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人生选择学:确定与模糊选择技巧

人生选择学:确定与模糊选择技巧

【摘要】:“确定选择”作“抓手”,“模糊选择”需“放手”。

第二节 确定与模糊选择

正向与逆向选择指的是选择思路的走向,确定与模糊选择是指选择思路形成的状态。人的一生中,会对许许多多的事情做出选择,诸多选择思路并不是在主体全都思考清楚的状态下才付诸于行动的。事实上要把所有的思路都考虑得十分周全、十分清晰再去实践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得来,还必须在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比较确定的思路与相对模糊的思路,只要合乎当时的实际情况,都是可以行得通。模糊的选择在实践中会逐渐清晰起来,已经确定的思路也会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两种思路还各有各的适用特点,并且可以结合选用。

一、“确定选择”与“模糊选择”的比较及要义

确定选择与模糊选择是选择思路形成的两种状态,也可以说是形成思路的两个阶段。人生对一些大事的选择,总要明确一个基本路径或行动方案,不可能完全稀里糊涂就去做。所谓“确定选择”,就是思路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基本解决了实施的一些主要环节和大体路径。好比一个人要去旅游,对最终目的地、经过什么地方、用什么交通工具、花多长时间,心中都有一个明确的计划。所谓“模糊选择”,就是对做什么事是明确的,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和基本的范围,但如何去做的某些细节,还没有考虑得很清楚。有时可能采取“边干边思考”的办法,摸索着前进。也好比是去旅游,方向和目的地是清楚的,但沿途在哪里停留、乘什么交通工具、吃、住、行、游、购的细节安排等等,都可以随机变化不拘一格而已。

“确定”并不等于“恒定”,“模糊”也不等于“糊涂”。模糊选择不是不知道做什么,像盲人骑瞎马一样胡乱去闯,而是大致的方向已经认清,但具体的目标、步骤还没有想清楚的一种状态。这在主体选择一些事情的时候是经常有的一种现象。比如:要去求学,要报考大学是自己的愿景。但具体报考那座学校、学什么专业,一下子还没有考虑好。再比如:要就业,找一个工作岗位,要求环境好点、报酬高点、轻松一点,这里的“好点”、“高点”和“轻松一点”,就处在“模糊选择”的状态。有时,甚至是打算买一件衣服这样的小事,开始也可能是“模糊选择”,只想买一件“便宜一点”而又“漂亮一点”的上衣,至于具体款式、究竟什么价格,也没有事前确定。以上几种情况表现出来的这种“模糊”状态,只有通过边思考、边在实践中摸索,并且与选择的客体进行碰撞、交流,经过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才逐步清晰起来。需要在一步一步的实施中,“确定”自己的每一个具体选择。处理有的复杂一些的事情,主体选择的思路也许会在距离目标的最后完成前才会划上一个句号。

确定选择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只是主体选择做人做事前已经想明白的一些具体思路的重要节点。明确了这些节点,思路才有条理,行动才有章法。否则,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飞,就根本办不成事情。在按照事先设想的思路进行实践时,原有的“确定选择”也可以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重新“确定”,并不是一定恒久不变的。所以,上大学改换专业、工作了重新“跳槽”、恋爱了选择分手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仔细剖析一下选择的思路,其实,“确定”中也有“模糊”的地方,需要在实施时进一步修正;“模糊”中也有“确定”的成分,并不是统统混沌一片,只是在一个相对较大的范围内没有锁定小的节点。这两种状态经常交叉存在于主体的选择思路之中。

“确定”重在抓住“关键”,“模糊”贵在着眼“全局”。“确定”选择做某些较为复杂的事,有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它的特点是先抓住关键的部位,找准几个节点,使整个思路有一个基本的轮廓和走向,然后进行完善。如果是并不复杂但很重要的事,“确定选择”就是把最重要的前提肯定下来。办理有些事情,主体甚至要与客体一道履行通常规定的手续。如签订买卖合同劳动合同、合作契约,办理入学登记、婚姻登记等等。如果是选择交给客体去办的事,主体提出的“确定选择”给对方的印象比较深刻,实施中不易走样。如果在工作时向上级汇报情况,或者向下属布置任务,必须是“确定选择”的成熟思路,不能模棱两可。否则,会产生不好的效果。

