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盲人王结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盲人王结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摘要】:心路光明耀九州——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盲人王结三月牛生命的高度究竟有多高?盲人王结给了我们震撼心灵的答案。王结欣喜若狂,父亲陪他赶赴长春参加高考,在200余名考生中,他以优异成绩脱颖而出,成为宁夏第一位盲人大学生。而由于极度疲劳引来了病魔,当晚,王结高烧39.8度,为了救场,他拔掉身上的输液管,在两个人的搀扶下上台参加合唱。

心路光明耀九州——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盲人王结

三月牛

生命的高度究竟有多高?心胸的宽度究竟有多宽?盲人王结给了我们震撼心灵的答案。

1971年,王结出生在宁夏西吉县山村一个回族家庭。5岁的一天,他正与村里的一群小伙伴做游戏,谁料一场大祸即将临头。

一名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吃了亏,追打其他孩子。大孩子们跑了,最小的王结没有跑。那时文革还没结束,因为王结家庭出身不好,这个壮汉捉住王结不分青红皂白左右开弓一顿耳光,他顿时满眼流血昏死过去。父母闻讯赶紧带着他上医院,但他的左眼视网膜已无可挽回地脱落了,当时就失明了。由于那时的医疗条件实在有限,他的右眼视网膜最终也没能保住,13岁时也彻底失明。从此他走入永久的黑暗,五彩的时光只能成为终生的回忆。

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现实,父母如五雷轰顶,整日以泪洗面。王结吃喝拉撒寸步难行,懵懂少年陷入恐怖的痛苦。不知白天黑夜地躺着,幻想着树木、小鸟、同学、老师……

连续几夜,突然醒来的王结总听见父母唉声叹气的对话:娃这一辈子咋办呢?我们去世后娃咋办呢?王结这才知道,爹娘的心更痛,苦更长。懂事的他决心爬起来,摸索着自己照顾自己,减轻父母的痛苦,碰得浑身青一块紫一块。老师同学来看望他,给他讲海伦、保尔的故事,他暗暗发誓,一定向海伦和保尔学习。

父母一心想让王结早早学一门安身立命的手艺,不久,在热心人帮助下,14岁的王结得以去县医院按摩科学习。“瞎子要是能给人看病的话,我们穿上白大褂也成大夫了。”有人冷嘲热讽。倔强的王结把讽刺挖苦变动力,不分白天黑夜苦练,累了睡着梦中还在枕头上练手法。整整苦练三年,同时,在亲人和老师的帮助下,王结借助盲文和录音自学了全部中学课程。1987年他以良好的成绩考入陕西自强中专学校

那是怎样艰辛的四年啊!王结是回族,学校没有清真食堂,第一个学期他只能顿顿吃馒头咸菜,结果营养严重缺乏,练功时经常流鼻血。学校怕出危险,劝他休学。好不容易到手的学习机会哪能丢掉?王结决定自己做饭。两眼一抹黑,又要切菜,又要点炉子,不是脸上被溅上滚烫的油点,就是头发眉毛被煤油炉烧焦。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吓退他。几年后,王结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

回到西吉县人民医院,他满怀热情为患者诊治按摩,治好了不少病人。于是他被传得很神,连孕妇癌症患者也来找他看病。疑难病人失望而归的失落刺痛了王结,而许多盲人也纷纷找他,希望他指点一条生存之路。他意识到,自己的本领远远不够,还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应该学习更多的知识。

王结请几位中学老师给他教授高中全套课程,向高考进发。白天上班,晚上听录音、做作业,累得常常手拿着笔就睡着了。可是当时大学特殊教育专业不向西北招生,熟人劝他别白用功了。他不放弃,年年给中国残联打电话咨询。有人回话说:宁夏人素质差,没法儿在那设考点,别浪费时间了,干点别的去吧。

