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人生选择学:距离与尺度选项

人生选择学:距离与尺度选项

【摘要】:有的干部苦恼距离的选择难在思想观念的不一致。人与人之间距离的选择难就难在人是一个活体,是互动的。不仅包含对人际间距离的把握,还包括对物的消费量度和对事的了解度和管控度的把握。

第三节 距离与尺度选择

人们在同一个时空下生活,熙熙攘攘,来来去去,相互间的距离始终都在动态变化之中。人与人之间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距离问题。人对物的选择,讲究合理有度;人对事的选择也需要“度”的衡量,包括理解的深度、熟悉的程度、控制的力度等等。

一、距离选择是人生选择的难题

人生选择学关于距离的选择,并不是地理测绘专业意义上对长度的丈量,而是指人作为选择的主客体之间互动形成的关系远近。

许多人感叹人与人之间把握“距离”真的很难。离领导太近,群众会说你“马屁精”;离得远了,会说你自视清高。有的干部苦恼距离的选择难在思想观念的不一致。经常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有人说是“没有官架子,很好!”有人却说“没大没小,没有规矩,不成体统”,失去“距离”,也就失去了“威严”,还怎么当领导?有的教授到处讲学,可谓桃李满天下,有的学生只是在课堂上接触而已,有的甚至只是远距离指点了一段时间,就培育了不少英才。然而,自己的孩子朝夕相处,经常辅导,效果却不尽人意。分析来分析去,“距离太近”却成了孩子不听话的主要原因。有的高级将领就是想不通,自己指挥千军万马,能稳操胜券;在家里却一筹莫展,老婆孩子就是不买自己的那一套。因此,有人得出结论,认为人与人之间距离的选择是天下第一挠头的事情,是人生选择中最没有标准答案的大难题。

距离效果的多样性。人与人之间距离的选择难就难在人是一个活体,是互动的。人与人又是有区别的,无论是各自的思想认识、交际能力、待人习惯等等都不可能一致。要想把握好距离,作为主体,必须要认识距离效果的多样性特征。有时距离远一点反而感觉比较好。古语就有“远看一枝花,近看是个疤”的说法。关系不是十分重要也不一定非要了解得多么清楚的人和事,远距离看看,留下美好的印象,也是好事。事事都想搞明白,个个都想看清楚,那是组织人事部门的职责,一般老百姓不必要也可能那样去做。为什么有的人猛一看蛮漂亮,仔细瞧,不咋的。这就是“距离”捣的鬼。为啥流行“老婆(老公)都是别人家的好”的说法呢,也是“距离”作的怪。距离产生美,朦胧产生美,化妆造成美的假象。家里人靠得太近,美丑一览无余。优点习惯了,缺点也暴露和放大了。

距离选择的重要性。人生选择总离不开对距离的选择。人一般总喜欢“近距离”认识事物。发明放大镜、显微镜、高倍望远镜还嫌不够,还要造火箭飞船,要到太空去看看。看戏总希望坐前排,电视总爱大屏幕。看到俊男美女总愿意靠近点聊聊。发现有人吵架也喜欢凑上前瞧瞧热闹。但也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时候都喜欢“近距离”。一般人盼升官晋级时希望离领导近点,做点见不得“阳光”的私事时,总是离领导越远越好。寂寞时希望朋友快到身边,烦恼时希望远离尘世。

工作中关于“距离”的提法也值得商榷。什么对客户“零距离服务”?科学吗?能做到吗?“零距离”人家接受和欢迎吗?夫妻间也不是一天到晚“零距离”的,绝大多数时间总要分开的,有时“距离”还是必需的和必然的。正常人的视力需要正常的距离,否则会产生“近视”或“远视”。视力虽好,东西放的距离不妥,也会看不清楚或产生错觉。距离太近,甚至“零距离”,就会失去开阔的视野,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适当离开一些,保持一定距离,可能观察会全面一些,头脑会清醒许多。

要懂得距离与时间之间的辩证关系。空间上虽然距离很近,但时间太短,一掠而过,与同样的距离却持久关注、认真注目,结论和效果一定会迥然不同。有人说:“外国咋样咋样,我亲身去过。”其实,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未必就是真实的情况。这就告诉我们,看任何事情头脑要清醒,要学会分析,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在什么“距离”上掌握的情况,有没有假象遮挡。这样办起事来才能更全面、更符合实际。

