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可谓托拉斯之国。托拉斯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而然的结果。美国政府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于1890年假意颁布“反托拉斯法”,规定垄断洲际贸易或对外贸易为不合法行为。实际上,反托拉斯法并无损于垄断组织的快速发展。拉法格运用丰富资料说明这一时期托拉斯迅速发展的势头。......
2023-11-28
4.美利坚民族的迅速崛起
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独立时,其领土面积约80万平方千米。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时,由于英国把13个州以外大西洋沿岸的大部分土地划归美国,使美国领土达到230万平方千米,约占现在美国本土面积的30%。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后,很快就走上了领土扩张的道路,战争掠夺和金钱购买是他们最常用的获得领土的方式。
从16世纪开始,在北美建立殖民点的除英国外,还有法国和尼德兰,其中法国势力最大,占有加拿大东部并向南进入五大湖区。后来,法国探险家罗贝尔·卡佛利耶率一支小探险队顺密西西比河南航,登上了新奥尔良以南的土地,将法国的国旗插在了那片土地上,并将该地区命名为“路易斯安那”,即“国王路易的土地”。
在英法七年战争中战败后,法国于1763年按签署的《巴黎条约》被迫将密西西比河以东(除新奥尔良以外)的土地割让给英国,这就使路易斯安那的面积减少了近一半,范围仅在密西西比河以西至落基山脉之间,但法国仍保留了路易斯安那的名字。面积减少后的路易斯安那并不能给法国带来多少实利,反而成为财政上的一项负担,而且英国对这片土地一直虎视眈眈。为了解除经济负担而又不致将这一大片土地白白地交给夙敌英国,就在《巴黎条约》签订几小时后,法国决定将它移交给盟友西班牙。西班牙接受路易斯安那后,仅把它作为防止英国向富庶的墨西哥扩张的缓冲地带。但新生的美国力量强大,西班牙既无力抵抗美国向西扩张,又不想与美国发生冲突,于是决定重新将路易斯安那归还给法国。
1800年10月1日,法国和西班牙签署了《圣伊尔德丰索密约》。密约重新确立了法国对路易斯安那的主权,但同时也规定:在1803年4月法军驻军完成主权交接之前,该地区仍旧受西班牙统治。
当时的密西西比河已经成为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农产品的重要运输渠道,新奥尔良则是该河的枢纽地段。1795年,美国曾与西班牙签署过《平克尼条约》(Pinckney Treaty),通过该条约,美国的商人取得了在新奥尔良的“存货权”,并可以使用港口运货。因此,当美国得知路易斯安那将重新为法国所有后,不禁大为担忧。由杰斐逊领导的美国政府认为,美国完全无法容忍法国重新占有路易斯安那的主权。如果法国控制了路易斯安那,那么合众国在新奥尔良的权力就很难得到保障,这使杰斐逊十分担心。
1802年,路易斯安那回归法国的消息被证实。杰斐逊立即给驻巴黎公使写信,表示如果法军占据新奥尔良,那么美国将与英国联合对抗法国。之后,杰斐逊又委托一位法国友人把这个意思转告给法国外长塔列兰或国王拿破仑。杰斐逊这种间接的交涉方式并未奏效,当时仍然控制路易斯安那的西班牙竟然取消美国商人的货物在新奥尔良存放和转运货物的权力,阻止美国商人在密西西比河上航行。西班牙的举动在美国西部激起一片愤怒的抗议之声。在这种紧张局势下,杰斐逊不得不直接与法国进行交涉。
港 口 运 输
1803年,美国政府特使门罗赴法谈判。起初,法国的态度比较强硬,不肯让步,谈判毫无进展。但在三个星期后,国际局势突变,此时法国改变了态度。当时,法国派往加勒比岛国海地镇压起义的军队接连失败,海地独立已成定局。在这种情况下,原先作为加勒比岛屿的粮食和木材供应地的路易斯安那对法国来说就失去了现实价值。同时,英、法关系也极度紧张,双方都在积极备战。一旦美国与英国结成联盟,法国必将腹背受敌。
美 国 白 宫
4月11日,美国特使门罗、驻法公使利文斯顿与法国外长进行谈判。此次谈判,美国只想购买新奥尔良,但意想不到的是,法国竟愿意将整个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这使美方代表惊喜不已。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美、法双方最终以6000万法郎(合1200万美元)成交。按当时的汇率计算,美国只用了1英亩(相当于6亩)4美分的低廉价格就购得了路易斯安那。1803年12月20日,签字付款后,法国正式将新奥尔良移交给美国。1804年3月10日,法国又在圣路易举行仪式正式将路易斯安那主权移交给美国。至此,路易斯安那并入了美国版图。1804年10月1日起,美国将路易斯安那分组为奥尔良属地(Orleans Territory,其后大多成为路易斯安那州)和临时隶属于印第安纳属地(Indiana Territory)的路易斯安那区(District of Louisiana)。
