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张水华:平凡护士获国际南丁格尔奖

张水华:平凡护士获国际南丁格尔奖

【摘要】:天使在人间——记全国先进工作者、34届国际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张水华师迅病魔随时都在偷袭人类,世界呼唤着护理天使。国际科技文化界有诺贝尔奖,国际卫生护理界有南丁格尔奖。南丁格尔,一位英国女护士。近百年来,这项奖颁了47届,中国先后有53名护士获此殊荣,宁夏的张水华是全国第13名、西北第1名获此殊荣的护士。

天使在人间——记全国先进工作者、34届国际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张水华

师 迅

病魔随时都在偷袭人类,世界呼唤着护理天使。

国际科技文化界有诺贝尔奖,国际卫生护理界有南丁格尔奖。

南丁格尔,一位英国女护士。她以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献身精神,奠定了近代史上护理学科的第一个里程碑,她的生日5月12日被定为国际护士节,以她的名字建立的“南丁格尔奖”成为国际红十字会颁发的最高荣誉。

近百年来,这项奖颁了47届,中国先后有53名护士获此殊荣,宁夏的张水华是全国第13名、西北第1名获此殊荣的护士。

张水华是一位富饶的浙江大地赐予塞北高原的美丽天使。她的美丽使小她一辈的笔者心都为之一颤。挺拔的身姿,轻快的步伐,温和的笑容,款款的细语,她的美丽从浑身挡不住地散发出来——尽管她年逾古稀。当你了解了她的人生故事后,你会觉得她更美。

1933年,张水华出生在浙江余姚一个城市贫民家庭。父亲是排字工人,后来失业又依靠卖小菜为生。生活虽清贫,但父母身上有着朴素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张水华的启蒙时代,妈妈就将善良的种子播撒到她幼小的心田里。家里穷,偶尔改善一下生活,妈妈都要让孩子们把好吃的端给住在隔壁的孤寡老人,给老人带去意外的欢乐。

1942年,余姚霍乱流行,张水华撕心裂肺地目睹了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因无钱医治死去。许多贫困的人也死在了这场瘟疫中。年仅9岁的张水华暗暗地在嚣张的死神和病魔前立下了志愿——长大后一定要当医生,免费为穷苦人治病!

1950年,17岁的张水华考入杭州市护士学校(现并入杭州师范大学),带着少年时代的立志和青春激情去学习护理本领。在全浙江省千余名考生中,她的成绩名列前茅,享受了甲等助学金。在校期间,她和9位同学一起义务为抗美援朝的伤病员服务,杭州市团委把她的事迹写成专题报道在电台上进行广播。

护士学校传扬着南丁格尔博大宽厚、无私无畏、牺牲奉献的精神品质。从此南丁格尔成了张水华的灯塔,屹立在时间和空间的远方,照耀着她,激励着她。随着严于律己的学习和脚踏实地的临床实践,南丁格尔的精神像血液一样渗透她的心灵,驻扎于她半个世纪的护理生涯。

1953年,张水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她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因为品学兼优,她被分配到中央直属机关第一人民医院。她哭了,以为组织不信任她,怕她受不了艰苦环境的考验,她要求重新分配。组织上耐心开导她,说首都同样需要护士,希望她服从分配。张水华只好留在了北京。

那时,肺结核病还没有被攻克,被认为“不治之症”,称作“痨病”。由于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不久她被调到中央结核病研究所,护理结核病人。她耐心细致地为患者打针送药,喂水喂饭,清理排泄物,身上常常被一些咳血病人咳上血。有人担心她会传染上结核病,劝她小心点,离远点。她说,人人都怕传染,那么谁去护理结核病患者?

到艰苦的地方去,支援落后地区的医护事业,一直是张水华心底的一个愿望。1958年春节前夕,当家家户户洒扫尘除购置年货的时候,她听到国家卫生部要组织赴陕北老解放区农村医疗队的消息,便主动去报名,得到批准。

张水华很快随医疗队来到陕北,从事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公共卫生措施和流行病的调查研究。当时那里的条件相当差,山大沟深,贫穷落后,交通不便,严重的地方病困扰着当地贫苦的农民。如大骨节病,当地农民叫“柳拐子”和地方性甲状腺肿,当地农民叫“瘿瓜瓜”。她和医疗队的同志克服重重困难,长途跋涉,走村串户,巡回医疗,送医送药,防病治疗,深入农民家里宣传卫生保健知识,进行有关的调查工作。仅仅一年时间,张水华就走遍了全县三百多个自然村,她走过的路上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脚印,那是她留在老区人民心中的爱的印记。

