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平凡与卓越:颠覆者全国劳模、中宁县农民文贵

平凡与卓越:颠覆者全国劳模、中宁县农民文贵

【摘要】:传统种植结构的颠覆者——记全国劳模、中宁县大战场乡农民摆文贵黄永锐“人家老摆种草就是种得好,都‘种’到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去了!”2000年的5月,对于年过半百、老实巴交的回族农民摆文贵而言,是一个意外。于是,这位敢想敢为的老农民把自家房前屋后的6亩粮田改种成了苜蓿,开始发起了对传统种植结构的颠覆之战。在摆文贵的人生里程中,它的价值得到再次验证。清醒的创业头脑,为摆文贵奠定了事业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传统种植结构的颠覆者——记全国劳模、中宁县大战场乡农民摆文贵

黄永锐

“人家老摆种草就是种得好,都‘种’到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去了!”提起摆文贵多年前的那次赴京领奖的辉煌,乡亲们总是以一种朴实的方式表达着羡慕和钦佩。

2000年的5月,对于年过半百、老实巴交的回族农民摆文贵而言,是一个意外。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单是依靠种草,竟然种成了一个“全国劳模”。

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摆文贵憨厚的笑脸被记者们的镜头争相捕捉着。而发生在老摆身上的“奇迹”,正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发生在宁夏南部山区天翻地覆的变迁的缩影。

摆文贵的家原来祖祖辈辈住在宁夏海原县贾塘乡王塘村。他所处的海原县,土地贫瘠,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贫甲天下”“苦甲天下”的宁南山区,也就是因为穷而有名的“西海固”中的“海”。“都说我们这里十年九旱,依我看不是九旱,应该说是‘十年十旱’才对!”老摆总是这样说着。

一个农民,一个落后省区的落后山村的农民,似乎应该被动地承受这宿命般的苦楚。因为,盲目的挣扎也许会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对于长期饥渴难耐的人来说,任何挣扎都会使他或她的身体更虚弱。

摆文贵却绝不愿意服输,更不愿意认命。

出路,往往是一个被逼无奈的选择。对于土生土长于旱塬上的摆文贵而言,成就他“功名”的种草事业,就是在困境中的决断。

土地承包那年,摆文贵就在自家最好的5亩地里种上了苜蓿,家里喂了两头牛。村里很多人不理解他为啥用最好的地种草,嘲笑他:“不种粮食种草,人靠吃草能过活吗?”摆文贵说:“你们家的娃娃大人整天背个背篓在呱呱山给牲口寻草,把人忙死牛还瘦得像条龙,我有这5亩苜蓿,娃娃大人闲闲地在家坐着,牛喂得滚肥。”

1995年,又是一年大旱,全村的农民眼看着一粒粒下种的粮食颗粒无收,心如刀割——这可是他们贫苦生活的唯一指望啊!究竟该做出怎样的抉择,才能度过这场要人命的饥荒呢?不甘心靠国家救济粮的摆文贵,开始围着当年那些“大集体”时种下的苜蓿田打起了主意。尽管经受着干旱的酷烈炙烤,其他粮食作物均告绝收,但这里的紫花苜蓿却长势喜人。

其他人的眼睛,已经被旱魔带来的苦痛折磨得失去了神色,视野中空洞无物。对于这一奇妙的现象,自然也无动于衷。但是摆文贵却从苜蓿的紫花里看到了希望。

那可是改变命运的希望啊!

能不能通过种草养畜,以畜换粮,度过饥荒?一个大胆的念头从摆文贵的脑海中冒了出来。不论成与不成,他已决定放手一搏。

于是,这位敢想敢为的老农民把自家房前屋后的6亩粮田改种成了苜蓿,开始发起了对传统种植结构的颠覆之战。他的这一不寻常的举动,对于祖祖辈辈种粮,常常为闹饥荒而担惊受怕的当地老百姓来说,无疑是个爆炸性新闻。“种草不能顶饭吃,秋后你咋活啊?”“只种草不种粮,你一个大活人难道要吃草过日子么?”许多乡邻都在为他担心。

可是摆文贵却认准了一个理儿:“咱这山旮旯里头雨水太少,种粮种不活,种草就不一样了,它耐旱,种成了以后用草养羊、养牛都能行,卖成钱了还愁没粮吃吗?”

