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隶书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隶书的产生为楷行书奠定了基础,同时开了草书的先声。而行书介乎于两者之间,具有简便、通俗、流动和写意的特点。由于有以上一些特点,所以行书一出现便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至今仍盛行不衰。......
2024-08-28
二、临摹要点
过去学习古典诗歌时常听到一句话:“诗读百篇,其意自现。”由于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使得许多艺术形式都有着十分明显的程式化倾向,不掌握这些程式就无法谈及登堂入室。然而,对这些程式的产生因由、组合规律、使用方法等的传授与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又不约而同地遵循着一条只可意会却难以言传的授受途径,获取这种意会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进行大量的反复练习。临仿原作,心领神会,逐渐由偶然到必然,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同样,对于书法的学习与掌握也只能先从临摹前人佳作入手。
1.临摹的前提条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确选择和使用书写工具与材料是书法学习的前提条件。
首先谈一下纸的选择。目前可用于书法的纸种类很多。平日练习可选用那些质地不太光滑,毛笔运行上去有摩擦感,同时有一定渗水性的纸,通常使用元书纸即可,不一定非得使用宣纸,但要避免使用如道林纸之类光滑密实的纸。
说到用墨,一般使用墨汁就可以了,无需研墨。只是墨汁要随用随倒,用剩下的墨汁不要再灌入墨汁瓶,以免引起瓶中的墨汁变质,也不要搁置在容器里任其风干,这样下次再往里倒进墨汁时会产生墨渣,影响使用,所以每次写完字都要将盛墨的容器洗净,以备再用。常见有人将墨汁倒入填有海绵的墨盒里使用,此法欠妥。墨盒的功用只在便于携带,不致溢洒。如不是为了外出,最好还是用砚台墨海或小碟、小碗作盛墨汁的容器,这样才能保证毛笔墨汁蘸得饱和。
最后重点谈一下毛笔的选择。目前通行的毛笔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硬毫(如狼毫),二是软毫(如羊毫),三是软硬俱备的兼毫。这其中又依笔锋的长短分为长锋和短锋。一支好的毛笔应具备下面四个条件:(1)“尖”:当笔沾水抿干理顺后,笔锋比较尖锐,没有呲牙咧嘴、弯曲不顺的毛刺;(2)“齐”:是当笔锋捻开时,其尖端应呈现较整齐的楔形,没有明显的虚尖或参差不齐;(3)“圆”:是当笔锋理顺下垂时,从笔根到笔尖,由粗渐细的弧线应该是圆润顺溜的圆锥体,边缘轮廓没有明显的凹凸起伏;(4)“健”:是当运笔提按时笔锋能生发灵敏的弹力,也就是当行笔运用提按转折之类动作时,笔锋能应手铺开,又能及时应手自然地收拢还原。
这里附带提一下笔毫保养的问题。新毛笔泡开时要用凉水或稍温的水浸泡,使其逐渐自然散开,不可用热水烫或用手硬拈硬掰。每次用完应将笔毫涮净,用手轻轻将水挤干理顺,较大的笔如能笔锋朝下悬挂起来,使水下注则更好;较小的笔如使用间隔较短,也可暂不洗涮,但要用笔帽套严。总之,不宜把饱含墨的笔放置起来,任其干涸。至于初学临摹使用什么笔为好,还要参考所临字帖的特点来选用。
关于执笔的方法与要求,历来书论都将其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来讨论。不过这些方法与要求大多是书家们根据各自的书法习尚与风格提出的,往往各有所长,也不免各有所偏。我们固然可以借鉴这些既成的方法,但不宜把这些方法看成是不能变通的定法。尤其老年人习书,需要的是轻松舒畅、心平气和,不宜过分拘泥于成法而造成精神紧张。苏东坡曾说过,“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种说法抽象而言就是指要使精神放松、心胸开阔、思绪平稳。具体地讲则是要使指实掌虚,便于笔锋在较大的范围内运动。只要能达到上述目的,应该说采取什么样的执笔方法都是可以的。只要能挥运自然,把字写好就行。
