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足迹印证追求——记全国劳模、原银川棉纺厂工人臧青周一青26岁,这个年龄的女孩子都在做什么?但臧青26岁的时候,却已经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殊荣——全国五一劳动模范。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号召青年支援边疆、支援西北,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臧青的父母成为千千万万热血青年中的一员。1972年臧青学徒期满,开始定产量。尽管时隔30年,但当谈起当选劳模后的北京之旅,臧青依然记忆犹新。......
2024-08-08
小麦情缘 大道人生——记全国劳模、小麦育种专家裘志新
王 亮
裘志新三句话不离麦子,连他家里的阳台也种着麦子。这小小的麦子让他尝尽了生活的苦甜,悟出了人生的大道。
“你们看,这就是我们培育的新品种。”裘志新指着那些粒粒晶莹剔透的小麦籽,兴奋骄傲地说。这是他和同事们试验出来的又一个新成果——“宁春39号”,虽然早在2005年,一系列的数据审定已经证明了这个新品种的生产性能超出了“宁春4号”,但直到2008年,裘志新仍以“系统选择,优中选优”的方法继续对“宁春39号”进行改良。
“宁春4号”——这个在西北、华北地区广为种植的优良春小麦品种,以其突出的丰产性、广泛的适应性创下了种植20年不衰的奇迹。累计推广面积达1.1亿亩,新增产值55亿元。
“宁春4号”的培育者正是裘志新。
然而,这个著名的宁夏专家却来自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
陈仓暗度赴塞上
裘志新原名叫裘迪森,1947年8月生于杭州一个小资本家的家庭,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老三。
1962年7月,裘迪森以第一名的高分考入杭州六中高中一年级。班主任得知他在初中时曾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便让他担任学习委员,并让他填写一份入团申请书。然而,申请书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后来,他才听说,因为父亲是资本家,政治审查不合格。
1965年7月,裘迪森高中毕业后参加了全国理工科大学的统一高考,总分在杭州六中名列前茅。但是,他却落榜了。原因还是因有资本家的父亲而政治审查不合格。
正当裘迪森因落榜而陷入苦闷之时,传来了杭州市政府组织应届高初中毕业生自愿报名支援西北建设到宁夏插队落户当农民的消息,他不假思索地报了名。
不料,这遭到全家及亲属们的一致反对。一想到西北凛冽的寒风和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父母不寒而栗。于是,他们为儿子在城里找了个临时工作,并把户口本和粮油本藏了起来。父亲还吓唬他说,如果他执意要去宁夏当农民受苦,就和他断绝父子关系,永远不要进裘家的大门。
裘迪森表面上没说什么,却暗地里设法偷出了户口本和粮油本,迅速办理了户口、粮油关系及准迁宁夏的证明信。9月7日上午10时,杭州市火车站,锣鼓喧天,红旗招展。有关领导和下乡学生的家长、亲属们,前来欢送634名到宁夏插队落户当农民的杭州知青。当火车在欢快的乐曲中缓缓启动之时,迪森向窗外望去,发现母亲在父亲手举的破旧伞下,泪流满面地向他挥着手。
年轻的裘迪森当时怎么也想不到,这竟是与父母见的最后一面。光阴荏苒,32年后的1997年1月,当裘志新回故乡首次为1995年病逝的母亲扫墓时,姐姐裘曼华遵父母亲之遗嘱,将他在30年里省吃俭用汇给父母亲的3800元微薄的尽孝钱又还给他,他心如刀绞……
平凡劳作苦有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国,19岁的裘迪森也和亿万狂热的青年们一样满怀豪情壮志,积极投入这一“革命”。并宣布改名为裘志新——立大志争当社会主义祖国的新一代农民。