路易斯安那并入美国版图后,使美国的领土面积几乎增加了一倍,为美国后来进一步向西扩张领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路易斯安那,南临墨西哥湾,北达加拿大,东起密西西比河,西至落基山脉。
美国独立之初,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地位,但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英国,保护民族产业的关税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直到1812年英美战争爆发,这种状况才逐步改善。第二次英美战争的原因很复杂,既有长期的历史积怨,也有美、英、法之间复杂的利益矛盾。
《巴黎条约》签订后,英国虽然承认了美国的独立,但对它在北美的失败并不甘心。首先,英国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美国的经济命脉。西印度群岛是美国的传统贸易领域,但独立战争后,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多方限制插有美国旗帜的商船,几乎完全把美国排斥在西印度群岛的贸易之外。同时,英国将本国制造的商品大量倾销到美国,几乎完全占领了美国正在发展的市场,而美国本土的民族制造业因缺乏竞争力在英国商品的冲击下损失惨重,很多新建的工厂纷纷倒闭。
此外,英国虽然在外交上承认美国的独立,但它并不愿意从北美地区彻底撤退,而是力图以加拿大为根据地卷土重来:它不仅拒绝放弃它占据的美国西北部的军事要塞,还不断挑拨印第安人与美国白人移民的矛盾,牵制美国扩张的进程。
因为英国的态度和做法,英美关系不断恶化。从1806年开始,英国政府为反击法国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颁布了枢密院敕令,搜查与法国及其盟国通商的船只,并借此机会阻挠美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的贸易。英国军舰还经常拦截美国船只,掠夺船上的货物。为了减少美国商船的损失,对抗英、法的封锁,当时的美国总统杰斐逊被迫于1807年12月宣布实施《禁运法案》。法案禁止一切美国船只离港,这使美国的航运业损失惨重。同时,新英格兰地区和纽约的农场主因剩余谷物、肉类和烟草无法向海外输出,价格一落千丈而对此政策大为不满。1809年3月,新任的美国总统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1751—1836)虽然在美国航运集团的压力下撤销了《禁运法案》,但又出台了《断绝贸易条例》,只允许美国商人与英、法以外的国家通商。后来,美国虽然通过《第二号梅肯法案》恢复了与英、法的贸易,但是提出英、法必须修改其封锁法令,停止拦截美国船只的条件。对于美国的警告,英国不仅制止不力,还指使印第安人在美国西北部挑起冲突,这使英、美关系进一步恶化。
随着美英关系的恶化,美国国内在对英政策上也出现严重分歧:东部沿海各州的商人担心战争会使美国航运业完全停顿而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要求避免与英作战;西部与土地利益有关的人士态度完全相反,他们既对英国官员挑动美国西北地区的印第安人在加拿大滋事不满,也想通过夺取加拿大实现向西扩张的愿望,因此主战。最后主战派占上风,美国国会于1812年6月18日正式向英国宣战,史称“第二次英美战争”。
虽然美国向英国宣战,但在军事实力上,美国与英国的差距还很大。当时,美国没有强大的海军,陆军仅有7000多人。于是,麦迪逊计划征募5万名志愿者,但最终只有5000人前来应征。作战需要大量经费,但美国政府在财政上并不富裕,而有钱的商人多是反战派,不愿向政府贷款。幸好,此时的英国正忙着与法国作战,无法派主力部队横渡大西洋。
宣战后,美军根据己方的情况,首先向加拿大的英军发起攻击。7月12日,密歇根领地总督威廉·赫尔将军率领2000多美军渡过底特律河攻入加拿大。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西北部的印第安人是支持英军的,他们正包抄过来切断自己的退路。赫尔得到消息后只能率军退回底特律,但这样也未能扭转战局,英军很快包围了底特律。8月16日,赫尔在等待救援无望时被迫向英军投降。