王结不相信一直会这样。坚持学习,等待时机。当时没有盲文版的高中教材,家人和老师就念课本录成音带让他听,对于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就用纸片、铁丝等做成模型,让他摸着加深理解。1994年冬,中国残联的干部到宁夏考察,听说了王结的情况。第二年,就传来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向宁夏盲人招生的消息。王结欣喜若狂,父亲陪他赶赴长春参加高考,在200余名考生中,他以优异成绩脱颖而出,成为宁夏第一位盲人大学生

又是几度寒暑,几度艰辛。毕业之际,充满生机的深圳吸引着王结,他和另外一位全盲同学相约去那里实习。人生地不熟,他们用盲杖探路,晚上睡马路,白天到处打听哪里招收盲人按摩师。有一次误入了高速公路,被人发现送出;还有一次上了施工的天桥,差点掉下去。但是这些风险挡不住年轻人创业的激情。

然而,在这里他明白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残酷。手法差一点的盲人按摩师会被毫不留情地辞退,而他则因为练得时间长,基础较好,被一个香港老板看中,热情邀请他去香港合开按摩店,给他30%的股份。王结确实很动心,要知道,从小过苦日子,他家最缺的就是钱。可是,想到家乡那些盲人渴望帮助的话语,想到自己曾经立下的誓言,他一咬牙,乘上返乡的列车。

在列车上,听到紧急广播,说有位乘客下颌关节脱臼疼痛难忍,急需救治,听到广播王结不由得站起来摸索着向那节车厢走去。一路听到有人窃窃私语:这瞎子能行吗?不一会儿,他为病人成功复位,病人感激万分,乘务员代表全体乘客为他点了一首歌《好人一生平安》。返回座位时,一路听到夸赞声,他的心里惬意极了。

此时此刻,他突然强烈地体味到:人生最大的快乐不是能挣多少钱,而是能为他人带来快乐,为自己带来自尊。自己虽无法选择完美的身体,但完全可以选择做一个高尚的人。

王结又回到县人民医院,一边工作,一边着手实现自己帮助更多盲人就业的夙愿。跑腿、磨嘴,不厌其烦地申述,县教育局终于批了场地,同意办一个盲人按摩培训班,但办学的资金要他自己想办法。于是,他苦思冥想如何筹钱,尝试着跑了几十家单位和企业,无奈西吉县太穷,拉不来多少赞助。

一天上班的路上,王结听到路边有唢呐声,就凑过去听,旁边的人议论说,是个盲人在吹唢呐,过路人自愿往盲人的帽子里放钱,一毛、两毛也是心意。他忽然茅塞顿开。立即行动,通过民政部门和残联找了一些会吹拉弹唱的盲人,又联系县文工团和学校聋哑班的学生友情助演,联系县剧院提供场地。寒冬腊月,剧院没有暖气,他找来大铁桶请人箍成土炉子,求援来两车煤块……

经过40多天紧锣密鼓的奔波,1998年12月3日“世界残疾人日”那天,以残疾人为主的一台节目轰动西吉,这可是山城从没有过的事啊!而由于极度疲劳引来了病魔,当晚,王结高烧39.8度,为了救场,他拔掉身上的输液管,在两个人的搀扶下上台参加合唱。残疾人的精气神,把人们感动得热泪盈眶。2元、5元、100元、500元,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一枝一叶都是情。一场演出募集到1万多元,这是破天荒的事。西吉县残联把这笔善款设立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专项资金。

王结办盲人按摩培训班的消息在县城不胫而走,但山大沟深的村庄不知道,没人来报名。王结就请人用摩托车带着他去挨家挨户通知。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些从没出过门的山村盲人,激动地随王结来到县城培训学校。

培训开始之后,王结大吃一惊,盲人学员不光文化底子太差,而且生活习惯需要全方位的扭转。比如,山里缺水少纸,许多人大便后就用土坷垃擦屁股,到学校后上厕所,没有土坷垃,有的学员大便后就用手一抹……而且长期贫穷封闭的生活,使他们连起码的接人待物的常识都不具备。为此,王结不仅要教他们按摩,还要从生活、礼仪教起。每天,他从早晨5点起床,一直忙到夜晚十一二点。

