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加强对阿经贸合作的几点建议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有勇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枢纽,位于“丝绸之路”古道,在开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宁夏对阿经贸合作,现提出以下六点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2024-08-07
中阿经贸文化交流与宁夏的作为
随着2010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召开的步步来临,宁夏将迎来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世纪盛事,一个以伟大祖国为坚强后盾,向世界展示开放、包容、和谐、发展、进步的新宁夏形象即将在国人和世界瞩目的这一舞台上闪亮登场。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经济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繁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为中国走向世界、了解世界、推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来到中国、认识中国、接纳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国际社会基础。
一、首届中阿经贸论坛是宁夏的划时代机遇
宁夏作为我国西部内陆省区,多年来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指引下,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睦,特别是10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实施,使得宁夏的社会、经济、文化与对外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如今,宁夏已经站在了第二个10年西部大开发的新起点上,在迎接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中,我们应当未雨绸缪,敢为人先,开拓创新,为开辟和建设宁夏社会经济新局面,举全区之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聪明才智,一心一意谋发展,专心致志搞开放,走出一条既符合国家改革开放总体规划、又适应全球化时代新要求的经济转型和开放创新之路。
宁夏立足当前的天时、地利、人和,抓住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找准了社会经济与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的抓手,认清了制约宁夏发展进程的瓶颈,选准了对外开放的战略新思路,即以优先向中东阿拉伯世界开放,并逐步形成向整个穆斯林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开放的“大开放”格局,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这一战略构想及其实践为宁夏的未来发展和对外开放事业勾画出了一幅宏伟而壮观的蓝图。
首届中阿经贸论坛是宁夏对外开放、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区的一个重大历史契机,也是宁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实现宁夏大开放、大发展的战略机遇。首届中阿经贸论坛将以“传承友谊、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为主题,致力于为中阿政府官员、商界精英和专家学者等提供一个共商经贸交流的高层对话平台,建设中阿经贸合作的国际性新机制。同时,她“对于推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的经贸合作,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1]。此次论坛既是宁夏的也是国家的,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因此其意义、规格和未来影响不言而喻。
随着中阿双方贸易额从2004年的364亿美元攀升至2009年的1074亿美元,相互直接投资累计从11亿美元增加到55亿美元,工程承包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从135亿美元提高到700亿美元,一个双方以本届论坛为新起点的高层次、宽领域、多方位的中阿经贸文化交流必将开启新的历史篇章。在中阿双方不断深化、扩大的经贸文化交流中,以中阿经贸论坛为抓手,宁夏既是主办者,也是开拓者;既是探索者,也是受益者。
二、宁夏应在中阿经贸论坛的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
中阿经贸论坛对宁夏而言,既是划时代的机遇,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近年来,宁夏的主管部门、理论界等各方面对中阿经贸论坛召开的时代背景、国内外形势、区内外优势及其发展基础,都进行了前期的理论探讨和论证,一些专家和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为中阿经贸论坛作了一些理论和思想上的准备。但是,从中阿经贸论坛的战略高度来看,我们的理论界、相关部门的知识积累、实际经验、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走向及其相关对外开放的经验准备不足,对阿拉伯世界和穆斯林世界的社会、经济文化与各方面发展动态缺乏全面、具体而深入的了解,对阿拉伯世界和穆斯林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国家贸易、市场规则、投资心理等方面缺乏较为具体而深入的了解。我们对全区各方面的优势与条件认识比较到位,但在中阿经贸的双方交流层面上,往往是自言自语,一厢情愿。这与双方在平等的高层次交流方面形成了信息的不对称,也对真正意义上的互惠、双赢的经贸文化长效交流推动作用有限。