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人生选择学概述:信誉与形象成本

人生选择学概述:信誉与形象成本

【摘要】:信誉与形象主要靠主体自身长期修养和维护而形成,是给外界的一种印象,是主体进行选择时让对方感受到的一种品德和产生的信任度。信誉成本是“金招牌”,影响广泛恒久。信誉成本是“易碎品”,应当倍加呵护。形象成本是“一个角色”,需要“唱功”,更需要“做功”。

第三节 信誉与形象成本

信誉与形象是人生选择时的一种“隐形”成本。它不像时间成本那样可以计算,也不像精力成本比较直观,更不像资金与实物成本那样可以馈赠他人。信誉与形象主要靠主体自身长期修养和维护而形成,是给外界的一种印象,是主体进行选择时让对方感受到的一种品德和产生的信任度。

一、信誉成本的特点与作用

信誉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主体履行承诺和义务的水平,以及其在他人心目中的可信任程度。是社会信用与相应的社会赞誉的统一。诚实守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首善要求。有信誉,才有选择的资格和选择的自由,失去信誉,就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根本。

信誉成本是“结晶体”,需要长期孕育。一个人有信誉,选择投资可以有回报,选择交友可以得知音。如果没有信誉,选择做任何事情都很艰难。但是,信誉成本不同于资金和实物成本,不可以从市场买进,别人也不能赠与,全靠自己智慧和汗水的长期培育。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积累和聚合过程,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信誉需要长期孕育,同时需要公众客体的认可,特别是交往过的客体的认可。

信誉成本的积累,不可急功近利。有“信”才会有“誉”,主体付出“信”的程度,决定客体回馈“誉”的高低。这是一个互动孕育的过程。要让自己的信誉成本厚实而牢固,必须有长远的眼光和豁达的胸怀。不能贪图眼前的蝇头小利,不能计较别人一时的态度。甚至需要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来维护“诚信”,信誉成本才会像一颗璀璨的“结晶体”,越聚越大,越发地光彩照人。

信誉成本是“金招牌”,影响广泛恒久。信誉成本一旦形成,就是一块“金招牌”,比资金、实物成本更为珍贵。拥有良好的信誉,在市场竞争中会如鱼得水。“酒香不怕巷子深”,顾客自会找上门。酒之所以“香”,不仅是原料和酿造工艺的精良,更是坚持质量标准、坚持为人之道,坚持不掺假掺杂、坚持维护客户利益的结果。拥有良好的信誉,在群众心目中会形成持久的“光环”。许多“老字号”之所以历经数代、百年不衰,都是依靠信誉的支撑和维系。

一个人讲信誉,工作中必然与同事真诚合作、踏实做事,就会得到领导的信任和同事的支持。一个人有信誉,生活中会坚持坦诚做人、公平正义,一定会赢得朋友的信赖和较多的人缘。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一个人拥有良好的信誉,就有了选择幸福的最大“自由度”和主动权。选择经营,商家会乐意合作,公众会争相光顾。选择就业,招聘者会优先考虑,优先录用。选择交友,仰慕者也必然很多。

信誉成本是“易碎品”,应当倍加呵护。信誉成本的影响和作用巨大,但也很“脆弱”,是一件珍贵的“易碎品”。一旦被打碎,几乎无法复原。有的人大半辈子信誉极佳,不慎做了一次不守“诚信”的事情,传扬开来,声名俱毁,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一个虚假的广告、一批伪劣的产品、一旦曝光,公众非常痛恨。不管你过去多么诚信,不管你招牌多么久远,统统都会毁于一旦。

正因为信誉成本具有其它物质无法替代的美好本质和“易碎”的特性,更值得主体倍加珍惜和呵护。一个人选择恪守信誉的道路走了几十年,如果一下子犯了糊涂,欺骗了公众,不仅自己会摔得鼻青脸肿,甚至会拖累家人和朋友,搞得众叛亲离、十分狼狈。如果是一个企业的当家人,影响会更大。一贯守信经营,诚恳待客,哪怕是一次欺蒙了客户,曝光于天下,就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不仅信誉成本会荡然无存,当家人颜面扫地,甚至,企业会就此垮台倒闭,连累整个企业员工失去饭碗。

二、形象成本的自主与公认

形象原指人的形状相貌,是由先天决定的。作为选择的“形象成本”来说,不仅是看主体先天的高矮胖瘦,还包括后天养成的行为方式、举止风度、谈吐风格、表情气质、待人接物的口气、方式、习惯等等,是主体给人们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主体自己长期塑造和大众长期观察形成的综合形象。它对主体重要选择的成败或顺利与否有一定的影响。

形象成本是“一棵大树”,需要“浇灌”,也需要“修剪”。“形象成本”是一个综合体,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就像一棵大树,有根系、树干、枝杈和树叶,互相关联,成为一体。人的风度、气质来源于学识和修养,这是主体“形象”之根本,伪装是装不像的。这就需要不断地“浇灌”和“培土”,促进根系的发达。主体待人接物的方式、习惯,就像大树的主干,是一天一天长高和长粗的,需要经历风霜、需要抗击雨雪,才会挺拔高大。主体的谈吐举止好比茂盛的枝叶,离不开根系和枝干传输的营养,还需要经常的“修剪”,去除“枯枝败叶”,才能给人以清新和美的享受。

形象成本是“一个角色”,需要“唱功”,更需要“做功”。人生在世,需要担任许许多多的“角色”,在家中有可能是为人儿女、也可能是为人父母;在单位,有时是领导者、有时是被领导者;在社会,有时是顾客,有时是观众;有时是服务者,有时是消费者。选择与不同客体打交道,主体的身份角色会各不相同。承担任何角色,都要把每一个角色的形象塑造好。

