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九成宫》临习技巧:书法与篆刻基础教程实用指南

《九成宫》临习技巧:书法与篆刻基础教程实用指南

【摘要】:为提高临帖效果,须首先从宏观上了解《九成宫》的笔法特点。《九成宫》的另一个笔法特点是用笔大多为方笔,尤其是横画和竖画更明显。《九成宫》中的笔画与其他一些书体相比,虽然有所“简练”,但都是一丝不苟的。《九成宫》中独特之举是“以草作真”

四、《九成宫》临习技巧

限于篇幅,这里仅用欧体为大家作临习技巧讲解。

《九成宫醴泉铭》,简称《九成宫》(图1-4-1),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立,魏徵撰文,欧阳询正书。

图1-4-1 欧阳询《九成宫》

九成宫在陕西省天台山,公元593年所建。因山有九重,故称“九成宫”。后唐太宗来避暑,知宫里缺乏水源,亲自在宫城内以手杖捣地寻水,居然发现一甘泉,遂取名“醴泉”。于是在此立碑以纪其事。

《九成宫》是欧阳询76岁时的得意之作,结体方整而不失“度”,形态端庄而不板滞,紧密刚劲而不局促,真可谓“人书俱老,炉火纯青”,千余年来,被公推为楷法之极致,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1.《九成宫》笔法的主要特点

所谓笔法,简而言之即写字时行笔的方法。一个字要想表现出生动的情趣并不容易,尤其是楷书,从其“方正端庄”中反映出动势来,就需要书写者有扎实的基本功,掌握各种笔画的正确写法,将其运笔技巧学到手,否则既不能“入体”,更不可能“出体”。为提高临帖效果,须首先从宏观上了解《九成宫》的笔法特点。

(1)笔画的饱满与瘦劲对比明显,既凝重又刚健,字形整齐而不板滞,富有和谐之美。临写《九成宫》时,应对重笔与轻笔问题辩证地理解,笔画不能一味地写成厚重,或者一味地写成纤细。尤其是欧字有“整齐”之特点,初学者容易不分轻重,不注意变化,写出的字缺乏灵秀感。因此,临习时必须根据字形本身的大小与错落、笔画的起伏与变化去书写。就写一个字而言,有三个方面须高度重视:一是字中笔画类型不同,须有轻有重。如“家”字,横画和左下两撇轻而不浮,其他笔画重而不肿,这样“家”字显得生动而洒脱。二是一个字中笔画类型相同,须有轻有重。如“为”的繁体字“为”,长撇直而轻,三个“横折”的横画稍轻,折处甚重,以“大—小—大”之序排列,很有节奏感,尤其是下面四点,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实在精彩。三是在一个笔画中也有轻有重,如竖画,无论是长竖还是短竖,有的上重下轻,有的正好相反,有的则是两端重中间轻,使得欧字端庄而灵动。

综上所述,单一强调欧字的“瘦劲”或“饱满”都是片面的。在书法教学中,若一味强调“饱满”,即容易出现笔画偏“肥”,形同“墨猪”;若一味突出“瘦劲”,笔画即“骨瘦如柴”,这些都是片面性造成的恶果。另外,还应指出的是,对于“饱满”也应有正确的理解。我们用的字帖是拓本,“阴文”(即白文)不易判定用墨量。如果书写每一笔画都饱蘸笔墨,墨色毫无燥润之变,则“有肉无骨”,肯定不会有浓淡相宜、力透纸背的效果;反之,全用“枯笔”,就会“燥而不润”。所以在临习实践中,学书者当细心对比体会。

(2)用笔有方有圆,以方为主,棱角分明,斩钉截铁,刚柔相济,情趣横生。《九成宫》的另一个笔法特点是用笔大多为方笔,尤其是横画和竖画更明显。如写横画时,先将笔直下截方,然后提笔转为中锋运行,收笔时顿笔,回锋成形而止。《九成宫》的圆笔虽然少于方笔,但在撇画和捺画中会常见,起笔转锋不截方,中锋顺势而行,出锋时收住,放慢速度,不可一泻无回。末端形状是尖中带圆,含蓄饱满,给人以洒脱之感。另外,需要强调两点:一是方笔不等于过方的圭角,如若写成“北朝碑刻”,那肯定不能“入体”。二是书法是艺术,有形也有神,“形可捕”而“神难求”。同一个字,有的人写出来就能“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丰富联想”,其原因是这里面确实有“出神”的技巧。例如在行笔中还要有提、按、行、顿等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丰腴动人的笔画,才可能出神入化。这就给习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帖时必须细心揣摩,力争达到形神兼得。