所以,宁夏要做好、做强中阿经贸论坛这一大文章,必需更加全面、深入而具体地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笔者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宁夏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广大干部,要在自治区党委关于深入开展西部大开发大学习的活动高潮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到对外开放,特别是宁夏的向西开放对实现宁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大跨越发展的紧迫性、重要性,要破除思想上安于现状、自足自满甚至犹豫不定的消极因素的束缚,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来全力推动和促进宁夏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2.宁夏有关主管部门和理论界。要认真而扎实地补上有关中阿经贸文化交流、国际政治经济方面的课程知识。中阿经贸论坛,是事关我国与阿拉伯世界、穆斯林世界的全球“半边天”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能源、市场、外交等方方面面的多边和双边关系,事关国家的能源安全、国际安全和国际经济贸易安全。因此,如果我们的理论界、决策部门没有相当的关于阿拉伯世界、穆斯林世界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方面的丰富知识和现实观察,将难以在双方的进一步深入交流中有的放矢,抓住双方经贸文化交流的主动权,并难以作出科学而有效的决策。因此,认真学习、赶快补课、实地调查研究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3.阿拉伯世界有22个国家,加入伊斯兰会议组织的穆斯林国家多达57个。因此我们应当对主要的穆斯林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有系统的了解和学习。如果不懂得阿拉伯商人的文化心理,就难以有更进一步的深层次交往与实质性合作。当前特别要注重对阿拉伯世界的贸易投资、法律系统、贸易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投资心理、贸易壁垒的针对性研究。否则,我区的企业家和商贸主体要与阿拉伯世界开展双方“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互动,会受到一系列的双方及其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制约。
4.在政府的主导和积极引导下,大力拓展宁夏与阿拉伯世界的民间经贸往来,培育民间经贸往来的新途径、新形式。如可以学习阿联酋迪拜中国闽南商会的模式,积极鼓励和帮助宁夏的民营企业家走向中东,为国内和宁夏的民营企业家与阿拉伯民间企业家、商人相互之间的敦睦相谊、交流协作、共谋发展搭建桥梁、提供平台。同时,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民间经济商贸往来,学习义乌经验,营造良好、便捷、高效而顺畅的民营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中东民间资本和企业来宁夏投资兴业。
5.认真借鉴和学习世界范围内伊斯兰银行的成功运营经验和方式,积极探索伊斯兰金融业在宁夏健康、安全、有效、有序运营的新途径。要以2009年12月24日宁夏银行试点开办伊斯兰银行业务为起点,组织和邀请宁夏乃至国内有关精通阿拉伯语、英语,精通伊斯兰文化、伊斯兰金融学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认真借鉴外国伊斯兰银行的成功之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认真开展对伊斯兰金融学的理论、实践及其对全球金融业的影响等领域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和分析评估。
伊斯兰金融体系的核心是禁止收取和支付利息,它所倡导的如风险分担、个人权利和责任、财产权以及合同的神圣性等,强调资金一定要涉及实际的经济生产活动,强调财富的公平分配,而投资的企业也要符合社会伦理原则等[2]。伊斯兰金融的兴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巴基斯坦,随后很快延伸到阿拉伯世界。70年代,出现了著名的阿联酋迪拜伊斯兰银行、沙特阿拉伯的伊斯兰开发银行、科威特的金融社等一批拥有可观资金的伊斯兰银行。现在,几乎所有伊斯兰国家都建立了某种形式的伊斯兰银行。2008年伊斯兰银行、共同基金以及保险计划的存款和投资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1500亿美元增加了4倍多。据英国《银行家》杂志报道,2008年全球注册的伊斯兰金融机构达614家,金融机构和服务范围从中东、东南亚扩大到欧美、北非,经营控制的资产超过6000亿美元。宁夏要因势利导,积极拓宽与阿拉伯世界和穆斯林国家的经贸往来、金融互惠与交流,从而为双方经贸交流奠定坚实有效的金融和融资基础。
6.中阿文化交流不可忽视。文明交流的最高层次是双方文化的交流。中阿文化的友好交流源远流长,海上、陆上的古丝绸之路将两大文明通过商贸文化的和平友好形式紧紧联系起来。文化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鲜活生动,更容易拉近双方彼此的文化理解和情感交流。从目前的宁夏实际出发,积极可行的文化交流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加大努力:
(1)以宁夏大学、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同心阿拉伯语学校、吴忠市职业技术学院为基本教学单位,成立阿拉伯语人才培训基地。多渠道、多层次培养阿拉伯语的中高级各类人才,既要培养大批的一般翻译和市场所需人才,也要注重培养高层次的教学型、研究型和专业翻译人才。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因材施教,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从而更好地为我区的对外开放和中阿经贸文化交流服务。
