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续写红色传奇——记全国劳模、西吉县单家集村党支部书记许文杰王亮地处六盘山西麓、甘宁两省交界地带的宁夏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村,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回族村。这段红色传奇让单家集人无比自豪,也成为他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巨大的精神力量。许文杰召集村委会一班人,谈了他的想法,大家心领神会,一致赞同。单家集每集仅牛的交易量达500多头,活畜在装卸和驱赶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惊吓跑散丢失。......
2024-08-08
“汽车大夫”的平常人生——记全国劳模、银川昌昊公司维修工段成信
王建军
晴朗的天空,人们仰望太阳,感叹它耀眼的光芒,滋润着人世间万物的生长;浩瀚的星空,人们倾心月亮,赞颂它是暗夜的灯塔,夜行人前进的希望……而更多的星宿,平凡无名,恒久地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默默地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
今天,我要说的这个人,就是那平凡而众多的星星中的一颗,在自己的轨迹上闪光发亮。他就是银川昌昊汽车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维修工段成信。
他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爱厂如家,关心集体,为企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正是千千万万如段诚信一样的劳动者,用自己平凡而坚实的臂膀,撑起了中华巨龙的腾飞。
一家三代都是汽车修理工
1950年1月,段成信出生在山东省单县。那时,刚解放的新中国百废俱兴,段成信的爸爸兄弟几个都外出工作。爸爸去了东北鞍山,在粮食系统工作,伯父去了宁夏银川,在汽车修理厂工作。伯父发现宁夏这个地方真好,就把段成信的爸爸也召唤到银川当了汽车修理工。
1953年,3岁的段成信,随母亲来到了宁夏。父亲是当时银川汽车修造厂数一数二的汽车修理工。段成信的童年很大的一部分时光是在修理厂的院子里度过的。
修理厂的院子里停满了当时几乎能见到的各种汽车。长时间的耳濡目染,让段成信从小就对汽车修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汽车的各种车型、部件了如指掌。
然而,当时段成信最大的爱好还不是汽车,是读书。段成信是个踏实好学的孩子,别的同学爱在一块疯玩,而他只是执著地读书看报。因为爱学习,人又热情直率,在银川新城中学(现在的银川六中)还被选为学生会副主席。那时,段成信最大的理想就是读书上大学。
不幸的是,命运和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像段成信一样的莘莘学子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大学停止招生。别说上大学了,就连高中也上不成了。但青年人是单纯的,是热血澎湃的。初中毕业的段成信,响应“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的号召,和同学们一起参加“革命”,贴标语,游行,喊口号,抵制“封资修”演变中国。
最令他激动和难忘的是,他被学校选为优秀学生代表,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那是1966年的11月3日,这个日子永远定格在他的记忆中:在天安门金水桥上,他真真切切看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这是发自肺腑的。这种对党、对国家、对领袖的真心热爱之情,他保持了一辈子。
上世纪60年代末,段成信在准备下乡的时候,因为弟弟当兵,家里享受军属政策照顾,有关部门分配段成信在城里工作。开始把他分配到新城粮食局搞财务,而他一心想当工人,就没去。1969年10月银川汽车修造厂招工,于是段成信子承父业,也当了一名汽车修理工。
转眼近40年过去。当年的银川汽车修造厂已改组改制为银川昌昊汽车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了,已由国有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了。段成信依旧在这个企业,而且在10年前,动员他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小儿子也来企业当了汽车修理工。于是,就有了段家“一门三代在昌昊”这个颇富传奇的故事。
工作近40年没请过一天病事假
从进厂那天起,段成信就暗暗下决心要当个有技术、有品行的好工人。父亲和老师傅们都是他的榜样,那时候人们虽然不富裕,但精神世界很充实。他们爱厂如家,兢兢业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父亲当时在厂里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段成信只有一个朴素的念头:“绝不能给父亲丢脸。”他比常人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很快不论技术还是为人,段成信都表现得出类拔萃。
