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阿经贸论坛:创新拓展合作

中阿经贸论坛:创新拓展合作

【摘要】:中阿经贸合作:创新求进深化拓展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杨鸿玺从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交到1990年中国与沙特建交,中国与所有阿拉伯国家建立并保持了良好的外交关系。经过50多年共同努力,中阿经贸合作已进入全方位、多领域的全面合作阶段。中国已同所有阿拉伯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中文热”持续升温。但中阿经贸关系依然需要创新求进,不断拓展深化。中阿在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

中阿经贸合作:创新求进 深化拓展

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 杨鸿玺

从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交到1990年中国与沙特建交,中国与所有阿拉伯国家建立并保持了良好的外交关系。经过50多年共同努力,中阿经贸合作已进入全方位、多领域的全面合作阶段。双边贸易、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双向投资、人员培训等领域合作都取得积极进展。经贸关系的迅猛发展,带动文化教育体育和卫生等各领域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中国已同所有阿拉伯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中文热”持续升温。但中阿经贸关系依然需要创新求进,不断拓展深化。

一、中阿经贸合作的历史纽带与现实需求

(一)中阿友谊追溯久远

伊斯兰教产生之前,古老的丝绸之路就把中阿两个民族联系在一起。早在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奉命出使西域,开辟了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派使臣到达黎轩,即现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有埃及艳后之称的托勒密王朝末代女王克娄巴特拉(公元前69年~前30年)非常喜欢中国丝绸做的衣服。从公元7世纪开始,阿拉伯人沿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到中国经商的同时,也传播了伊斯兰教。中国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其庞大船队到过许多阿拉伯国家,浩荡的下西洋同时具有文化交流与商品交流的双重功效。

(二)中阿关系不断提升

1956年,埃及、叙利亚等国与新中国建交,拉开了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友好交往的序幕。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提出了中国处理同阿拉伯各国关系的五项原则,为中阿友好合作关系奠定了牢固基础。2004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访问埃及期间,提出建立中阿新型伙伴关系的四项原则,“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双方一直保持着深厚的传统友谊。我们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已建立起真诚、互利的友好合作关系,在政治上是相互支持的好兄弟,在经济上是互利合作的好伙伴,在国际事务中是协调配合的好朋友”。这段话概括了21世纪中阿关系的时代内涵,指明了中阿关系在新阶段的历史定位。2008年,在巴林举行的第三届部长级会议上,双方提出建立面向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中阿新型伙伴关系。2010年5月14日,中阿发表宣言,将双方关系提升为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

(三)中阿本着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经贸合作

阿拉伯国家是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地区;中国和22个阿拉伯国家有16亿人口,GDP总量达3.2万亿美元,对外贸易规模超过2.2万亿美元;中阿经济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相近的发展水平和共同的发展需要有力推动了贸易增长,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中国的科技水平更易为阿拉伯国家所接受和掌握;中国商品物美价廉,深受阿拉伯国家人民的欢迎。今天中国已有2000多万穆斯林,也是中阿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和依托。苏格兰皇家银行香港经济学家贝哲民认为,石油占中阿双边贸易的40%,但其他贸易需求也很强烈,比如“9·11”恐怖袭击后许多国家收紧对阿拉伯人签证(中国除外),如今到中国浙江义乌从事商贸活动的阿拉伯人猛增至每年20万人。即便油价只有每桶30美元,中阿关系仍将继续迅猛发展。2001年后,阿拉伯主权财富基金将投资从美国分散开来,开始密切关注中国发展。

二、从宏观到具体,中阿经贸合作业绩骄人

(一)高层高度重视框定战略合作框架

2000年3月,阿盟外长理事会通过决议,提出成立“阿中合作论坛”的建议,对此中方给予高度重视。2004年9月14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阿盟总部开罗举行,双方签署了《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宣言》和《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行动计划》两个文件,标志着中阿合作论坛正式启动。2006年,胡锦涛主席访问了沙特、摩洛哥,温家宝总理访问了埃及;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埃及总统穆巴拉克、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也门总统萨利赫等访华;中阿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成功举行。