(2)要依托宁夏大学教学科研优势,成立阿拉伯语言文化研究院;依托宁夏社会科学院,进一步加强和建设原有的中东(中亚)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研究所。加强区内有关部门如商务厅、外事办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密切配合,协调合作。同时,认真向国家外交部、文化部、商务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兄弟单位学习取经,优势互补,加强横向联合,密切合作、协同攻关。采取优惠政策积极引进相关教学、科研高层次人才,增加专项经费投入,设立自治区级重大中阿商贸文化的专题研究项目,给予优先资金支持和倾斜。重点加强对阿拉伯世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地田野调查,为促进我国及宁夏对阿拉伯世界的进一步开放和友好往来,提供科学、客观而全面的决策咨询和学术理论支撑。同时,组织专业科研人员与专业翻译人员,将我国及宁夏的优秀文化成果与民族宗教政策的辉煌成就翻译成阿拉伯文、英文,向阿拉伯世界宣传发行,并进行富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学术文化交流。
(3)要促进宁夏新闻媒体、网络媒体与阿拉伯世界国家的媒体、网络的友好交流和多层次合作。媒体(包括互联网等)作为最重要的宣传和交流媒介,在当代的对外交流和宣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宁夏的主流媒体应该加强中阿经贸文化交流的多角度宣传,专题介绍阿拉伯世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包括阿拉伯世界的文学、艺术等民族特色文化;同时,电视台和互联网上要开辟阿拉伯语、英语频道和网页,向国内外全面展现我国及我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伟大成就,以阿拉伯人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文学艺术形式,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和宁夏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多层次、多方位地促进宁夏和阿拉伯世界的文化艺术交流。
(4)加强宁夏与阿拉伯世界在音乐、绘画、书法、服饰、手工艺制品等方面的友好交流和学习。阿拉伯世界的音乐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独树一帜。阿拉伯书法、绘画、服饰、建筑装饰、地毯编制等工艺,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历史声誉。积极引进和借鉴阿拉伯世界的优秀艺术成果,向区内外进行推介,培育成为一种中阿文化交流的文化展演产业,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宁夏作为我国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回汉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了丰富的民族传统艺术形式,历久而弥新。在中阿经贸文化交流中,将当地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山花儿”、回族口弦、刺绣、服饰、中阿合璧的书法、剪纸等丰富多彩的地方民族艺术宣传出去,走向阿拉伯世界,这些交流必将为中阿经贸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锦上添花。
7.提升城市品位,树立沿黄城市带对外开放的新形象(www.chuimin.cn)
首先,以银川市为中心,包括沿黄城市带的中心城市如吴忠市、中卫市、石嘴山市等,应该积极提升城市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化、标准化建设。如银川市的三星级以上宾馆应当在日常接待服务工作中,除汉语外,及时增加阿拉伯语、英语的双语服务员或者进行专门培训的服务人员,增加对国情、区情、市情简介宣传册的英文、阿拉伯文版本,以提升服务水平,使来自阿拉伯世界和其他国家的来宾和游客更易于走进宁夏,及时了解宁夏的基本情况,而我们出色、热情、高效的服务必将会赢得外宾和客商的信任与合作的诚意。
其次,为了让外宾和外国游客在宁期间生活和旅行方便,在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市、石嘴山市等市中心的主要街道名称、公交站台标牌,主要公共场所和设施(如大型商场、超市、场馆中心等)的名称标牌,要统一设计,精心策划,用汉语、英语、阿拉伯语三种文字,醒目地标明方向、街道(公路主干道、站点)名称、标识。这些看似“微小”的标牌,体现着宁夏向世界看齐、具有国际化都市的气度和胸襟,是宁夏不断走向世界的一个个成功的“细节”和“起点”。
最后,在银川市等主要城市的主干道的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增加预报站名的英语、阿拉伯语讲解词,以便于外宾和国外游客一听就懂、一听就明,使他们在宁有宾至如归的亲切感。
宁夏城市的建设和沿黄城市带的发展,要着眼长远,从小处、细处着手,营造西部地区最优的投资、生活环境,谋百年发展大计。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软件的建设,不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不断打造城市的良好形象及其独到的能够与世界接轨的文化灵魂。城市是宁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窗口,也是宁夏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区的中心地带。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一草一木,一词一牌,都关系到宁夏对外开放的长远大业;如果说细节决定成败,那城市的一巷一灯、一石一叶都关乎宁夏的对外形象,关乎宁夏人的素质提升和文明水准。只有这样从细微处下功夫,谋划长远,实践创新,不断提升宁夏城市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化品位,我们才能够广交八方朋友,源源不断地吸引海内外客商来宁投资兴业。
三、结 语
