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甘肃信用担保实践与发展报告

甘肃信用担保实践与发展报告

【摘要】: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业2005年行业发展报告二○○六年二月十五日过去的五年,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业与全国一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说明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制度在全国是启动较早的省份之一。在“十五”期间迅速发展,并为实现政策的意图发挥了积极作用。政府有必要持续地介入信用担保的运行体系。所有担保机构中有30家省上重点监测,进入统计报表制度。

第三节 甘肃省“十一五”期间担保行业年度发展报告

为了进一步掌握全省担保行业发展现状,及时准确地反映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信息,及时准确地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协会受主管部门委托,于2005年建立了全省信用担保机构业务统计报表制度,通过统计资料汇总和实地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撰写编制全省信用担保行业发展研究分析报告,形成比较客观完整的行业发展分析,可以清晰地反映出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状况。

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业2005年行业发展报告

(“十一五”发展规划)

二○○六年二月十五日

过去的五年,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业与全国一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1年8月,甘肃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意见》(甘政发〔2001〕61号),省政府办公厅配套下发了《关于在中小企业中实施信用代码制度的意见》(甘政办发〔2001〕130号);同年6月,全国第一个省级中小企业信用联合网——甘肃中小企业信用联合网在兰州开通。对此,全国政协财经委、原国家经贸委在兰州召开全国性的相关会议予以肯定和推广。说明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制度在全国是启动较早的省份之一。五年期间经历了制度创新、政策推动、加快发展三个阶段,现已不仅成长为一个全新的行业,而且也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世界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作为一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而建立的信用制度,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全世界已有48%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1937年日本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之后,美国、德国和加拿大也于五六十年代相继实施这种制度。几十年的运作和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中小企业迅速崛起,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份额、地位与作用日渐凸显。为解决众多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根据国务院有关指示,1999年6月14日原国家经贸委〔1999〕540号文件发布了《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同年11月1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商业银行配合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提出了要求。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和运作模式做出了具体规定;2000年12月,原国家经贸委又发布了《关于建立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有关问题的通知》,积极推动了这个体系在全国的发展;2001年3月,财政部颁发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2002年6月,《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又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完善在法律上进行了界定,使其走向了规范发展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成熟的经验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而采取的重大决策。在“十五”期间迅速发展,并为实现政策的意图发挥了积极作用。据有关信息透露,全国现有融资担保机构3000家左右,拥有近800亿元的资本实力,已为25万多家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总额3800亿元。五年发展实践表明,与财政贴息、减(免)税收、专项拨款等政策性资金支持手段相比,信用担保更具有公共性(服务众多中小企业)、调节性(放大银行授信额度)、安全性(化解融资风险)、效益性(政府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信用担保体系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担保机构以自身的资信为企业提供担保,重塑了银企合作关系,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放贷门槛,增加了中小企业首次贷款的概率。

二是有利于化解银行的金融风险。担保机构承担了银行融资的大部或全部风险,保证了信贷的安全进入,而且也节省了银行信贷的经营成本。另外,担保机构的运作机制,也为金融创新、为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是有利于引导企业诚信守信。担保机构通过对受保企业的信用评级和建立信用档案数据库,并与金融机构共享,培育了企业对信用的需求,积累了自身的信用记录,促进了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国内外经验表明: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和运行中,政府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早期成长阶段,面对众多而又弱势的中小企业群体,信用担保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一些资源配置功能,弥补了市场失灵的方面,因而信用担保机构具有提供类似为公共服务产品的性质,应该是政府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政府有必要持续地介入信用担保的运行体系。

二、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2005年底的发展状况

(一)担保体系构成

目前全省共审查注册登记的担保机构57家,比2001年的9家增加45家。按资金来源分类政府出资的15家:省级2家、市(州)级12家、县区级1家,社会出资的42家;按机构性质分类:事业法人4家、企业法人50家、社团法人1家,信用担保互助组织2家。在区域分布上,有41家在兰州市辖区。除张掖和庆阳两市外,其余各市(州)都设立了政府资金为主的担保机构。所有担保机构中有30家省上重点监测,进入统计报表制度。

(二)资本金来源

年末担保机构注册资本94280.91万元(不包括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2005年注入的5000万元),是2001年3.49亿元的2.7倍,比上年增长了26.9%,其中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35855.91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03.5%,占38%;其他社会民间出资的注册资本58425万元,比上年增长了3.4%,占62%。注册资金在3000万元以上的有11家,3000万元以下的有13家,最多的为8335.91万元,最少的为500万元,平均每家3142万元。高于全国平均3003万元的水平。

(三)担保贷款金额

五年担保机构累计担保贷款449290.21万元,是2001年4.9亿元的9倍,比上年增长32.9%;当年新增175914.01万元,是2001年3.48亿元的5.3倍,比上年增长70.4%。其中,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新增87306.76万元,比2004年增加67802.06万元,增长347.6%;商业性担保公司新增88607.25万元,比上年增加8649.95万元,增长10.8%。当年在保余额81640.03万元。

(四)累计担保企业数

五年累计担保企业数4354家,是2001年274家的15.8倍,比上年增长64.4%,在保企业数2498家,比上年增长15.1%。并为1509名下岗职工提供了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每个担保机构平均担保企业数为181家,比上年平均增加了144家。

(五)风险控制

五年累计发生代偿金额5358万元,其中当年3633万元,比上年增加2645万元,代偿率为2.1%,增加了1.17个百分点。发生代偿的担保机构为8家,占开展业务担保机构的33.3%。其中代偿金额最大的为2834万元,最小的为4万元。

(六)经营业绩

年末担保机构实现业务收入6073.33万元,是2001年757万元的8倍,较上年增长14.5%;其中保费收入3659.64万元,占业务收入的60.3%,较上年增长41.5%。其他收入2413.69万元,占业务收入的39.7%。较上年305万元减少下降11.3%。当年有12家盈利,7家亏损,5家持平,累计盈利1021.80万元;是2001年151万元的6.8倍,较上年减少下降13.1%;其中担保业务经营利润315万元,其他业务经营利润706.8万元。

(七)省级重点“示范信用担保机构”的地位与作用

2005年,省经委经过评审颁布了定西市广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等15家担保机构为“全省首批示范信用担保机构”。年末15家担保机构的注册资金为63680.91万元,占全部注册资金的67.5%;累计担保总额337416.8万元,占全部累计担保总额的75.1%;2005年新增担保金额137916.8万元,占当年全部担保新增金额的78.4%;在保余额179401.58万元,占全部在保余额的72.6%。