“角色”身份不能错位。不能把教育子女的言辞用来与长辈交流,不能用指挥下级的口气向领导汇报工作;为别人服务与接收别人服务,行为规范完全不同。只有明确主体在不同环境下、在不同的对象面前的角色身份,才能有效地展示自己的形象。

形象的塑造,需要“唱功”,更需要“做功”。客体认识主体的形象,必然听其言、观其行,主体的所思所想,通过言谈举止表露出来,会给客体一个总体印象。因此,一定要把握好交流的语言,说话要得体,表述要清楚,态度要诚恳,表情要自然。更重要的是与客体交流的实际行动,行为要端正,举止要大方;承诺了的一定兑现,应承过的一定担当。有了一个“说到做到、敢负责任”良好形象,选择与任何人打交道,都会受到客体的欢迎

形象成本是“一本好书”,需要“表达”,还需要“理解”。形象成本如同主体精心编撰的“一本好书”,浸透了“作者”的心血,它表明了主体的观点,展示了主体的视野,反映了主体的学识,也蕴含了主体想要达到的目的。这本“书”写得成功与否,当然取决于作者“表达”的基本功。然而,“读者”的理解也很重要。任何人的形象都不可能没有缺憾和瑕疵。主客体之间应当相互包容和理解。每个人展示给社会的形象,公众会有一个评判美丑的基本标准,但是,多元化的社会,应当宽容多元形象的存在和竞争。(www.chuimin.cn)

书分各科各类,人有性格不同。人的形象丰富多彩,不可能千人一面。形象的塑造,在基本道德水准和基本审美共识的基础上,必然会加上个人的众多喜好。主客体之间进行选择时完全应当理解和尊重。畅销的书,说明大众欢迎,但不同的书也有不同的读者群。小学生喜欢的书,大学生认为太浅,大学生读的书,小学生看不懂。有人喜欢阅读小说,有人喜好研究哲理;有人喜欢长篇巨著,有人偏爱漫画图书。各个主体主观塑造的“形象成本”为自己的选择之路奠定了自己的方向。就像一本书的作者,他自有其期望的知音读者。只要“这本书”是一个“合格”的“正版”,我们就应当允许它的存在,并承认它的“市场价值”。

【本章链接】

宰相家事

从前,在一座古镇上,有两个大户人家毗邻而居,只隔一堵墙。两家的主人都在京城为官。东边的张家官居宰相,西边的王家任兵部尚书

一日,大风把两家的隔墙吹倒。王家主动出资请工匠把隔墙重新垒砌。瓦工察看原来的墙基,轴向有点弯,就稍稍调整了一下,有一段向王家的地方缩进了一点,有一段向张家的地界伸了一点。王家觉得这样很好,既好看也合理。可是,张家却不答应。说是有的地段多占用了张家的三寸土地。为此,闹得不可开交。王家说,长达几十丈的高大院墙,我家也缩进来一些,只有很短的几尺长的地方占用了你家三寸宽的地界。垒墙的工钱全由我家出,也算合理。张家坚持说,工钱不算啥!地一寸也不能让,一定要将墙推倒重砌。

由于两家各不相让,隔墙有一大段留着一个缺口,好几个月就是砌不起来。两家生活都不方便。两家的亲朋好友见此状况,都劝他们相让一下。但两家都觉得不能丢了“面子”,一直僵持不下,后来还打起了官司。地方官员因为两家都是朝廷命官,一家也不敢得罪。于是,张家派人骑马赴京给主人送去家书,要宰相做主。

张宰相问明事情根由以后,略思片刻,微微一笑;接着提笔,回信一封:“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寸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两家的一场隔墙纠纷由此迎刃而解,并在当地传为佳话。听说,如今那个古镇还保留着这堵墙的遗迹,有人到那里参观旅游,当地导游还会津津乐道地讲述这个一直代代流传的经典故事。

【观点点击】

一堵墙折射出张、王两家选择的思路,一场纠纷透视出各种不同的选择方向。

张、王两家人都觉得“面子”比“钱”重要,让了寸土,似乎就丧失了脸面。于是,选择争强而不选择退让。反映了社会上许多矛盾的普遍规律。其实,争斗的结果只能是大家“都不方便”,都没有“面子”。

观点之一:土地是什么?千百年的土地私有化,让人们错误地以为,它是自己的财富。其实,错了!土地只是资源,为人类和地球生物所共有,不可能为任何个体永远占据,人只有一定时期的使用权而已。土地只是人们生存生活的环境,我们只有选择爱护它,用好它的义务,根本没有永远占据的权利。

观点之二:张宰相的选择说明了他思想的豁达和目光的深远。他敏锐地看到土地使用权超时代的沧桑变化,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深度与力度,穿越了历史,跨越了时空,立足于现实的和谐,不愧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栋梁之才。

观点之三:两家人固执地坚持,是因为都自持家底的殷实;地方官员的无奈,是因为张、王两家势力的均衡;张宰相的决断就显得更为可贵。说明越是身份地位显赫的主体,正确的选择就越是显得非常重要。

观点之四:张宰相选择让去的不过是“三寸之地”,得到的却是两家的长久安宁。王家的尚书大人一定会心存感激,张、王二人同朝共事,合作共赢的情景我们可以想见。

观点之五:“修正”了一堵墙,更“修正”了朝廷命官的高大形象。张宰相不仅为地方官员解决了难题,而且为家人指明了人生选择的重要方向,也为我们今天研究选择学提供了一个经典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