按摩技艺的掌握是需要大量实践的,王结拿自己的身体陪练。有的在他头上,有的在他颈部,有的在腰部,有的在腿上,他忍着痛苦,进行着指导。最多的时候,有12个人在他身上同时练习。他的身上,到处都是按出的血印,旧疤上面再添新疤。生硬的手法会造成难以避免的伤害,但王结全然不顾,他太想让大伙成功了。他说,一个盲人若能就业,不仅意味着他个人的自新,还意味着一个家庭的解放。

他的行为也许没有黄继光用自己的身体堵枪眼,董存瑞用自己的身体当炸药包支架,为战友开辟一条血路那么壮烈,但忘我牺牲的精神却是一脉相承。

第一期培训班结束后,所有的学员可以从事基本的按摩治疗了。但他们在乡下得不到人们的认可,不能靠所学技术自食其力。由于受山区人们的保健意识和消费条件的制约,使有了一技之长的盲人依然很难实现就业,王结很苦恼。(www.chuimin.cn)

他想到了首府银川。从新闻中听说银川这些年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更加迅速,人口猛增,那里施展的天地一定广阔,带山区的盲人兄弟姐妹们去那里创业吧!他为自己大胆的想法激动万分,彻夜难眠。要知道,在山区健全有能耐的人能调到银川工作都不容易,何况残疾人。但是,他又想,如果仅仅培训了残疾人技术,他们没有实现就业还是等于零。

他果断丢下县人民医院的铁饭碗,和一个伙伴来到银川。白天找有关部门申办按摩店,晚上就睡在银川市中医院走廊的长条椅子上。他们的行动感动了残联的领导,表示政策上全力支持,但资金仍需自筹,王结就让大姐帮着在银行贷了3万元款。1999年9月,他办的“爱德”盲人按摩中心在银川亮相。

爱与德,寄托了王结的理想。一批批来自山区的盲人来这里就业,他们从被遗忘的角落挺拔而起,实现了自立于社会的尊严与价值。他们温馨而真诚地服务,治疗的患者遍及宁夏内外和港、澳、台,还有来自日本、美国、意大利等10余个国家的患者。与患者的交流,使他们心中打开了一扇朝向世界的窗。

随着爱德按摩中心声名鹊起,各地的残疾人慕名而来,许多下岗职工也想学习这门技术。此时的王结,感受到能为社会做些事情的无限幸福,浑身奔涌着创业的激情。2001年7月,在建党80年的日子里,王结创办的宁夏第一所残疾人学校——宁夏爱德残疾人职业培训学校。学校以盲人按摩培训为主,同时设置聋哑人工艺美术设计,肢残人工艺品制作、刺绣等专业。

王结说:“如果把残疾的身躯比做一块荒芜干涸的土地,那只有播下善良的种子,浇灌爱心之水,才能有丰厚的收获。”

王结逐步有了一点收入,但没有用于改善自己的衣食住行,而是用于发展事业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至今他和妻子与员工一起住在破旧的出租楼里,但他为特困学员减免学费及补贴生活费20多万元。

多年来,他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到社区和福利院为孤寡人员和困难家庭免费查病、治病,带领学员与孤儿院的孩子开展手拉手爱心活动,到监狱对服刑人员进行帮教活动。为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他带领盲人在银川市北二环路种植了一大片“光明林”。非典肆虐之时,他为抗击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捐赠了3万元的医疗按摩卡……

7年来,王结共培训残疾人及下岗失业人员2500余人,其中90%以上取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了帮助他们实现就业,王结广泛联系社区居委会和区内外多家单位,为学员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先后为学员联系就业岗位1000余个,有些学员经王结推荐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就业,还有少数学员远赴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从事按摩工作。在王结的支持与指导下学员自主创办按摩院、所达73家。

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的盲人马世清,父亲早亡,母亲带领兄妹6人艰难度日,每当收成不好,家人的温饱就出现问题,作为长子的他不得不领着兄弟沿街乞讨。在王结的鼓励下,他来到学校学习保健按摩。王结不仅为其免费提供培训,还为他捐赠日常生活用品和零用钱。在学成结业后,王结又支持他创办了一家按摩所。如今,马世清不仅自己成家立业,还帮助两个兄弟操持主办了婚姻大事。