(3)横画和竖画比较平直,入笔方切,顿笔较轻,中锋为主。“字平稳,横来控”,“字要正,竖支撑”。可见横画和竖画在字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长横和长竖多为字中主笔,地位当然关键。写得好,“遮百丑”;写不好,“全盘丢”。

《九成宫》与其他书体相比,“平直”这一特点比较明显,但应注意三点:一是这里所指的“平直”是视觉上的平正,而绝不是水平的直线,同时也是相对于其他书体而言的,如颜体、柳体等。欧字的“平”并非无斜,“直”并非不曲,而是“横平实不平,直中要见曲”,初学者切莫忽略和误解。二是注意揣摩笔画的走势。横画虽都是左低右高,但根据字的变化,其倾斜角度也应有差别。竖画(变化较多的短竖除外)走势也各不相同,有弓有背有变化,才能避免僵硬笨拙。三是防止起笔时入笔过侧,收笔时压笔过重而走形,力避行笔过简而忽略顿、提、按、捻、回等细小动作,更不能忘记楷书行笔多数情况下的“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有去有回,笔必三折”的“十六字令”。

(4)富有隶味及魏碑之特点,笔画厚拙,起伏跌宕,劲健有力,形态潇洒,楚楚动人。《九成宫》隶书味很浓,有的字以横代点,如“充”、“户”字等。有的笔画是汉隶的演变,如“宀”的顶点写成竖点。尤其是竖弯钩,基本上是隶书的写法。欧字中魏碑的痕迹也不少,如“必”字的中点,“氵”的中撇等。如果观帖不细,临习时笔画就容易错位。例如写竖弯钩,很容易出现三种错误:一是将竖的部分写成垂直状;二是将整个笔画写成一样粗,或者把横的部分的下沿写成水平状;三是将钩的外沿内斜或外张,这必然要“走形”,没有“燕尾”,哪里有“九成宫”!因此,在临习过程中必须认真读帖,“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努力把握笔画的形态、大小、走向、位置等,正确运用中锋、侧锋及提按顿挫、折转勒涩等笔法,力争更多地体现笔法的神韵。

(5)折转简捷,“以草作真”,点画多样,厚重饱满,笔势连贯,有灵动感。书法表现“神韵”的方面很多,但笔画的起笔、收笔和折转处是体现神韵的重要地方。《九成宫》中的笔画与其他一些书体相比,虽然有所“简练”,但都是一丝不苟的。习书者必须正确对待,既要做到“有板有眼”,又要注意“灵活多变”。为此,以下三方面必须关注:一是一个字中笔画相重时,就应该有轻重、缓急、伸缩、方圆、明暗等区别。例如“宫”字中的两个“口”,其中两个折笔就不宜完全一样,一般都是上折方,棱角稍有夸张,下折棱角稍圆,含蓄一些,这样才能避免雷同,使“宫”字和谐动人。二是同篇字中一些笔画相同时,尽可能有所变化。《九成宫》中独特之举是“以草作真”,呼应连贯,一气呵成,刚柔相济,别有情趣。例如呼应点中的“氵”,上点成撇点,中点向下撇,下点写成挑。有时下两点相连或将上两点写成侧点(也称右点),有分有连,神采非凡。三是欧字喜用撇点、平挑点和挑点,尤其是撇点更多,这就为避免楷字的刻板和僵硬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因此,习书者必须善于掌握它的可变性,在灵动上下工夫。除以上几点外,还必须强调的是,在注重“灵动”的同时,要注意处理好凝重和清雅的关系,防止欲飞动而呈轻浮,欲凝重而呈臃肿。

2.《九成宫》笔画的写法和特点

(1)平捺波靠边,捺跟通右肩。走之旁平捺起笔勿过轻,左边弯短早出波,捺头下沿一般高于捺脚的上沿。捺跟(顿笔处)宜对准捺上“部件”的右肩。书法中左上可以写两点,上点重而宜靠右,下点轻而稍靠左(欧体不多见)。(www.chuimin.cn)

(2)“宝盖”有窄宏,盖下伸缩定。宝盖头有大有小,当下面的笔画收敛时,宝盖儿可略大(宽)些。当下面的笔画伸展时,宝盖儿可稍小(窄)些。

(3)点抗左“开放”,钩短锋中上。“心”单写时,左点低,中点和右点稍高,尤其中点切忌过低。三点距离左大右稍小。横戈起笔勿过低,钩身窄些显秀气,钩锋直向中上去。当“心”在字下时,适当靠右莫太正。三点忌“水平”,若三点以直线相连须向右上斜,即所谓“心不正”也。写“心”部关键是注意边点和钩向,点在字外应大,点在字内宜小,钩锋指向上中。