身体之间的距离并不等同于“心”的距离。有的领导办公的地方虽然距离基层群众很远,但运筹帷幄、时时考虑群众的安危冷暖,心和群众贴得很紧。有的干部常常到基层巡视,身体和群众“贴”得很近,“心”的距离却很远。那细皮嫩肉的手与长满老茧的手握得虽紧,但心中的想法却隔得很远、很远。这些领导“身入”群众并没有深入群众的心里。前呼后拥的阵势、西装革履的穿戴、油头粉面的打扮、不着边际的官腔,群众虽然表面鼓掌“欢迎”,其实,心里早就把这样做秀的领导拒于千里之外。有的人同在一个班子里任职,天天共事,常常见面,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心始终贴不到一起。有的夫妻朝夕相处,却同床异梦;有的朋友远在天边,却心心相印。人生对距离的选择虽然是个难题,但不一定非要去寻求一定不变的标准答案。人总要与各方面打交道,可以用各种方法调节“距离”。亲人和朋友在远处,可以利用电话把嘴巴和耳朵的距离拉近,现在的可视电话和网上视频可以让对方形同在自己的身边。防盗门可以把不愿意接近的紧邻隔得很远。有时,顺其自然就比较好。朋友在心中的“距离”是很近的,不一定常在一块,有机会聚聚,没时间几个月没往来也不见怪。不要刻意去把“距离”丈量得那么清楚。否则人活得太累!这就是说,对“距离”的认识和把握是一辈子的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长时间关注并经常地反思和认真对待。

二、尺度把握是人生选择的关键

距离的选择是主体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课题,尺度的选择与把握有更为广泛的“时空”意义。不仅包含对人际间距离的把握,还包括对物的消费量度和对事的了解度和管控度的把握。尺度把握的重点是主体对事物观察视点的高度、具体了解的程度、分析破解的深度、介入操控的力度,以及各事物间的关联度等等。

把握视点的高度。对事物的判断是否准确,前提是主体观察视点的合理高度。视点有一个主客体之间的角度问题。主体处于低位,仰视客体会心生畏惧。主体站得较高,俯视客体易轻视对方。视点不准,容易导致对事物的定位不准,无法把握好处理的尺度。有的人眼高手低,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把事情处理得一团糟,结果大大出于自己的预料之外。有的人眼光敏锐,视点精准,能抓住关键,施展几下,就把别人认为很难的问题解决得干净利落。这其中当然与不同主体基础条件和能力的差异有关,但不可忽视的是视点一定要精准。准确了解对方的真实面貌,抓住事物的要害和关键,是处理事物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人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注意视野的宽度。尺度的把握不仅体现在视点的精准,而且体现在视野的宽阔。观察事物“点”的准确与“面”的连带关系很大,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处理事物容易顾此失彼。因此,观察事物要尽可能扩大视野,弄清楚该事物与相邻事物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好彼此间的影响与作用。然后再确定处理的方案,实施起来就比较顺畅。假如是公安干警要处理一帮歹徒。侦查并锁定到一个犯罪分子,一定要注意把视野开阔一些,尽量搞清楚他的同伙还有哪些,谁是最主要的骨干,谁是首恶分子。肯定不能轻易动手,以免打草惊蛇。假如是媒体记者发现一个见义勇为的人,一定要尽量采访全面一些,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与见义勇为事件的相关人员,然后,才能予以报道。否则,报道就可能失实失真,甚至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来。看一个人不仅要看本体,也要看左右。要看他喜欢与什么人为伍,对什么事喜好。不仅要看他对待自己的态度,而且也要看他对待周围其他人的态度。谈对象更需要拓宽视野,不能只听对方一时的表态,最好尽量了解一下对方家人的意见,甚至亲朋好友的看法。综合分析以后,再做判断就比较稳妥。

明确介入的深度。人经常处在不同的时空状态之下,需要与多方面的人打交道,需要处理方方面面的事情。有的与工作有关,有的与生活有关,纷繁复杂,都需要处理妥帖。这就不仅要分清轻重缓急,而且要把握好对各个具体事物介入的深度。该办的事当然一定要办,该说的话一定得说,该到场的必须到场,该承担的必须承担。但都有一个分寸问题。办事办到什么程度,心中要有数,不能越权指挥,不可越俎代庖,不要大包大揽,不应独断专行。该说话时要讲清楚、说到位,但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地位和说话的场合。不要固执己见,不应言辞偏激,不可信口开河,不能含混不清。该到场时必须按时到场,找准定位。不可轻慢失态,不要无视礼仪,不能抢占风头,不得喧宾夺主。该承担的责任必须勇于承担。不可推三阻四,不能上推下卸,不要强调客观,不能推过揽功。(www.chuimin.cn)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要把握精力使用的尺度,就要有所取舍。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重要的事情应多放些精力,介入的程度要深一些,了解的情况要多一些。而不太重要的事就不必事必躬亲,要学会借力处理。否则,人就会很累很累。