那时候,只有公家单位有汽车,段成信他们厂是银川唯一的汽车修造厂,主要任务是为公家的车辆服务。今天自治区政府的车坏了,明天公共汽车公司的车坏了,都要求尽快修好,工作需要不能拖。因此,加班加点对于段成信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
往往是一个普通的傍晚,段成信刚修好一辆车准备下班回家,突然又来了一辆车。一个星期六的晚上,自治区某领导的小车出了毛病,要求赶在星期一下乡前修好。段成信刚脱下的工装,又穿上接着干。车的问题很多,他修了整整一夜,终于修好了。
还有一次,司机报修车时,说只把刹车部分检查一下就行,结果他不仅检查了刹车,还检查出了其他问题,一并都给修好了。像这样分内分外不声不响多干活儿,对段成信来讲是很正常的事情。让他回忆一下过去如何兢兢业业工作,他想来想去也说不出什么。他从来没有刻意去记它,他觉得天天如此没什么值得炫耀的。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企业开始摆脱计划经济的旧体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实行多劳多得的计件工资制。这时候,企业的考核无形中为段成信留下了精彩的记录:在工时定额上,他月月超额完成任务,据1996~1999年统计数据,他每年都要比定额标准超额完成一半以上,平均起来计算,4年干了6年的活,不仅为企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也使自己成了岗位致富的模范:十年前每月能拿2000多元工资,在宁夏的企业中是极少见的。
段成信还积极向企业提合理化建议,特别是在改进修理环节衔接和修理技术上,他的建议为提高生产率和缩短维修车日起到了很高的实用效率。他还积极参与企业管理,经常给车间领导出谋划策,改进管理方法,成为基层管理干部的好参谋。
热爱企业,关心集体,工作认真,团结同志,技术高超,作风优良,这是厂里干部职工对段成信的一致评价。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自觉性和先进性在日常生产工作中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以其精湛的技术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
由于他经常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成绩突出,曾多次获得企业和有关部门的各种荣誉、表扬和奖励,特别是自1995年以来,他连年被评为公司先进生产者,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被聘为汽车修理工人技师,1998~1999年度被评为银川市经贸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1999年被宁夏交通厅运输管理局评为全区运输管理系统“文明员工”。2000年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www.chuimin.cn)
做新时代的“汽车大夫”
坚持自学,勤于钻研,以一流的技术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创造出一流的成绩,是段成信的不懈追求。他主修的是素有“汽车心脏”之称的发动机。由于汽车工业的发展很快,车型越来越多,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发动机的设备也越来越精密,师傅的经验和现有的技术已经难以解决汽车修理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修理行业时时刻刻面临着新的难题,如果不坚持学习新技术,就会束手无策。这让爱读书爱钻研的段成信有了用武之地。
为了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掌握更多的修理技术,段成信除了企业正常的培训学习外,还自己购买工具书籍,坚持自学。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宁夏可读可用的专业汽车修理书籍寥寥无几,段成信几乎踏破了宁夏图书馆的门槛。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不过二三百元,可有一段时间,他每月用在各地买书的钱就六七十元。自1990年以来,他自己购书几百余册,用于购书的花费达数千元。
论起学历,段师傅仅为初中毕业,但为了做好一名“汽车大夫”,他一直自学不辍。他说:“汽车技术发展太快了,不学就跟不上时代,就会被淘汰。”每天早晨7点他准时出门上班,在工厂里实践技术,晚上7点下班回家,在家里挑灯学习理论知识。除了吃饭睡觉,学习和工作成了段成信生活的全部。
刻苦学习终有回报。可贵的自学加上他长期积累的丰富的汽修实践经验,使段成信掌握了高超的修车技能,解决了许多别人难以解决的汽车修理中的难题和故障,深受用户的信赖和好评。他成为公司的高级工人技师,是公司的顶梁柱,金字招牌。段师傅最自豪和欣慰的是听到许多司机这样讲:“到昌昊找老段去。”“让段师傅听听车、看看车。”
汽车有“病”,段师傅能“听出来,看出来”。可不,提起维修汽车,段师傅立马来了劲头,讲起解决各种型号车的各种疑难病症如数家珍。他还通过银川市交通音乐电台,在广播上讲修车理论,将汽车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和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予他人。
七八年前,电脑这个神奇的家伙进入了宁夏各行各业,年过半百的段成信不退缩、不畏难,经过一段刻苦学习,竟能熟练地操作电脑,开始用电脑给汽车“看病”了。他调侃地说:“劳模嘛,做事情就要走在人前,自己都落后了,别人怎跟着学。”