1814年4月,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战败后退位,英军有余力从欧洲抽调大批军队投入到与美国的战争中。1814年6月,一支在切萨匹克湾登陆的英军在其突袭北上的途中未遇任何抵抗,轻而易举地到达华盛顿城外,仓促应战的华盛顿守军很快就被英军击溃。英军攻入华盛顿后,麦迪逊总统领导的美国政府仓皇出逃,美国首都不幸陷落。攻入华盛顿的英军在城中烧杀掠夺。在这次劫难中,美国国会大厦付之一炬,麦迪逊的总统官邸也被烧毁。战后总统官邸被修复后涂成白色,后被命名为“白宫”。气焰高涨的英军在占领华盛顿后计划攻占巴尔的摩,但是这次遭到美军的顽强抵抗,最终计划未能得逞。
攻占巴尔的摩未果后,1814年年末,英军又组织了由6艘战列舰、14艘快速战舰组成的强大的军队,向南部重镇新奥尔良发起进攻。镇守新奥尔良的5000名美军在安德鲁·杰克逊将军的率领下与英军展开激战。这时,英军将领帕克南指挥失误,他放弃了进攻美军侧翼的良机,命令英军以密集纵队发动正面进攻。这给严防死守的美军提供了机会,他们以数十人的伤亡换取了英军自帕克南以下2000多人的伤亡,使英军遭受重创。10天后,英军在无力组织强有力进攻的情况下主动撤退,美军大获全胜。
公园里盛开的鲜花
1814年圣诞节前夕英国曾与美国在比利时的根特签订了《根特条约》,因为当时英国疲于应对法国,怕拿破仑卷土重来,所以打算暂时缓和与美国的关系。条约约定,英、美双方解除敌对状态,恢复战前边境,并设置一专门委员会处理战后遗留问题。《根特条约》签订后,英国计划增援帕克南,并希望击败杰克逊,这样就可以撕毁这一条约,但杰克逊的胜利打破了英国重建殖民帝国的梦想。杰克逊因此成为民族英雄,也为日后的总统选举奠定了基础。
新奥尔良战役彻底打消了英国重新征服美国的企图,为美国解除了英国的军事威胁,巩固了美国北部边境的安全,同时也使美国放弃了吞并加拿大的计划。1816年,联邦政府确立了保护关税的制度,他们通过新关税法,将关税率从过去的5%至15%提高到25%至30%。保护关税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英国对美国的经济渗透,为美国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提供了保证。从此,美国在没有外部威胁的良好环境下开始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181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确定美国国旗为星条旗(the Star-Spangled Banner)。旗面分为星区和条区,其中左上角蓝色区域为星区,区内的星数就是美国的州数。星区以外是条区,有13道红白相间的条纹,代表北美最初的13个殖民地。国旗上红白宽条的数目是固定的13道;五角星的数目与合众国州数一致,每增加一个州,就增加一颗星,至今国旗上已增至50颗星,代表美国的50个州。星条旗上五角星数量的增加体现出美国对外扩张领土的历程。(www.chuimin.cn)
飘扬着的美国国旗
在美国不断向西部扩张领土的过程中,“显然天命”说在思想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种理论可以追溯到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和约翰·亚当斯这些开国元勋的思想。他们曾宣称,美国“命中注定”要扩张到“西半球的整个北部”。《美国杂志和民主评论》创刊人兼主编约翰·奥沙利文1845年7月在该杂志上撰文,正式提出了“显然天命”的主张。他宣称,向太平洋扩张是“不可避免地要实现的普遍法则,推动我们人口西进”。“上帝为了我们逐年都要成百万繁衍的人民的自由发展,指定我们把显然天命的任务延伸到北美大陆。”奥沙利文提出的“显然天命”论带有种族主义色彩,他把印第安人看做野蛮人,把墨西哥人和中美洲、南美洲人看做劣等民族。他振振有词地宣称,美国的创建是天定命运,美国的扩张是上天的安排,美国负有天赋使命传播民主制度,有义务强行拯救邻近国家。这种“显然天命”的理论对后来的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墨西哥位于美国南部,1821年独立后,它的北部省包括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那时的得克萨斯包括现今整个得克萨斯、俄克拉荷马、堪萨斯、科罗拉多、怀俄明和新墨西哥州的一部分。
得克萨斯不仅土地肥沃,而且地价低廉,仅相当于美国地价的十分之一,这吸引了大批美国移民。到1830年,居住在得克萨斯的美国移民达2万多,人数超过了当地的墨西哥人。为了限制得克萨斯的美国移民进一步增加,墨西哥出台了相关政策,这引起美国移民的极大不满。1835年,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美国将军山姆·休斯顿率领得克萨斯的美国移民发动叛乱。1836年3月1日,得克萨斯宣布脱离墨西哥独立,成立得克萨斯共和国,又称“孤星共和国”,休斯顿为总统。1837年3月,美国承认得克萨斯独立。1845年,美国宣布兼并得克萨斯,并把它作为美国的第28个州。
