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中阿经贸研究:中国-阿拉伯国家论坛启示

中阿经贸研究:中国-阿拉伯国家论坛启示

【摘要】:中阿经贸关系研究与启示——兼论中阿经贸论坛宁夏社会科学院陈冬红一、中阿经贸关系的基础和背景环境中阿经贸关系是建立在中阿关系基础之上的。先后与科威特、黎巴嫩、约旦、阿曼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了中阿建交的第二次高潮。至此,中国与所有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004年胡锦涛主席提出发展中阿关系四项原则,“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双方新型伙伴关系启动。

中阿经贸关系研究与启示——兼论中阿经贸论坛

宁夏社会科学院 陈冬红

一、中阿经贸关系的基础和背景环境

中阿经贸关系是建立在中阿关系基础之上的。中阿关系建立50多年来,为中阿经贸关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从中阿关系的历史渊源看,中阿友谊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已把中国和阿拉伯地区两个民族连在一起。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说:“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说明由于交往密切,在遥远的东方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中国早被熟知。从公元7世纪开始,阿拉伯人沿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到中国经商的同时,也传播了伊斯兰教。公元651年伊斯兰教正式传入中国至今,有2000多万穆斯林生活在中国各地,除信仰伊斯兰教外,其生活习惯、服饰穿戴、民居风格以及清真寺建筑等都带有浓厚的阿拉伯文化色彩。600多年前明朝郑和曾七下西洋,率庞大船队曾到过许多阿拉伯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商品互通,船队带去的是中国丝绸、茶叶瓷器,带回的是阿拉伯香料和宝石。郑和第七次时还访问了麦加,并带回了中国第一张天房图等,极大地促进了中阿双方的文化和商贸交往。伊斯兰教通过派遣使者和发展贸易传入中国,郑和七下西洋加深了中阿商贸交往和文化交流。可以说,中阿交往自古就以友好和睦为开端,在之后的1000多年中,双方历经改朝换代,但友好往来与互通有无始终是双方交往的主脉。

从中阿关系的发展历程看,中阿交往日益加深。全球22个阿拉伯国家,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地区,总面积约1426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总面积的9.5%。人口约3.4亿,占世界总人口约4%。阿拉伯世界由于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历来是大国相争和角逐的对象。阿拉伯世界在中国外交中同样有着重要和独特的地位。自1956年埃及、叙利亚和也门率先与新中国建交,启动了当代中阿关系的新篇章以来,中阿关系5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阿拉伯国家成为中国争取外交突破的重要地区。1955年万隆会议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增进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相互了解,打开了同这些国家的外交局面。20世纪50年代亚非民族独立解放运动蓬勃发展,阿尔及利亚为争取独立民族解放阵线武装起义,苏丹、摩洛哥、突尼斯相继独立等,中国坚定地支持阿拉伯国家反帝反殖、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赢得阿拉伯人民的普遍赞誉。埃及、叙利亚、也门与中国建交后,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又相继与中国建交,成为中阿建交的第一次高潮。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受“文革”影响,不少阿拉伯国家疑虑和疏远,中阿关系出现一些曲折和反复,只有南也门与中国建交。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调整对外政策,着手修复、改善和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先后与科威特、黎巴嫩、约旦、阿曼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了中阿建交的第二次高潮。第四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阿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战略的确立,外交工作中摒弃了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划线的做法,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方位地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相继与阿联酋、卡塔尔、巴勒斯坦、巴林、沙特阿拉伯等国建交。至此,中国与所有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世界中举足轻重的大国,中沙建交是我国中东外交的重大成果。第五个时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特别是中东形势的急剧变化,以及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增强,我国在阿拉伯地区的利益也不断增长,并对阿拉伯事务的关注和投入逐渐增大,中阿交往日趋密切和活跃。2004年胡锦涛主席提出发展中阿关系四项原则,“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双方新型伙伴关系启动。2006年论坛就进一步深化友谊、扩大合作、建设中阿新型伙伴关系达成了广泛共识,标志着中阿关系进入一个全方位深入合作的新阶段。2010年论坛第四次部长级会议签署并发表了《天津宣言》,宣布了在论坛框架下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为此目标,双方将加强各层次互访,开展战略对话和磋商,继续在各自核心和重大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深化政治、经贸、能源、环境、人文等领域合作,密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以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新起点,巩固政治互信,全面提升中阿友好合作的水平,造福双方人民,推动世界和地区和平与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中阿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在中阿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中阿关系50多年的历程是双方从逐步了解到彼此信任和合作不断发展、深化和成熟的过程。其与国际、地区以及国内局势的演变密切关联,也折射出双方对外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其主线是:政治交往密切,高层往来不断。近年来,我国国家领导人多次访问阿拉伯国家,埃及、沙特阿拉伯、也门、约旦、科威特、巴林、卡塔尔等国元首频繁访华,双方领导人的直接接触,对促进双边关系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始终坚定地支持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民的正义事业,在中东诸多热点问题上采取公正立场,受到阿拉伯国家的广泛赞扬;阿拉伯国家在台湾问题上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立场。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关于恢复中国合法地位的提案时,阿尔及利亚作为“两阿提案”国之一,促使约三分之二的阿拉伯国家投票赞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事关各自的民族权益和建设事业中,中阿双方给予对方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二、中阿经贸关系现状、发展趋势及合作前景分析