工夫不负有心人。这句古老的话语,有着不尽的生命力。在摆文贵的人生里程中,它的价值得到再次验证。谁能想到,年年讲结构调整,年年喊抗旱增收,最终竟在一位老农民的实践中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这一年,他总共种了6亩草,到了秋后一算账:全年产出鲜草3万多公斤,养牛14头,还出栏了一些短期的育肥羊,当年的纯收入就接近1万元。这个数目,对于发达地区的农民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在难得有点儿现金收入的海原当地农民中间,当时的这笔钱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周围群众看到老摆种草的收益,渐渐地改变了当初的认识,少了指责的声音,多了羡慕的目光,不少年轻大胆的农民也开始仿效他的做法。一时间,种草养畜在小范围内兴起了“时尚”。

尝到了甜头,作为当地农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收益颇丰的摆文贵此时总算吃下了一粒“定心丸”。在他的心中,开始孕育一个更为宏伟的蓝图

由于缺水,那时饮牛的水费用摆文贵的话说就是“有时会把一头牛的钱让牛喝掉”。一心想扩大养殖规模的摆文贵就卖掉了两头牛,打了一口330立方米的水窖。有了草和水,1997年开始,摆文贵便开始大规模养牛羊,再也没有种过粮食作物。接着,摆文贵投资3万余元购建了铡草机、温棚等设施,每年出栏100余头牛,年纯收入达4万元。

如果说,敢于尝试、勇于探索,走前人不敢走的路,需要的是过人的胆略,那么,真正要放手大干,把尝试和探索作为一项事业,进行长久的经营的话,那就不是只有胆略就可以完成的——成大事者,还必须拥有过人的谋略。(www.chuimin.cn)

作为一个农民,摆文贵不会讲过多的大道理,但是他完全是一位既有过人胆略,又有过人谋略的成大事者。面对种种困难,这位山区农民还是扫清障碍,聚精会神地甩开膀子大干了起来。到了2000年,他的种草事业已经初具规模,总共拥有42亩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摆文贵不仅将自家所有承包地种上苜蓿,还租了53亩土地种苜蓿。

在很多人眼中,老摆已经彻底摆脱了贫穷,成了当地农民中“先富起来的人”,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但是老摆自己却深深地知道,要想让自己的事业真正做大,必须依托科技的力量,否则就只能如同盲人骑瞎马“撞大运”的事情绝不可能每次都能降临到自己头上。

清醒的创业头脑,为摆文贵奠定了事业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老摆知道,自己干的是前人从没有干过的事,他不懂技术,就虚心向县上的技术人员登门求教、学习,一个年过五旬的人,当起了勤奋好学的“小学生”。经过一番刻苦努力的学习,摆文贵这个“土老冒”很快就掌握了种草和养畜的不少关键实用技术,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乡亲们家里饲养的家畜家禽有了什么小病小灾的,不用出村就能在他这里得到治疗。

机遇对于有准备的人总是青眼有加。摆在善于学习、敢于探索的摆文贵眼前的致富出路,随着种草养畜事业成功的规模扩张而日渐宽广起来。

当他获知,采用温棚设施来饲养牲畜可以实现稳产和高产的信息后,就通过银行贷款在全县率先盖起了用于肉牛养殖的塑料大棚,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当他发现,利用林草间作的种植模式,可以使草畜产业的附加值得到较大提高,就在房前屋后种了6亩果树,如今已挂果多年,为他换来了相当丰厚的现金回报。

探索的脚步永不止歇。鉴于当地严重干旱缺水的现状,摆文贵还寻求各种支持,在种草与养畜结合的路子上进一步引入先进的农业设施。他通过采用滴水微灌技术,发展地膜蔬菜,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种草养畜——以肥养田——以田增产”的生态农业的良性发展的坦途,地膜蔬菜和粮食单产均高于周围农户39%以上。

随着规模的扩大,摆文贵的养牛经营已经完全步入了“为卖而养”的发展层次,完全摆脱了小农经济下的“自养自消”的束缚。他的眼睛时刻盯着市场行情变化,并及时根据市场价格波动,灵活地调整家畜的育肥存栏数。经过多年的琢磨,老摆对于养牛育肥的周期和效益之间的关系相当熟悉。他购回来架子牛后,育肥时间一般不超过两个月,总是经过短期育肥及时出栏,在加快牛群周转速度的同时,也使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从1996年开始,摆文贵家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1996年至1999年,他家共育肥出栏肉牛400余头,羊100余只,加上种菜种果共收入7万多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摆文贵勤劳致富的过程中,有着越来越多的周围村民加入了种植苜蓿,温棚养羊、养牛的行列中来。摆文贵致富不忘乡亲,经常走村串户,向村民传授种草养畜、疫病防治的知识,传播饲养管理的各种经验,还义务担当起本村的畜牧技术员。由于他具有经济头脑、勤劳踏实、为人厚道,1999年,全村村民一致推选他担任村委会的科技副主任。就在同年,他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头雁振翅高飞,众鸟纷纷随行——在摆文贵的引领之下,海原县贾塘乡王塘村1999年总共种植紫花苜蓿2700亩,肉牛饲养量达400余头,羊饲养量达3200余只,总产值超过了1300多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中畜牧业人均纯收入500元,高于当年全县平均收入的41%。到如今,王塘村仍然是该县的重点养牛示范村,一个集约化、规模化的肉牛养殖园区已经在这里建成,不断为当地农民创造着财富。

