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平凡与卓越: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张玉华

平凡与卓越: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张玉华

【摘要】:把爱送到每个角落——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宁夏民政厅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调研员张玉华晋娃2008年1月30日晚上,“感动宁夏·2007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宁夏人民会堂举行。在张玉华帮助下,彭志明得到了救治,身体恢复后去假肢厂上了班。回到宁夏后,正赶上宁夏各县市盲聋哑协会换届,她的学习马上就付诸实践,张玉华在会上担任翻译。社教结束后,玉华被评为优秀队员。全县发展10名新党员,女的就张玉华一个,属火线入党。

把爱送到每个角落——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宁夏民政厅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调研员张玉华

晋 娃

2008年1月30日晚上,“感动宁夏·2007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宁夏人民会堂举行。当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志向大家介绍“这是26年生活在有声和无声两个世界,热心帮助聋哑人的民政干部张玉华”时,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一位普通干部何以感动宁夏?她为聋哑人排忧解难,她为孤残儿童寻找家园,她为残疾人找工作、当红娘,她为弱者主持正义。她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业绩,她所做的事是平凡甚至是琐碎的,但正是这些小事,“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爱心连接无声世界

2005年的一天,银川市中山公园,一位50岁左右的妇女遇见一个聋哑人,那人像见了亲人似的拉起她的手,然后两人比比划划“谈”得热火朝天,路过的人都报以友好的微笑,以为是一对聋哑人在聊天呢。

这个妇女就是张玉华,遇到的是她20多年前帮助过的一个聋哑人彭志明。1984年,彭志明从兰州盲聋哑学校毕业后在宁夏找不到工作,就找到了张玉华。张玉华跑前跑后,几经周折,把彭志明推荐到宁夏假肢厂。而此时,彭志明正被病痛所折磨,他身边的人没人清楚他比划的是什么,病情拖了一年多,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一看到张玉华,彭志明眼泪就流了下来。张玉华说:“我当时心里很难受,如果身边有人能懂手语,他的病就不会耽误这么久,也不会受这么多痛苦了。”在张玉华帮助下,彭志明得到了救治,身体恢复后去假肢厂上了班。从此他一见张玉华就用手语比划着叫她“张妈妈”。

1981年3月,刚从学校调到自治区民政厅工作不久的张玉华,被派到甘肃兰州盲聋哑学校学习手语。手语是无声世界的语言,对手摆放的位置和姿势要求很严格,稍有疏漏就会产生歧义,马虎不得。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起早贪黑地学,把能挤的时间全挤出来,吃饭、走路时都坚持用手语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3个月的学习期满后,她已经可以胜任手语翻译。

回到宁夏后,正赶上宁夏各县市盲聋哑协会换届,她的学习马上就付诸实践,张玉华在会上担任翻译。聋哑人的目光紧紧地锁定在她身上,纷纷向她竖起大拇指。从此,凡是有聋哑人的场合,都可以看到张玉华的身影。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手语,1981年底,张玉华在银川办了手语培训班,后来又连办三期培训班,为宁夏培养了50名手语人才。

1985年,宁夏盲聋哑学校刚刚成立的时候,第一届的学生差不多每个周末都往张玉华家跑,吃饭、借车费,生活上、学习上有什么事都跟她说,她像妈妈一样关心着他们,后来他们中很多人的婚姻大事都是张玉华亲自张罗的。

张玉华成为宁夏手语“第一人”。正是这个特长,架起了她与聋哑人沟通的桥梁,使她比一般人更能接近残疾人,更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成为他们的贴心人,为她后来从事残疾人维权工作提供了更多方便。

与聋哑人接触多了,张玉华的心情就越来越不平静。她觉得他们太需要社会的帮助了。从此,关注聋哑人、残疾人成为她生活中的“习惯动作”。

有许多生理有障碍的人到了该结婚的年龄,而成不了家,她深感不安。于是她处处留意,为这类人物色对象。残疾人由于生理障碍一般性格上也带来障碍,谈对象难得很,促成一双一对,不知要跑多少路,说多少话。而她不怕麻烦、不辞辛苦自愿做人间“月老”,先后为八对残疾人牵线搭桥,使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她对自己儿女的婚事却没有那么上心。

有一些残疾人成家以后,由于生理障碍,与家庭成员在沟通上有时造成误解,容易产生矛盾,一有矛盾他们就想起了张大姐。张玉华知道后,不论刮风下雨,不论白天晚上,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就上门用她娴熟的聋哑人手语与矛盾双方进行劝解,帮助他们在感情上进行沟通,解开“疙瘩”使他们重归于好。类似这样的好事不知做了多少次,每当她劝和一对夫妻,成全一个家庭,解决一个矛盾,她心中的快乐无法言状,辛苦也就不算什么了。