(八)银保合作关系

甘肃省内绝大多数金融机构都与信用担保机构建立了融资担保合作关系。其中,国开行甘肃省分行、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交通银行兰州分行、农业发展银行甘肃省分行、兰州市商业银行、甘肃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通过担保向中小企业融资比重占到总量的90%以上,尤以国开行甘肃省分行融资推动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强化向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2005年向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2.5亿元,占全部新增总量的15%,并以5000万元“软贷款”充盈重点担保机构资本金,对全行业产生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九)担保业务种类

甘肃省内担保机构的业务品种以企业融资担保为主,占全部业务总量的87%,其他有下岗职工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个人消费贷款担保、民事诉讼财产保全担保、商业票据担保等。建筑市场的工程类担保正由若干担保机构积极策划准备。

(十)对社会的贡献

据有关统计分析,一个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就业机会需要投入8万元。按此推算,甘肃省信用担保体系五年解决了40亿元的中小企业银行贷款,则可扩大社会就业5万人;按资金一年周转二次计算,增加销售40亿元,新增财政收入4亿元。

综上所述,“十五”期间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已经从原来体制创新探索发展成一个初具规模的新兴行业;以政府出资组建的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社会出资的商业担保机构和各类互助担保组织为补充的“一体两翼”的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成为促进以非公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防范规避信贷风险可借助的社会力量,担保机构内控管理日趋成熟、运作机制不断规范、经营业绩不断提高,一批重点示范担保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社会效益。

三、信用担保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过去的五年,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起步良好,发展顺利。实现“十一五”期间的可持续发展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担保行业的竞争实际上是实力的竞争。甘肃省内尚缺乏主导性的骨干担保机构,担保机构分散,且资本规模小仍然是甘肃省担保业的突出问题;由于现行金融体制的障碍和部分担保机构经营方式上的“缺陷”,各金融机构强化了担保机构的准入条件;使较多商业信用担保机构难以获得与金融机构业务合作的机会;有些由政府出资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没有摆脱原体制的约束,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行政干预十分突出,使担保机构缺乏自主经营的机制和内部有效的规章制度,担保业务潜在的风险很大;受社会信用制度“缺位”的影响,企业信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缺乏一个社会共享的企业信用网络平台,是担保机构防范风险最大的“隐患”;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担保机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风险准备金两项提留,迫于各方面原因普遍没有税前列支,加之原减免营业税政策没有连续性,致使多数担保机构缺乏发展的活力,担保机构缺乏整合社会资源做大做强自己的经营理念,互保、联保、再担保和其他有效合作形式没有启动,经营能力无法提高。

这些问题要在“十一五”发展期间积极解决。

“十一五”我们信用与担保业发展指导思想应该是: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为指导,以解决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融资为目标,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为进一步营造信用担保发展的政策环境、完善体系、铸造信用、强化自律、推进服务,在处理好五个关系基础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政策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必须实行政企分开,规避行政干预,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信用担保业走向政府规范培育市场、担保机构自主经营的正常轨道,真正做到政策性资金、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

二是促进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

发展是信用担保业的硬道理,但发展必须规范有效地控制风险。因此科学合理地制定行业制度、标准、自律公约和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三是提供担保和提升信用相结合。

信用是担保业的立足之本、发展之源。要将信用担保体系发展与社会信用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尽快形成全省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网络,形成开放式的信息查询和评价体系,以减少融资担保风险和成本。

四是行业自律与加强监管相结合。

信用担保业的行业自律必须有监管的法律和规章相配套。因此应尽快出台行业的监管办法,从市场准入与退出、财务管理与内控制度、业务范围与操作流程、风险防范与损失分担、政策扶持与行业维权等方面做出规定。

五是分类指导与扶优汰劣相结合。

要培育一批重点示范担保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发挥骨干龙头作用,从而带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十一五”期间信用担保行业发展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信用担保行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1.优化发展“一体两翼”的担保体系,使其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各类担保机构注册资本超过20亿元,较“十五”末翻番。

2.以融资担保为主业务总量超过100亿元,较“十五”末翻番。

3.为一万家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产生明显的效益,受益面较“十五”末翻番。

4.做大做强一批担保机构,实收资本在5000万元以上的骨干担保机构占到总量60%以上。

5.风险控制日趋成熟,五年间代偿率稳定控制在3%以内。在全省基本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的专业队伍。

要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全省信用担保行业在“十一五”期间应当做到:

(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指针,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向县域经济延伸

目前全省绝大多数市州建立了担保机构,“十一五”期间,县及县以下“三农”的融资担保体系是发展的重点,在推进县级加快组建信用担保公司的同时,鼓励和扶持县以下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和农户建立互助信用担保机构,是优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结构,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担保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便于信贷向“三农”倾斜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在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推广武威市和临夏州组建信用促进会,解决企业融资的成功做法。“十一五”期间有一半的县成立政府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并带动一批由地缘、亲缘、业缘等人文社会关系形成的各类互助信用担保组织,依靠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融资和网络优势,设计推行“各种贷款互助担保方案”,开发农村金融市场和各种金融产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二)争取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推进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股份制改革

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尚处在发展的初期,繁荣这个新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仍然需要政府资金的有力支持。应该制度性地加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本金的投入,保证担保基金长期稳定的补充来源。政府可以通过三个途径为担保机构补充资本金,一是借鉴兰州市政府的做法,每年财政预算列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二是像兰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那样,改革投资体制,把各类扶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专项资金委托担保公司市场化运作,并辅之以监管,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总结天水市政府的经验,把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中退出部分国有资产授权担保机构经营,以实物形态为担保机构扩充资本金;四是以政府信用和国有资本为依托,塔建融资平台,增加国开行甘肃省分行的“软贷款”对担保机构资本金的注入。

政府出资的担保资金可以由自己设立的担保机构按商业化原则运营,也可以委托资信程度高的担保机构来经营,不管哪种形式,都要实行政企分开,政府要退出担保业务的日常管理,主要职能是监督检查,包括担保服务的企业类型和范围。担保业务程序的制度建设,风险控制的责任和奖惩以及年度计划的执行情况。为此,“十一五”期间,要面向社会以增资扩股为手段,产权多元化为目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对现有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实施改制,形成独立承担风险的法人实体。

(三)建立担保机构与银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风险联动机制

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既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和成功经验,也是实现双方公平、长期合作的基础。银行既是贷款主体,也有风险控制的责任。应该承担一定的风险。根据国际经验,担保机构承担的责任比例一般在70%~80%,其余由银行承担。由于甘肃省缺少明确的制度规范,加上担保机构的实力弱小,资信等级较低,与银行处于不对等的谈判地位,多数担保机构承担了100%的信贷风险,造成担保机构责任与收益不对等,也弱化了银行对贷款企业的考察和评估,从而加大了整体风险。“十一五”期间,应由人民银行招集商业银行研究解决担保行业和银行的合作问题,对放大倍数、风险共担、担保(反担保)认定标准、基准利率等问题出台具体的操作办法。一是建立银行体系与担保体系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实现双方客户信息共享;二是担保机构不再搞全额担保,银行承担部分风险,强化其激励机制;三是在双方独立审贷(保)基础上,建立银行体系与担保体系共同监管信贷的制度。