宁夏召开首届中阿经贸论坛,是宁夏600多万回汉各族人民的历史期盼,也是继往开来、实现社会经济大跨越的一次历史性机遇,是宁夏实现第二个1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发展、大开放的契机。对于这样一个具有国际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国家层面上的盛会,宁夏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将举全区之力承办好这次盛会。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前进的征途上,会存在不少的困难和挑战,对此我们也要进行科学、理性地分析和对待,并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首先,要破除一些人头脑中“谈伊色变”“谈阿色变”的畏难情绪和“过敏”思想。对阿拉伯世界的历史和发展现状,要站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科学而准确的评估和判断。要充分认识到当今世界的话语主导权是由欧美等西方世界操控的,西方世界自冷战结束以来的近20年中,不断地抛出“文明冲突论”等思潮;特别是“9·11”之后,西方话语界又抛出了“伊斯兰恐惧症”,还专门创造了一个英文单词“Islamophobia”来专门指“因为害怕或者憎恨伊斯兰,进而担心或不喜欢穆斯林”[3]。西方的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学术界、文化界不断地“妖魔化”和“陌生化”伊斯兰世界,给世界各国人民的视觉、听觉和思想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冲击,这些负面、消极的报道充斥着西方的主流媒体、影视画面,极大地遮蔽和歪曲了阿拉伯世界、穆斯林世界的真实和社会主流,给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我国乃至宁夏如何摆脱西方强势话语的不利影响,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发展,适应中阿合作时代要求的道路,就必须立足中国自身的实际和发展战略,立足中国未来的国际身份和扮演的角色,立足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穆斯林世界和平、友好交流的历史事实,立足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穆斯林世界合作共赢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要,从国家的战略高度谋划中阿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长效机制,更好地促进中阿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现实进程,双方携手共进、互利共赢。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主客观原因,迫切要求我们的各级主管部门、决策部门、理论界,要以客观、科学、理性的态度,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作出中国人自己独立的判断,并积极开辟出促进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穆斯林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和交流的途径,开创中阿交流的新局面,从而为建设和谐世界携手奋斗。
其次,要正确对待宗教的“渗透”问题。民族宗教问题事关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多年来,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指引下,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发展,回汉各族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像爱护自己的心灵一样,坚守和忠诚于伟大的祖国。因此,在对外开放,特别是宁夏向阿拉伯世界、穆斯林世界的开放交流过程中,要增强法制意识,要依靠广大回汉各族人民,高扬广大回族穆斯林同胞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时代精神,团结和教育最广大人民群众,明辨是非,不断增强国家观念、法制观念、大局意识,自觉地抵制境外一些敌对势力的渗透和消极影响。有关部门也要积极配合,采取有力措施,将一切不利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切忌因噎废食,否定宁夏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发展进程。只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就能为宁夏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区提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稳定的强大社会基础。
要把中阿经贸论坛科学持续地承办下去,我们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一切问题和挑战只有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地加以解决和主动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才能不断克服,才能够使我们的事业发展壮大、蒸蒸日上。所以,只要全区上下600多万回汉各族儿女知难而进,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借着中阿经贸论坛的东风,宁夏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资料:
[1]江淳、郭应德:《中阿关系史》,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
[2]安惠侯等:《丝路新韵:新中国和阿拉伯国家50年外交历程》,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3]纳忠主编:《阿拉伯通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