过去的日子虽苦犹甜

水有源,树有根。张玉华的平凡、热心与高尚,来自于老一辈优秀传统道德的无形熏陶,来自于劳动和生活的有形历练。

1954年1月,张玉华出生在俗称半个城的宁夏同心县老城区。父亲解放前夕一路吆喝着“磨剪子戗菜刀”从河南老家来到宁夏同心。手艺好,有德行,同心的老乡喜欢这个勤奋的小伙子,极力挽留,他就在宁夏扎根了。不久解放了,他娶了一位能干的宁夏姑娘为妻,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积极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1960年张玉华的父亲转干,成为手工业联社的干部,母亲是工人,在一个单位。玉华小时候的印象是父母特别忙,每天早出晚归。“母亲不识字,但是特别勤劳、善良,我们和别的孩子吵架、打架,不论有没有理,母亲都是责罚自己的孩子。每天晚上我睡的时候总见母亲在煤油灯下缝衣服,每天清晨我醒来的时候,母亲又在煤油灯下缝衣服,鼻孔黑黑的,那成为铭刻我心间的剪影。”张玉华动情地说。

说到做人的启蒙教育,张玉华深情地回忆起姥姥。姥姥家在海原县高崖乡,与同心县交界,离得不远。父母忙,小时候都是姥姥带她们姊妹。星期天、寒暑假,都去姥姥家住。这个没进过学堂的老人,肚子里有很多的故事。张良卖布、孟母三迁、秀才赶考、桃园结义、牛郎织女等等,在打麦场上,在满天星下,在热炕头上,做人要诚实、做人要刻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做人的道理就这样不知不觉潜移默化滋润着玉华姊妹纯洁的心田。

沐浴着勤劳善良的甘霖成长。玉华8岁开始做饭,10岁会擀面,12岁会纳鞋底。每天,同学来叫她一块儿去学校,总是要等她擀好几张面才能走。

1971年7月,玉华考入吴忠师范,也是各方面积极要强,在学校就写了入党申请书。本该1974年7月毕业,但还没到毕业的时间,同心县搞社教缺人,于是玉华提前半年毕业,被分到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工作。

玉华分配在喊叫水乡,那是宁南山区最苦的地方之一。吃黄黏米饭、喝窖水,下地劳动,组织社员学习,成为玉华的新生活。她不怕吃苦,背沙子,挖涝坝的淤泥,从坝底向岸上扔淤泥,开始半锹也扔不动,后来能扔一锹。累得得了急性阑尾炎,疼得的脸都绿了才去医院。(www.chuimin.cn)

社教结束后,玉华被评为优秀队员。全县发展10名新党员,女的就张玉华一个,属火线入党。社教运动作为历史可能会留下不同的评价,但对当时年仅20岁的张玉华来讲,与最基层的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喜同忧,是人生难得的历练和积淀。

后来她先后在同心县纪家小学、第二小学、第一小学工作了5年,曾任副主任、副校长。1981年初因需要调入自治区民政厅工作。

爱心投向更多弱者

1990年以后,民政部门调配张玉华的工作,她的重心转移到伤残、孤残儿童维权上。她直接服务的对象大都是体能障碍者、孤残和需要救助的流浪儿。为使他们能正常生活,找回失落的人生价值,她的心每时每刻都牵挂他们。

2000年中华慈善总会实施“微笑列车”项目计划,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为宁夏全区成百上千个有唇腭裂的家庭送来福音。张玉华得知此事,她的心比唇腭裂患者都还激动,切盼能够参与到这一爱心奉献的大行动中。这项造福于人类的爱心工程,终于在2001年实施了,厅里决定由张玉华负责组织协调这项工作。她丢下丈夫,丢下家庭,深入城乡调查摸底,走访、查看、确定治疗对象。白天乡下跑,晚上回来加班填写手术文件、审查表,为了不使一个人报错和漏报,她亲自整理和填报了880多件报表和相关资料,配合上级部门及时为775名唇腭裂患者实施了手术。

775个家庭解除了痛苦,充满了欢乐。过去出门戴口罩的患者,现在抛头露面找回了自信。一位姑娘先天唇腭裂,小时候不太懂事还好过,长大了知道爱美了,看自己的样子自卑极了,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张玉华开导她,帮助她联系,实施了手术。姑娘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怀着感激的心情认张玉华当干妈,还把终身大事托付给了她。

2002年10月,一对陈姓夫妇找到张玉华,让她帮助认养一个孩子。陈氏夫妇原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但都先后离世。在万般绝望时,他们找到宁夏民政厅,希望收养一个孤儿。张玉华调阅儿童福利院所有孤儿档案,最终将目光落到孤儿露露身上。露露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姑娘,8年前被遗弃后,收养在儿童福利院。张玉华立即安排陈氏夫妇与露露见面,并在短时间内为他们办好了认养手续。露露换上妈妈带来的新衣服,与陈氏夫妇一起到了新家。