不过,为能达到用笔的效果,对于执笔也还是有一定的基本要求,例如笔管在手指间需要始终保持稳定,不能控制不住而任其松荡、倒伏不振。因为用笔无论是起笔、驻笔还是在运行过程中,随时都要求书写者能如意完成诸如提按、转折、起伏、顺逆之类的微妙动作,如笔管在手中松松垮垮地乱动,就无法按自己的意愿完成上述动作。但是,如为了将笔管把牢而攥得过紧或过死也是不行的,那样又会导致用笔的僵滞,不利运转。所以执笔所需要的是一种既稳定又灵活并能随时应变的指掌结构。清代梁巘有《评书帖·执笔歌》:
学者欲问学书法,执笔功能十居八,
未闻执笔之真传,钟、王学尽徒茫然。
一管分为上下中,真字小字靠下拢,
大指中指死力掐,圆如龙睛中虚发,
食指名指上下推,亦须着力相撑插。
禁指无用任其闲,手背内坎半朝天,
始能沉着坚而实,个中精力悟通玄。
笔管上向怀中入,下截笔锋向外出,
腕力挺住不须摇,转运全在肘力熟。
悬腕悬肘力方全,用力如抱婴儿圆,
勿令偏窄贴身边。总之执笔功期远,
紧要着力力无浅,古人有言良不诬,
抉破纸兮撮破管。
这里向大家讲一下五指执笔法(图1-2-1):擫、押、钩、格、抵。
图1-2-1 五指执笔法(www.chuimin.cn)
(1)擫:用拇指的第一节贴紧笔管,由内向外用力。
(2)押:用食指的第一节贴紧笔管,由外向内用力。
(3)钩:用中指的第一节钩住笔管,向内用力。这样食指、中指的力量与拇指均衡相拒,笔管实际已被夹持住了。要注意食指、中指在拇指的对面均布,不可太近,两指并拢不可取;也不可太远,有一种食指高高扬起的执笔法叫“鹅头法”,也不可取。
(4)格:用无名指第一节背面,指甲上方部位向外推笔管。
(5)抵:用小指贴住无名指,以增加无名指的力量,这样的执笔,力量从三方面来:拇指为一方,食指、中指为一方,无名指、小指为一方,力量共趋于圆心,手指与手掌之间要有足够的空间(约能容下一个鸡蛋),这样指实掌虚既稳定又空灵,对运笔是有利的。
至于说执笔的高度,可随所写字体的大小而定。通常写蚕豆般大的字时,无名指触及笔管的部位距笔根半寸左右即可;写核桃般大的字时则要上提一寸左右,同时若能将腕部稍悬起一些更好;写拳头般大的字又需再向上提,这时不仅腕部最好要完全抬起,如果可能,连肘部也最好能悬起;若写的字再大就要站起来书写了,此时执笔的位置就须更高些。不过如写的是行书、草书,由于点线及字间的连属关系,要求毛笔活动范围更大,所以一般执笔位置都要较常规高一些。
书写姿势也是会影响书写效果的。常见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学写字时,写一会儿头就偏到左侧,腰也随之侧弯下去,这可能是因体力不支或眼神不好而想要注意笔锋动作所致。这样的书写姿势一方面会因身体拳曲而影响呼吸,加速疲劳感的产生,更有可能由此造成颈椎及腰椎疾病;另一方面会因眼睛距离笔尖太近,只注意局部的点画与用笔动作而忽视整体关系,导致出现“谨毛失貌”的毛病。所以,正确的书写姿势应该是:(1)坐姿:上身要端正放松略向前倾,前胸不要紧贴桌边,更不要伏在桌上,双脚自然分开平放,头要正,腕要平,笔要直。(2)站姿:如要写的字稍大,坐着写不利于毛笔的挥用,就需站起来书写,要求上身略向前倾,两腿与肩等宽分开平放,周身放松。另外,在书写时眼的视线不要紧盯住笔尖或紧跟着笔锋运行方向,而要将视线集中在笔锋将要运行到的前方,把视线与笔锋统一起来,带动笔锋的运行。视线着落点这一前一后的变化会导致书写效果的大变化。
老年人常会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书写过程中手抖气促,其原因除健康因素外,还可能是心理压力过大。越是想把字写好,精神就越紧张,笔管攥得就越紧,结果不但手抖的问题没有解决,指僵腕死的毛病又出现了。克服这种现象的方法主要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写什么上去,而不是斤斤计较于怎么写(这项工作应该在写之前的分析揣摩阶段完成)。要设法减轻心理压力,权当是清晨散步,呼吸自然均匀,放下急于求成的思想负担,长此以往会逐渐有所改善。