(四)制订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鼓励商业性担保机构健康发展

由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市场需求很大,非政府机构和企业纷纷成立担保机构,积极进入商业担保市场,在规模上形成了甘肃省信用担保体系的“半壁江山”,促使社会资金向中小企业聚集。因此,“十一五”期间要坚定不移继续鼓励和引导企业及个人的民间资本进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实行政策推动、分类指导、促进联合、共同发展的方针。要全面落实财政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财金〔2001〕77号)要求,按比例足额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风险准备金,继续争取对担保机构营业税减免政策;要鼓励支持商业性担保机构与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产权的重组或实行互保、联保、再担保等多种形式的联合,激励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经营机制,要鼓励引导商业性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开拓担保市场,开发其他业务品种,多领域、多元化、多品种的发展壮大自己。

(五)着眼担保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适时组建商业性再担保机构

信用再担保是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和不可缺少的“基石”,并对优化担保体系结构起着明显的支撑作用。不仅可以动员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担保业,进一步加大融资担保的授信额度,扩大中小企业受益面,而且也能有效地化解和防范风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中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州市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尽快成立省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由省财政划拨启动资金,年底前挂牌运行”。“十一五”期间,适时创造条件组建全省信用再担保机构,应该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成熟的经验,一是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省级财政部门要注入初级资本金;二是再担保的对象是市、县(区)政府出资的、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信用担保机构和互助担保组织;三是坚持各类担保机构和其他社会资金进入并参与管理,完全实行产权多元化的商业运营机制;四是支持国开行甘肃省分行融资推动担保体系建设的思路,争取软贷款充盈信用再担保机构的实力;五是以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业协会为基础,牵头组织实施。

(六)推进担保体系与信用制度的统一,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

信用担保业是建立在社会信用制度上的信用契约。它经营的是风险,交易的是信用。除了信用担保机构自身塑造信用品牌以外,以企业信用制度为基础的社会信用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十一五”期间,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实施企业信用工程建设。要由政府推动,尽快整合分割在各部门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建立信用网络系统,形成覆盖全社会权威的、开放的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价体系;有效解决由于信用信息不对称,加大融资成本和风险的问题;要着眼甘肃省实际,调查研究中小企业信用制度评价技术体系,使企业信用制度标准化、规范化,逐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基础管理,提高其基本素质,要重视社会专业化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启动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登记,实现信用评级的客观和公正。要加强信用管理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在全省落实“信用管理师”执业资格认证,培养一支着力推进信用制度建设的专业队伍;要借助社会各方面舆论工具,营造讲信用的社会氛围,褒奖诚信,惩戒失信。

(七)进一步加强对信用担保业的监督管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

担保机构是社会信用保证人,它的资信能力要高于企业、高于银行,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监督管理十分紧迫。省级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规章,尽快出台《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担保范围、业务规范、财务制度、担保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外部监督等方面都应做出明确的规定。

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业协会,是由甘肃省经济委员会审查认定资格,甘肃省民间组织管理局批准的全省中小信用担保业的行业自律组织,成立一年多来在协调行业发展、推进行业自律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要支持协会根据有关规定编制信用担保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行业准则和业务标准;研究企业信用制度的评价体系;组织实施社会化的企业信用评级;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培训基地;实施新设立担保机构的前置性资格审查;开展多形式信用担保的研讨、论坛活动;设计并构建全省信用再担保平台,推动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基础性建设和担保体系的健康发展。

五、相关建议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开创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新局面。建议:

1.编制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作为促进以非公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纳入全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2.省政府尽快审定颁布已上报有关部门审查的《甘肃省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形成完成“十一五”期间各项任务的政策体系。

3.适当时候召开“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工作会议”,学习文件,统一认识,交流经验,部署工作。为实现新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4.当年要尽快实施的几项基础工作:一是组织各方面力量,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培训体系,努力实现多渠道、多方式的银企合作;二是开展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和评价体系研究,推动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基础管理;三是组建甘肃省再担保机构;四是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社会化,全面启动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联合网。

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业2006年行业发展报告

二○○七年四月十日

根据甘肃省担保协会《关于上报全省各类担保机构业务统计报表的通知》(甘企信用担保协〔2005〕20号)要求,为了进一步掌握甘肃省担保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时准确地反映甘肃省担保机构的经营业绩,更好地为甘肃省内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协会组织有关人员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和担保机构汇总上报相结合的办法,顺利完成了2006年度全省担保机构统计报表的汇总上报工作。现将有关统计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担保机构基本情况

最新调查资料表明:截至2006年末,全省各类信用担保机构有64家。注册资本138535.91万元,其中政府出资21家,注册资本52685.91万元;社会出资43家,注册资本85850万元,兰州辖区41家,注册资本91536.91万元,兰州市外23家,注册资本46999万元。

2006年末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的各类担保机构有27家,比2005年末增加了3家。2005年开展业务的24家担保机构,本年度只有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兰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等16家继续开展业务,其余担保机构如:甘肃银泰投资担保咨询有限公司、甘肃盛达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等8家没有开展业务或已停业。因此,本次统计调查的担保机构范围包括:列入2005年统计中继续开展业务的18家和2005年没有进入统计报表2006年重新开展业务的5家以及2006年新成立的4家。

二、统计调查分析

(一)资本金来源

本年度开展业务的担保机构注册资金共计87694.91万元,比上年94280.91万元减少了7%,其中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有11家,注册资金为44994.91万元,比上一年35855.91万元增长了25.49%,占被统计调查注册资金的51.37%,其他法人实体及民间资本出资的有16家,注册资金42700万元,比上一年统计的注册资金58425万元减少了27%,占被统计调查注册资金的48.63%,另外注册资金在3000万元以上的担保机构有12家,注册资金在3000万元以下的有15家,注册资金最多的为8600万元,最少的为200万元,平均每家注册资本3247.96万元。

(二)累计担保企业数

截至2006年末,开展业务担保机构累计担保企业数5125家,比上年度累计担保数4354家增长了17.71%,在保企业数3069家,比上一年度在保企业数2498家增长了22.80%,累计担保企业数最多的为3787家,最少的为1家,平均担保企业数为284家,比上年度增加103家。

(三)担保贷款金额

截至2006年末,开展业务担保机构累计担保贷款351056万元,2006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22287万元,比上年175904.07万元减少了31.32%,其中政府出资的11家担保机构2006年在保余额84486.94万元,占全部在保余额的69%,商业性担保机构2006年末在保余额37800.06万元,占全部在保余额的31%。

