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红在爱的天空——记全国劳模、平罗县老年服务中心职工丁丽萍高莉杨云霞在石嘴山市平罗县高庄乡,孤寡老人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里,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虽然清苦,却其乐融融。本来,上小学、中学、大学,出去工作,这是大多农村青年给自己设计的人生道路,但是一次意外改变了丁丽萍的人生设计。老人中第一个主动向丁丽萍“示好”的,是双目失明的马英杰。......
2024-08-08
用足迹印证追求——记全国劳模、原银川棉纺厂工人臧青
周一青
26岁,这个年龄的女孩子都在做什么?或许还在攻读硕士、博士,以期有个美好的未来;或许刚刚走出校园,在新的职位上适应新的环境;或许已经工作了两三年,开始经历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26岁的年龄,大多数人应该是事业刚刚起步,生活刚刚起色的年龄。但臧青26岁的时候,却已经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殊荣——全国五一劳动模范。
劳模本色:不争的是荣誉
采访臧青,我约在了奥运圣火进入宁夏传递的前一天。无论是夏天的天气,还是奥运圣火传递的氛围,都将银川炙烤得密不透风。尽管采访之前我大致了解了臧青的事迹,但看到宁夏珠宝城里的珠光宝气,还是在脑海中先给她画了个肖像:在珠宝城工作,环境所致,就算不穿金戴银,也应该是富贵逼人。
当我走进宁夏珠宝城后那个应当属于上世纪80年代的办公楼时,才感到了稍许凉意。看到臧青,更仿佛炎热的夏天吹来一股凉风,让人为之清爽:身材纤瘦,短短的头发,一袭白色的衣裤,只在腕上画龙点睛地带着一只玉镯。不由让人赞叹,到底是全国劳模,即使在金银之地工作,也是朴素、平易近人。
采访正逢奥运圣火在宁夏传递前夕,话题自然从奥运展开。说起奥运的辉煌,说起要看圣火的激情,臧青忽然很平静地插了一句:“其实我差点也成为火炬手。”细问缘由,她原本都已经被列入火炬手的名单,都已经向她询问穿多大码的衣服,却又因为种种原因,被通知不能去了。能成为一名火炬手,是多少人的梦想,是多么荣耀的事情。当我问她会不会很失望,她只是笑了笑说:“我已经有了很高的荣誉了,让别人也得些荣誉吧,荣誉应该让大家都得一得。”
在现在这个讲竞争的世界,藏青依然淡然处之,有些与世无争的味道。或许她毕生追求的,只是“认真”二字。
臧青的前半辈子历程,几乎就是中国发展的缩影。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号召青年支援边疆、支援西北,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臧青的父母成为千千万万热血青年中的一员。于是,舍弃了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来支援宁夏建设,臧青就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宁夏人。随后,他们和宁夏人一起度过了火热的1958,度过了清贫的三年“低标准”,度过了国民经济调整恢复时期。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又一轮“革命”激情燃起,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70年,17岁的臧青从宁大附中毕业,做好“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她,随时准备下乡,却“幸运”地被分配到银川棉纺厂筒捻车间当了一名挡车工。
说起这个幸运,只有那个年代的人才有体会:“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工人,是那个时代最“吃香”的职业。能够成为一名工人,是让人非常羡慕的一件事情。被人羡慕的程度,不亚于现在当白领、出国留学。中学毕业能够被分配去当一名挡车工,臧青高兴极了,下定决心,好好工作。
每天,她穿着雪白的工装,穿行在白色的“云朵”和线条中,穿行在轰鸣的机器中,双眼警惕地盯着梭子,双手灵巧地接头,一天相当于要走几十里路,但她不觉得累。那时候流行的口号是:“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万恶旧社会。”比起现在的年轻人,那个时候的年轻人确实是真诚地“狠斗私字一闪念”,不计报酬,不辞劳苦,刻苦工作,报效祖国。臧青也是如此。
当劳模的“捷径”:勤于思考
