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平凡与卓越-记全国劳模臧青

平凡与卓越-记全国劳模臧青

【摘要】:用足迹印证追求——记全国劳模、原银川棉纺厂工人臧青周一青26岁,这个年龄的女孩子都在做什么?但臧青26岁的时候,却已经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殊荣——全国五一劳动模范。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号召青年支援边疆、支援西北,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臧青的父母成为千千万万热血青年中的一员。1972年臧青学徒期满,开始定产量。尽管时隔30年,但当谈起当选劳模后的北京之旅,臧青依然记忆犹新。

用足迹印证追求——记全国劳模、原银川棉纺厂工人臧青

周一青

26岁,这个年龄的女孩子都在做什么?或许还在攻读硕士、博士,以期有个美好的未来;或许刚刚走出校园,在新的职位上适应新的环境;或许已经工作了两三年,开始经历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26岁的年龄,大多数人应该是事业刚刚起步,生活刚刚起色的年龄。但臧青26岁的时候,却已经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殊荣——全国五一劳动模范

劳模本色:不争的是荣誉

采访臧青,我约在了奥运圣火进入宁夏传递的前一天。无论是夏天的天气,还是奥运圣火传递的氛围,都将银川炙烤得密不透风。尽管采访之前我大致了解了臧青的事迹,但看到宁夏珠宝城里的珠光宝气,还是在脑海中先给她画了个肖像:在珠宝城工作,环境所致,就算不穿金戴银,也应该是富贵逼人。

当我走进宁夏珠宝城后那个应当属于上世纪80年代的办公楼时,才感到了稍许凉意。看到臧青,更仿佛炎热的夏天吹来一股凉风,让人为之清爽:身材纤瘦,短短的头发,一袭白色的衣裤,只在腕上画龙点睛地带着一只玉镯。不由让人赞叹,到底是全国劳模,即使在金银之地工作,也是朴素、平易近人。

采访正逢奥运圣火在宁夏传递前夕,话题自然从奥运展开。说起奥运的辉煌,说起要看圣火的激情,臧青忽然很平静地插了一句:“其实我差点也成为火炬手。”细问缘由,她原本都已经被列入火炬手的名单,都已经向她询问穿多大码的衣服,却又因为种种原因,被通知不能去了。能成为一名火炬手,是多少人的梦想,是多么荣耀的事情。当我问她会不会很失望,她只是笑了笑说:“我已经有了很高的荣誉了,让别人也得些荣誉吧,荣誉应该让大家都得一得。”

在现在这个讲竞争的世界,藏青依然淡然处之,有些与世无争的味道。或许她毕生追求的,只是“认真”二字。

臧青的前半辈子历程,几乎就是中国发展的缩影。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号召青年支援边疆、支援西北,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臧青的父母成为千千万万热血青年中的一员。于是,舍弃了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来支援宁夏建设,臧青就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宁夏人。随后,他们和宁夏人一起度过了火热的1958,度过了清贫的三年“低标准”,度过了国民经济调整恢复时期。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又一轮“革命”激情燃起,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70年,17岁的臧青从宁大附中毕业,做好“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她,随时准备下乡,却“幸运”地被分配到银川棉纺厂筒捻车间当了一名挡车工。

说起这个幸运,只有那个年代的人才有体会:“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工人,是那个时代最“吃香”的职业。能够成为一名工人,是让人非常羡慕的一件事情。被人羡慕的程度,不亚于现在当白领、出国留学。中学毕业能够被分配去当一名挡车工,臧青高兴极了,下定决心,好好工作。

每天,她穿着雪白的工装,穿行在白色的“云朵”和线条中,穿行在轰鸣的机器中,双眼警惕地盯着梭子,双手灵巧地接头,一天相当于要走几十里路,但她不觉得累。那时候流行的口号是:“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万恶旧社会。”比起现在的年轻人,那个时候的年轻人确实是真诚地“狠斗私字一闪念”,不计报酬,不辞劳苦,刻苦工作,报效祖国。臧青也是如此。