(四)经营收入

截至2006年末,开展业务担保机构实现业务收入2481.90万元,其中担保费收入1033.90万元,占业务总收入的41.66%,其他业务收入1448万元,占业务总收入的48.34%,比上年度实现的业务收入6073.33万元减少3591.43万元,减少40.87%。

(五)经营利润

在对统计调查的担保机构中,有14家盈利,6家亏损,7家持平,累计盈利559.54万元,比上年累计盈利1021万元减少了462.26万元,下降45.28%,下降的原因:第一,当年发生代偿1815万元;第二,担保市场萎缩,个别担保机构退出担保市场。

(六)风险准备金提取

2006年末,各类担保机构提取准备金总额为684.90万元,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提取422.70万元,占准备金总额的61.70%,商业性担保机构提取262.20万元,占准备金总额的38.30%。

(七)列入省“示范性担保机构”的15家企业在全省担保行业中所占的比重

2006年,15家示范性担保机构为担保市场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累计担保总额320312万元,占累计担保总额的90%,2006年底在保余额的92.50%。

三、提示与建议

调查统计显示,2006年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主要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用于担保实收资本下降7%,年末在保责任余额下降31.30%,经营收入下降40.87%。其主要原因,一是受中国银监会办公厅(银监〔2006〕145号)关于“担保机构注册资金应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影响,甘肃省内多数银行与担保机构停止了业务合作,致使后半年全省担保贷款业务基本上处于停滞状况;二是鉴于信用担保高风险、低收益的行业特点,加之政府应该提供的风险补偿政策不到位,从2005年底有12家担保机构逐步退出融资担保市场,另择非融资担保业务。而且甘肃省内外社会资本进入担保行业的势头也相应减缓,新设立的担保机构甚少;三是甘肃省多数担保机构实力弱,部分担保机构管理素质不高,运作不规范,经营风险上升以致无法正常开展业务从而退出担保市场。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出现的上述问题,应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建议:

1.去年底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90号)是今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的重大政策,甘肃省应尽快出台以担保基金、风险补偿、风险准备金税前列支等方面为重点的实施意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为契机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发展环境,用政策调动各担保机构的积极性。

2.由省主管部门牵头,用财政资金为杠杆,以联保、互保和再担保为主线,实现对甘肃省内重点示范担保机构的重组联合,组织共同担保联合体(简称:共保体),建造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航母”。

3.启动中小企业自身信用制度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与银行的同步联动,选择培育一批成长性强、经济效益好、信用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群体,借此实现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合作,以做大做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

4.推进对各类担保机构的资信调查和信用评级,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择优扶持一批重点示范担保机构。

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业2007年行业发展报告

二○○八年一月二十四日

根据甘肃省担保协会《关于上报全省各类担保机构业务统计报表的通知》(甘企信用担保协〔2007〕22号)要求,为了进一步掌握甘肃省担保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时准确地反映甘肃省担保机构的经营业绩,更好地为甘肃省内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协会组织有关人员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和担保机构汇总上报相结合的办法,完成了2007年度全省担保机构统计报表的汇总分析工作。统计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担保机构基本情况

最新调查资料表明:截至2007年末,全省各类信用担保机构有66家。注册资本157387万元,其中政府出资21家,注册资本59841万元,占全部注册资本的38.02%;社会出资45家,注册资本97546万元,占全部注册资本的61.98%;兰州辖区43家,注册资本98036万元,兰州市外23家,注册资本59351万元。

在所有担保机构中,重点监测并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的有29家。其中2006年调查统计分析的27家中有4家退出或停业,2007年有6家新增了业务,它们是:皋兰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庆阳市众信投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徽县中小企业投资担保服务中心、嘉峪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甘肃机械信用担保有限公司、白银市平川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因此,本次调查统计分析的担保机构范围包括:列入2006年统计中继续开展业务的23家和2007年新开展业务的6家,共29家。

二、统计调查分析

(一)资本金来源

本年度调查统计分析的担保机构注册资金98543万元,比上年87694万元新增10849万元,同比增长12.37%。其中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有17家,注册资金为64197万元,比上年44994万元增加了19203万元,同比增长42.68%,占被统计调查注册资金的65.13%;其他法人实体及民间资本出资的有12家,注册资金34346万元,比上年统计的注册资金42700万元减少了8346万元,同比减少19.55%,占被统计调查注册资金的34.87%。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有1家,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10000万元的担保机构有5家,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5000万元的担保机构有9家,3000万元以下的担保机构有14家,平均每家注册资本3398.03万元。

(二)累计担保企业数

截至2007年末,调查统计分析担保机构累计担保企业数7913家(其中企业1653家,个人6260户),比上年度累计担保企业数5125家增长了54.40%,在保企业数3800家(其中在保企业数1122家),比上一年度在保企业数3069家增加了23.82%,平均在保企业数为40家。

(三)担保贷款金额

截至2007年末,调查统计分析担保机构累计担保贷款395182.81万元,比上年351056万元同比增长12.57%,2007年末在保责任余额126161.69万元,比上年122287万元增加3874.69万元,同比增长3.17%,当年新增担保总额92269.80万元。其中政府出资的17家担保机构2007年在保余额76439.39万元,占全部在保余额的60.59%,商业性担保机构2006年末在保余额49722.30万元,占全部在保余额的39.41%。累计担保总额中非融资类担保业务总额19941.41万元,仅占5.05%,其余为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担保。(www.chuimin.cn)

(四)经营收入

截至2007年末,调查统计分析担保机构实现业务收入1422.72万元,其中担保费收入1190.90万元,占业务总收入的83.71%,其他业务收入231.82万元,占业务总收入的16.29%,比上年度实现的业务收入2481.90万元减少1059.18万元,同比减少42.68%。

(五)经营利润

2007年末,调查统计分析担保机构中,有21家盈利,3家亏损,8家持平,累计盈利238.04万元,比上年累计盈利559.54万元减少了321.50万元,同比下降57.46%。

(六)风险准备金提取

2007年末,调查统计分析担保机构中提取准备金总额为1135万元,同比增加451万元。其中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提取462.70万元,占准备金总额的40.77%,商业性担保机构提取672.30万元,占准备金总额的59.23%。

(七)发生代偿情况

2007年末,调查统计分析担保机构累计发生代偿28笔。代偿累计总额3965万元,本年发生17笔,代偿总额1086万元,累计追偿1175万元,当年追偿916万元,累计代偿损失356万元。累计代偿率为1%。