得克萨斯的独立使墨西哥对美国极度不满,决定与美国断交,美国对得克萨斯的兼并更造成两国政府的尖锐对立。美国并没有因此停止扩张的计划,仍然不断向墨西哥提出割让土地的无理要求,并伺机侵占加利福尼亚。1845年11月,美国总统詹姆斯·波尔克派特使前往墨西哥要求割让领土,被墨西哥拒绝,美军随即进兵美墨边界的争议地区。1846年4月24日,因抗议无效,墨西哥也出兵进入争议地区,并与美军骑兵遭遇。冲突中,美军战死3人,50多人被俘,这使美国终于找到了向墨西哥宣战的借口。1846年5月13日,美国国会通过议案,正式对墨西哥宣战。
得克萨斯的风景
宣战后,美军兵分三路入侵墨西哥:泰勒将军率军进攻墨西哥的东北部,并于1846年7月攻占了重要城市蒙特雷;斯蒂芬·卡尼将军率军进攻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并在1847年1月攻占了洛杉矶,随后完全占领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温菲尔德·斯科特将军率领一支12万人的远征队在墨西哥的维拉克鲁斯登陆,直接攻向首都墨西哥城。当时,美军的装备十分精良,而墨西哥军队不仅装备落后,而且指挥混乱。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墨西哥在战斗中节节败退,9月14日,墨西哥城失守。1848年2月2日,美国与墨西哥在瓜达卢普—伊达尔戈村庄签订条约,美国付给墨西哥1500万美元换取墨西哥格兰德河以南的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的14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这些区域包括现在的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犹他、亚利桑那各州以及新墨西哥、科罗拉多和怀俄明各州的一部分。
1848年,因为在萨克拉门托河流域发现黄金矿掀起了一股淘金热潮,这进一步推动了美国西进的脚步。美国打算由东到西修筑一条通往太平洋沿岸的横贯大陆的铁路,但这条铁路的南线要通过基拉河以南的墨西哥领土。于是美国于1853年12月与墨西哥签订条约,用1000万美元购买了基拉河流域的10万平方千米土地,并确定了美国的南部边界。至此,美国通过美墨战争侵占了墨西哥一半的领土,美国以“显然天命”为口号的大陆扩张主义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得克萨斯的金矿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写道:“对于美国的发展来说,没有什么因素比西部的存在更重要的了。”
美国的西进步伐其实从独立之初就已经开始,那是一些有冒险精神的人越过森林密布、野草丛生的高山峡谷,不断向西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无疑,这些西进者促进了美国领土的扩张,美国领土的扩张又为更多的西进者扫清了道路。到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土地政策逐渐放宽。美国移民在西部获得新的土地后,可以先建立领地,由国会任命总督进行管理,等到条件成熟,领地就可以成为联邦的一个州。这一切的一切都极大地激发了人们西进的兴趣,最终兴起了一个群众性的“西进运动”。
随着群众性“西进运动”的展开,向西部迁徙的美国人口越来越多。1790年,居住在阿勒格尼山以西的人口只占约6%。1820年,这个比例上升到27%,1850年进一步上升到45%,到1860年更增加到49%。也就是说,内战前,美国已有将近一半的人居住在西部。1820年至1850年的30年期间,阿巴拉契亚山以西地区的居民人数增加了500万,这比1790年时美国的全国总人口还要多。这一时期,大西洋沿岸各州虽然有大批来自欧洲的移民,但是人口也只增加了200万。
在西进运动中,由涌入西南部领地的移民在那里建立了田纳西州;来到西北领地的移民则建立了那里的第一个州—俄亥俄州。后来西北领地几经重组,形成新领地。到1812年,美国西部的移民区形成了一个三角形,其北部为大湖平原,南部是海湾平原。
大湖平原有着大量肥沃的土地,对众多农场主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为了进一步刺激西进运动的发展,杰克逊政府颁布了苛刻而不平等的法令,把大湖地区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印第安人全部驱赶出去,然后降低土地的价格。这一做法使肯塔基和田纳西州受到种植园经济竞争威胁的移民大量涌入五大湖南部。1825年,连接哈德逊河、大西洋与五大湖的伊利运河正式通航,这更使成千上万的新英格兰农场主和中部地区的拓荒者竞相离开自己的家园,来到这虽然陌生但是充满机遇的西部大湖平原。1837年,明尼苏达也开始对移民开放,这是大湖平原最后的处女地。1858年,明尼苏达正式建州。此后,大湖平原发展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被誉为“小麦王国”。