然而,当时“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血统论盛行,造反派宣布他为“资本家的狗崽子”,将他列入“另册”。
但是,裘志新偏偏不信这个邪。他要证明自己的心是红的,是革命的新青年。他硬是用七年的血和汗,闯过了杭州知青扎根宁夏农村当农民的三个难关,年年荣登“五好社员”榜首。
第一个难关是苦累关。当年的胜利十一队,每年春秋两季都派有外出修渠护堤的民工任务,一般男壮劳力每年轮流外出一次,因为这是农活中的苦累之最。但是,身高仅1.6米、瘦弱的裘志新,却每年外出两次。
那是在1966年的春寒时节,唐徕渠水利工地上,裘志新每天背着一百多斤重的水泥板,吃力地在十几米宽的渠底及其两边的陡坡上爬上爬下。手磨破了,衣服磨烂了,臂膀划出了血丝,每每背完了水泥板,他又在渠底挥锹上土。一次,因用力过猛他的右肩关节脱臼,工地上找不到医生,他便忍痛躺在冰凉的土坎上,运用自己从书本学到的急救知识,指挥另一民工给他推拿关节复位。队长让他回工棚休息,他却把破毛巾撕成条,系在脖子上作绷带套住右胳膊后,再用左手帮人推平板车。当时,某些“造反派”讽刺他是“政治上麻木不仁的工分迷”,而工地上的社员民工和工地指挥部却年年评选他为劳动模范和标兵。
掌握农业劳动技能,是裘志新立志扎根宁夏农村必闯的第二个难关。他在杭州城里,没有见过高粱、小麦,不知道种庄稼的农时,不会套车使牲口,更不会使用镰刀和锄头,不会点种和撒肥,不会收割和扬场……总之,凡农活他都不懂,都不会,一切都需要从头学起。
他的启蒙老师,有老农和妇女,也有放猪的顽童。他毕恭毕敬地学,一点一滴地学,至1972年,他不仅成为掌握传统田间手工劳动技能的壮劳力,而且还掌握了某些现代农业生产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从而被胜利公社接纳为每月工资35元的脱产农民技术员。
最令他难办的是恋爱结婚关。因为父母亲及全家坚决反对他在宁夏安家,以便等待机会调回杭州。1968年秋,当他写信向家中报告他和胜利七队团支部书记、小他两岁的李凤香准备结婚的喜讯时,家中却复信警告他说,你如果一意孤行硬要在宁夏结婚安家的话,就不要指望我们会对你有一丝资助。
但是,裘志新决心已定,1969年元旦,他与仅上过小学二年级因家贫而辍学的农家女李凤香结为百年之好。
新房是胜利七队杭州知青们为他俩腾出来的一间土坯小房。裘志新置办的婚礼物品是:一张5元的芦苇炕席,一条8元的灰棉线毯子,一对75元钱的红漆木箱,自己用树根制作的一对小板箱,自己用土坷垃砌成的“写字台”,“写字台”上放了一块3元钱的平板玻璃。李凤香父母手工制作了一块羊毛毡作为陪嫁物,并寄来了两床被面。
婚后的生活是那时典型的宁夏农民的日子。三个女儿接连来到人世,要吃、要喝,哭闹要人照看,这对于年轻的夫妻俩实在是太难了!夫妻俩要起早贪黑地劳动挣工分,会爬的和刚会蹒跚走路的孩子,只好由李凤香背着或抱到地里,有时则拴锁在家里,任其哭哑了嗓子。做件新衣,三个女儿接着穿,甚至还收拾别人家孩子不穿的旧衣服,缝缝补补再给孩子们穿。
1968年,他任大队仓库保管员兼米面油加工厂会计时,将原来每周只有一天凭票换胡麻油的旧规定改为随时可以换的新规定。他还经常替加工员为社员随时碾米、磨面,为老弱病残的男女社员们搬运粮食,代为加工米面。他成为全大队父老乡亲中有口皆碑的好知青,每年都把他评选为“五好社员”。(www.chuimin.cn)
牛刀初试良繁场
1966年,裘志新与队上的青年们种了10亩“公交12号”水稻良种,获得了平均单产475公斤的好收成,比传统撒“白皮土稻”产量提高了近两倍。这下子激起了他对农业新技术的强烈兴趣,扎实的高中文化底子派上了用场。此后,他带头学习推广了水稻薄膜育秧、小苗带土移栽、化学药剂除草等技术,被大队聘为农民技术员。
当时永宁县良种繁殖场场长伍光义十分欣赏裘志新求知若渴的学习精神,于是几经努力把他“挖”到了场里。1973年3月,裘志新告别了七年半的农民生活,成为良繁场的农业工人,从此拉开了他终生热恋的小麦育种事业的序幕。