再简单介绍一下碑帖的选择问题。古人留给我们的法书碑帖浩如烟海,如何从中选取比较适合初学者的范本呢?眼下常见的版本大致可分为影印本、填描本、翻刻本。影印本比较忠实地保留了原作风貌,但因有的碑刻年久风化,剥损严重,用笔与结体有的地方不好辨认,使初学者无从下手。填描本是在影印本的基础上将一些有可能影响对用笔结体观察的残破部分填描清楚。但由于填描者对原作的理解和填描技术等原因,容易失掉原作神采。翻刻本是按原作重新镌刻而成,但与原作相比会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最好还是选取那些印得比较清楚却又残损不太严重的影印本为范本。
2.临摹的基本要求
学习书法最容易产生急于求成的情绪,特别是对有些老年人来说,更易产生强烈的成功欲望。须知,任何艺术的学习都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老年人经历多、理解力强,是学好书法的有利条件。要有信心和恒心,不要抱有急躁情绪。
书法和许多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学习的进步多是呈螺旋式上升的,有时会觉得踏步不前。这种现象有可能确实是一段较长时间的停滞不前,有待突破,但更大的可能是一种曲径通幽般不易察觉的前进;或许还是由于鉴赏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预示着将有一个更大的进步,所以万万不能稍觉无进展就气馁。
必须承认书法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在临摹阶段,质量往往同数量成正比。没有大量反复的临摹,就无法有显著的进步。而这种大量的练习既不能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能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应该在一段时间内瞄准一本字帖深钻进去,日久天长才会学有所得,但是否如此说来就是将精力和眼界都只集中在这本帖上,心不旁骛,目不斜视呢?完全不是,要知道习书最忌孤陋寡闻,“眼穷”是一大病。我们所说的“以一为主”意在分清对所接触的字帖精研与粗览的关系。比如在一个时期重点学习颜真卿的楷书《勤礼碑》(图1-2-2),要在反复临习分析的同时,把颜真卿的其他楷书,或者其他楷书大家——如欧阳询、柳公权的作品也摆放在桌边案头,时时进行参照比较,从中体会所临范本的特征与妙处。这样有点有面,以点带面,就能举一反三。
图1-2-2 颜真卿《勤礼碑》
3.临摹的主要方法
我们常说的“临摹”两字,实际上表示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所谓“摹”是用较薄而透明的纸铺蒙在字帖上,按下面字帖显露的线条痕迹拓写,故称“摹拓”。也可先在铺蒙的纸上用双勾(勾点线两侧边缘)或单勾(勾点线中线)的方法(图1-2-3)将字形勾勒出来,撤出字帖,然后再依形填墨(当然,不能一点点地涂抹,必须是尽量不走样地一笔写出来),这种方法也称“勾摹”。“摹”的目的在于准确理解点线和字的形状,训练能使毛笔按一定线路运行的能力,但这样写出来的字往往空具形似,易显得呆板僵硬。不过作为入门的基础,进行一定的练习还是有必要的。
图1-2-3 临摹方法
对老年人来说应该以“临”为主。“临”可分为对临、背临和意临三个阶段:
(1)对临阶段
对临就是把范帖放在书写者的前面或左边(如做一个像图1-2-4那样的支架,使字帖可立在前面更便于观看),先是看一笔临写一笔,逐渐发展到看几笔乃至看几个字再落笔,这种方法能加深理解点线的组合搭配关系,避免摹写可能造成的呆板,容易达到神似的要求。但在初学阶段不易把握住点线的形状及位置,这就需要写前仔细地分析比较,写后认真地对照检查。
图1-2-4 支架
(2)背临阶段
在对临基本达到准确熟练、粗具原作风貌阶段之后,可以进行背临练习。即不看范帖,按以往临写的印象,尽可能忠实和自然地把原作默写下来,由一个字到几个字以至成行成篇。写后再仔细对照原作,发现问题后依旧通过默写加以纠正。这种练习的目的在于深刻领会原作的神韵,理解点线形状及组合关系之所以然的道理,可为以后的学习创作打下基础。
(3)意临阶段