从经贸关系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主要贸易对象是欧美日和东南亚市场,对中东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市场开拓得不够。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为2.5万亿美元,中阿双边贸易额为1330亿美元,约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5.3%,欧美日本等分别在10%以上,我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仅限于石油等原材料产品。随着中阿关系的逐步深化,双方在经济上互通有无,合作共赢日趋加深,中阿经贸合作也随之进入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阶段。

贸易增长趋势分析。一是双边贸易快速增长。2005年中阿贸易额512亿美元,为1995年的近10倍,2008年猛增到133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率超过30%,而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平均每年增长率约为20%,我国对阿拉伯国家贸易增长率远远高于对外贸易总额增长率,显示了我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合作富有生机,前景广阔。二是贸易总额比重呈稳定上升趋势。中阿双方贸易额占我国贸易总额1996年不到2%,2008年超过了5.3%,增长了3.3个百分点,2005年起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第七大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三是贸易差额上下波动。受石油价格影响较大,中阿贸易由20世纪90年代的顺差转为2000年和2001年的逆差,在2002年与2003年出现了顺差后,2004年和2005年又转为的逆差,逆差总额达到了40亿美元。同时,我国对沙特阿拉伯、阿曼、也门等阿拉伯国家均出现了大规模的贸易逆差,双方贸易差额总体呈上下波动趋势。四是地区分布不均。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进出口总额中,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等海湾六国占2/3以上。该六国1981年宣布成立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是阿拉伯国家中经济发展较为活跃的地区。我国与海合会国家间的经贸关系发展相当迅速,海合会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体,已成为中国的第八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双方经贸的潜在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海湾六国加上其他六国——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也门、伊拉克、约旦,这12个西亚阿拉伯国家超过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进出口总额的85%。北非10个阿拉伯国家,除埃及、苏丹与我国贸易额较大外,所占比重均较小。阿拉伯国家中,沙特阿拉伯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8年我国对沙特阿拉伯的进出口总额为417.87亿美元,占我国对所有阿拉伯国家进出口总额的64.7%。其次是阿联酋,2008年我国对阿联酋的进出口额为281.55亿美元。