(二)建立了集体对话与区域合作机制

中阿于2004年成立了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并于2006年5月在北京召开第二届部长级会议,提出促进中阿经贸合作的具体规划和举措。2006年9月在厦门举行石化合作研讨会,2007年在约旦安曼举行第二届企业家大会等。2010年5月,中阿在天津举行中阿合作论坛,温总理发表主旨演讲。6月,“武汉—中东海湾四国经贸洽谈会”在武汉举行。6月,中国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战略对话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会见代表。双方一致认为,启动战略对话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互信、加强互利合作,2011年将在阿联酋召开第二届部长级会议。8月,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商务合作论坛将在北京举行,旨在搭建一个中阿企业家对话平台、扩大中阿经贸投资合作。紧随其后,河北保定将举办第二届中阿商务合作论坛。

(三)双边贸易突飞猛进

2004年,中阿贸易额为367.1亿美元,2006年654.7亿美元,2008年达1328亿美元,短短4年时间增长了近4倍。即便遭遇金融危机,中阿2009年贸易额仍然达到1074亿美元,贸易进出口总体平衡。进入21世纪,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石油的数量大幅度增加。2006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石油为5821.63万吨,占全年进口石油总量的40.1%,进口石油价值为267.38亿美元,占全年进口石油总价值的40.3%。2006年中国进口石油超过100万吨以上的阿拉伯国家就有8个。

(四)双向投资持续增长

2003年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直接投资只有1726万美元,截至2008年,阿拉伯国家在华累计实际投资达到15亿美元,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累计投资26.5亿美元。英国路透社报道,2010年6月,投资50亿美元的炼油厂在中国福建南部开始加工原油,沙特阿拉伯的阿美石油公司拥有该厂25%的股份。中阿在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中国在苏丹、阿尔及利亚、叙利亚、阿曼、阿联酋、也门、沙特等国的资源开发领域投资额累计达数十亿美元,投资领域还包括家电、轻工和服装领域。

(五)各类双边贸易投资协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迄今中国已与除索马里以外的21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双边政府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并成立了经贸混委会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混委会;已与除索马里、巴勒斯坦、毛里塔尼亚、科摩罗、索马里、吉布提、突尼斯、伊拉克、利比亚以外的其他16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投资保护协定,与11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三、推动中阿经贸合作良性拓展与深化

(一)理顺关系、相辅相成,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

把握好多组关系。协调平衡政治与经济、国家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国有与民营、能源与非能源、国内与国外、软硬实力的关系,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务虚与务实、拓展与深化、付出与获得、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形成合力、相得益彰,各部门各方面之间要相互支持和配合,杜绝倾销压价和各自为战。同时,要注意互利双赢、共同提高,造福双方的广大民众,营造坚实的合作基础和良好氛围,推动中阿经贸合作真正可持续发展。

重视提高产品质量和中国的经济、国家形象。不要将阿拉伯市场作为次品和清仓产品的出口地。中国产品应该在自身质量上多下功夫,切不可短视。国内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出口产品质量的监管控制以及检验监督工作,采取适当措施,如建立出口信用记录(黑名单)等办法。对于屡教不改的公司取消资格,并可根据法律给予惩罚。在实施海外作业时要注意保护中国海外人员安全、理顺与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保护当地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展示国家良好形象。

加强涉及中阿经贸合作领域的人才建设。提升中阿贸易需要经历从研究到实践、从实践到研究的过程。要围绕法律、科技、语言等方面大量培养专门人才。中方已作出一些努力,截至2005年底中国累计为阿拉伯国家培训各类管理和技术人员2620人次。当时,双方决定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机制,中方于2006年至2008年3年内,在经贸、能源、交通、教育、外交、农业环保、文化等领域以及双方商定的其他领域,每年为阿拉伯国家培训500名各类人才。中方企业发展中,人才也是问题。中阿贸易方面缺乏法律人才,中国企业因此面临法律风险和发展瓶颈,2010年宁夏中阿经贸论坛主题之一就是如何培养人才,可以在这些方面加强探讨交流。(www.chuimin.cn)