[4]孙承熙:《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昆仑出版社,2001年。
[5]郭依峰:《阿拉伯国家概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
[6]王保华、齐明敏、张宏:《阿拉伯政治外交与中阿关系》(上、下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7]彭树智主编:《阿拉伯国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注释】
[1]见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王正伟在2010年6月21日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的讲话,载《首届中阿经贸论坛将于九月底在宁夏举行》。
[2]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6/21/c_12243963.htm.Muhammad Ayub, Understanding Islamic Finance,JOHN Wiley& Sons Ltd,The Atrium,Southern Gate,Chichester,West Sussex PO19 8SQ,England,2007.
[3]http://en.wikipedia.org/wiki/Islamophobia.
有关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的文章
宁夏加强对阿经贸合作的几点建议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有勇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交通枢纽,位于“丝绸之路”古道,在开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宁夏对阿经贸合作,现提出以下六点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2024-08-07
关于中阿经贸论坛战略性的思考宁夏大学高桂英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从全民族和全国范围来看,经济发展及社会和谐理应趋向时间上的同步和空间上的均衡,以保持区域的协调、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中阿经贸论坛为破解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中阿经贸论坛的成功与否,关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边疆的稳定。......
2024-08-07
因而,即将举行的“中阿经贸合作论坛”应该上升到宁夏谋取自己独特发展战略机遇并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战略举措而给予高度重视。笔者认为,中阿经贸合作论坛要获得实质性成效并持续推进,在起步阶段,做出某种战略性的理性思考与谋划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中阿经贸论坛”虽然立足于宁夏,却必须具有辐射大西部、内联中国广大腹地的志向。如此,宁夏的战略地位方可获得实质性提升。......
2024-08-07
论中国—阿拉伯国家经济贸易战略西北民族大学马和斌近几年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外交关系取得了令人称赞的结果,而双方的经济、贸易关系也逐步发展。中国与阿拉伯世界有2100多年的交往历史,双方的关系经过历史的纵深考验已日臻密切。宁夏是中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与阿拉伯世界有源远流长且深厚的民族情结。......
2024-08-07
一、宁夏阿拉伯语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国家背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历史源远流长,阿拉伯语是中国最早开展的外语教学语种之一,始于唐宋,长期流行于民间,历经千年有余。......
2024-08-07
打造中阿经贸论坛品牌拉动宁夏清真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王晓丽中阿经贸论坛是中国以面向伊斯兰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的向西开放战略的实质性举措,对推动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央深入开展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历史机遇下,利用中国向西开放战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阿经贸论坛,是提升宁夏的国际知名度和拉动宁夏清真产业品牌化和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难得契机。......
2024-08-08
中阿经贸交往与文化交流西北民族大学丁俊众所周知,中阿交往历史悠久。鉴于此,在未来的中阿交往中,应当在发展经贸交往的同时,更加重视文化交往,进一步丰富文化交往的内容。从事中阿经贸交往,对此也要有所了解,知己知彼。类似事件在涉阿经贸交往中并不少见。此外,在中阿经贸交往中,还应当恪守公正诚信的原则,正确处理取与予的关系,而不能单纯为了经济利......
2024-08-07
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的目标、问题与对策宁夏大学李德宽即将在宁夏召开的“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对于宁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通过开放,使内陆型的宁夏经济融入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在“后危机”时代,乃至中长期获得持续发展的机会,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2024-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