经过背临之后,对原作的理解比较全面了,就可以进入意临阶段,即根据自己对范帖的体会,或全面按其用笔、结字、谋篇的规律及方法,或只选取其中某些方面加以强化夸张,既可书写原来的文字内容,也可以重新选择文字内容来进行书写。这个阶段虽然有可能部分保留原作风貌,但是已参进自己的理解、意图和追求,因而被认为是由被动地继承前人到主动地寻求个人风格的转折阶段。
最后还有一个临摹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辅助手段——读帖。对老年人来说,“读帖”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欣赏与实践相结合的练习。如果说临摹是通过动手实践来理解原作,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读帖则是通过理智的分析欣赏来熟悉和理解原作,并用已获取的认识指导实践,是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简单意义上讲,读帖也是一个目识心记的过程。特别是在难以抽出整段时间进行临摹练习的情况下,读帖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
有关书法与篆刻基础教程的文章
汉朝的隶书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隶书的产生为楷行书奠定了基础,同时开了草书的先声。而行书介乎于两者之间,具有简便、通俗、流动和写意的特点。由于有以上一些特点,所以行书一出现便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至今仍盛行不衰。......
2024-08-28
汉时盛兴隶书,但隶书的书写不便捷,于是产生了一种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的书体,因草创之意,即谓之草书。最早出现的草书为章草。现在能看到的今草代表作有王羲之的《十七帖》、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和孙过庭的《书谱》,都是学习小草的最佳范本。......
2024-08-28
点法要富于变化,或向或背,或俯或仰,时方时圆,时露时藏,随字异形,因势而用之。总之,点法贵于沉着而有分量,灵活而不呆滞,精到而不秽浊。行书点画有百种之多,这里不一一解析。势态有仰有覆,有抑制力强、遒劲之感。出钩时力要送到锋端。......
2024-08-28
所谓“永字八法”,就是指楷书中“永”字的8种基本点画的写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丰富用笔姿态。因为“永字八法”基本上包括了楷书各种点画的写法和姿态,故常以“永字八法”作为楷体书法的代表,而精研八法也就成了书法家的别称。......
2024-08-28
所以这四个字的小篆写法是:“赵、钱、孙”三字不能按照简化字的偏旁来书写。小篆属于古文字,应该按照古代的规范而非现在真书的规范来书写。而读、牍、渎、黩、赎所从的“卖”,小篆作此字读若育,实际上就是“鬻”的古字。......
2024-08-28
为提高临帖效果,须首先从宏观上了解《九成宫》的笔法特点。《九成宫》的另一个笔法特点是用笔大多为方笔,尤其是横画和竖画更明显。《九成宫》中的笔画与其他一些书体相比,虽然有所“简练”,但都是一丝不苟的。《九成宫》中独特之举是“以草作真”......
2024-08-28
一般是4尺或4尺以上整张宣纸书写,是大型书法作品,长宽比为2∶1;也有用3尺整张宣纸书写的,称为小中堂。一般多悬挂于厅堂的正中,又有横中堂之称。作品的布局以“统一、变化、整齐、新款”为总的要求,章法好的更能为作品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可根据正文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作品形式,以寻求最佳的布局。......
2024-08-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