广泛发挥研究力量,群策群力,为中阿经贸合作提供智力支持。发挥北京、上海、西北以及西南的政府机构以及学术院校、团体的研究力量,如外交部、商务部、中联部以及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兰州大学、云南大学等等相关部门和学术机构都可以充分施展智力支持。有关商会、协会也要加强对国内相关产业的指导。阿拉伯国家实际上千差万别,个性差异很大,国内很多公司对阿拉伯国家的详细情况可能并不了解,以至于不敢做生意、不屑做生意。有关的商会、协会和机构应充分利用各经商处的优势,深入当地市场进行调研,推动更多的国内公司更深入详细地了解中东市场。同时考虑如何加大对中国知名品牌的支持和宣传力度,多推销、多扶持、多展销。

(二)抓住机遇、促成经贸合作飞跃,并采取相应的促进措施

中东经济增长势头良好,为推进中阿经贸合作提供了机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该地区2010年经济增长达4.5%,2011年达4.8%,2011年石油基准价格为每桶82美元。另据阿联酋NBD银行预测,2010年中东各国经济增长率为:阿联酋2.5%,沙特3.0%,科威特1.5%,阿曼3.0%,巴林2.5%,卡塔尔10%。由于天然气设施大量扩张,卡塔尔将成为中东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有针对性梳理分类,发挥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合作排头兵作用。有些阿拉伯国家地处沿海,有些处于内陆,有些海洋和陆地优势兼有。要针对阿拉伯国家的地缘优势,结合其资源优势、消费能力、国土面积和国家实力,有针对促进双边经贸投资合作。不仅要着眼于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尤其还要探讨研究如何加强与资源次丰富国家、资源贫乏国家的经济合作,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内容、挖掘合作潜力。继续发挥一些阿拉伯国家领头羊的作用,引领中阿经贸合作不断跃升。以沙特和阿联酋为代表的重点市场将继续发挥领头作用,2006年中沙双边贸易额达201.4亿美元,中阿(联酋)双边贸易额达142亿美元。2009年中国从沙特进口原油4195万吨,2010年有望达到5000万吨。中国在沙特劳务工程市场也有不俗表现,中国在沙特公司达到88家,中国员工2万余人,在建项目100个,合同金额117亿美元,正在跟踪项目77个,金额达229亿美元。

重视解决与具体阿拉伯国家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不断完善有关政策,鼓励更多公司特别是知名公司,利用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零关税的优势,到劳动力便宜、法律法规健全、生产能力相对落后的阿拉伯国家建立公司,扩大对阿拉伯国家的出口,并向与该国签署自贸协定的美欧地区出口。苏格兰皇家银行驻香港经济学家贝哲民也提醒:从政治上来说,亚洲其他国家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比中国更牢固,但北京必须确保其“走出去”政策不要造成产品淹没阿拉伯市场,从而破坏当地的就业和对华好感。

积极利用阿拉伯石油富国的对外投资能力。2006年全球石油剩余的探明储量为1805亿吨,中东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62%,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联酋等国的探明储量分别占世界的22%、11%、9.7%、8.3%和8.2%。据估计世界石油储采比至少可维持50年以上,而中东为90多年。由于石油储量和出口量大,阿拉伯国家尤其是海湾国家拥有雄厚的金融资本,将在国外寻求合适的投资合作伙伴。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伊斯兰金融逆势增长,其金融资产可望从2005年的7000亿美元飙升至2015年的2.8万亿美元。2010年7月据沙特《半岛报》报道,在海湾十大银行俱乐部里沙特占有绝对优势,按市值排序沙特有六家银行进入前十名,科威特有两家,卡塔尔一家,巴林一家。其中沙特拉吉赫银行排名第一,市值309.92亿美元。沙特沙美银行市值为142.76亿美元,按市值计为沙特和海湾第二大银行。科威特国家银行市值140.38亿美元,卡塔尔国家银行市值123.67亿美元。

由于中国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阿拉伯国家也在提升对中国的投资需求。科威特、阿联酋、沙特、突尼斯等国家不断加大对华投资力度,且潜力很大。截至2006年,阿拉伯国家在华实际投资10亿美元,主要投资在轻工、建材、房地产等行业。中国天津走在了前列,截至2010年上半年,阿拉伯国家在天津的投资项目共计50余个。天津企业在埃及、阿联酋、阿曼、苏丹等国的投资项目则有60余个。仅天津百万吨乙烯项目总投资就达183亿人民币,由中国石化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按股比50∶50组建公司负责运营。