(八)社会效益情况

调查统计分析的担保机构使受保企业增加就业7398人,增加销售收入16.97亿元,增加税收5413万元。

(九)分类比较情况

调查统计分析担保机构中列入全省15家示范担保机构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累计担保总额310626.81万元,占总贷款担保总额的78.60%,累计在保余额105777.69万元,占全部在保余额的83.84%。

政府出资的17家担保机构,累计担保总额188508.50万元,占总贷款担保总额的47.70%,累计在保余额97228.89万元,占全部在保余额的77.07%。

兰外市(州)、县12家担保机构,累计担保总额137127.52万元,占总贷款担保总额的34.70%,累计在保余额70114.59万元,占全部在保余额的55.58%。

三、特点与问题

调查统计分析显示,2007年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较2006年有所回升,担保机构整体资本实力增强,担保总额和在保余额增长,受保企业数量增加,信用担保业整体呈现上升的态势。其主要原因:一是各级政府加大对行业支持的力度。17家政府出资担保机构注册资本当年增加1.92亿元,实收资本增加1.24亿元,对行业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二是兰外市(州)、县担保机构表现旺盛的活力,拉动作用明显。12家这类担保机构当年业务总量和在保余额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增幅高于全省平均6个百分点。三是市场需求拉动业务发展。由于各金融机构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对担保资源产生新的需求,启动了与新组建担保机构的合作关系,6家新进入调查统计的担保机构新增业务占到全部总量的18.5%。四是财务状况逐步好转。2007年当年代偿较上年减少729万元。赢利水平较上年有所下降,但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风险准备金提留增加451万元。

综合分析,2006~2007年两年行业调查统计状况,不难看出虽然上年业务有所增长,但甘肃省信用担保业仍处在适应市场的调整阶段。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上还是要尽快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要充盈能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实力

面对需求旺盛的担保市场,继续推进甘肃省有效担保资源的开发,筛选和整合、分类指导、重点培育、做大做强担保机构。

(二)要不断创新担保机构运行机制

对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实行多元化投资、公司化改制、集团化重组,成为区域性行业“老大”。

(三)要提升防范控制风险的制度和技术

担保机构经营的是信用,效益在风险,要用成熟的制度和精湛的技术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创新这方面的基础工作。

(四)要有核定财务收益的经营结构

进一步优化担保机构多品种经营、多手段服务,在保证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前提下,改善财务状况、提高财务收益。

(五)要有适应行业发展的补偿、监管、考核、激励和自律的政策支持

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业2008年行业发展报告

二○○九年二月二十日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经历了十年的成长历程,“十年风雨、一路兼程”,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新型行业。在繁荣经济、活跃地方,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起步于2001年,在《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意见》(甘政发〔2001〕61号)的推动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历了从试点摸索、政策推动、加快发展三个阶段,尤其是2008年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宽松的背景下,实力不断增强、业务稳定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显。为了客观的反映甘肃省信用担保行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持续发展的举措和建议,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业协会全面分析了2005年建立统计监测制度以来的档案资料,重点就2008年运行态势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并在查询了相关银行担保信息的基础上分析撰写了这份报告。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现状

2008年底,纳入协会备案管理、统计监测的全省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76家,注册资本195951.5万元,按出资背景分:政府出资29家,注册资本96660.5万元,占全部注册资本的49.33%;社会出资47家,注册资本99291万元,占全部注册资本的50.29%;按区域布局分:兰州辖区44家,注册资本98536万元,占全部注册资本的50.29%,兰外市(州)县32家,注册资本97415.5万元,占全部注册资本的49.71%;按隶属关系分:省级9家,注册资本30600万元,占全部注册资本15.62%,市(州)级14家,注册资本81136.5万元,占41.4%,县区级7家,注册资本84215万元,占42.98%。

鉴于国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启动以来,行业监管不到位,市场退出机制不完善,备案管理的信用担保机构业务运行状况差异化程度较大,根据2005年建立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监测制度以来的资料和平时掌握的情况,可将全省担保机构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重点扶持型

这类机构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为主,有较强的资本实力和成熟的管理制度,运作规范,和相关金融机构建立起稳定良好的银保合作关系,贷款担保业务开展十分正常,不仅对全行业起着示范引导作用,也进入各级政府正常的监管视野,从而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呈现持续发展的态势。这类机构大体在30家左右,以各级政府出资为背景的居多。行业统计分析制度均以这类机构的业务信息为基础,应作为行业的主导力量,重点扶持,全面提升,鼓励做大做强。

(二)整顿提高类

这类机构资本实力有强有弱,也视客观条件开展一些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因受担保能力限制,很不稳定,少数机构长期不开展业务,有的甚至做一些非担保类投融资业务。由于这类机构较多属2005年以后注册登记纳入备案管理的,多数处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初级成长阶段,因此应进一步限期整顿和重点帮扶,促进提高。这类机构在行业也有26家左右,社会出资的占多数,也有部分政府出资的机构。

(三)清理退出类

这类机构均是2005年以前注册成立的。由于各方面原因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虽然早先也进行登记备案,作为机构的基本情况一直统计在甘肃省行业的数据库中,但近几年不掌握任何相关信息,有的甚至机构地址、通讯方式、法人名称也无法确认。大概在20家左右,基本上是社会出资,应酌情予以清理和退出。

除上述备案管理的76家信用担保机构外,社会上尚有一些既没有进行市场准入的前置审查也没有纳入备案管理的担保公司,无法掌握其基本信息。

二、2008年重点信用担保机构业务统计分析

本年度调查统计分析的担保机构范围是纳入备案管理正常开展业务的30家信用担保机构。

(一)资本金来源

30家信用担保机构注册资本117515万元,比上年98543万元新增18972万元,同比增长19.25%。其中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有21家,注册资本为86915.5万元,比上年64197万元增加了22718.5万元,同比增长35.38%,占被统计调查注册资本的73.96%;其他法人实体及民间资本出资的有9家,注册资本30599.5万元,比上年统计的注册资本34364万元减少了3764.50万元,同比减少10.95%,占被统计调查注册资本的26.04%。平均每家注册资本3917.17万元。

(二)贷款担保企业数

2008年30家信用担保机构累计担保企业数8968家(其中企业2286家,个人6682户),比上年度累计担保企业数7913家(其中企业1653家,个人6260户)增长了13.3%,在保企业数4499(企业1755家,个人2744户),比上一年度在保企业数3800家增加了18.39%。平均每个机构在保企业数58家。

(三)担保贷款总额

2008年30家信用担保机构累计担保贷款总额636176.58万元,比上年575182.81万元同比增长10.61%,2008年末在保责任余额157055万元,比上年126161.69万元增加30893.31万元,同比增长24.48%,当年新增担保总额68474.47万元,同比增长11%。其中政府出资的21家担保机构2008年在保余额116792万元,占全部在保余额的74.36%,商业性担保机构2008年末在保余额40263万元,占全部在保余额的25.64%。

