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传统艺术的共生性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往往存在同根同源的内容,这就是艺术的共生性。(二)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性艺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审美性。自魏晋之始,直到元代少数民族统治中国之前,现实主义是传统中国画的主流艺术形态,并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蔚为壮观的现实主义作品。中国传统艺术中“风骨”的动与静,在历史悠久的书法与绘画中最为突显。......
2023-08-30
一、文字的起源
作为中国书法的载体,汉文字的起源有一个很长的孕育发展过程。古代由结绳记事到画八卦,逐渐发展成文字般的图案。以象形为基础的刻画符号到商代甲骨文,其成熟也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
1.甲骨文(图5-1-1.1、5-1-1.2)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
图5-1-1.1 甲骨文之一
图5-1-1.2 甲骨文之二
甲骨文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000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大约有2500多字。从这些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古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科技、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2.金文
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做“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做“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金文可略分为4种,即殷金文、西周金文、东周金文和秦汉金文。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了板滞,变化多样,内涵更加丰富了。
金文的发展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其代表作有《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和《毛公鼎》,它们被并称为“金文四宝”,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大盂鼎》(图5-1-2.1)
该鼎是西周的青铜礼器,据传清道光初年陕西眉县礼村出土。造型端庄凝重,内壁有铭文19行,计291字。铭文不仅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是西周早期艺术性很高的金文书法作品。《大盂鼎》铭文字体瑰丽雄奇,用笔方正,有的笔画波磔显著,行款茂密,布局完满,是学习金文的极好范本。
图5-1-2.1 《大盂鼎》
(2)《虢季子白盘》(图5-1-2.2)
该盘于西周宣王(前827~前782)时铸,8行,110字。西周宣王时,虢季子白曾率“天师”伐“太原之戎”,得胜以后,在周庙受到周夷王的嘉奖。为了纪念这一盛事,特铸造了此盘。据传,此盘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为西周著名重器。器形宏大,纹饰精致,铭文很长,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军事的重要史料。
《虢季子白盘》内底部有铭文8行字。长篇铭文不仅有史料价值,也是先秦书法代表作,经过辗转流传,解放后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铭文书法的艺术性十分突出。铭文字形较大,结构严谨,笔画圆润遒丽,布局和谐,体势在平正、凝重中流露出优美潇洒的韵致,是西周金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书法艺术之精品。(www.chuimin.cn)
图5-1-2.2 《虢季子白盘》
(3)《散氏盘》(图5-1-2.3)
西周厉王时期的金文,铭文19行,357字,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其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凝练,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因取横势而重心偏低,故愈显朴厚。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西周晚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现代著名书法家胡小石曾评说:“篆体至周而大备,其大器若《孟鼎》,《毛公鼎》,……结字并取纵势,其尚横者唯《散氏盘》而已。”
图5-1-2.3 《散氏盘》
(4)《毛公鼎》(图5-1-2.4)
该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人毛公而得名。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重34.5公斤,高近54厘米,高大的耳朵,半球状深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整个造型浑厚凝重,饰纹古雅朴素。
《毛公鼎》内腹铭文有490多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赏其臣下毛公。毛公感念周王,于是铸鼎记其事。
此鼎为现存铭文最长的青铜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对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图5-1-2.4 《毛公鼎》
3.石鼓文(图5-1-3.1、5-1-3.2)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史称“石刻之祖”。它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文”。现存的石鼓文是宋朝收集的十石鼓,上面刻有文字,当时认为是描述周穆王出猎的场面,后来的考古考证认为是秦穆公时代的作品,有的字已经残缺不全。当时由于尚没有发现甲骨文,所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承《秦公簋》法则,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集大篆之成,为小篆先声,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石鼓文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称为“书家第一法则”,“千古篆法之祖”,是学习篆法的珍贵资料。
石鼓文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尤其到清代中期后出现了学石鼓文而成为篆书大家的邓石如、吴昌硕等。吴昌硕最有成就,他临写石鼓文造诣极深,有普及印本出版,可作临习时的借鉴。
图5-1-3.1 石鼓文之一
图5-1-3.2 石鼓文之二
有关书法与篆刻基础教程的文章
(一)中国传统艺术的共生性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往往存在同根同源的内容,这就是艺术的共生性。(二)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性艺术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审美性。自魏晋之始,直到元代少数民族统治中国之前,现实主义是传统中国画的主流艺术形态,并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蔚为壮观的现实主义作品。中国传统艺术中“风骨”的动与静,在历史悠久的书法与绘画中最为突显。......
2023-08-30
表演单鼓时不仅有歌唱,还要结合舞蹈,并配有一定样式的服装和道具,所以单鼓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形式。而在单鼓舞鼎盛的20世纪30年代,也不曾有摄影机记录下单鼓舞表演的画面。册子印刷于1981年,收录了邢德春、高万禄等6位单鼓老艺人的唱词。“不能让单鼓不明不白地失传”是我心中一直坚守的信念。......
2023-11-16
一直到公元1644年,中国都属于明代的统治时期。明代的复古让中国的世界化受到了阻碍。想要寻找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蒙古时代的混乱,造成了中国的心力交瘁。明代的绘画在艺术水平上,其实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不可否认的是,明代艺术品的典雅特色是对过去作品的一种效仿,它所特有的清秀俊丽,有时也会显得稍微有些脆弱或者淡漠,但因为技巧上的完美给予了补偿,整体也还是十分动人的。......
2023-07-03
在这样的背景下来看中国古文字,那可真是神奇!然而,在文字发展上,中国文字几乎是唯一的例外。理解几千年来的中国文明,不能不考虑中国文字的作用。中国的文字系统在教育和训练上,远比大部分文字系统难,必须投入长久的时间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甲骨文是理解中国文字起源及其发展变化最重要的宝藏。我们原来以为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只要解读了甲骨文,就能明白中国田猎时期的文字组构方式。......
2023-08-28
黔东南的传统民居,不论是苗族还是侗族,一般都是三开间,少数为五开间。吊脚楼是苗族和侗族最为常见的民居。这里山形复杂,地势不平,苗族和侗族人民就依靠山势,智慧地创造出了干栏式建筑——吊脚楼。吊脚楼一般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堂屋左右两边的房间一般是老人或年轻夫妇居住,男性未婚青年住老人房间后面的屋子,女性未婚青年一般住偏厦二楼。图11.1全架空式吊脚楼图11.2半架空式吊脚楼......
2023-07-05
让我们按时间顺序排比一下关于文字起源的推论。族名、族徽很可能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显然有一群人,一个特别的民族,在这里发挥了作用,带头进行了从族徽变成有意义的文字转化。如果文字系统的确是从族徽发展来的,就会牵涉后来中国文字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文字没有走向表音文字,理由显然藏在这个发展过程里。......
2023-08-28
东北民歌之所以流传了这么久,至今依然传唱不衰,除了音乐不断地吸收外来的音乐之外,其衬词、衬腔的运用也是最主要的原因。衬词是东北民歌的一大特色,衬词最初来自语气词、感叹词或象声词等,本身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表达感情的作用,当民歌的曲调发展受到一般唱词陈述的束缚时候,便往往利用衬词使旋律得到更大的发挥。......
2023-11-16
每个班级或多或少都会有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我的班上就有个长得很干净的小男孩叫小星(化名)。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我们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独特的闪光点。我坚信,在未来的教育旅途上,我能努力做到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为每一个孩子送去一缕清新之风。比如文中这个小男孩小星,如果他以后能够在生物方面有更深入的学习,并以此为职业,那么他的一生就会是完美的一生。......
2023-07-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