调节操控的力度。具体抓某一件事,并不等于操控的力度越大,效果就越好。毛泽东曾经就工作方法写过一篇文章,把工作比喻成“弹钢琴”,很有道理。做事就像弹钢琴,十个指头分别用不同的力度敲击不同的琴键,有轻有重,节奏分明,才能弹出美妙动听的乐曲。如果只用一个手指弹一个琴键,或者没有轻重快慢,就不成调子。所以,办事情一定要调节好操控的力度,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尤其是领导干部和各级管理者,有些重要工作要多过问、多检查,抓的力度要大。有的工作可以放手让手下的人去做,适当点拨一下,或抽空了解了解就行。

工作是这样,家庭生活也是同样的道理。家务劳动可以大家分担,家庭事务大家分头负责。大事多商量沟通,小事不必过问太细。尤其是夫妻之间,要相互信任,给对方足够的空间。有的人总喜欢把对方“控制”得很紧,唯恐对方“出轨”变心。其实这样做,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人把夫妻间的控制力度比喻成“手握一把干沙子”——如果不用手握住会失去,手握得太紧同样也会失去。这就是说,力度适当很重要。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能撒手不管,也不能管得太死。要关注孩子成长,但要懂得尊重孩子;管得太紧,孩子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

【本章链接】

夫妻打牌

晚上在家,没有好看的电视节目时,颇感无聊,就有个选择做什么的问题。看书多了视觉疲劳;白天用电脑时间较长,再上网也感很累。于是,就有不少家的夫妻二人打扑克。这与本章时空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家是一个四维的“限定空间”,也是一个不受外来干扰的“自由空间”。是二人世界,别无选择对象。有的夫妻打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而有的夫妻却打得你争我吵、面红耳赤。有的隔三差五就要打几局,有的要打到深更半夜才肯罢手。有的打着打着着,没有了情趣,或者互相计较起来,搞得不欢而散,甚至影响到一夜的情感。如果这时打开本书,看到本章以上的内容,想想其中的一些观点,也许心情会平复许多。

扑克牌

【观点点击】

夫妻是人生的伴侣,打扑克是常见的娱乐形式。为何同样的时空条件下,夫妻打扑克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呢?主要是对小家这个特殊时空和夫妻之间的距离、以及相关问题的把握上有差异的原因。夫妻打扑克是一个互动选择的过程,双方都必须明白以下道理:

道理之一:人总是有积极性的,关键要去调动。打扑克是一种娱乐,打的人总是想赢的。这就是人们往往乐此不疲的原因。夫妻二人,在一个“限定空间”里,有一个不想打就玩不起来,于是,一方总要想办法去“刺激”一下对方,说一些“你肯定打不过我,你的水平太臭”等激将法之类的话。这就是把握好距离与尺度、“调动积极性”的规律。因为人总有争强好胜的天性,关键要以适当的方法去激励。在日常工作中,作为管理者也好,作为合作共事的普通打工仔也罢,都要与人打交道,只有自己单方面的积极性,没有合作者的积极性,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道理之二:夫妻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娱乐,不要太较真。一个人不会总是赢家,要理智地看待成功与失败。打扑克总归有输有赢,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摸到好牌,由于水平差或一时疏忽,吃了“苍蝇”,会“功亏一篑”。再高的水平,再好的“记牌”能力,碰不到好牌,也会输,因为输赢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力和客观条件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人生的许多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女排“五连冠”也好,跳水“三冠王”也罢,主观再努力,也会因时空变化、运动周期而“老去”,不可能永远“称王称霸”。人生在世,会碰到许多事情,有成功也有失败。要总结经验教训,正确对待。主观努力不够的,要继续努力提高自己,不是自己努力所能改变的客观时空限制,也不要怨天尤人和自寻烦恼。

道理之三:要“按套路出牌”,做什么事情总要有尺度、上规矩。夫妻扑克,不是四个朋友玩牌,虽然不会有两搭档“挤眉弄眼”等“合伙舞弊”的现象,但也不能搞偷牌、换牌的“小动作”。否则,两个人也会“不欢而散”。打牌有打牌的规矩,办事有办事的程序。违法违规的事肯定不能做,不按制度执行、不守交通规则等等不上规矩的事,也为大家所不齿。

打牌是娱乐,玩不玩,玩的时间长短,无关紧要。为人做事,是在为自己书写人生,尺度把握得如何,对自己、对家人、对集体、甚至对国家和社会都有影响。因此,在任何时空状态下,正确对待他人、正确看待得失、坚持循规蹈矩,应当作为人生选择的三条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