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甘肃中小企业融资情况及信用担保实践

甘肃中小企业融资情况及信用担保实践

【摘要】:第二节甘肃省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一、融资难成因分析《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融资现状调查问卷》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多项选择的调查,数据显示67.7%的样本企业认为是自身规模小,难以落实贷款的抵押和担保;30.3%的样本企业认为是自身经营状况欠佳,贷款有较大的市场风险;24.7%的样本企业认为是企业财务状况欠佳、企业信用等级低;有16.7%的样本企业认为是银行融资贷款品种、手段和服务不适应,手续过于繁杂。

第二节 甘肃省中小企业融资状况

一、融资难成因分析

《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融资现状调查问卷》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多项选择的调查,数据显示67.7%的样本企业认为是自身规模小,难以落实贷款的抵押和担保;30.3%的样本企业认为是自身经营状况欠佳,贷款有较大的市场风险;24.7%的样本企业认为是企业财务状况欠佳、企业信用等级低;有16.7%的样本企业认为是银行融资贷款品种、手段和服务不适应,手续过于繁杂。

与此同时,调查还显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企业自身要做的工作:77.7%的企业认为要扩大自身的企业规模,73.3%的企业认为要提高自身盈利能力,59.0%的企业认为要落实有效的抵押担保,53.4%的企业认为要提升自身信用形象,51.0%的企业认为要规范自身财务管理

表2-6 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图2-9 解决“融资难”中小企业应做的工作

二、融资意愿

融资意愿是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而进行融资途径选择时的倾向性。不同的意愿,反映着企业融资成本、难易程度、资金市场发育等因素的均衡状态。

图2-10 中小企业偏好的融资方式

图2-10显示,中小企业最愿意融资方式排序是:四大国有银行贷款、企业内部职工集资、信用社贷款、民间贷款、地方性银行贷款、交通、招商等股份银行贷款、租赁等其他方式。其中,间接融资占74.1%。

另外,样本企业认为“营销贷款最灵活的金融机构”依次是信用社、国有银行、地方性银行和股份银行(表2-7)。这反映出中小企业依据认可度来确定金融机构的偏好顺序。这里需要指出,信用社虽分布广、贷款程序简便,但经营规模小,比起国有银行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众多的分支机构,甘肃省中小企业更愿意选择后者。

表2-7 中小企业对金融机构认可度表

三、融资渠道

图2-11显示,样本中小企业内源融资不足,严重依赖外源借贷,其中金融机构贷款占据最重要地位,民间借贷和亲朋借款都有相当的比重。企业经营利润提留排在第二,这种内源融资的重要性也从侧面反映出外源融资的匮乏。加之中小企业规模小、盈利不稳定,经营具有较大的风险,造成靠盈利解决其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的能力不足,加剧了资金紧张的状况。

图2-11 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分布

四、融资保证形式

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包括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而抵押与担保是中小企业获得贷款资金的主要保证形式。本次调查主要通过抵押率和是否通过担保公司进行贷款两项指标进行考核。

在抵押方面,通过对样本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抵押率进行统计可以发现,有56.0%的企业抵押率在50%左右,有33.7%的企业抵押率在70%左右,还有4.6%的企业抵押率在90%左右(表2-8)。从统计结果来看,甘肃省有89.7%的中小企业的贷款抵押率比较低,使得其通过抵押实际得到的贷款数额相对较小,融资成本比较高;只有一成左右的中小企业,银行愿意以正常的或优越的条件提供贷款。过低的抵押率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而在企业无其他途径选择时,也不得不忍受较高的融资成本,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www.chuimin.cn)

表2-8 中小企业担保抵押状况表

在担保方面,我们对样本企业“是否通过担保公司进行贷款”进行统计发现,有74.8%的企业没有通过担保公司进行贷款,只有25.2%的企业通过担保公司的渠道融资。其原因是甘肃省相关担保体系不健全,担保能力不强,特别是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五、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直接反映企业融资的代价,但核算过程过于复杂,不易于取得。本次调查为了便于统计,就用与其高度相关的“融资成本的主观评价”来替代,采取“企业认为融资成本最高的融资途径”的选项来考核。统计结果显示,信用社贷款和国有银行贷款的成本相对最高,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的贷款成本相对较低;认为亲朋借款、租赁等非金融机构渠道的融资成本最高的企业也有相当比重。

表2-9 中小企业融资途径表

六、融资的难易程度

图2-12 企业贷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从统计结果看,甘肃省中小企业面临最大的困难是贷款程序问题;其次是贷款保证问题,体现在抵押不足和无人肯担保;再次,是主要资金来源机构的资金供给问题。