(三)以能源合作为例:在纵向领域内深化内涵、丰富内容

能源合作对中阿关系的全面发展依然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中阿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能源合作越来越重要。中阿能源合作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于西方国家的干扰、形势的变化和双方合作中出现的摩擦,但机遇远远大于挑战。沙特已经成为中国在中东地区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和能源供应国,两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正在深入发展。阿曼是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石油的第二大国,中国已成为阿曼原油的最大买方。中国与苏丹能源合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成效显著,被称为新时期互利合作的楷模。阿尔及利亚素有“北非油库”之称,是非洲石油天然气的重要生产国。

中阿能源合作的发展趋势不仅仅是中方进口油气,而是向合作多元化方向发展。中阿能源合作多元化还体现在能源及其相关领域双向投资、共同合作方面,并体现在由能源合作带动的其他领域。如海湾国家主要向中国输出石油、天然气及相关产品。另有统计,2009年中国与海湾国家的能源贸易额接近68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又是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这几年海湾国家有意加强对中国的投资,也希望吸引中国企业到海湾国家投资,2009年中国和海湾国家的相互投资已达到500亿元人民币。

阿拉伯国家是中国推动石油进口和通道多元化的重要着眼点。虽然中国的石油国际依存度目前接近50%,但中国的能源主体是煤炭,中国的能源总体自给率依然较高。然而必须看到,今后不可避免要从世界各地进口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因此分散进口能源产地、拓展能源通道攸关中国的能源安全。阿拉伯国家是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地,其分量短期内难以下降。但从中东到中国的石油通道相对单一,大多经过海洋运输。要考虑分散运输通道风险,开创中阿能源运输通道的新思维。在目前经历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的线路基础上,可以考虑增加几个方向的海陆联运:如从海湾国家以及伊拉克—伊朗—中亚国家能源管线—中国新疆;从海湾国家或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中国新疆;从海湾国家或伊拉克—阿拉伯湾—孟加拉湾—缅甸—中国云南;从海湾国家或伊拉克—阿拉伯湾—巴基斯坦港口—巴基斯坦内陆—中国新疆。

中联部等中央党务部门努力为中阿能源等合作牵线搭桥。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职能部门,中联部近年来也把更多精力转移到直接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比如在政党合作框架下主办中非农业合作论坛、举办亚洲政党国际会议扶贫专题会、主办中外中小企业家论坛等。在能源合作领域,中联部希望借助政党交往这一特殊平台,帮助国内地方政府和企业同中东的石油公司开展合作。比如扬州借助中联部的帮助,取得了良好收效。700多年前的南宋,默罕默德第十六世裔孙普哈丁曾到扬州传教10年并终老于此,墓葬保留至今。2010年6月底中联部筹组的“扬州—海湾阿拉伯国家石油化工产业合作论坛”举办,20多个来自海湾六国的驻华使节,以及海湾阿拉伯国家部分大型石化企业负责人云集于此。海湾国家的主权石油公司作用越来越大,这次来参加会议的有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卡塔尔天然气公司、阿联酋的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等。

(四)从能源到非能源、从经济到人文,全面拓展合作外延

阿拉伯国家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区域。阿拉伯产油国也认识到单一石油经济的弊端,开始未雨绸缪,推动非石油产业发展。如阿联酋重要城市迪拜2009年非石油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23%。过去5年来,迪拜非石油产品出口额增加了近50%。传统金属及贵金属、加工食品、塑料和橡胶产品占迪拜2009年年出口总额的87%,其中贵金属和宝石及其相关产品出口额自2007年以来一直居于首位。迪拜机场自由贸易区2009年产值增长30%,2009年吸引了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的指导下,中阿双方互相投资,合资兴建联合项目。截至2006年底,中国公司在阿拉伯国家完成承包劳务营业额275.1亿美元,涉及住房、通讯、交通、石油、化工、渔业和医疗卫生等领域。此外,两国在旅游、航空、银行等方面的合作也不断取得进展,显示合作范围不断扩大。阿联酋“联邦铁路”计划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是海湾地区第一个大型铁路工程。工程计划投资约合82亿美元修建一条西连沙特阿拉伯,东接阿曼苏丹国的铁路,全长1100公里。