良繁场的主要任务是生产原良种和推广种的提纯复壮,但裘志新不满足于这些,来后没多久就在半亩自留地里搞起了小麦杂交育种。缺少基础材料,裘志新就通过书函求援、访友联谊、相互交流等各种形式进行搜集。每当从专业书刊上看到有介绍珍贵品种资源或新育成特色品种时,裘志新就去信求索,他那孜孜以求的精神打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心。中国农科院和一些省级小麦育种机构都曾给他免费邮寄过宝贵的种子和资料。为育成“宁春4号”,他先后收集过国内外小麦品种资料5000多份,并用它完成杂交组合2万多个,为“宁春4号”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南繁北育孕新苗
小麦育种是件细致、复杂又累人的活儿,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众多的调查项目必须如期完成。盛夏的麦田里又闷又热,蚊虫成群结队。裘志新却浑然不觉,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回来后才发现满脸满手疙瘩,瘙痒难忍。
为了加快育种进度,宁夏小麦收割后,天气凉了,需要将种子运到云南和海南去繁育。从宁夏到云南,又从云南到海南,一年种三茬小麦育种的29年里,有24个新年他都是在异地他乡的“南繁”中度过的,每次一走就是半年左右。为了节省经费,他常常坐硬座、睡地板。
“裘工的成绩是苦出来的。”他的同事们都这样说。“南繁”对裘志新来说就像打仗一样。1974年在海南冬播后,因土地缺墒,麦种不发芽,裘志新与助手从百米外的水井挑水浇田。由于气温太高,蒸发极快,他种的1.5亩试验田浇了中间前面干,浇了后面中间干,他每天不停地担水浇田,肩膀压得又红又肿,疼痛难忍,就改用手提,回到住地连做饭的力气都没有了。
小麦出了穗,裘志新和助手还必须从清晨到日落守在田里充当“稻草人”,防止麻雀“空袭”宝贵的种子。天黑后又要守在地头打老鼠。要知道,那里的鼠实在太厉害,稍不注意,一夜之间会将成片的麦穗如刀割一样咬断拖走,使用鼠药根本管不了什么用,为此裘志新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1992年“南繁”时,裘志新因过度劳累,痔疮严重发作,不得不到驻地医院做了第五次手术。手术一结束,麻药药性还未完全过去,他就挣扎着出了医院。第二天伤口血水未干,他就忍痛来到试验田里。
无论是“北育”还是“南繁”,裘志新一有时间就忙碌在麦田里,不停地调查、观察、记录。对每一份材料,裘志新都能说上它的来龙去脉及优缺点。甘肃农科院的一位同行深有感触地说:“裘老师田里的麦子不知被他摸了多少遍,他选育的每一株小麦都是一件艺术品。”
磨剑十年“宁春”报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山路上不畏劳苦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裘志新终于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浇开了丛丛芬芳的麦花。1977年,他与同事们育成了早熟高产的春小麦品种“永良1号”“永良2号”,增产效果明显,受到了农民的欢迎,荣获宁夏第一次科学大会“育成春小麦新品种奖”。
1981年,裘志新再攀高峰,育成丰产性突出、适应性广泛的半矮秆良种“宁春4号”。该品种在区域试验中平均比宁夏对照品种“斗地1号”增产16.7%,比国外著名高产品种“墨卡”增产12.7%,大田示范比原推广良种“斗地1号”亩增产50~100公斤,丰产栽培条件下亩产超千斤,最高产量666.5公斤。
1982年,宁夏推广“宁春4号”春小麦30余万亩,获得大丰收。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连湖农场5队110亩平均单产达550公斤,让几辈子种田的农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1983年,“宁春4号”以雷霆之势迅速实现了全区小麦的第四次更新,在山区水浇地上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内蒙古、新疆、甘肃、陕西、广西等地先后引入,广为种植,产量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7.4%~36.79%。