“模糊”选择有时也有其使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当某个问题思考不够成熟,没有什么把握,但又必须去解决的时候,可以采用“模糊选择”的思路,这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方式。如果是自己去做,就可以先起步,再探索,不至于延误时机。如果是让别人去帮自己去做,可以用相对婉转的语气,表明一个基本的态度和要求,着眼于总的时间和范围,提出可以采取的一些举措。

“确定”便于行动一致,“模糊”可以留有余地。“确定选择”在个人求知学习的过程中,是善于攫取知识的标志。如果在面对诸多学说的时候,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不能展示自己的观点,就显得比较悲哀。如果在工作中,没有自己“确定选择”的思路,老是人云亦云,总跟在别人后面,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如果“确定选择”的思路在多人合作实施的过程中,有比较明显的“指南”作用,便于统一思想,规范行为,避免分歧,减少失误。“确定选择”反映主体面对复杂情况、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清晰而肯定的思路,会让人信服和敬畏。

“模糊选择”的思路也有适用的时候和它的优点。当自己对某一问题难以确定具体解决方案的情况下,把自己相对模糊的一些认识与人交流,提出一些初步的设想和要求,让客体发挥进一步的作用。这样,就可以为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修正偏差、留有一定的余地。尤其是在工作中,相对“模糊”一些的意见,没有规定得太死板,只给别人或部属一些基本的目标、原则和范围,剩下的让他们自己去发挥,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时会把事办得更好一些,甚至超过主体原有思路的预想效果。(www.chuimin.cn)

二、“确定选择”与“模糊选择”的结合与把握

确定选择与模糊选择两种思路有各自的特点,实际选取时需要灵活运用,并不一定要硬性地割裂开来,常常要结合在一起来把握和运用。

“确定选择”作“抓手”,“模糊选择”需“放手”。“抓手”是指人手可以把持、抓握的部位,只要把手“抓”在上面,人便有了依托,有了凭借,如果没有“抓手”,某些活动和工作就无法开展。买电视机,纸箱上有“抓手”;乘公共汽车,车厢里有“抓手”;包装后的商品和礼品,都有“抓手”。各种机械和工具,没有抓手,人就无法操控。“确定选择”就是操控思路落实的一种“抓手”。它对选择的思路能否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十分重要。确定选择时,主体一定要对将要付之行动的基本目标、途径、方法、契机、手段、凭借、载体等要点一一思考清楚。需要合作伙伴或指挥一个群体共同来做的情况下,还需要表达清楚,以便共同操控这些“抓手”。就是生活中与家人、朋友打交道,也要把自己的意图说明白,以利于把共同操办的事办得顺当和妥帖。

