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取得重要成果

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取得重要成果

【摘要】:促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王泺阿拉伯地区是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大部分阿拉伯国家政局稳定,人民生活十分富裕,许多国家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当前,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正在致力于构筑坚实的合作伙伴关系。近年来,欧盟采取了相应措施来推动阿拉伯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已经启动,特别是海湾合作委员会。

促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王 泺

阿拉伯地区是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大部分阿拉伯国家政局稳定,人民生活十分富裕,许多国家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近年来,阿拉伯国家意识到单靠原油出口维持本国经济发展不是长久之计,他们利用石油美元首先发展了石油和天然气的深加工工业,建立石油化工工业体系,摆脱西方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同时,努力实行经济多样化,增加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另外,阿拉伯国家还利用石油美元进行海外投资,投资世界金融市场,在得到丰厚回报的同时,还更大地发挥了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但是,总的来说,石油开采和石化工业仍是有些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命脉。此次金融危机使阿拉伯地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紧密的国家,如沙特、阿联酋、科威特、埃及等不同程度受到连带影响,但危机未对该地区多数国家造成大的冲击。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等北非国家经济发展保持良好状态,叙利亚、约旦等西亚国家受金融危机波及较小,经济、金融形势稳定。

由于复杂的宗教、民族关系,阿拉伯地区安全形势紧张,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对外经贸关系发展。一直以来,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方面,阿拉伯地区是一个被忽略的地区。随着阿拉伯地区能源地位的日益突出和内部矛盾冲突的加剧,国际社会逐渐把关注焦点转向此区域。不过,由于阿拉伯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上,无论来自区域内或区域外的力量,都遇到较大阻力。阿拉伯地区经济的外向型特征十分明显,近年来,该地区的区域内贸易程度甚至低于非洲,可以说是全球最低的地区。研究表明,如果在阿拉伯地区建立一个广泛的自由贸易区,其区域内的贸易水平将有可能比当前增加两倍以上。实际上,阿拉伯国家近年来也在积极扩大区域内贸易规模。1998年,阿拉伯国家曾签署一项取消关税和创建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的协议,打算实施对区域内制造的产品与农产品每年减少10%关税的十年计划。但该计划并未取得明显进展,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贸易到目前为止依然非常有限。阿拉伯地区区域内贸易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是各国产业结构相似,缺乏互补性,地区内部也缺乏自由化规则与环境。此外,该地区的泛阿拉伯化倾向在政治方面遇到很大障碍,各国领导人之间缺少互信,国内政治利益团体以及外部国家势力对该地区的影响重大。虽然阿拉伯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缓慢,但也并非停滞不前,特别是以海湾合作委员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2003年1月,海合会六国正式启动关税联盟,规定对从海合会成员国以外地区进口的商品征收5%的统一关税。2008年10月,海湾国家决定与伊朗就FTA(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同年12月,新加坡与海合会签署了FTA协议,这是海合会同外国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协议。目前海合会与包括欧盟日本、中国、印度、韩国和美国在内的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在进行中。(www.chuimin.cn)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经济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发展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对提升双边经贸合作水平意义重大。当前,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正在致力于构筑坚实的合作伙伴关系。金融危机和油价下挫令阿拉伯国家遭受打击,这也成为双方加深合作的契机,特别是与海合会国家的经贸合作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海合会六国政府推出庞大的财政预算,计划投入几千亿美元扩大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拉动内需,保证经济持续发展。根据惯例,海湾国家的项目往往以承包形式进行,而这恰恰是中国大型基建企业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领域。尽管油价下挫,2008年海合会六国海外资产仍达到2万亿美元,未来两年海湾产油国将新投资约4300亿美元到中东、非洲及中国。中国的庞大市场对海湾国家具有很大吸引力。此外,石油领域合作是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目前,沙特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国。不仅中国需要能源进口的稳定,沙特等海湾国家也需要维持石油出口的稳定,沙特每年40%的原油出口到东亚地区,这一地区最大的客户就是中国。2008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1.79亿吨,对石油产品旺盛的需求需要中国与海湾国家保持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较强的经济互补性是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提条件。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不仅可以突破以往资源合作的单一模式,挖掘经贸合作潜力,而且可以促进地缘政治融合。截至目前,中国与海合会的区域经济合作有所进展,但应该看到的是,海合会只涵盖阿拉伯联盟国家中的六个国家,因此,推进与阿拉伯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还需要更高的战略视角。在这一点上中国可以一定程度借鉴欧盟的做法。

由于欧洲和阿拉伯国家在地理上的密切联系,使得欧盟在采取措施的时候更加谨慎。欧盟在战略上倾向于使用外交和软权力来处理阿拉伯国家的地区问题,为此,欧盟提出以经济方式为基础,与中东地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构想。从自身的政治环境出发,欧盟尽量避免在中东地区使用强硬手段,通常将经济方式作为参与中东事务优先考虑的政策措施。一直以来,欧盟就热衷于推动全球区域贸易。近年来,欧洲人更是积极致力于通过区域贸易来代替进展缓慢的多边贸易谈判。欧盟倾向于通过双边贸易协议来推动区域内的一体化,要求那些接受贸易协议的地区或国家逐步实行自由化,并积极推动这些国家和欧盟结为联盟。欧盟十分关注阿拉伯国家作为新兴地区的贸易及投资潜力。近年来,欧盟采取了相应措施来推动阿拉伯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支持2004年约旦、突尼斯、埃及和摩洛哥签署的“阿加迪尔协议”(Agadir Agreement)。从实际效果看,该协议在推动成员国取消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等较低层次经济一体化问题上有所进展。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已经启动,特别是海湾合作委员会。2004年中国与海合会签署了《中国—海合会经济、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宣布启动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谈判。2005年4月,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首轮谈判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双方建立了自由贸易区谈判工作机制,制定了谈判工作大纲,并就货物贸易的关税减让等问题进行磋商。迄今为止,中国与海合会已经举行5轮自由贸易区谈判,双方就货物贸易主要关切和服务贸易初步出价进行磋商,并就原产地规则、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经济技术合作和自贸协定文案等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取得一定共识。今后,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应进一步推动更广范围和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充分利用经济互补优势,拓展合作模式,挖掘发展潜力。中国可以借鉴欧盟参与阿拉伯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些做法,将外交政策、地缘政治目标、全方位经贸合作结合起来。中国推进与阿拉伯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南南合作范畴中的经济一体化,不会像欧美国家一样要求成员国改变经济制度,因此,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将建立在互利共赢基础上,通过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战略对话机制,不断完善合作机制,重点加强投资和金融合作,分阶段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步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