2年的学徒是不定产量、不测成绩的,尽管如此,臧青还是认认真真干好每一天,虚心向老师傅学习。1972年臧青学徒期满,开始定产量。一下子就显山露水了:到1979年5月,臧青生产的筒子纱比计划超产了65399.4公斤。她在生产一线,7年干了别人11年干的活;她干出的活结头合格率100%;她不但产量一直走在最前面,而且质量最可靠,所有的质量检查记录中产品质量全部合格,操作测定成绩全部优秀。
臧青之所以超产那么多,就是因为她勤于思考的习惯。做什么事情,她都喜欢思考,这或许是所有在自己事业中有所建树的成功人士的同一特点吧。她摸索、创新出一套具有自己特点的高效率的操作法。结合镙筒工段过去推广的来自西安、上海等地的经验,大胆改革不合理的动作,达到每排纱(30锭,21支纱)换管接头速度2分13秒的全国先进水平;她取纱、拔纱、插纱、找头、打结等动作,轻快准确,连续性强。同事们把她的操作特点概括为:稳、准、快、小、好。这套动作,被大家称为“臧青操作法”。
在创新操作法的同时,臧青想:如果每接一个头多用一两秒,那么一天打3000多个头就要耽误多少时间,影响多少产量啊?于是,她利用空闲时间练习打结,回到家里也不忘拿着纱线来回比划……这为她长期保持优质高产打下了稳定的基础。
从17岁到26岁,一个人一辈子最好的一段时光,臧青把它全部献给了工作。9年中,她从未迟到早退,从未请过假,所有的义务劳动、加班加点她没有一次缺勤。无论夜班白班,都未影响过她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在挡车工的岗位上,每排有30个锭子,需要挡车工把小纱换成大纱,不停地接线头,不但要求眼疾手快,还要求不能出现空锭,这就要求工人集中精力,不能打瞌睡,一旦出现空锭,肯定会影响生产质量和速度。她笑着说:“我的父亲总说我有三大任务:上班、睡觉、吃饭。父母给我的支持很大,否则我哪有那么大的精力干活,能在夜班8个小时不打瞌睡,一直保持清醒的状态呢?”
正是因为平日里勤于思考,再加上多年的积累,才使她有了厚积薄发的机会,成为了一名26岁的全国劳模。(www.chuimin.cn)
难忘当年:全国唯一的挡车工劳模
1978年,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重大的一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从这一年开始。似乎幸运之神也从这一年开始眷顾臧青:从1978年开始,对臧青来说,似乎是一个幸运年,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她先是被评为厂里的质量标兵,1979年被评为全国、自治区劳模,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三八红旗手,还担任了两届人大代表……臧青说,当时,在这个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挡车工岗位上,全国就她这么一个劳模。
尽管时隔30年,但当谈起当选劳模后的北京之旅,臧青依然记忆犹新。1979年9月26日,臧青与宁夏的其他两名劳模坐上了去往北京领奖的火车。在火车站,他们受到宁夏各界群众的热情欢送。“怎么能忘记当时的情景呢?我从一个只知道干活的普通女工到获得全国劳模,感觉很光荣,很自豪。既激动,又始终有一种感激之情洋溢在心中。”臧青说。
1979年9月28日,来自全国的劳模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劳模表彰大会。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华国锋等同志亲自为他们颁奖。30日,华主席请劳模们吃了国宴,观看了文艺表演。臧青清楚地记得,文艺表演中,赵丹、白杨等著名艺术家表演了节目。“十一”国庆节那天,劳模们被邀请到北京颐和园游园。路上,每个劳模胸前都佩戴着劳模奖章,行人纷纷驻足观看,北京的小朋友看到他们,天真地睁大羡慕的眼睛。臧青说:那时,心里感到特别自豪。
是呀,1979年的臧青,只有26岁。“全国劳模”这份巨大的荣誉落在她的头上时,她还是个“头脑单纯,只知道干活,不太会说话”的小姑娘。她说那时“一点儿也没有想到”。即使是今天,回忆起近30年前的事,她依然觉得这荣誉来得很突然,太幸福,心里充满感激。
从北京领奖回来之后,臧青成了宁夏的“名人”。报纸、广播开始介绍她的事迹,她也被各大企业、工矿、部队邀请去演讲。她说:“现在回忆起当年,确实有种轰轰烈烈的感觉。”但她还是她,她仍在原来的岗位干着原来的工作。如果说她有了一点改变,那就是她由过去朴素的好好工作到有了责任和压力,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她默默下决心:一定不辜负劳模这个称号。
“怕”字,让她不断进步