“宁春4号”有力地推动了宁夏农业的“绿色革命”,为种植区耕作改制迎来了新时代。“宁春4号”可套种玉米、葵花、黄豆、甜菜、苏子及各种蔬菜,缓解了粮油、粮糖、粮菜争地的矛盾,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随着“宁春4号”的推广,1990年,宁夏麦套玉米面积迅速达到100万亩,在小麦产量比单种不减的情况下,每亩产玉米500公斤,亩净增收入四五百元。
大道人生路无疆
在育种界,许多专家穷其一生都培育不出一个值得推广的新品种,而裘志新仅用七八年时间就培育出了“宁春4号”,并一再实现突破。裘志新创造的奇迹让人不敢相信。有人说裘志新是个幸运儿,但裘志新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裘志新把心爱的育种事业看得比家人还重。二女儿因无人照看,从炕上掉下来摔断了右臂;大女儿做手术时,因病检不细险些造成终身残疾;父母病故时,裘志新因公务繁忙、路途遥远而未能赶回送终尽孝;最让裘志新愧疚的是,自己长年无暇顾家,让妻子里里外外不知受了多少苦……
由于长期在田间劳作,裘志新颈椎严重骨质增生,在工作时经常手臂麻木,有时头疼得连眼睛都难以睁开。1992年,在一次体检中,医院怀疑他已患肝癌,让他立即住院仔细检查。他没有因此惊慌失措,而是抓紧难得的空隙,读书继续攻克未解的难题。当确诊只是良性肝血管瘤时,他不等切口痊愈,就又回到了试验田里。
“宁春4号”是一座丰碑,挡在了许多小麦育种专家面前,似乎难以超越。而裘志新永远不会停留在已有的成绩上,20年来,先后培育出了“宁春5号”“宁春13号”“永良15号”“宁春26号”等9个新品种,它们全部都是裘志新的心血,在抗旱性、抗锈条病、高产等方面各领风骚,在小麦育种界引起了一次次震动。
裘志新还利用小麦雌雄蕊成熟的“时间差”,首创了“小麦剪颖直接授粉法”,省去“去雄”这一工序,将杂交工效提高了5~10倍。这种一年三代的育种模式,被国际小麦玉米研究中心育种专家马丁·金格尔博士誉为“穿梭育种的典范”。
国家和人民不会亏待默默奉献的裘志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人事部一等功,全国优秀科技专家,首届宁夏科技最高奖——科技功勋奖,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接踵而至,颁给了天天蹲守在麦田边的裘志新。2007年10月,他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取得了这么多荣誉,但裘志新从来不佩带任何一枚奖章,他说他最怕新闻记者采访或把镜头对准他,害怕参加宴会向他敬酒,开会他都尽量溜边进出。他把金钱、地位、名利都看得淡泊如水,唯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再用新品种取代“宁春4号”,以实现宁夏春小麦良种的第五次更新换代。
未来无可测知,但是裘志新深信:希望就在孜孜不倦的奋斗中。
就在这篇稿件写好几天后,笔者发现:2008年6月30日的《宁夏日报》刊出《我区选定小麦换代接班品种》的消息,报道说,选定的小麦第五次更新换代接班品种有4个,其中打头的就是裘志新研究成功的“宁春39号”。
有关平凡与卓越的文章
用足迹印证追求——记全国劳模、原银川棉纺厂工人臧青周一青26岁,这个年龄的女孩子都在做什么?但臧青26岁的时候,却已经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殊荣——全国五一劳动模范。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号召青年支援边疆、支援西北,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臧青的父母成为千千万万热血青年中的一员。1972年臧青学徒期满,开始定产量。尽管时隔30年,但当谈起当选劳模后的北京之旅,臧青依然记忆犹新。......
