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国文字起源及其独特魅力

中国文字起源及其独特魅力

【摘要】:从这些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其代表作有《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和《毛公鼎》,它们被并称为“金文四宝”,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

一、文字的起源

作为中国书法载体,汉文字的起源有一个很长的孕育发展过程。古代由结绳记事到画八卦,逐渐发展成文字般的图案。以象形为基础的刻画符号到商代甲骨文,其成熟也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

1.甲骨文(图5-1-1.1、5-1-1.2)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

图5-1-1.1 甲骨文之一

图5-1-1.2 甲骨文之二

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000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大约有2500多字。从这些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古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科技、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2.金文

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做“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做“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金文可略分为4种,即殷金文、西周金文、东周金文和秦汉金文。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了板滞,变化多样,内涵更加丰富了。

金文的发展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其代表作有《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和《毛公鼎》,它们被并称为“金文四宝”,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大盂鼎》(图5-1-2.1)

该鼎是西周的青铜礼器,据传清道光初年陕西眉县礼村出土。造型端庄凝重,内壁有铭文19行,计291字。铭文不仅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是西周早期艺术性很高的金文书法作品。《大盂鼎》铭文字体瑰丽雄奇,用笔方正,有的笔画波磔显著,行款茂密,布局完满,是学习金文的极好范本。

图5-1-2.1 《大盂鼎》

(2)《虢季子白盘》(图5-1-2.2)

该盘于西周宣王(前827~前782)时铸,8行,110字。西周宣王时,虢季子白曾率“天师”伐“太原之戎”,得胜以后,在周庙受到周夷王的嘉奖。为了纪念这一盛事,特铸造了此盘。据传,此盘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为西周著名重器。器形宏大,纹饰精致,铭文很长,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军事的重要史料。

《虢季子白盘》内底部有铭文8行字。长篇铭文不仅有史料价值,也是先秦书法代表作,经过辗转流传,解放后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铭文书法的艺术性十分突出。铭文字形较大,结构严谨,笔画圆润遒丽,布局和谐,体势在平正、凝重中流露出优美潇洒的韵致,是西周金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书法艺术之精品。(www.chuimin.cn)

图5-1-2.2 《虢季子白盘》

(3)《散氏盘》(图5-1-2.3)

西周厉王时期的金文,铭文19行,357字,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凝练,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西周晚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曾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孟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图5-1-2.3 《散氏盘》

(4)《毛公鼎》(图5-1-2.4)

该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人毛公而得名。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重34.5公斤,高近54厘米,高大的耳朵,半球状深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整个造型浑厚凝重,饰纹古雅朴素。

《毛公鼎》内腹铭文有490多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赏其臣下毛公。毛公感念周王,于是铸鼎记其事。

此鼎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对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图5-1-2.4 《毛公鼎》

3.石鼓文(图5-1-3.1、5-1-3.2)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史称“石刻之祖”。它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文”。现存的石鼓文是宋朝收集的十石鼓,上面刻有文字,当时认为是描述周穆王出猎的场面,后来的考古考证认为是秦穆公时代的作品,有的字已经残缺不全。当时由于尚没有发现甲骨文,所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承《秦公簋》法则,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集大篆之成,为小篆先声,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石鼓文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称为“书家第一法则”,“千古篆法之祖”,是学习篆法的珍贵资料。

石鼓文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尤其到清代中期后出现了学石鼓文而成为篆书大家的邓石如、吴昌硕等。吴昌硕最有成就,他临写石鼓文造诣极深,有普及印本出版,可作临习时的借鉴。

图5-1-3.1 石鼓文之一

图5-1-3.2 石鼓文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