采用“模糊选择”的思路,则需要“放手”让客体发挥作用。因为主体的选择原本就相对模糊。就说生活中的小事,如果大人让孩子去买菜,只是说:“你去买点菜回来。”这就比较模糊,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确定买什么菜、买多少都行。如果买的品种、质量不符合大人的预想,也不要责怪孩子。他实践多了,慢慢会学会选择的。工作中的大事也是同理,布置任务,讲明要求,如何实施让下属去做主,不看过程,只查结果,也是一种“放手”。当然,“放手”不等于“撒手不问”,检查督促是需要的,最终的评点也不可少。办理得力、有创造精神、有良好结果,应当表扬;有问题和错误,也应当批评。这样,就会为下一次的选择提供经验和教训。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现象值得反思。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比较多。原本应当让孩子自己去面对的事,大人出于“不放心”,总是“不放手”。事事总想着由大人做主。总是按照自己“确定选择”的思路去做。稍不如意,就埋怨孩子“不听话”。其实,这也需要调整一下思路,不妨进行“模糊选择”,把握好孩子成长的大方向就行,细节问题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不妨试试“放手不放眼”法。首先,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放手让孩子去玩,不小心碰了,摔倒了,你可以远远地、偷偷地看着孩子,说服自己,要沉住气,然后,等孩子自己爬起来,你可以走上去趁机表扬一下孩子,也可以装作不知道。如果孩子摔得特别厉害,你得赶紧看看孩子摔坏了没有,及时处理,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爱和关心,让孩子学习到怎么关心别人。也许下次你不小心受点小伤,“哎哟”一声的时候,孩子也会走上前,向你表示他的关心呢!孩子小时候学走路是这样,后来的求学、求知、求偶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不犯点小错,千万不能以此作为长辈不肯放手,总习惯于包办代替或强令孩子服从自己“确定选择”的理由。大人的开明和放手,才会使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确定选择”似“点菜”,“模糊选择”像“饮酒”。到饭店吃饭,需要点菜,拿着菜谱,就得“确定选择”。基本思路要依据就餐的人数、胃口喜好而定。主食与副食、荤菜与素菜,要注意品种搭配;烹炒与煎炸、冷盘与热炒,也要兼顾。点得多了,消化不了,点得少了,主人客人都很尴尬。做其他事“确定选择”的思路也与“点菜”的过程雷同,需要考虑这事由那些人去担当,他们的能力如何。分配任务的数量与时限、完成的方法与要求,也要明确。任务过重,也会“消化不良”,完成的质量会打折扣,任务如果“吃不饱”、菜肴不合胃口,效果显然也不好。“点菜”点得精到,不仅节约费用,吃得舒服,而且主客双方都满意。合作共事也是同理,“确定选择”的思路清晰,就能加快实施的速度,办得顺畅,达到双赢的效果。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饮酒”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俗话说:无酒不成席。请客人吃饭,上点酒,“档次”就提高了不少。如果把“确定选择”比成“点菜”,那么,“模糊选择”就有点像“饮酒”。敬酒最好由客人自己根据自己的酒量而饮,不要强求。嘴上说是干杯,即使“意思”一下也行。模糊一点比较好。总体控制在“微醺”状态,达到情绪比较亢奋,但头脑还很清醒的程度;千万不要喝到“醉酒”的地步,东倒西歪、胡言乱语、甚至人事不省,就背离了请客吃饭的初衷。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有句名言:“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其实,那种心中明白、表面却显得有些糊涂的状态,就有点“微醺”的意思。“模糊选择”贵在让客体去领悟,主体只是把任务提出来,交给对方,具体怎么办,让客体自己去发挥和把握,效果可能会比预想的好许多。

“确定选择”立“骨架”,“模糊选择”添“血肉”。“确定选择”是思路的“骨架”,对于整个思路的成型起支撑作用。房屋的建筑最重要的是基础和基本框架,它决定整幢房屋的基本质量。其他部分不好,整修改造,比较好办;装饰装潢,只是锦上添花;骨架不行,就得推到重来。文章的构思先要谋划篇章结构,然后才是遣词造句,修改润色。文章结构紊乱,即使字词再美,也不能表达主题,还得重新改写。人生选择的思路也是一个道理,重大选择需要先抓住关键问题,把基本“骨架”思考确定下来,其他附带的问题可以从长计议。无论是找工作,还是找对象;无论是上学校,还是交朋友;大的目标必须确定,细枝末节可以模糊。考察一个单位,认识一个人,先看主流,先看大节,是选择思路最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在“骨架”确定以后,添加“血肉”也很必要。一个健康的成年人,骨架决定了体格的高度,还要加上丰满的血肉,才能显示健美的体型。一个学校只是师资质量和教学水平等主要条件很合主体选择的心愿,但环境条件、路途远近等其他因素让主体觉得不方便,恐怕也得综合考虑。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优良、身体健康,但如果性格与主体并不相合,也不适宜选择交友。一个单位规模、效益、待遇等条件对主体选择就业很有吸引力,但如果离得较远,对家庭照顾有一定影响,也不一定就很合适。主体自己独立思考是这样的思路,如果是主体与客体共同去做一件事,更需要“血肉”与“骨架”的结合。客体对主体“确定选择”的认同和对“模糊选择”的理解,加上自己的创见,共同完成的思路才会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