也许,凡是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劳模们,心中都有一“怕”,怕自己辜负这个荣誉,臧青也不例外。当了劳模后,她总怕别人说自己不够格,怕自己做得不够好,于是比以往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形象。领导要求的事情,她首先做到;别人不看的车她去看,主动要求看厕所对面的机器;她拿出奖金,为单位幼儿园的孩子们买玩具……她觉得自己这样做都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好宣扬的。
1983年,怕自己落伍于时代的要求,怕自己不能继续胜任工作的需要,臧青走出了让她受益终身的一步:走进了西北纺织工学院的校园,成为企业管理专业的一名大学生。尽管当时的臧青已经30岁了,记忆力、学习能力大不如二十出头的学生,但她依然咬牙坚持,最终顺利毕业,掌握了所有该掌握的知识。1985年,臧青毕业后,正逢银川涤纶厂筹建,由于她出色的表现,党组织选任她担任了厂里的党委副书记,后来担任纪检委书记、工会主席等。近10年的党务工作她做得兢兢业业。
历史的列车驶入市场经济时代。在旱涝保收的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各种企业,缺乏竞争的实践,历史包袱沉重,面临残酷的市场拼杀,许多企业被无情地淘汰。2004年,全国轻纺行业遭遇“寒流”,企业普遍不景气,银川涤纶厂也面临破产。
这时候,组织上把臧青调整到宁夏珠宝城工作。年过五十的她进入了一个以前完全陌生的领域。现在,她是珠宝城的党支部书记,她如同当年做女工时一样,处处做表率。尽管她分管的工作不需要多少珠宝专业知识,但她怕不了解基本的知识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于是一头扎进珠宝专业知识中钻研。两三年的时间,她已经基本熟悉了珠宝专业的业务。平时,臧青要求员工做到的,她就会首先以身作则。她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一点点影响着珠宝城的广大职工。
其实臧青的“怕”,归根结底是一种对党和国家的负责,一种对荣誉的负责。臧青说:“我们只是在本职岗位上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党和人民却给予了我们如此高的荣誉、关怀和爱护,既是对我们的尊重,更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多年来,她是这么说的,也是从心底这么认为的,更是在工作中这么践行的。
尾声:轻松的退休生活
任何故事都要有结尾,就像任何人都会从工作的舞台上退休一样,即使是全国劳模。2008年,55岁的臧青就要退休了。从17岁参加工作到今年,整整38年!在过去的那些岁月中,由于臧青对工作投入极大,尽管在青年时得到了许多荣誉,但却忽略了自己的“终身大事”。至今她仍是单身,但她说:这不遗憾,我觉得很值!我在荣誉中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得多!虽然过去从事体力劳动,很辛苦,内心经受了很多不平静,但正是这些经历和波澜,这巨大的荣誉让我快速成长起来,让我有了和大多数女性不一样的人生。
如今要退休了,臧青也开始计划起了自己的退休生活:到处旅游旅游,放松放松,紧绷了一辈子,该缓一缓了。
结束了对臧青的采访,我一直为这个阿姨般的劳模感动着。现在的年轻人常常抱怨自己的出身不好、机遇没到。其实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际遇和出身,每人都有自身的才智与无可预言的潜能。但有些人总是辜负上苍的希望与恩赐,错过成才的机会,而另一些人却能够撇开鄙视、战胜卑贱,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去弥补客观的缺陷与不足,成就一番事业。这,并不是命运的注定,完完全全在于个人的努力与奋斗。
比如臧青,上苍给予她的并不比别人多多少,甚至还比别人少,但她照样成为了人人学习的全国劳模,并且在成为全国劳模的时候是那么的年轻。世上的人总把聪明与笨拙、伟大与渺小、卑劣与高贵区分得很鲜明,却忘记了它们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演变,因为,只要付出了汗水、心血,就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有关平凡与卓越的文章
夕阳,红在爱的天空——记全国劳模、平罗县老年服务中心职工丁丽萍高莉杨云霞在石嘴山市平罗县高庄乡,孤寡老人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里,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虽然清苦,却其乐融融。本来,上小学、中学、大学,出去工作,这是大多农村青年给自己设计的人生道路,但是一次意外改变了丁丽萍的人生设计。老人中第一个主动向丁丽萍“示好”的,是双目失明的马英杰。......