银川市民谢宝华,夫妻于1994年双双下岗。为了摆脱贫困,保证儿子完成学业,她先后在市场摆过地摊、卖过鲜花、学过美发、当过保洁员。就在她情绪消沉的时候,她遇到王结,参加了保健按摩培训学习,取得中级保健按摩师职业资格证书。如今她也开办了自己的保健按摩所。

还有河南残疾青年李保军,流落宁夏找不到工作。被王结发现后吸收他参加了培训学习,结业后又给他提供了就业岗位。眼下他不仅成为一名出色的按摩大夫,而且在宁夏结婚成家。

大同小异的故事举不胜举。看到这些人获得了成功,王结的心里无比自豪。

王结以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上完中专考专科,工作之余,又申报了高等教育本科自考,以身试路,为盲人探索求学途径。宁夏教育部门为王结一个人专设考场。每门考试都由老师念题,他用盲文答,再用口述录音,转化为汉语答案。三年,14门功课全部一次通过,完成了中医临床本科学业,并取得了学士学位。

2004年,他继续向更深的学海畅游,当年考入中央党校在职攻读经济管理学硕士研究生。2005年,再次考入宁夏医学院在职攻读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成为中国第一位攻读双硕士研究生的盲人。2007年,他报名参加宁夏青年创业大赛,并轻松取得亚军。他说,参赛只为不断超越自我。

他家里的书架上,1000多盘录音磁带,500万字的盲文笔记,用坏了的30多台录音机和那呕心沥血撰写的67篇论文以及两部专著,见证了他的意志、耕耘和收获。

当然,他绝不是一个苦行僧。在工作学习的同时,也在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无论在哪里吃到父母没有吃过的东西,他总会给他们带一份,或请他们去吃。妻子买衣服把颜色、样式描述给他听,他就会用双手为她测量挑选。他不能为孩子解析图画或电视上的内容,但言传身教儿子在三岁多的时候,就能把盘中的菜肴用筷子喂到爸爸的嘴里。

他喜欢尝试生活的各种滋味,比如,会带领盲人们去登山,划船,学游泳,开卡丁车,下象棋,听音乐会。他会花费精力和时间去维护残疾人的权益。如银川有一家公厕,拒绝残疾人入内,知道此事后,他就拿着相关的文件去做工作,遭到拒绝,便带领残疾人去上公厕,并且邀请媒体记者加入其中进行暗访。此事被曝光后,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专门下发文件,强化公共服务窗口对残疾人的服务意识。

社会以满腔爱意与尊敬拥抱王结,先后赋予他“全国自强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多项荣誉。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自治区领导亲切接见了他。他的事迹被写入中学课本。

王结说,懂得感恩,心胸就会无比宽阔,责任心就会与爱同生。人的生命潜力无限,只要坚持攀登,就能抵达精彩的高地。

他的确做到了。在他坎坷、多彩而年轻的人生履历上,写下了一连串“第一”:世界上第一个取得SIYB教师资格证书的盲人,中国第一个攻读双硕士研究生的盲人,中国第一个参加全国职称统一考试晋升为副主任医师的盲人,编著了中国第一部指导盲人创业的书籍,创建了西北第一家盲人网站,创办了宁夏第一所残疾人职业学校……

2008年,王结又开始了一个新的课题:填补宁夏“残障体验”拓展训练空白,设立宁夏首家“残障体验”拓展培训机构,让孩子们通过逆境体验训练,获取成长的动力,借此培养青少年的爱心,召唤更多人士关注扶残助残事业。应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邀请,他还在加班加点编写《残疾人SIYB培训手册》。

命运让他双目失明,他用心来传播光明。宁夏诗人崔永庆赞王结道:“不怨苍天不低头,潜研科技写风流。眼盲不信前途暗,心路光明耀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