当了劳模之后,摆文贵并没有沉醉于荣誉中。他想:种的草多了,应如何帮助村民去消化?他贷款5万元修建了384平方米的兔舍,与县科委签订了3年技术服务合同,准备购买800只獭兔来养;他筹措成立王塘村种草养畜协会,走联合起来共同发展壮大的路子,扩大市场销售。如今,已经有多家草业公司在贾塘乡设立了收购点,进行初加工和外销经营。不少农民加入到牧草贩运这个全新的行当之中,赚取着可观的收益。

“种草劳模”摆文贵和贾塘乡王塘村的示范效应,在海原县引起了极大反响。过去对种草不屑一顾的农民,现在都纷纷以摆文贵为标杆,大力发展种草养畜。1999年,全县种草10.3万亩。2000年,尽管海原县受条件限制,暂时没有被列入“退耕还林草”试点,未能享受到国家粮食补贴政策,但这个县农民照样落实种草面积15万亩。种草养畜,作为海原县富民强县的一个主导产业,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大力扶持,向世人展示着一个全新的发展姿态。

摆文贵在奔小康的路上也曾探索过种大白菜、养獭兔等增收路子,但他认为,比起其他种植养殖业,在海原县这个“十年九旱”的地方,种草养畜是最佳的致富之路,短期育肥见效最快。他还为乡亲们担保贷款35万元,指导建设了40座温棚,帮助村民发展舍饲养殖。在他的影响下,现在王塘村的土地基本上种上了苜蓿草,家家户户都在搞舍饲养殖。全村每年牛存栏、出栏总数都在400头左右,羊存栏、出栏总数在5000只左右,草畜业收入占该村总收入的40%以上。由于种草养畜带动了该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该村小康建设各项工作达标,2002年成为海原县最早建设达标的两个小康村之一。

而摆文贵的生活,也随着草畜产业在宁夏南部山区的发展壮大,发生着更加喜人的变迁。“不仅要让子子孙孙都能享受到这个产业带来的好处,还要让山区的生态环境因此得到改善呢。”眼前的这位“种草劳模”,和多年前那个不善言辞的老农民相比,他的谈吐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21世纪初,一个伟大的战略构想在宁夏变为现实。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致力于保护南部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帮助当地部分农民跳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几十万南部山区的农民告别祖祖辈辈居住和受苦的地方,迁移到引黄灌区。在这个移民工程的泽惠下,摆文贵一家人迁至扬黄新灌区的中宁县大战场乡,继续着他的理想。

丰收,不再是当年的神话,新家园已经不再是那个“十年十旱”的家乡了。平坦的土地在脚下延展着,一条条渠道四通八达,将贵如金子的黄河水引向渴望灌溉的庄稼。在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帮助之下,摆文贵和他的众多西海固的乡亲们一起享受着母亲河的滋养,农业生产经营的状况再次发生革命,从当初对土地的粗放式管理,发展为精细化耕作,平均每亩地的产出已经开始用三位数衡量了。

现在摆文贵全家人均住房面积40余平方米,孩子们都在较好的学校读书。“富而思进”,近年,摆文贵又在大战场投资10万元办起奶牛场,年收入可达10万元。另外,他还在原州区黑城镇筹建百头牛养殖园,培育玉米秆—青贮饲料—养牛—牛粪种蘑菇—蘑菇下料种葡萄产业链

祖祖辈辈连做梦都不敢想象的生活,就呈现在像摆文贵一样的宁南山区农民眼前。对于曾经在那个束缚命运的家乡不懈探索过的农民而言,如今的生活也许会令他感到意外,也许会令他有些无所适从,但是在时代前进的大潮中,只有弄潮者才能赢得掌声与喝彩。而那些随波逐流的人,唯一的归宿就是埋没于无声无息之中。

从抵抗旱魔的特殊战役中走出来,摆文贵开始习惯于化辉煌为平淡的生活。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他作为那个时代的见证人和参与者,留下了自己的独特印迹,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在宁夏腾飞的历程中,越来越多的宁南山区农民正在告别或已经告别贫困。在那里,有着成千上万不甘心被命运捉弄的“摆文贵”,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改变着人们对“西海固”的印象。

摆文贵这个名字,或许有一天会被人们遗忘,但是这个名字背后蕴藏的拼搏精神,将在宁夏南部山区的贫瘠土地上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