“我的工作面临的是特殊群体,多尽一份力就能多帮助一个人,少尽一份力就可能使一个人失去机会,必须怀有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才能把工作做好。”张玉华这样想,这样做。她四处奔走,为50多名孤儿找到了新的家庭,为700余名被遗弃、先天生理障碍或因灾祸失去家庭的孩子办理了收养和审核手续,让他们在社会福利院生活无忧。

儿童福利院收养的300多名孤残儿童,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每个孩子都牵动着张玉华的心。她按照发展纲要计划,积极配合领导和儿童福利院努力探索福利事业发展方向,探索走社会化福利体系的新路子,鼓励和指导基层福利院挖掘社会资源的条件,开展儿童自费代养业务,使供养和代养相结合,在条件较好的地方采取家庭寄养,先后有100余名儿童被社会家庭收养,30余名被国际友人收养。通过这样的渠道,探索出了孤残儿童救助的社会化路子,保障了他们的生存权,减轻了福利事业“小牛拉大车”的压力,极大地改善了福利院的艰难状况。更主要的是改变了这些孤残儿童的命运,使他们的未来有了希望。

图的是世间人人都幸福

“张大姐是个热心肠,同事们要有什么事,遇到残疾人、孤残儿童有什么事,她自己二话不说,为他们的权益呼吁,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确实是让我们很尊敬的一位老大姐。”这是张玉华的同事陈国华对她由衷的称赞。

2001年的一天,新城区有一名下岗女工,因其有病,又遭遇下岗,负心的丈夫遗弃了她与12岁的女儿,一时间母女生活陷入极为艰难的困境,这位母亲为了孩子能正常地生活和继续受教育,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找到了张玉华请求给予帮助。张玉华详细了解了这位女工的生活状况和孩子处境后,认真负责地向领导做了汇报。经过领导批示,按照特殊情况处理,将这位女工的孩子暂时收养在儿童福利院,以保证孩子上学。就在这个特殊家庭有望从困境中暂时解脱出来的时候,在办理手续的过程中,却受到某些部门的漠视和冷眼,病弱的母亲无计可施,柔弱的孩子生存受到威胁。

张玉华目睹这一切心急如焚,决意要讨一个公道,维护这母女俩的正当权利。她不分上班、下班,路远还是路近,忘记了渴,忘记了累,打电话,找领导,四处奔波,想尽一切能够使用的办法,解决这母女的生活出路。她坚信道德的天平不会失衡。由于她的行动,终于在社会的关注下,为这贫弱的母女讨到了孩子的读书权和抚养费,将这个孩子办理了收养登记。张玉华主持正义、争取公平的行为受到社会的赞许,也为妇女儿童维护权益,贯彻《中国妇女发展纲要》写了精彩的一笔。

帮完了伤残,帮孤儿,帮完孤儿,帮弱势,张玉华总是不得闲。

有一天,笔者在民政厅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的办公室里见到张玉华时,她正与宁夏儿童福利院的薛红波协商,安排红寺堡开发区南川乡农民张金喜到福利院探望由他捡的一名残疾儿童的事宜。刚安排完此事,贺兰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又找上门来,办理一弃婴送往宁夏儿童福利院的收养手续。

采访张玉华期间,不断被电话或来人来访打断。和张玉华在同一办公室工作的同事告诉笔者,张玉华大姐的繁忙程度几乎每天都是这样。近一个月就为13个弃婴、儿童办了收养手续。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使得不少孩子失去父母成为孤儿。社会各界爱心大集结,如何让地震孤儿有个温暖的家,如何收养地震孤儿,一时成为关注的热点。群众几乎要将民政厅的电话给打爆了,那几天,张玉华每天要接300多个询问电话,还有人专门上门要求收养灾区孤儿。张玉华每天写“正”字计算申请领养的人数,一天写20个“正”字。她不时耐心地向申请者建议:“领养只是帮助地震孤儿的一个方式,也可考虑以认养的方式帮助地震孤儿,认养者全部或部分承担孤儿的生活、学习费用,并采取定期到福利院看望孤儿,与孤儿交心等办法帮助孤儿,使孤儿在温暖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她就这样忙着,为了维护残疾人、妇女、儿童特殊群体的利益,默默地奉献着。二十多年过去了,她还仍然是个干事,有人问她,你这样起早贪黑地工作图个啥?她坦然一笑,自豪地回答说:“我什么也不图,图的是世间人人都幸福。”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成百上千被张玉华帮助过的人记住了她,称她为“手语世界的爱心妈妈”和“孤残特殊人群的贴心大姐”。

2008年“五一”,张玉华被评选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工作者”。人们从她身上感受到美德与和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