由于段师傅素质好、技术高,对用户服务热情,许多司机都是慕名而来,专门点名要求段师傅修车。因此,段成信手头的活儿总是很多,工作也很辛苦。但是,他绝对不会“萝卜快了不洗泥”,他总是对跟他学手的年轻人说:“少挣点没关系,不要赶,一定要仔细彻底地修。汽车故障是事关人命的大事啊。再说,汽车修理单位很多,竞争很激烈,只有不断提高修理技术和服务水平,才能赢得用户,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段成信先后带过5名徒弟,由于他严格要求,认真传教,徒工技术进步很快,他带的徒弟比正常规定的学徒期要提前一年甚至提前一年半出徒,个个都能独立开展修理作业。而他的儿子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不但修理技术在厂子里的年轻人当中是拔尖的,还自学了电大的商业企业管理专业,当上了昌昊公司的技术经理。
人活着不能只为钱
凭着一流的技术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段成信在银川地区修理行业中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市场经济的发展让人有些始料未及。1997年,宁夏的国有企业进行改制,一时间国企、私企、合作制、股份制,齐头并进,你追我赶。各路人才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技术高超的段成信自然成为汽修行业的香饽饽。许多老板每月出三四千元的工资想把老段高薪挖走,让段成信跳槽出去干。而段成信当时的工资只有一千出头。但他认为:“是企业培养了我,我不能在企业困难的时候离开它呀!”他不仅留在企业中,而且将自己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儿子也动员进企业学修车。
两年后,企业再次彻底改制,股份向少数人集中,许多技术人才都受市场经济和社会个体私营修理行业的影响而离开了企业。作为本企业乃至银川地区在发动机修理上的权威人士的段成信,又成了许多人游说的对象。面对高出现在工资几倍的收入诱惑,他还是没动心,死心塌地留在自己一家三代为其献身的企业。直到今天,许多同行不理解,说他是个傻瓜。老段却憨憨地说,他对企业有感情,舍不得走。
段成信时时刻刻把自己当成企业的主人。当主人翁,就要说主人话、干主人事、尽主人力。他积极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当过多年的车间工会主席,当过多届职工代表。他敢说敢做,正派公道,经常反映职工群众的呼声和愿望,敢于同不良作风斗争,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呼喊。虽然因此得罪了一些人,但大家都明白他是爱其深,才责其严。
段成信为人热情,乐于助人。他除干好本职工作外,还积极协助车间领导搞好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由于他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整天与广大职工群众在一起,许多工人都愿意与他接触、谈心,因此,在他的教育和帮助下,一些有这样那样思想认识的职工或消极落后的职工进步很快,转变明显。同样,职工夫妻吵架了、邻里闹纠纷了,他都出面调解;谁家有了困难,他会尽力帮助,或者向领导建议给予解决。他在生产、生活、学习、做人等各方面所表现出的优良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周围的职工。
时代列车疾驰向前,中国人民的生活从形式到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用车日新月异,私家小轿车也愈来愈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汽车维修市场成为前所未有的朝阳产业。
五十出头的段成信依然身体健硕,技术愈发炉火纯青。有人撺掇他:自己创业吧!以你的技术和知名度,肯定很快就会打出一片天。还有脑子活络的跟他商量:我们合作办修理厂,用你的名字就行,不用你辛苦,就比你现在挣得多得多。
但是老段还是不动心:“算了吧,我已习惯在厂里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靠技术和诚信做人做事,心里踏实,当老板的事让其他人去做吧。”
2004年,段成信从维修一线退下来之后,负责质量检验,解决一些技术维修上的难题。虽然每月工资只有1300多元,但他依然每天早出晚归一丝不苟地做着应该做的事。他有时候有些失落感,说老一辈人,地上掉一颗螺丝钉都会捡起来收好,现在的年轻人看见水龙头流得哗哗的都不知道去关一下。他希望年轻人不要丢掉老的优良传统,要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爱厂如家。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从1969年参加工作起,到笔者采写这篇文章的2008年7月,近40年,除了外出开会,段成信从来没有请过病事假,从来没有迟到早退过,出勤率达100%。他说他没有什么爱好,就喜欢读书看报。如果算上每年厂子里、车间里的技术竞赛、先进评比,段成信获得的荣誉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他只记得一个做人的原则:尽力干好本职工作,是作为一个工人的职责,也是对党对社会的回报。
段成信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和起伏曲折的故事。在社会变革的年代里,在物欲面前,在喧嚣声中,段成信做到了坚守诚信,坚守勤奋,坚守科学,坚守信念,他用朴实无华的风采在天地间书写了一个平凡但不平庸的人生!