(四)经营收入和利润

2008年30家信用担保机构实现业务收入4495.53万元,比上年度实现的业务收入3000.83万元增加1494.73万元,同比增加49.81%。30家信用担保机构有22家盈利,8家持平,累计盈利939.40万元,比上年累计盈利628.60万元增加了307.80万元,同比增长48.90%。

(五)风险准备金提取

2008年30家信用担保机构累计提取准备金总额为3811.90万元,同比增长34.89%。其中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提取2728.04万元,占比71.57%,商业性担保机构提取1083.86万元,占比28.43%。

(六)发生代偿情况

2008年30家信用担保机构累计发生代偿37笔。代偿累计总额7186元,本年发生9笔,代偿总额764万元,累计代偿率为0.25%。

(七)分类比较分析

30家信用担保机构政府出资的共21家,担保总额347152.5万元,占全部累计担保总额的54.57%,在保余额116792万元,占全部在保余额的74.36%;社会出资的担保机构共9家,担保总额289024.08万元,占全部累计担保总额的45.43%,在保余额40263万元,占全部在保余额的25.64%。

30家信用担保机构省级9家,担保总额254612.46万元,占全部累计担保总额的40.02%,在保余额19289.07万元,占全部在保余额的12.28%;市(州)级14家,担保总额297349.12万元,占全部累计担保总额的46.74%,在保余额107859.53万元,占全部在保余额的68.67%,县区级7家,担保总额84215万元,占全部累计担保总额的13.24%,在保余额29907万元,占全部在保余额的19.05%。

30家信用担保机构中已被确认列入全省15家示范担保机构,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累计担保总额327519.68万元,占总贷款担保总额的71.57%,累计在保余额91753万元,占全部在保余额的58.42%。

三、甘肃省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特点分析

2008年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在特殊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运行的,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愈加突出,信用担保机构需求旺、压力大,风险也大;另一方面由于信用担保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进一步引起了各级政府对信用担保体系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以充盈资本、风险补偿和财税优惠为重点的扶持政策体系逐步到位。使得全省信用担保行业在2008年取得理想业绩,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其特点是:

(一)各级政府支持力度明显加大,信用担保体系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06〕90号)作为专门文件,从财政扶持、税收减免、银保合作、抵押登记、信息共享和组织领导等方面作了进一步明确,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国家税务总局相继出台配套意见。信用担保业的政策环境更加宽松。2001年以来甘肃省有14家信用担保机构享受免征三年营业税优惠政策,过去的三年国家财政专项对甘肃省10家信用担保机构下拨补助资金累计达1080万元。2008年开展业务的信用担保机构规定普遍实行风险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税前列支的财税政策,有效地提高了担保机构抗风险的能力。甘肃省去年财政扶持信用担保机构专项补助由原1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支持了25家信用担保机构。庆阳、张掖、天水等市都出台相关文件,全方位给予支持。据统计过去两年省、市、县三级新增信用担保机构资本金1.24亿元。2008年省政协对甘肃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进行了二次调研活动,就如何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向省政府报送了专门建议。甘肃省中小企业局把信用担保体系作为全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十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来抓,在组织协调,政策推动,重点帮扶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创新县域担保体系运作模式,拓展了信用担保的覆盖面

2008年甘肃省内所有县(州)都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县(区)级由2007年9个机构到2008年多形式扩展到31个,市(县)级新增担保总额44753.2万元,在保余额137766.53万元,担保企业数1004家。尤其是为“三农”服务的县域信用担保机构建设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创新,收到了积极的效果。庆阳众信担保公司的互助制,效果明显;天水市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用委托方式对所有县(区)延伸业务,不但扩大了自身实力,而且实现了市县(区)一体化的服务网络。继省威亚龙投资担保公司在张掖市县(区)委托开展县域担保业务以后,2008年甘肃大河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用同样的模式在陇南六个县(区)开展灾后重建担保贷款,为在甘肃省经济尚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拓展担保服务积累了宝贵经验,深受基层欢迎。

(三)担保机构实力逐步增强,以中小企业为受保主体的市场定位更加明确

2008年30家信用担保机构中,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机构由2007年6家增加到11家,注册资本10000万元以上的担保机构有2家,担保机构平均注册资本同比增加13.25%。用于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实收资本比例由2007年38%上升到57%,资本实力有所增强。另据对30家信用担保机构10832笔担保业务统计数据分析,担保业务累计担保笔数中,单笔担保贷款在10万元以下的8163笔,占比75.36%,10万元~100万元1538笔,占比14.2%,100万元~800万元1091笔,占比10.07%,800万元以上的40笔,占比0.39%,所有业务收入中,担保费收入3781万元,占比84.11%,说明信用担保机构坚持国家产业政策方向,努力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调查分析同时显示,2008年所有受保主体新增加销售收入1757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8550个,新增税收6907.7万元,有较明显的社会效益。

(四)金融机构积极配合,银保合作关系不断扩大

2008年8月甘肃银监局召开全省各金融机构参加的推进中小企业贷款电视电话会议,通过协会向各银行系统全面通报了全省信用担保机构的实力、品种、业绩和承诺,极大提高了甘肃省内金融界对其地位与作用的认识。11月省金融办组织举办中小企业融资洽谈会,省中小企业局与有关金融机构签订扶持中小企业146亿元贷款额度的框架协议,引导信用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开展务实合作。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与地方政府2004年推出的“管理平台”、“承贷平台”、“担保平台”、“信用促进会”中小企业贷款的运作模式,在天水、定西、临夏、武威、张掖等市(州)至今发挥各种资源的叠加效应,激发了地方信用担保机构发展潜质。甘肃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系统现在是与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合作最广泛的金融机构,占到当年新增担保业务68%,为信用担保体系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融资保障。与前两年仅有5~6家地方性中小银行与信用担保机构合作开展业务相比,2008年甘肃省内所有银行、金融机构均不同程度与信用担保机构携手合作,共筑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服务平台。

(五)注重发挥协调服务功能,行业自律组织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8年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业协会以年初确立的“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引导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工作思路,强化自律、注重服务,在孵化指导县域信用担保机构组建运作,深入研究中小企业信用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开发,推广信用担保行业信息网络化,积极参与甘肃省内重大融资活动,主动向政府献言献策和受政府委托负责行业统计监测、市场准入前置性审查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行业有较强的公信力,较好地起到了桥梁中介作用。

四、甘肃省担保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目前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的资源有效供给严重不足,银行业金融机构选择优质担保资源空间太小,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更难,作为全国起步较早的省份与全国相比,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根据2007年统计数据比较分析:

注册担保机构注册资本总额:全国为1774.08亿元,平均每家注册资本为5722.8万元,甘肃省平均是3398.03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数的59.4%。

累计担保总额:全国为1.35万亿元,平均每个省(市、自治区)435.5亿元,甘肃省为575182.81亿元,仅为全国平均数的13.2%。

当年新增担保总额:全国为5049.05亿元,平均每个省(市、自治区)162.9亿元,甘肃省是9.23亿元,仅为全国平均数的5.7%。

受保企业企业数:全国累计受保企业70万家,平均每个省(市、自治区)22581家,甘肃省为7913家,仅为全国平均受保企业企业数的35%。

实现收入:全国2007年底实现收入118.85亿元,平均每个省(市、自治区)为3.83亿元,甘肃省为1422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数的3.7%。

甘肃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担保行业的发展虽然有不同于其他省的阶段性特点,但是如此大的差距,今后不能不引起甘肃省各级政府和担保行业的深思。因此加快发展是甘肃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第一要务。

(一)尽快出台政策体系,明确职能归属

甘肃省政府要尽快出台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国办发〔2006〕9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国办发〔2009〕7号)精神的实施意见。在完善体制、财税支持、风险补偿、市场监管、业绩考核、行业自律、职责归属等方面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从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担保机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甘肃省信用担保体系又快又好发展。

(二)鼓励重组、延伸,强化体系建设

完善“一体两翼三层”的信用担保体系甘肃省尚要做好三件事。一是要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多方参与引导现有信用担保机构实行各种形式的联合重组。组建全省或区域的担保集团和再担保机构。塑造主导行业整体发展的“航空母舰”和“船头老大”。二是继续加快担保体系向县域经济延伸,有条件的县(区)应成立担保机构,鼓励有实力的省、市担保机构在县域开办“窗口”拓展业务,创新为“三农”的融资服务。三是从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出发,注重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建立在各种商会、协会、专业市场、各类经济“联合体”和农村合作组织上的互助担保制度。

(三)制定行业规划,完善行业制度

主要措施包括:一是根据甘肃省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和信用担保发展现状,制定行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基本思路、阶段性目标和应对措施,引导并推动建立全省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运作规范、发展有序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二是通过财税扶持和税收优惠,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研究适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规律、适应省情的公司制、委托制、互助制担保业务的商业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和风险控制标准。三是建立市场准入与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业绩考核、信用评级、统计监管等四项行规,形成多方位的监管体系。

(四)开展专项治理,净化担保市场

鉴于目前担保机构运行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和少数担保机构从事违规业务,损害信用担保行业形象和社会信誉,应按照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的原则,开展对担保市场的清理整顿,促进行业规范发展。一是发展壮大一批。对运行规范、风控良好、信用较高、为中小企业担保服务好的担保机构,要加大风险补偿、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其进一步做优做强。二是整顿提高一批。对担保实力不强、服务信用不高、业务开展不充分的担保机构,鼓励和引导其增资扩股或合并重组、规范业务、突出主业,促其提高壮大或被整合退出。三是限制淘汰一批。对长期未开展担保业务、从事违规、违法业务的担保机构,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予以清理和取缔,维护行业整体形象。

(五)不断创新运作模式,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

面对全局性金融危机,信用担保机构应该从四个方面应对、创新。一是要拓宽自身融资渠道,不断增加担保资本实力,以较好的资本金充足率和备付率,逐步做大“蛋糕”,有效防范风险。二是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介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为优质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搭建服务交流平台,优化客户,扩大业务。三是要有效地开发业务品种。形成担保与投资相结合的多元经营结构,以稳定提高财务收益能力,实现自身持续发展。四是切实改变粗放管理的状况,完善内部各项制度。在对事关自身发展的客户评价、风险内控、财务核算、业务交流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形成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在规范管理中求生存、谋发展。

(六)强化风险管理,预警防范风险

风险预警、防范和控制是担保行业生存发展之本。要切实防范担保行业的制度风险、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管理,加强风险提示,防止风险累积与扩散。一是加强调研,切实掌握担保业难点与倾向,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上适时加以引导;二是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经营指导,加强动态监管力度,建立风险预防与预警制度,促其落实各项风险管理制度;三是加强对担保行业高管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和考核认证管理,增强担保机构从业人员自律和风险意识,严防道德风险。

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业2009年行业发展报告

二○一○年三月二日

2009年甘肃省内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响应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揽子应对金融危机的方针政策,努力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主管部门“加大信用担保服务力度,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总体要求,在政策推动和市场拉动双驾驱动下,努力承担起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金融危机的社会责任。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寻求合作、扩大业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行业形成以来超常规发展。

一、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现状

2009年底,纳入协会备案管理、统计监测的全省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101家,较上年76家增加25家。注册资本256598万元,较上年195951万元增加60647万元,增长30.1%。按出资背景分: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共38家,注册资本103981.25万元,占全部注册资本的40.52%;社会出资的担保机构63家,注册资本152617万元,占全部注册资本的59.48%;按区域分:兰州辖区55家,注册资本143992.8万元,占全部注册资本的56.12%,兰外市(州)县(区)46家,注册资本112605.45万元,占全部注册资本的43.88%;按隶属关系分:省级48家,注册资本124656.8万元,占全部注册资本的48.58%;市(州)级14家,注册资本50455万元,占全部注册资本19.67%,县区39家,注册资本81486.45万元,占全部注册资本的31.75%。另外尚有天水市8个县(区),陇南2个县(区)辖区没有设立信用担保机构,委托省、市重点信用担保机构在辖区开展融资担保业务。

在上述信用担保机构中,正常开展信用担保业务并上报统计报表的担保机构有46家,较上年30家增加16家。本报告一方面旨在通过对46家信用担保机构的基本状况和业务运行的统计分析,全面客观反映甘肃省行业年度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对上述信用担保机构担保业务相关数据年际间的变幅用同口径的30家担保机构进行比较,力求科学合理。同时2009年底协会走访了其中多数担保机构,用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对其统计数据进行对照核实。因此,本统计分析报告有一定置信度和参考价值。

二、重点信用担保机构业务运行态势

进入2009年度统计分析的46家信用担保机构的基本标准:一是与属地金融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二是年内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有所增加;三是统计报表基本规范真实。其基本情况如下:

(一)资本金来源

2009年46家信用担保机构注册资金168525.75万元,比上年117515万元新增51010.75万元,同比增长43.41%。其中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有26家,注册资金为105428.75万元,比上年86915.50万元增加了18513.25万元,同比增长21.30%,占被统计调查注册资金的62.56%;其他法人实体及民间资本出资的有20家,注册资金63097万元,比上年统计的注册资金30599.5万元,增加了32497.5万元,同比增加106.20%,占被统计调查注册资金的37.44%,平均每家注册资本3663.60万元。