与大湖平原一样,海湾平原也受到拓荒者的青睐。1815年后,大批新英格兰人和南部地区的种植园主来到海湾平原,并迅速占领了今天的阿拉巴马和密西西比一带。不断寻求发展的种植园主在拓荒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经营方式:来自南部地区的种植园主建立了奴隶制种植园经济,来自东北部的移民实行的是自由雇佣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美国南北两种社会制度区别与对立的雏形。
到19世纪20至30年代,近西部地区—密西西比河以东已经被早来的农场主和种植园主瓜分殆尽,后来的拓荒者只能越过干旱的“大草原”,到远西部—落基山脉以西的地区寻找机会,这就开启了西进运动的新阶段。
“小麦王国”
西进运动虽然激发起拓荒者的极大热情,但西进的旅途是充满艰辛的。拓荒者一路行来不仅要忍受旅途的危险和单调,还要承受疾病和死亡的威胁。据估计,在20世纪40年代的淘金热中仅从独立城到拉腊米要塞的一段路上,便至少埋葬了2000人。面对严酷的现实,一些动摇的拓荒者又返回到东部,更多的人则选择坚持和前进。那些追求独立和财富的拓荒者在一大片令人望而生畏的荒原上与大自然展开了生死搏斗。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劳勇敢、积极进取获得了比较稳定的生活,同时,新一代美国人也在稳定中成长起来。
密苏里州在开发远西部的进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密苏里州是在圣路易斯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密苏里领地于1812年建立之时包括现在的密苏里和阿肯色州,1821年正式建州后就成为美国“通往远西部的门户”,美国东部移民经常从这里西进。与远西部建立贸易联系始于1822年,当时密苏里的富商威廉·贝克利率领一支由25辆马车组成的商队到达远西部的圣菲城,他们在那里进行贸易,赚回了18万美元,还带回来价值1万美元的皮货。除这些商人外,一批又一批为捕捉河狸而谋取巨大利润的捕猎者也络绎不绝地来到落基山脉。可以说,在利润的驱动下,这些不惜冒险的商人和捕猎者为后来的拓荒者开辟了道路。
通过美墨战争得来的加利福尼亚很快就为美国带来了商机,因为一名叫詹姆斯·马歇尔的移民在该地区发现了黄金。消息一经传出,就有成千上万的淘金者蜂拥而至。从1848年至1850年,仅仅两年时间,加利福尼亚的人口就从几千人迅速增加到92万人。到1860年,加利福尼亚的人口已经增长到38万。经过十几年,淘金热虽然渐渐平息,但赶来淘金的人成为加利福尼亚农业的拓植者和继续西进的生力军。
淘金者在工作
可以说,西进运动是美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篇章,是西进运动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荒蛮面貌,使之变成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城乡乐土。西进运动的功臣不是走在西进队伍中的少数土地投机家和奴隶主,而是那些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的中下层劳动人民。西进的道路是艰险重重的,那时的伊利诺伊州至少有三成婴儿不满5岁就夭折了,成年人的平均寿命也只有四五十岁。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这些中下层劳动人民凭着他们的坚强和勇敢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才在那个拓荒时代努力圆着美国梦。
这场自发的移民西进运动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业,还刺激了西部城镇的兴起和工业的进步,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它用生命的代价锤炼了美国人的民族精神,奏响了美国未来的华彩乐章。
有关TS00062865的文章
美国可谓托拉斯之国。托拉斯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而然的结果。美国政府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于1890年假意颁布“反托拉斯法”,规定垄断洲际贸易或对外贸易为不合法行为。实际上,反托拉斯法并无损于垄断组织的快速发展。拉法格运用丰富资料说明这一时期托拉斯迅速发展的势头。......