2024-08-08
把爱送到每个角落——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宁夏民政厅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调研员张玉华晋娃2008年1月30日晚上,“感动宁夏·2007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宁夏人民会堂举行。在张玉华帮助下,彭志明得到了救治,身体恢复后去假肢厂上了班。回到宁夏后,正赶上宁夏各县市盲聋哑协会换届,她的学习马上就付诸实践,张玉华在会上担任翻译。社教结束后,玉华被评为优秀队员。全县发展10名新党员,女的就张玉华一个,属火线入党。......
2024-08-08
汗水浇注路的芬芳——记全国劳模、宁夏路桥公司沥青拌和站站长殷国阳杨学禄李凝祥如果把大地比作人类的母体,路与桥便是人生的基石和出发点。宁夏路桥公路工程公司沥青拌和站站长殷国阳就是其中一颗璨亮之星。筑路中数沥青拌和最为艰苦,数拌和站站长最辛苦。由于拌和站的提前建成,他又始终坚守工地,对沥青、拌和料严格把关,使拌和站承担的任务按期漂亮圆满地完成。......
2024-08-08
坚守心灵的高地——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宁夏人民医院医生陈家华三月牛大千世界,熙熙攘攘。他就是宁夏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心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陈家华。毋庸置疑,宁夏医学进步的交响诗中,有陈家华亮丽的篇章。4岁的高晶晶和3岁的高梦瑶,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法鲁氏四联症,严重威胁生命。2001年7月12日,陈家华亲自为2名孤儿实施了手术。爱心引来上海女士,30万现金捐助宁夏患儿。......
2024-08-08
小麦情缘大道人生——记全国劳模、小麦育种专家裘志新王亮裘志新三句话不离麦子,连他家里的阳台也种着麦子。“宁春4号”的培育者正是裘志新。原因还是因有资本家的父亲而政治审查不合格。不料,这遭到全家及亲属们的一致反对。并宣布改名为裘志新——立大志争当社会主义祖国的新一代农民。但是,身高仅1.6米、瘦弱的裘志新,却每年外出两次。因为父母亲及全家坚决反对他在宁夏安家,以便等待机会调回杭州。......
2024-08-08
传统种植结构的颠覆者——记全国劳模、中宁县大战场乡农民摆文贵黄永锐“人家老摆种草就是种得好,都‘种’到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去了!”2000年的5月,对于年过半百、老实巴交的回族农民摆文贵而言,是一个意外。于是,这位敢想敢为的老农民把自家房前屋后的6亩粮田改种成了苜蓿,开始发起了对传统种植结构的颠覆之战。在摆文贵的人生里程中,它的价值得到再次验证。清醒的创业头脑,为摆文贵奠定了事业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2024-08-08
峥嵘岁月续写红色传奇——记全国劳模、西吉县单家集村党支部书记许文杰王亮地处六盘山西麓、甘宁两省交界地带的宁夏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村,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回族村。这段红色传奇让单家集人无比自豪,也成为他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巨大的精神力量。许文杰召集村委会一班人,谈了他的想法,大家心领神会,一致赞同。单家集每集仅牛的交易量达500多头,活畜在装卸和驱赶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惊吓跑散丢失。......
2024-08-08
“汽车大夫”的平常人生——记全国劳模、银川昌昊公司维修工段成信王建军晴朗的天空,人们仰望太阳,感叹它耀眼的光芒,滋润着人世间万物的生长;浩瀚的星空,人们倾心月亮,赞颂它是暗夜的灯塔,夜行人前进的希望……他就是银川昌昊汽车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维修工段成信。做新时代的“汽车大夫”坚持自学,勤于钻研,以一流的技术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创造出一流的成绩,是段成信的不懈追求。......
2024-08-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