2024-08-08
夕阳,红在爱的天空——记全国劳模、平罗县老年服务中心职工丁丽萍高莉杨云霞在石嘴山市平罗县高庄乡,孤寡老人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里,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虽然清苦,却其乐融融。本来,上小学、中学、大学,出去工作,这是大多农村青年给自己设计的人生道路,但是一次意外改变了丁丽萍的人生设计。老人中第一个主动向丁丽萍“示好”的,是双目失明的马英杰。......
2024-08-08
生命之花为创造而开——记全国农业劳模、贺兰县渔民王新明王凯滨晋娃人活一世,有人以拥有金钱为荣耀,有人以拥有权力为荣耀,有人以拥有美貌为荣耀。他递过来的名片上,赫然印着“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还有抗美援朝、高级社、大跃进、人民公社,一个接一个的兴奋点撞击着他童年的大脑,王新明至今记忆犹新。开塘头一年,王新明投入4万元,只得了5000元的回报,成鱼单产仅100公斤。......
2024-08-08
汗水浇注路的芬芳——记全国劳模、宁夏路桥公司沥青拌和站站长殷国阳杨学禄李凝祥如果把大地比作人类的母体,路与桥便是人生的基石和出发点。宁夏路桥公路工程公司沥青拌和站站长殷国阳就是其中一颗璨亮之星。筑路中数沥青拌和最为艰苦,数拌和站站长最辛苦。由于拌和站的提前建成,他又始终坚守工地,对沥青、拌和料严格把关,使拌和站承担的任务按期漂亮圆满地完成。......
2024-08-08
传统种植结构的颠覆者——记全国劳模、中宁县大战场乡农民摆文贵黄永锐“人家老摆种草就是种得好,都‘种’到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去了!”2000年的5月,对于年过半百、老实巴交的回族农民摆文贵而言,是一个意外。于是,这位敢想敢为的老农民把自家房前屋后的6亩粮田改种成了苜蓿,开始发起了对传统种植结构的颠覆之战。在摆文贵的人生里程中,它的价值得到再次验证。清醒的创业头脑,为摆文贵奠定了事业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2024-08-08
峥嵘岁月续写红色传奇——记全国劳模、西吉县单家集村党支部书记许文杰王亮地处六盘山西麓、甘宁两省交界地带的宁夏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村,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回族村。这段红色传奇让单家集人无比自豪,也成为他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巨大的精神力量。许文杰召集村委会一班人,谈了他的想法,大家心领神会,一致赞同。单家集每集仅牛的交易量达500多头,活畜在装卸和驱赶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惊吓跑散丢失。......
2024-08-08
“汽车大夫”的平常人生——记全国劳模、银川昌昊公司维修工段成信王建军晴朗的天空,人们仰望太阳,感叹它耀眼的光芒,滋润着人世间万物的生长;浩瀚的星空,人们倾心月亮,赞颂它是暗夜的灯塔,夜行人前进的希望……他就是银川昌昊汽车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维修工段成信。做新时代的“汽车大夫”坚持自学,勤于钻研,以一流的技术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创造出一流的成绩,是段成信的不懈追求。......
2024-08-08
星星闪亮——记全国劳模、大武口电厂锅炉本体班班长翁亚伟常惠琴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美丽。——培根父亲的教诲1987年,翁亚伟从宁夏电力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大武口电厂锅炉本体班当学徒工。大武口电厂及锅炉车间的领导异常兴奋,5年后,提拔翁亚伟为本体班专业组组长。本体班把任务交给副班长翁亚伟负责。可是,大武口电厂炉内温度达540度。......
2024-08-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