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消失的售票处在过去的60年里,经常去看电影的观众数量锐减,每周经常去看电影的成年观众也会很快减少,甚至会成为濒危群体。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每个美国家庭都买了电视机。比如,《泰坦尼克号》在首映周只赚了2800万美元的票房。最后,它在美国影院创造了6亿美元的票房成绩。虽然目前还没有一部电影在票房成绩上能与《泰坦尼克号》相媲美,不过制片厂要支付各种账单就要依靠这样的大影片。......
2024-08-13
独立制作影片消失了?
在2009年12月,一位住在巴黎的制片人在我的网站上匿名写了一段话“好莱坞的经济学家,我正努力通过预售的方式为下一部影片筹集2000万美元。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成功。有一位米拉麦克斯的前任高管,她目前从事为独立制片电影安排赞助的生意,她跟我说过`独立制片几乎都消失了。’她说的对吗?"
可惜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基本上就是这位独立制片的赞助人所说的。通过国外预售来资助美国电影的方式太古老了。这个方法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意大利剧院经理迪诺·德·劳伦提斯首次使用的,现在几乎没人使用了。它是利用外国分销商支付的本票作抵押,然后借来制作一部电影所需资金。下面介绍一下这个方法的操作过程。
首先,一位独立制片人找到“国外买方"接受的剧本、导演和演员。最重要的国外买方是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西班牙和日本的分销商。之后,他签一份合同,答应把影片拥有在该地区影院、DVD和电视上的版权给买方,当影片制作完然后发行时,买方支付预先协商好的款项。理论上,国外买方也要提供一份在未来交货时有效的可转让信用证。制片人与其他国外买方重复这个过程,直到他得到的合同承诺足够赞助这部影片。不过,在把这些合同变成货币之前,他还需要一份由保险公司提供的完工履约保险,保证这部影片按照合同中对演员和其他要素的规定来完成制作。这要求制片人给完工履约保险公司提供一份预算,并接受保险公司的各项条件。最后,他拿着完工履约保险和合同去银行借预售合同提出的钱款。银行只承担一小部分风险,这是因为如果影片完成但没有交货,完工履约保险公司赔偿损失,而且如果完工并交货了,由国外买方的信用证收入支付给银行。因此,在扣除预付利息和银行其他服务费后,剩余资金归制片人所有。虽然这个过程既复杂又漫长—有时需要几年的时间—不过这种预售方式在2008年之前的30年内已经成为独立制片行业的主要支柱了。接着完美风暴就到来了。
首先,在2008年在所有主要的预售市场上DVD的销售量下降了20%之多。考虑到这个趋势,国外买方意识到他们以后不能再依靠DVD的收入来弥补合同中的缺口了。而使他们的状况变得更糟的是欧洲的一些电视台,这些电视台是在欧洲电影版权最大的购买者。他们发现自己的预算受到了金融危机的限制,因此大量地削减未来购买量。除此之外,宽带在欧洲和亚洲的迅速扩展极大地提高了数字下载的方便性。由于许多地区是在美国放映影片之后的几个月才首映该影片,这样就导致了盗版的出现,从而会减少影院收入。一位法国分销公司的高管说:“如果潜在的顾客会在我们放映之前就能下载影片,我们为什么还要预先购买一部影片的独家版权呢?"(www.chuimin.cn)
进一步让这些国外买方失去签订预售交易兴趣的是,独立制片在美国不能发行(而他们往往依靠这个为影片放映进行宣传)。一位独立制片人给我写信说到“外国分销商愿意购买在美国有实力的电影,”不过当他2008年去戛纳电影节寻找这样的交易机会时,5大独立制片电影的美国发行商—新线公司、佳线电影公司、影屋、华纳独立电影公司和派拉蒙优势公司—宣布要关闭了,而其他的公司,比如温斯坦公司说他们缺乏资金。到2009年11月,随着米拉麦克斯公司要关闭纽约的公司本部,使得情况变得更糟糕了。对国外买商来说,根本问题在于,许多预售的2010年之后的影片可能永远不能在美国进行大规模首映—或宣传战了。
对电影业致命一击的可能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一些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受到坏账危害,比如德国银行,他们关掉了电影金融部,而且有些银行坚持签订预售合同时条款更繁琐、更严格。纽约的一位独立制片人抱怨说:“即使能达成预售交易,现在也不能找到钱。过去凭这些许可合同银行就借给我们钱,现在银行要求国外买方提供书面证明,即使电影没有发行,银行也会收回贷款。"为了找到能同意这样条款的国外买方—实际上是让买方负责完工履约保险—会要求制片人再让一步。而且,银行提出的每项严格条款逐渐提高了制片人的法律费用,尤其是如果是以小时计费。根据这位纽约的制片人介绍,他在预售交易上付出的交易成本从时间和费用上都已经涨到了“没有任何财务意义"的程度了。