他让我们体会到,我们歌颂太阳、感谢月亮,其实更应该感谢那些无名的星星,它们点缀着星空,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诗情画意。我们离不开太阳和月亮,也离不开那众多的星星!
有关平凡与卓越的文章
峥嵘岁月续写红色传奇——记全国劳模、西吉县单家集村党支部书记许文杰王亮地处六盘山西麓、甘宁两省交界地带的宁夏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村,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回族村。这段红色传奇让单家集人无比自豪,也成为他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巨大的精神力量。许文杰召集村委会一班人,谈了他的想法,大家心领神会,一致赞同。单家集每集仅牛的交易量达500多头,活畜在装卸和驱赶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惊吓跑散丢失。......
2024-08-08
星星闪亮——记全国劳模、大武口电厂锅炉本体班班长翁亚伟常惠琴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美丽。——培根父亲的教诲1987年,翁亚伟从宁夏电力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大武口电厂锅炉本体班当学徒工。大武口电厂及锅炉车间的领导异常兴奋,5年后,提拔翁亚伟为本体班专业组组长。本体班把任务交给副班长翁亚伟负责。可是,大武口电厂炉内温度达540度。......
2024-08-08
夕阳,红在爱的天空——记全国劳模、平罗县老年服务中心职工丁丽萍高莉杨云霞在石嘴山市平罗县高庄乡,孤寡老人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里,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虽然清苦,却其乐融融。本来,上小学、中学、大学,出去工作,这是大多农村青年给自己设计的人生道路,但是一次意外改变了丁丽萍的人生设计。老人中第一个主动向丁丽萍“示好”的,是双目失明的马英杰。......
2024-08-08
生命之花为创造而开——记全国农业劳模、贺兰县渔民王新明王凯滨晋娃人活一世,有人以拥有金钱为荣耀,有人以拥有权力为荣耀,有人以拥有美貌为荣耀。他递过来的名片上,赫然印着“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还有抗美援朝、高级社、大跃进、人民公社,一个接一个的兴奋点撞击着他童年的大脑,王新明至今记忆犹新。开塘头一年,王新明投入4万元,只得了5000元的回报,成鱼单产仅100公斤。......
2024-08-08
平平淡淡才是真——记全国劳模、宁夏丰友化工有限公司工人张平长虹1963年3月30日,山西省阳高县老革命张福成的大儿子出生了。1985年,张平从甘肃玉门调到银川化肥厂,即现在的宁夏开元丰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张平更是喜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说他杰出,是因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一殊荣的获得是丰友建厂40年来,史无前例的一件大喜事。二张平是丰友公司化工生产第一线的排头兵,是净化车间的检修工。......
2024-08-08
别样花儿别样红——记全国劳模、银川汽车站服务员耿继伟张莹她出生和成长于美丽的银川,回族,是宁夏的女儿。她叫耿继伟,宁夏天豹汽车运输股份有限公司银川汽车站服务三组组长。好钳工好服务员1979年,耿继伟回城参加了工作。按规定,这些车辆从银川发出时的排班、售票等,也都由站里负责。在这种背景下,车站抽调人员,组成了4个上车补票服务组,耿继伟是其中的一员。......
2024-08-08
用足迹印证追求——记全国劳模、原银川棉纺厂工人臧青周一青26岁,这个年龄的女孩子都在做什么?但臧青26岁的时候,却已经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殊荣——全国五一劳动模范。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号召青年支援边疆、支援西北,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臧青的父母成为千千万万热血青年中的一员。1972年臧青学徒期满,开始定产量。尽管时隔30年,但当谈起当选劳模后的北京之旅,臧青依然记忆犹新。......
2024-08-08
浇筑美丽乐章——记全国劳模、宁夏建工集团一公司五分公司副经理魏忠杨云霞高莉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建设者则是这篇华美乐章上跳动的音符。魏忠所在的建筑队一炮打响,可魏忠并没有沾沾自喜。对工程质量精益求精是魏忠不懈的追求。创新,不但是社会进步的生命力,也是企业前进的拉力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宁夏建筑市场,如何进一步形成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不断突破创新,是魏忠考虑的头等大事。......
2024-08-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