研究证明,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与银行规模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关系,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困难明显大于大型企业,即使能够顺利获得贷款也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一方面是贷款审批程序严格、复杂,贷款迟迟不能到位,使企业错失经营投资机会,增加了企业融资的机会成本;另一方面是企业要多支付一定刚加费用,主要有手续费、管理费、代理费等杂费,实际融资成本增加,使中小企业“知难而退”。其结果是给大型企业“锦上添花”,给中小企业“雪上加霜”。甘肃统计的数据表明,甘肃省中小企业自筹能力低,对外融资有着重要意义,但事实是甘肃省中小企业自筹比例不小,26%的企业所需资金基本靠自筹,少量资金依靠对外筹借,有31%的企业所需资金全部靠自筹,只有43%的企业资金基本全靠对外融资;47%的企业认为筹资成本太高是影响企业不对外筹资的原因,特别是筹资过程中的一些“隐形”的成本支出阻碍了企业对外融资。进一步从信贷配给理论来理解,由于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容易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金融机构为了规避信贷风险,认为最优策略是对贷款进行配给而不是提高贷款利率。但实际上甘肃中小企业在现行的经济环境中不能提供有效的保证,前者则认为后者为信息优势方,出于谨慎,要求进行其他形式的信息甄别,就往往采取歧视性手段即繁琐的手续进行配给贷款,客观上把中小企业排除在信贷市场之外。

七、融资用途

图2-13 中小企业贷款资金的主要用途和投向情况

本次对贷款资金用途的统计发现,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扩大生产(53.2%)、维持正常生产资金需要(33.9%)和更新技术(17.3%);三者之和占了总比例的绝大多数(95.9%),构成资金用途的主要框架。此外,还有一小部分用来归还拖欠贷款(3.0%)、进出口资金需要(1.1%)。而以往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弱、自有资金少、固定资产少、存货多的特点,决定了流动资金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更为重要,因而在外部筹借资金中,大部分是用于临时周转的短期资金。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中小企业除了相当部分资金用于短期的生产经营外,扩大生产成为中小企业贷款资金的最主要的用途,也有一部分资金用于更新技术。这表明,其中小企业的融资目的已发生重大转变,由过去主要用于维持日常生产经营的临时性资金需求,转变为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提高技术水平、以“做大做优”企业为目标的中长期资金需求。这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中小企业中长期资金需求具有期限长、需求量大、风险大的特点,因而金融机构为控制风险则往往不倾向于对中小企业发放中长期贷款,致使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结构与银行信贷结构匹配矛盾,其融资难度明显加大。

八、融资成功率

信贷记录是对企业具体融资状况的直接反映,显示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成功率。本次对样本企业信贷记录的考察分为申请贷款的情况和获得贷款的情况调查。在申请贷款的情况方面,按所占比例从大到小排序依次是向l家银行申请贷款(41.3%)、向2家银行申请贷款(30.0%),向4家银行申请贷款(15.8%)、向3家银行申请贷款(12.9%)。从统计结果来看,甘肃省中小企业多数向l家或2家银行申请过贷款(71.3%),也有相当的部分中小企业向过3家、4家银行申请过贷款。在获得贷款的情况方面,贷款申请失败的概率为29.7%,而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1999)在我国进行的调查显示,我国小企业贷款申请失败的概率为23%,中型企业申请失败的概率为22.13%,可见甘肃省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失败的概率高于全国水平。

表2-10 甘肃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百分比(短期)

九、小结

甘肃省近六成的中小企业有融资需求,形成资金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的用途是补充流动资金,维持正常生产经营占70.1%,其次是进行设备改造和技术创新,占22%。融资难成因主要是自身规模太小,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押资产占59%,其他也有企业信息不对称,财务不透明的因素。融资结构中来自企业内部积累的内源性融资能力十分脆弱,仅占15%,与全国53.8%的水平相差甚远。80%的企业寻求外源性融资,其中又有96.4%的企业采用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平均融资需求815万元,全部申请贷款企业中仅有不到一半的企业获得信贷资金,平均524万元,缺口仍然很大。企业申请贷款中,首选多在大型国有股份制银行,但是,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地方金融机构仍是发放贷款的主体,占全部信贷的65.4%,不但以小额信贷为主要形式,而且有覆盖率最高、简捷方便的优势,深受中小企业的认可和欢迎。民间借贷作为有益补充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上述融资样本企业中有18.8%的企业有民间借贷的行为。信用担保机构信用担保调查反映甚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调查企业中没有风险投资股市融资、租赁等直接融资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