这个结果已经让独立制片电影处在艰难形势了。然而,在好莱坞这个充满好奇的世界,希望永远存在,即使它是以一个富有的亲戚这种形式出现的,比如来自中国的有钱有势的企业家,或带着对电影的幻想的印度实业家。当好莱坞制片厂逐渐把精力放在续集上时,独立制片人已经在开发原创想法上表现出巨大的才智,比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他们需要的就是找到一个赞助独立制片的新战略。
有关好莱坞的金钱法则的文章
逐渐消失的售票处在过去的60年里,经常去看电影的观众数量锐减,每周经常去看电影的成年观众也会很快减少,甚至会成为濒危群体。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每个美国家庭都买了电视机。比如,《泰坦尼克号》在首映周只赚了2800万美元的票房。最后,它在美国影院创造了6亿美元的票房成绩。虽然目前还没有一部电影在票房成绩上能与《泰坦尼克号》相媲美,不过制片厂要支付各种账单就要依靠这样的大影片。......
2024-08-13
推动虚拟现实当《华尔街日报》称两位电影明星在屏幕上选择的汽车品牌—在《导购女郎》中史蒂夫·马丁和《复制娇妻》中马修·布罗德里克各驾驶一辆梅赛德斯—奔驰S级轿车实际上证实了这款车已经成为公司领导、电影明星、外交官的象征,这证明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很有影响力的。......
2024-08-13
奥斯卡的骗局在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仪式上,明星们照稿念的演讲,悲伤的欢迎仪式,对富人和逝世的人大加赞赏,红地毯上明星们的时装秀,以及小金人承担的使命有如在1927年路易·梅耶劝说其他电影大亨“把电影这个行业建成公众眼中值得尊敬的体制"。现在,金像奖颁奖仪式由美国广播公司推出,并在高清彩色电视上播放,这个持续一个晚上的资料性的节目使这个长久的神话更加神秘—好莱坞的事业就是制作伟大—和原创的—影片......
2024-08-13
费用随着参与者实力的不同而不同。在好莱坞的财务里,即使分销者也属于同一家公司,每部电影就像一个独立的账外公司,而且30%的费用被看做是给一个外来实体的支出。涉及由其他人赞助的影片,分销费在协议中是争吵的核心议题。大多数需要广大观众的外来者要支付18%。由于分销一部影片需要8%的成本,这个数字包括宣传专家,媒体买方,通关,运输和律师费,制片厂挣总收入10%的纯利,而另一方投资并承担所有风险。......
2024-08-13
没有人能从总收入中分成好莱坞制片厂从来不会给影片参与者—包括那些大牌明星,如阿诺德·施瓦辛格,汤姆·克鲁斯,汤姆·汉克斯,杰瑞·布莱克海默,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甚至美国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按照真正的票房,或音像店,或其他零售品总收入提成。......
2024-08-13
追求趣味和利润的妄想狂:《华氏911》的传奇在2004年4月份迈克尔·摩尔遇到了一个问题。他已经制作完《华氏911》,可是在美国没有找到分销商。艾肯高管们否认有这样的合同。温斯坦同意赞助这部影片,并且为了获得版权与摩尔签订了合同。当时的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艾斯纳在2003年5月否决了这部影片,即使米拉麦克斯仍然拥有这部影片的版权,它也不能分销《华氏911》。......
2024-08-13
非原创之罪在好莱坞,原创性只是一种美德。最近,派拉蒙拒绝了一部影片,虽然它拥有一些明星,一个受到赞赏的剧本和一位银行可担保的制片人。......
2024-08-13
点石成金法则制片厂的点石成金法则可能是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在20世纪80年代完善的,不过创始人是华特·迪士尼。DVD销售的成功已经推动点石成金法则获得惊人的高收入。点石成金法则的专营权系列影片可能不会战胜奥斯卡,不过它们能使制片厂正常运营。......
2024-08-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