今后坚持信用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正常进行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主要有:

一是注重解决认识上的两大误区。较多的信用担保机构对评级结果和《信用评级报告》的市场认同存在疑惑,认为已经和相关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业务,有无《评级报告》无关紧要,弄不好还会影响银保关系,也有部分信用担保机构认为“我掏钱,你就该出个好等级”,扭曲了双方信用关系,因此,通过思想发动、典型引导、专业培训,解决被评机构认识上的思想障碍是评级工作的前提。

二是坚持“客观、独立、公正”的评级原则。省担保协会把这次担保机构评级试点作为提升行业自律,开拓信用市场的一次学习机会,通过对评级机构的技术和调查两大体系的了解,认识到体系标准不仅科学真实客观地反映了担保机构的综合素质和风控能力,也揭示了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是目前政府监管、银行合作、行业自律可借鉴的科学标准和重要依据。为确保评级质量,省担保协会坚持定位于协调服务,不变动被评级机构提供的资料,不参加现场的访谈与调查,不代表被评机构向评级机构传递任何信息。

三是重视评级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评级试点表明信用评级不同于财务审计、项目评估、验资报告等中介服务,它涵盖了被评机构信用信息的所有因素,而且有些资料还不是现成的,需要做相关统计分析才能生成,被评机构要按协议要求,真实、系统地提供信用分析的所有资料,才能事半功倍。就现场访谈而言,也涉及被评机构的一些敏感问题,被评机构事先应该有所准备。因此,对信用担保机构进行评级知识的专项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使其在提供资料与访谈准备方面先行一步,是保证评级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性工作。

四是启动运用推广《信用评级报告》的联动机制。认同并使用《信用评级报告》的市场价值,成为政府监管、银行准入、政策扶持的重要参考根据,是信用评级服务及持续发展的源泉,也是试点评级担保机构和待评担保机构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建议相关部门以已评级的9家担保机构作为典型案例,对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报告》的使用和推广在制度上予以确认,使其成为一种准入的条件,并在征得被评机构同意基础上向社会发布。相关部门要在适当时候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借以营造深化担保机构评级的社会氛围。

五是推行评级机构的适度竞争。这次试点由于被评机构数量少,省担保协会仅推荐了联合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一家评级机构,今后全面推行时则很有必要让其他已获得准入资格的评级机构也进入,通过比较选择适合甘肃实际的技术体系,通过竞争保证评级质量,降低评级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