有一次,一位宫外孕破裂的农村妇女,由于大出血处于休克状态,生命危在旦夕,急需输血手术。当张水华知道自己的血型与女病人一致时,她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还有一次,她遇到一个合并肺炎麻疹患儿,由于分泌物堵塞气管,呼吸极度困难,已处于危急之中。此时身边又没有吸引器,她便冒着自身感染的危险,用嘴为患儿紧急吸痰。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有一个长期卧床的病人,由于大便秘结十分痛苦,她便亲自用手指从病人肛门中把粪便一粒一粒地抠出,为病人解除了痛苦,病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不觉一年多时间就在这一天接一天的忘我工作中度过了,医疗队完成任务要返回北京。这时,张水华听说,刚成立不久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需要医护人员,她又向组织申请,义无反顾地放弃首都优越的工作环境,来到了缺医少药老少边穷的宁夏。这一来,就是一辈子。

刚来时她被分配在宁夏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办公室,那时正逢上世纪60年代初那个全民难忘的三年困难时期,许多人严重营养不良身体虚弱,病人很多,张水华很快就要求回到了临床第一线。

不巧的是,这时张水华的第一个孩子也不合时宜地降生人间。由于营养跟不上,张水华肝肿大三指,贫血血小板减少,双腿肿得连床都上不去。尽管如此,产假刚满,身体还没恢复,她就冒着风雪严寒步行三四里路上下班了。

她上班就跟打仗似的,全副武装,全力以赴。一进病房就把自己完全忘记了。她的每一个念头都是病人。如果有病人抢救无效死亡了,她的心就异常地疼痛,好像是她没有把好门,一不留神把死神放进来夺走了病人的性命似的。每次出现死亡现象之后,她的神经都会变得更加警觉,她的心会变得更加慈悲。她常忍着泪水和护士一起擦洗死者的尸体。如果是她下班后去世的病人,她接班后总要到太平间去查看料理情况,以安慰亡灵和死者家属。

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职业女性,张水华将自己的爱献给陌生人,在孩子们和丈夫的面前却显得有点“绝情”。她的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总是推迟下班提前上班,总是一进家门先上厕所,因为她在上班的时间顾不上。她很少有时间料理家务,常在饭桌上被电话叫走,她的丈夫多么希望她能把饭吃饱了再走,然而这么简单的要求也往往难以达到。夜里,电话声一响她就会醒,穿上衣服就走。

因请不到保姆,托儿所又不收半岁以下的孩子,张水华不得不让她的孩子们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就感受寂寞与“独立”的生活——上班时被锁在家里。有一天,为了抢救一个大咯血病人没能按时下班,待处理完工作回家才发现,她6个月大的儿子因饥饿小手本能地寻找可及的东西,把被子推到头上,挡住呼吸,面部青紫,几近窒息,赶快抢救才脱离危险。

1965年夏天,张水华的儿子感冒发烧,但为了抢救一个中毒性痢疾患儿,她给自己的孩子喂了一点药,交给了托儿所,就去救别人的孩子。儿子一直高烧到40.2℃,奄奄一息,一度停止了呼吸,经同事们奋力抢救,才算保住了性命。当她忙完了工作赶来看儿子时,儿子痛苦得在地上打滚。有人说,你为了别人的孩子,差点丢掉了自己的孩子。她什么也说不出来。(www.chuimin.cn)

张水华生了三胎4个儿子,没有一个孩子享受过每天两次半小时的喂奶时间,都是处理完工作急急忙忙下班后才能回家喂奶,都是在得不到正常喂养的情况下饥一顿饱一顿长大的。她说:“我这一辈子欠孩子们的太多了,不过我也别无选择!”但在孩子们的眼中妈妈依然是伟大的,因为妈妈用无私的爱让更多需要她的人获得了新生。

而在病人眼中,张水华是个天使,她用奉献的心播撒着爱的种子。面对病人,那种激发出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时时刻刻感染着他们,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简单的问候,都能温暖那些受折磨的心。

张水华在护理工作中的贡献,不仅在于她精湛的护理技术和高尚的医德,还在于她为医护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人,奉献了珍贵的护理学术著作和管理经验。几十年来,张水华辛勤耕耘,为宁夏的公共卫生、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宁夏护理界的楷模。

宁夏的临床护理工作薄弱,急需培养一批过硬的护理人员,张水华对护士的要求十分严格。她要求护士努力学习,精通业务,认为对护士来说无知就是犯罪。她还要求护士要树立“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生境界。

在一篇关于护士职业道德的文章中,张水华这样说:

“护理是为千万人献身的崇高事业。护理工作涉及千万人的生死安危,千万人的悲欢离合,能为死亡带来新生,为黑暗争取光明,为痛苦赢得欢乐。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真善美的化身。护士要忠诚于病人的利益,有高度的同情心,对病人不计个人得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护士要严谨求实,准确无误,不管是否有人督查,都要慎于稳、慎于微,科学地操作,最细微的现象也不能忽略。护士决不能谋私利,受贿赂,对病人要一视同仁。护士要有美的精神,美的语言,美的仪表,在老病人面前是儿女,在小病人面前是妈妈或奶奶,在同龄患者面前是朋友弟妹。总之,护士当有科学家的知识和冷静清醒的头脑,慈母般的心肠,艺术家细致而轻巧的手,体育健将的双腿……”

这不仅是张水华写的一段文章的摘录,更是张水华亲身实践的写照。几十年来,听过张水华讲课,跟过张水华实习的护士遍布宁夏山川,他们随张水华展开爱的翅翼,承担了与病魔搏斗的光荣使命。

张水华还在护理队伍的建设、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工作等方面提出了自己宝贵的意见。根据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人员的职称结构,对不同层次提出不同要求和培训规划,制定了一整套定期考核制度;为完善全院护理工作的指挥系统,提高护理质量,制定了护理部主任、区护士长、病房护士长三级负责制和各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使医院管理正规化、科学化,推动了医院各方面工作的高效运转。

1993年,因为张水华在公共卫生、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学会工作中成就卓越,日内瓦国际红十字会委员会授予她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这一年的6月16日,在首都中南海怀仁堂,张水华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手中接过一枚金光闪闪的“南丁格尔奖章”。41年前的那一幕又浮现在眼前。1952年4月19日,张水华因品学兼优,杭州市团委破格将她吸收为正式团员,当时代表组织找她谈话的正是杭州团委学生部部长乔石。这纯属偶然的巧合。然而,连接着偶然巧合两头的,是从西子湖畔到中南海,是从“人间天堂”到塞上黄土高原,是从豆蔻年华到花甲老人,是张水华几十年如一日一步一个脚印的爱的跋涉。

张水华认为在中国的100多万护士当中,有许多比自己做得更好的,自己能够获奖其中存在着某种机遇。2万元奖金,在15年前对工薪者来讲不是个小数目,可是她毫不犹豫地把2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作为奖励基金,去激励优秀的护士。

自1993年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用张水华捐献的2万元作为基金,建立“张水华优秀护理奖”后,每年有两至三名护士获此殊荣。

10年后,在“5·12”护士节来临的时候,“张水华优秀护理奖”又一次颁向一批优秀护士。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年,获此殊荣的护士们正处在与“非典”决战的第一线。

2003年的这场“非典”肆虐,多少人无可奈何地失去了生命。全国乃至全世界谈“虎”色变,人人避之不及。就在与“非典”决战的这个护士节里,张水华老人特意穿着一身典雅的红装,手捧鲜花来到她曾工作过的医院,慰问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年轻护士们。看到年逾古稀的老师亲自来为她们祝贺节日,护士们的眼睛湿润了。把爱与责任传递下去,这不正是她们之间进行着的无声的庄严仪式吗!

崇高的荣誉并没有为当时年逾花甲的张水华的工作画上句号,而是又一个新起点。她担任着中华护理学会理事、宁夏护理学会副理事长的工作。她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告诉更多的护理工作者,从容而淡泊地总结着自己的工作经验,著书立说,讲演讲课,日程安排得满满的。

由她主编的《疾病护理常规》《诊疗护理技术》等书籍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她发表的论文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宁夏回族自治区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她还参与编写了《当代护理管理学》《责任制护理与护理计划》等专著。这些著作正带着张水华平凡而厚实的爱,带着她的温言款语,还有她那看不见的白色翅膀,继续护理着人类。

几十年来,张水华以天使之爱呵护患者,不求回报,但人们将她的美德口碑相传,社会以满腔尊重之情回报张水华。

早在1986年,她就晋升教授级主任护师,成为宁夏护理界的第一人。她先后兼任中华护理学会第18届至22届全国理事,护理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银川护理学会首届会长,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系列高、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等社会工作。

1988年,张水华获得自治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奖,被评为“有杰出贡献优秀科技工作者”。

1993年,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全国劳模待遇。

2007年,《中国护理事业世纪回眸》将她誉为护理英才。

16个光荣称号,一个个闪光的荣誉,印证了张水华付出的辛勤与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