当劳模的“捷径”:勤于思考

2年的学徒是不定产量、不测成绩的,尽管如此,臧青还是认认真真干好每一天,虚心向老师傅学习。1972年臧青学徒期满,开始定产量。一下子就显山露水了:到1979年5月,臧青生产的筒子纱比计划超产了65399.4公斤。她在生产一线,7年干了别人11年干的活;她干出的活结头合格率100%;她不但产量一直走在最前面,而且质量最可靠,所有的质量检查记录中产品质量全部合格,操作测定成绩全部优秀。

臧青之所以超产那么多,就是因为她勤于思考的习惯。做什么事情,她都喜欢思考,这或许是所有在自己事业中有所建树的成功人士的同一特点吧。她摸索、创新出一套具有自己特点的高效率的操作法。结合镙筒工段过去推广的来自西安、上海等地的经验,大胆改革不合理的动作,达到每排纱(30锭,21支纱)换管接头速度2分13秒的全国先进水平;她取纱、拔纱、插纱、找头、打结等动作,轻快准确,连续性强。同事们把她的操作特点概括为:稳、准、快、小、好。这套动作,被大家称为“臧青操作法”。

在创新操作法的同时,臧青想:如果每接一个头多用一两秒,那么一天打3000多个头就要耽误多少时间,影响多少产量啊?于是,她利用空闲时间练习打结,回到家里也不忘拿着纱线来回比划……这为她长期保持优质高产打下了稳定的基础。

从17岁到26岁,一个人一辈子最好的一段时光,臧青把它全部献给了工作。9年中,她从未迟到早退,从未请过假,所有的义务劳动、加班加点她没有一次缺勤。无论夜班白班,都未影响过她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质量。在挡车工的岗位上,每排有30个锭子,需要挡车工把小纱换成大纱,不停地接线头,不但要求眼疾手快,还要求不能出现空锭,这就要求工人集中精力,不能打瞌睡,一旦出现空锭,肯定会影响生产质量和速度。她笑着说:“我的父亲总说我有三大任务:上班、睡觉、吃饭。父母给我的支持很大,否则我哪有那么大的精力干活,能在夜班8个小时不打瞌睡,一直保持清醒的状态呢?”

正是因为平日里勤于思考,再加上多年的积累,才使她有了厚积薄发的机会,成为了一名26岁的全国劳模。(www.chuimin.cn)

难忘当年:全国唯一的挡车工劳模

1978年,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重大的一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从这一年开始。似乎幸运之神也从这一年开始眷顾臧青:从1978年开始,对臧青来说,似乎是一个幸运年,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她先是被评为厂里的质量标兵,1979年被评为全国、自治区劳模,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三八红旗手,还担任了两届人大代表……臧青说,当时,在这个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挡车工岗位上,全国就她这么一个劳模。

尽管时隔30年,但当谈起当选劳模后的北京之旅,臧青依然记忆犹新。1979年9月26日,臧青与宁夏的其他两名劳模坐上了去往北京领奖的火车。在火车站,他们受到宁夏各界群众的热情欢送。“怎么能忘记当时的情景呢?我从一个只知道干活的普通女工到获得全国劳模,感觉很光荣,很自豪。既激动,又始终有一种感激之情洋溢在心中。”臧青说。

1979年9月28日,来自全国的劳模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劳模表彰大会。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华国锋等同志亲自为他们颁奖。30日,华主席请劳模们吃了国宴,观看了文艺表演。臧青清楚地记得,文艺表演中,赵丹、白杨等著名艺术家表演了节目。“十一”国庆节那天,劳模们被邀请到北京颐和园游园。路上,每个劳模胸前都佩戴着劳模奖章,行人纷纷驻足观看,北京的小朋友看到他们,天真地睁大羡慕的眼睛。臧青说:那时,心里感到特别自豪。

是呀,1979年的臧青,只有26岁。“全国劳模”这份巨大的荣誉落在她的头上时,她还是个“头脑单纯,只知道干活,不太会说话”的小姑娘。她说那时“一点儿也没有想到”。即使是今天,回忆起近30年前的事,她依然觉得这荣誉来得很突然,太幸福,心里充满感激。