(4)两点距应远,撇弯捺长些。“火”字左点轻而斜,收笔可出尖,右点须成撇,两点距应远,撇头宜上挺,上直下弯形,直捺不能短,起笔靠上些。当“火”在字左时,左点宜重右点须轻,撇点变横点,对准左点尖;如果用撇点,适当靠上些,撇弧腰微细,直捺缩成点。

(5)上短下要长,走势不一样。“王”字横画上短下应长,间距要一样,上横凹,中横直,竖画粗而垂,下横长而凸。当“王”作左旁时,上横靠右,中横宜轻,竖微左斜,底横左伸变成提。当在字右时,底横左收右宜伸,左轻右要重。当“王”在字上或字下时,缩小间距须匀称。

(6)左垂右横点,横点齐左肩。竖心旁,左点垂而大,右点横而小(有时也成侧点)。左点低右点高,右点上沿与左点上端宜齐平。竖画须垂露,腰间可稍细。

(7)点中横忌宽,撇轻身宜短。“广”部上点居中,可成侧点或竖点。横画须短,起笔和收笔从简。撇画最忌粗而长,力争轻而舒展。

(8)上小下稍大,行楷斜左下。欧体“弓”字写法特别,上两个横折较小,第三个横折钩稍大。下横起笔应左伸,折转可圆润,包钩左斜忌下沉。

(9)形扁不平行,凸横长而稳。“皿”字框呈倒梯形,上横可外弓,内竖下横长而重,对称求平稳。当“皿“在字下时,框矮肩更宏,左竖可右弧,上横忌过凸,折竖斜而粗,以点代内竖,下横长而凸。

(10)上挺下左弯,横窄捺舒展。“欠“上撇直而上挺,下撇竖而左弯。“横折钩”宜窄,直捺须伸展。当“欠”在字右时,上撇上伸而垂,横钩起笔低,下撇曲而垂,捺画若变点,一定写重些。

(11)上直下撇弯,反捺忌平短。“女”上撇上挺势趋直,下撇头伸身要弯,反捺凸长些。横画依字而变,在字左时形体稍窄,横画起笔低而长,左重右轻变成提。当“女”作字底时,形体变矬些,上撇头须短。当在字右时,横画左缩右伸,左轻右重才生动。在字上时上挺下收紧。在字中时大小依字而定。

(12)形长似古钟,撇尾高钩跟。撇短垂而忌过直,尾部似隶向上弯。横笔忌平,折肩宜上抗,钩身宜舒展。撇尾高,钩跟低,外形好似古代钟,上窄下宽腰内弓。写好此类字,注意两点:一是框内笔画靠上些,二是钩身(纵腕)运笔要“重—轻—重”,出钩短拙须向上。

(13)边竖不宜斜,中竖可垂悬。“巾”字边竖宜相顺,左轻右应重,中竖稍靠右,力避过直显板滞。当在字下时,左竖忌右斜,中竖可垂悬(垂露或悬针),上缩下要伸。当在字左时,左竖稍长,横画上斜,右竖微短,中竖须垂露,切忌形体向右倾。

(14)左离右要靠,肩比捺头高。“水”字左边的横折与竖画间应留空隙,折肩稍高。右边捺头紧靠或穿过竖画,交点应低于竖画左边笔画的折肩。有的字与“水”形似,适用“水”的写法。有的字与“水”无关系,可用“聚点水”,即将“水”字的左边写成侧点和挑点,将右上撇写成撇点,捺画缩成长点(反捺)。

(15)横短竖腰细,撇捺忌拖地。“木”横短竖长,竖画腰宜细,竖下可踢钩,直撇配直捺,起笔在横竖的交叉处,撇尾和捺跟不可过低。当“木”在字上时,竖下须缩。在字左时,横右上扬,左伸右缩,捺画变小点。在字右时,本着左缩右伸之原则精心安排笔画。在字下时,有时横长竖短,撇捺变点。

(16)撇直横相随,撇高捺要低。“矢”上撇势稍直,上横宜短,起笔紧随上撇尾,下横微凸忌过长,下撇尾可弯,捺画要舒展,捺脚靠下些。当“矢”在字左时,上边两笔可连写,下横上扬,长撇尾稍弯,捺画缩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