(二)贷款担保企业数

2009年46家信用担保机构已累计担保16811家(其中企业家4362,个人户12499),比上年度累计担保企业数8968(其中企业2286家,个人6682户)增长了87.45%,在保企业数5966(企业1865家,个人4101户),比上一年度在保企业数4499家增加了32.61%。平均每个机构在保企业数95家。

(三)担保贷款总额

2009年46家信用担保机构累计担保贷款总额939479万元,比上年636176.58万元同比增长47.68%,2009年末在保责任余额339379.55万元,比上年157055.57万元增加182323.98万元,同比增长116.08%,当年新增担保总额303302.24万元,比上年68474万元增加234828.24万元,同比增长3.4倍。其中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2009年在保余额183986.55万元,占全部在保余额的54.21%,商业性担保机构2009年末在保余额155393万元,占全部在保余额45.79%。

(四)经营收入和利润

2009年46家信用担保机构实现业务收入5744.13万元,比上年度实现的业务收入4459.53万元增加1284.6万元,同比增加28.81%。46家信用担保机构有42家盈利,累计盈利1138.98万元,比上年累计盈利939.213万元增加了199.767万元,同比增长21.27%。

(五)风险准备金提取

2009年46家信用担保机构累计提取准备金总额为5661.935万元,同比增长48.53%,其中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提取3955.65万元,占69.86%,商业性担保机构提取1706.285万元,占30.14%。

(六)发生代偿情况

2009年46家信用担保机构累计发生代偿53笔,代偿总额10512.70万元,累计代偿率为1.11%,本年新增代偿3326.70万元,代偿率为1.09%。

(七)社会效益变化

2009年所有受保企业(个人)新增销售收入352856.40万元,户均62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0084个,新增税收9716.193万元,为帮助甘肃省内中小企业渡过金融危机的困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2009年增量结构分析

2009年甘肃省信用担保行业实现了新增担保贷款总额30亿元的超常规发展,同比增长3.24倍。而且累计担保贷款总额也达93.83多亿元,接近完成“十一五”100亿元的担保行业规划目标。这首先得益于国家刺激经济宏观政策的拉动,据有关方面披露的信息,2009年甘肃省各类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年末余额1059.6亿元,为年初增加265亿元,占新增企业贷款的55.7%,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全省中小企业发展,也为信用担保机构扩展了融资服务的市场空间,使担保贷款占企业贷款总量的比率由原来不足1%提高到3%。“水涨船高”,2009年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新增30亿元担保贷款是有可能的。

其次,重点信用担保机构发挥了有力的支撑作用。据统计,2009年甘肃省内新增担保贷款1亿元以上的信用担保机构8家,新增总额达17.10亿元,占新增总额的56.34%。经反复审核确认,甘肃金桥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新增46510万元,同比增长52.39%,甘肃大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新增17809万元,同比增长55.36%,兰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新增12000万元,同比增长58.90%,定西广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新增22802.34万元,同比增长28.15%,张掖甘霖投资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新增12850万元,同比增长42.11%,庆阳众信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新增16750万元,同比增长246%,白银市平川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新增18300万元,同比增长35.82%,兰州高科创业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新增25000万元,同比增长45.42%。

再次,新开展业务的信用担保机构明显增多,扩大了市场份额。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财力支持,甘肃省2009年新组建信用担保机构增加很快。据对新开展业务的16家信用担保机构业务统计分析,当年新增担保贷款52197万元,占到新增总量的17.2%,户均3070.41万元,其中省级3家,新增3252万元;张掖2家,新增9100万元;金昌1家,新增3320万元;白银1家,新增16175万元;平凉2家,新增11290万元;庆阳6家,新增7975万元;临夏1家,新增1085万元。

最后,县域经济信用担保机构业务的异军突起。2009年开展业务的46家信用担保机构新增担保贷款中,省级12家,新增担保贷款101312万元,占到总量33.40%;市(州)级13家,新增担保贷款84857万元,占到总量27.98%;县(区)级21家,新增担保贷款117132万元,占到总量的38.62%(不包括委托制10个县区)。县域担保机构业务增量主要分布在兰州辖区2家,新增31900万元,张掖辖区4家,新增25060万元,庆阳辖区7家,新增24725万元,平凉辖区2家,新增11290万元,白银辖区1家,新增18300万元,临夏辖区1家,新增1085万元,金昌辖区1家,新增4042万元,陇南辖区1家,新增730万元。

四、高速增长背后的风险提示

具有高风险特征的信用担保行业,业务快速扩展必须警惕担保风险的突发。统计分析表明,2009年46家信用担保机构累计发生代偿53笔,代偿总额为10512.70万元,累计代偿率为1.11%,当年新增代偿3326.7万元,代偿率为1.09%。虽然代偿率在行业限率标准以内,但是通过年末对部分信用担保机构调研走访了解的情况和对同口径相关历史资料对比分析,值得注意的问题有:

一是年度代偿额,尤其是代偿率呈上升趋势。2008年新增代偿额764万元,代偿率0.25%,2009年新增代偿额3326.70万元,代偿率上升为1.09%;二是必须高度重视代偿高发地区和担保机构。兰州辖区省、市属15家信用担保机构累计发生代偿7359万元,占全省代偿总额的70%,高于500万元的还有3个市(州);三是少部分信用担保机构实际发生的代偿风险因各种原因,2009年底未统计上报,大概在2500万元左右。还有一些未到期解保余额仍潜伏着一定的风险隐患。

上述信用担保行业担保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有:首先,在目前社会信用环境下,信用担保机构与贷款企业之间信用信息不对称,担保机构缺乏查询的信息平台,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信息,缺乏判断企业信用能力的技术手段。其次,信用担保机构实力弱,承受风险能力有限。部分担保机构运作不规范,为了追逐财务收益,业务跨越太快,单笔业务高于自身实收资本承受能力的现象在商业性担保机构中多有发生。再者,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发生的代偿中,政府对担保业务的过度干预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甘肃省信用担保行业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有效的控制和处置风险,既是甘肃省面临的严峻选择,又是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为此建议:一要加强对行业风险的监督管理,制定适合甘肃省行业特点的风险防范和处置的制度体系和行业标准,使信用担保业务有尺子、有标杆,政府监督有依据;二是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逐步建立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系统,构筑包括信用担保机构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共享的信息数据库和查询平台,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环境;三是要从组建再担保体系和推广互助担保制度两方面创新甘肃省信用担保体系,用有效的制度保障防范化解担保风险;四是密切关注社会上一些风险隐患突出的信用担保机构,要有预警应对处置的措施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