从北京领奖回来之后,臧青成了宁夏的“名人”。报纸、广播开始介绍她的事迹,她也被各大企业、工矿、部队邀请去演讲。她说:“现在回忆起当年,确实有种轰轰烈烈的感觉。”但她还是她,她仍在原来的岗位干着原来的工作。如果说她有了一点改变,那就是她由过去朴素的好好工作到有了责任和压力,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她默默下决心:一定不辜负劳模这个称号。

“怕”字,让她不断进步

也许,凡是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劳模们,心中都有一“怕”,怕自己辜负这个荣誉,臧青也不例外。当了劳模后,她总怕别人说自己不够格,怕自己做得不够好,于是比以往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形象。领导要求的事情,她首先做到;别人不看的车她去看,主动要求看厕所对面的机器;她拿出奖金,为单位幼儿园的孩子们买玩具……她觉得自己这样做都是应该的,没有什么好宣扬的。

1983年,怕自己落伍于时代的要求,怕自己不能继续胜任工作的需要,臧青走出了让她受益终身的一步:走进了西北纺织工学院的校园,成为企业管理专业的一名大学生。尽管当时的臧青已经30岁了,记忆力、学习能力大不如二十出头的学生,但她依然咬牙坚持,最终顺利毕业,掌握了所有该掌握的知识。1985年,臧青毕业后,正逢银川涤纶厂筹建,由于她出色的表现,党组织选任她担任了厂里的党委副书记,后来担任纪检委书记、工会主席等。近10年的党务工作她做得兢兢业业。

历史的列车驶入市场经济时代。在旱涝保收的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各种企业,缺乏竞争的实践,历史包袱沉重,面临残酷的市场拼杀,许多企业被无情地淘汰。2004年,全国轻纺行业遭遇“寒流”,企业普遍不景气,银川涤纶厂也面临破产。

这时候,组织上把臧青调整到宁夏珠宝城工作。年过五十的她进入了一个以前完全陌生的领域。现在,她是珠宝城的党支部书记,她如同当年做女工时一样,处处做表率。尽管她分管的工作不需要多少珠宝专业知识,但她怕不了解基本的知识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于是一头扎进珠宝专业知识中钻研。两三年的时间,她已经基本熟悉了珠宝专业的业务。平时,臧青要求员工做到的,她就会首先以身作则。她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一点点影响着珠宝城的广大职工。

其实臧青的“怕”,归根结底是一种对党和国家的负责,一种对荣誉的负责。臧青说:“我们只是在本职岗位上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党和人民却给予了我们如此高的荣誉、关怀和爱护,既是对我们的尊重,更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多年来,她是这么说的,也是从心底这么认为的,更是在工作中这么践行的。

尾声:轻松的退休生活

任何故事都要有结尾,就像任何人都会从工作的舞台上退休一样,即使是全国劳模。2008年,55岁的臧青就要退休了。从17岁参加工作到今年,整整38年!在过去的那些岁月中,由于臧青对工作投入极大,尽管在青年时得到了许多荣誉,但却忽略了自己的“终身大事”。至今她仍是单身,但她说:这不遗憾,我觉得很值!我在荣誉中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得多!虽然过去从事体力劳动,很辛苦,内心经受了很多不平静,但正是这些经历和波澜,这巨大的荣誉让我快速成长起来,让我有了和大多数女性不一样的人生。

如今要退休了,臧青也开始计划起了自己的退休生活:到处旅游旅游,放松放松,紧绷了一辈子,该缓一缓了。

结束了对臧青的采访,我一直为这个阿姨般的劳模感动着。现在的年轻人常常抱怨自己的出身不好、机遇没到。其实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际遇和出身,每人都有自身的才智与无可预言的潜能。但有些人总是辜负上苍的希望与恩赐,错过成才的机会,而另一些人却能够撇开鄙视、战胜卑贱,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去弥补客观的缺陷与不足,成就一番事业。这,并不是命运的注定,完完全全在于个人的努力与奋斗。

比如臧青,上苍给予她的并不比别人多多少,甚至还比别人少,但她照样成为了人人学习的全国劳模,并且在成为全国劳模的时候是那么的年轻。世上的人总把聪明与笨拙、伟大与渺小、卑劣与高贵区分得很鲜明,却忘记了它们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演变,因为,只要付出了汗水、心血,就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