中阿贸易结构多样化明显,从能源、资源到非能源合作不断拓展。除共同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等经济战略合作之外,经济合作涵盖能源、经贸、基建、劳务、金融、科技、食品、旅游等许多方面,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纺织服装、鞋类、轮胎、旅行用品及箱包等,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在我国对阿出口产品中的比重继续增加,进口商品主要是原油、化工原料、化肥、成品油等。近年来人文交流趋于紧密,覆盖文化、教育、青年、体育、宗教、民间交流等领域,这将是深化和拓展中阿经贸合作的重要纽带。

科技与旅游合作前景远大。中国的科技适合阿拉伯国家,阿拉伯国家对开展科技合作兴趣很大。中阿双方表示,应在科技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进行合作,共同研发项目,推动双方研究机构建立合作渠道;应在农业、环保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经验。在旅游方面,中东多个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国,与迪拜、沙迦、科威特、多哈等多个中东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开通直航。中东各国尤其是摩洛哥等能源次丰富国家,把拓展中国客源市场作为振兴其本国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四、宁夏可以做好中阿经贸合作桥梁,抓住机遇、稳健前进

宁夏作为中国唯一的省级建制回族自治区,是全国民族团结的典范,并且物产丰饶,有形象称呼的“五宝”物产,黑宝、白宝、蓝宝、黄宝、红宝等。借助独特的发展优势,克服一些不足,宁夏也能够昂扬奋进。

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土地资源丰富,引黄灌溉便利,光热条件充足,有两千多年的农耕史,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耕地总面积达1650万亩,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3位,引黄自流灌溉690万亩,是全国四大自流灌溉区和12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国家分配宁夏年可利用黄河水达40亿立方米,为工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用水空间。借助这一优势,宁夏可以加大特色农牧产品的加工和对阿出口,当然要提高产品认证标准。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开发清真食品。宁夏既有雄浑的大漠风光,更有塞上江南新天府的美景,既有神秘的西夏历史渊源,更有浓郁的回乡风情、淳厚的黄河文化,已经成为祖国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今后,在吸引大量阿拉伯商客光临的同时,也要吸引他们前来观光旅游,进行旅游和文化交流。同时,全球每年的清真食品贸易额达2万亿美元,具有地方特色的清真食品已经成为我国食品产业高速增长的生力军,宁夏在此方面应该有独特优势,应当积极加入。

发挥能源资源优势。据统计宁夏已探明矿产50多种,煤炭探明储量全国第6,人均产煤全国第3,人均发电量全国第1。位于黄河东岸的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全国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煤炭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榆林市共同构成我国能源化工“金三角”。这为以后在该地区兴建出口加工区和合作实验区提供了丰富的电力和能源,水资源也相对充足。因此宁夏可以考虑从中央争取投资发展优惠政策或试验区支持,把整个宁夏地区建设成为内引外联的“中阿经贸发展开发区”。

发挥交通基建依托,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依托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宁夏已经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通边达海的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一整套开放政策体系,内陆开放型经济正在勃勃兴起,经济增长连续10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当前中央正在加大支持西部大开发力度,掀起第二次西部发展和开放的高潮。宁夏要解放思想、积极求进,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五优一新”产业,为“中阿经贸发展开发区”奠定产业基础。

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当然,万事开头难,何况宁夏承担着建设中阿经贸合作桥梁和基地建设的重任,同时面临思想不够解放、人才相对缺乏、人口面积与实力相对有限、地缘优势相对不足等弱项。宁夏要敢想敢试,先开好头、铺好路、搭好架子和台子,然后逐步深化、拓展、完善,走出一条利用中阿经贸机制化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让中阿经贸合作论坛永久留驻宁夏并开花结果,并借以发展宁夏自身、改善当地民生、造福社会、服务国家。其间既要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优势,积极进取、外引内联,又要实事求是,借鉴他山之石,扎实推进、稳健发展。

据报道2010年“宁洽会暨首届中阿经贸论坛”邀请嘉宾超过6000名,除各国政要、领导官员、专家学者等外,国内外客商近3000名。可以期待,该论坛将成为中阿经贸领域具有很高影响的合作盛会,是继中国东南、东北、西南之后,中国区域性对外开放的又一新平台。相信宁夏将抓住机遇、实现新的发展和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