2023-11-28
彩绘陶牛车从北魏王朝灭亡的534年,到隋王朝灭陈的589年,总共不过五十五年的时间,在北方却产生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四个分裂的王朝,政局的乱象和短暂由此可见一斑。因为他的存在,其国号仍然称“魏”。不久,高澄遇刺身亡,弟高洋继任,任齐王。它控制的地域有今黄河下游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及苏北、皖北的广大地区。北齐政权晚期,高洋的儿子是汉族夫人所生,高洋认为他生性软弱,没有鲜卑男子横刀立马的英雄气概,因此......
2023-08-31
图8-16 斯美塔那肖像图8-17 德沃夏克肖像19世纪音乐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民族主义音乐的兴起。是19世纪后半叶各国的“民族乐派”把新的声音、新的精神带到了欧洲乐坛上,极大地丰富了欧洲音乐语言。斯美塔那是民族音乐的奠基人。第四乐章是辉煌的终曲,德沃夏克将前面几个乐章的主题结合到了一起,在更加热烈的高潮中结束了整部作品。......
2023-10-29
游牧民族和匈奴游牧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的崛起历史完全依靠考古学的材料发现,其中一些观点仍然很有争议。为了保证饲养军队所需马匹的草原地区,北方诸国占领了此前被游牧民族占据的地区,然后修了城墙来保卫这个地带。游牧民族们觉察到了这个形势的发展,为了在某种程度上进行还击,他们联合为一个由匈奴部落为首的统一帝国。一种观点认为,游牧民族国家的崛起依靠的是中国。......
2024-04-21
我们在研究巴蜀舞蹈的发展历史时,强烈地感受到氐羌族系丰富的舞蹈文化,舞蹈文化在氐羌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巴蜀两族团继承了氐羌族系擅长舞蹈的传统,舞蹈文化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巴国舞蹈则因巴国频于战争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积淀,巫舞与军武舞蹈发达。这一时期的巴蜀舞蹈还有各民族原始的图腾舞蹈、民俗舞蹈、生产劳作舞蹈、宫廷乐舞等。......
2023-11-04
进入春秋时期后,周王朝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楚国在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的带领下,立足江汉,励精图治,不断发展壮大,跻身大国之列。武王去世后,楚人秘不发丧,继续开路前进,架桥筑营,兵临随国城下。春秋时期这一职官一直由屈氏贵族世袭,是最高军事长官,其职责是统兵出征、主持盟会等,位高权重。邓曼提醒武王,莫敖权势过高,不服管束,应加以重罚进行约束。......
2023-08-18
随着民族交往与融合的进一步加深,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更加色彩斑斓,迅速发展。此外,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方以智的《物理小识》、梅文鼎的《古今历法通考》,在科学成就上都达到了封建社会晚期的高峰。考据学派的出现,为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传承以及向前推进奠定了基石。......
2023-08-30
美国农民生产了占世界50%的玉米,20%的燕麦,以及15%的鸡肉、猪肉、棉花、烟草和小麦。1820年,一位美国农民耕种出来的粮食只能供给4个人;今天,一位农民耕种出来的粮食可以养活56个人。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恐慌期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一连串的法令以保护农民、防止低价、管制过剩谷物以及鼓励水土保持。......
2024-08-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