双边贸易结构分析。一是进口结构单一。我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主要集中在石油及其相关产品上,而且逐年扩大,阿拉伯国家已成为我国进口石油的主要供应地,但我国对阿拉伯国家石油的依赖度在逐步下降。1998年至2009年我国与阿拉伯国家石油贸易11年增长了6~7倍,从阿拉伯国家进口原油约占原油总进口量的1/2左右,进口原油金额约占原油总进口额的1/2左右,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地。二是出口空间较大。我国向阿拉伯国家出口以轻纺产品、粮油食品和机电产品为主,发展空间较大。阿拉伯国家单一的经济结构及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消费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资金市场在世界经济中是一个很大的综合市场,大部分阿拉伯国家都是粮食进口国,除石油和石化工业外,其他轻重工业均不发达。经济建设所需工业设备、农用机械、建筑材料等全部依靠进口,服务市场需求也很旺盛。中阿经济互补性很强,我国的产品无论是传统的纺织服装、生活消费品,还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机械设备、通讯产品、家电等,均深受阿拉伯消费者的欢迎。阿拉伯国家拥有优越的地理区位和资源,是世界各国竞相开拓的重要市场,中国拥有丰富的产业配套资源,中阿双边互补性很强,农业金融、人力资源培训、旅游等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经贸合作前景。阿拉伯国家是我国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地区,中阿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双方加强经贸合作带来了重要机遇。我国已与除索马里以外的21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双边政府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并成立了经贸混委会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混委会;已与除索马里、巴勒斯坦、毛里塔尼亚、科摩罗、索马里、吉布提、突尼斯、伊拉克、利比亚以外的其他16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投资保护协定,与11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尤其在高层互访和多层次合作交流机制推动下,中阿经贸合作关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一是中阿集体对话与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为未来经贸合作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依托中阿合作论坛平台,提出了促进中阿经贸合作的多项重要举措。例如2010年将双边贸易额提高到1000亿美元,为阿方培训1500名技术管理人才,举行论坛企业家大会、石化合作研讨会等,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不断取得进展等。二是双边贸易发展呈不断加速趋势。未来中阿贸易又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由于相近的发展水平和共同的发展需要是双边贸易增长的现实动力,中国的科技水平更易为阿拉伯国家所接受和掌握,中国商品物美价廉深受阿拉伯国家青睐。我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石油不断增多,已占进口总量的51.6%以上。出口商品主要涉及机电产品、纺织服装、鞋类、轮胎旅行用品及箱包等,进口商品主要是原油、化工原料、化肥、成品油等。此外,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在我国对阿出口产品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以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为代表的重点市场在扩大中阿双边贸易进程中发挥了带动作用。三是双边投资合作日益密切。我国在苏丹、阿尔及利亚、叙利亚、阿曼、阿联酋、也门、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在资源开发领域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合作,投资额累计达数十亿美元。投资额较大的国家有苏丹、阿尔及利亚、埃及等。投资额较大的项目有中石油苏丹石油开发项目,其总投资18亿美元,中方投资7.56亿美元,占股42%;中石化阿尔及利亚扎尔则油田提高采收率等项目,中方总投资1.5亿美元。其他投资领域还包括家电、轻工和服装等。阿拉伯国家在华实际投资10亿美元以上,主要投资在轻工、建材、房地产等行业。对中国投资额较大的有科威特、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突尼斯等,投资额较大的项目有科威特参股的南海天然气田开发项目,秦皇岛的中、科、突化肥厂项目,阿联酋投资的上海房地产开发项目等。阿拉伯国家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市场,是中国开展承包工程业务的发祥地。随着阿拉伯国家进入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期,我国企业抓住机遇,在阿拉伯国家完成承包劳务涉及住房、通讯、交通、石油、化工、渔业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中石油公司、中建总公司、中国港湾建设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华为公司等,承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项目。四是其他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我国已与埃及、约旦、突尼斯、摩洛哥四国签署了旅游合作协议,其中埃及、约旦、突尼斯已正式成为我国公民旅游目的国。已开通了北京至迪拜(阿联酋)、北京至沙迦(阿联酋)、北京至科威特、北京至多哈(卡塔尔)和上海至迪拜(阿联酋)多条直航航线。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巴林已开设了机构代表处等等,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阿经贸关系案例分析——中国与中东经贸关系。中国与中东的经贸关系可从三个方面审视:一是双边贸易结构。中国与中东国家经济结构不同,两地贸易互补性较强。中东国家是单一经济结构的综合市场,这些国家基本是在70~80年代发现石油后,通过短期的石油经济拉动整体经济。除了石油和石化工业外,其他轻重工业都不发达,经济建设所需工农业机械设备等均依赖进口。另外,服务、日用、电子、轻工市场需求也很旺盛,几乎可以说是纯消费市场。随着经济增长,中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出口至中东的商品基本是轻工业、纺织、服装和粮油食品为主,五金矿产、机械设备和化工产品次之;进口则受中东国家的经济结构影响较大,主要是石油、化肥、化工原料以及铜、铝、钢等金属材料。近几年中国对中东出口的商品种类日趋多元化,商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出口商品涉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包括科技含量高的液晶电视、通讯产品、微波炉、货车、小轿车、摩托车等。同时,中国与中东的经济合作是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互相投资等。二是双边贸易规模。长期以来,中国与中东国家在经济贸易领域内的交往很少,1993年中国成为原油进口国之前,双方基本上没有开展能源贸易。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中东地区形势的逐步缓和,双边经贸不断增加。2008年中国与中东各国进出口总额为1800.8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6.1%。其中我国出口936.35亿美元,同比增长50.616%;进口864.49亿美元,同比增长36.892%。详见下表。

2008年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统计表  单位:亿美元

续上表

资料来源:中国商务部西亚非洲司、中国商务部亚洲司。

对华双边贸易总额排名前5位的中东国家  单位:亿美元

中国从中东国家进口总额排名前5名国家  单位:亿美元

中国对中东国家出口总额排名前5位国家  单位:亿美元

根据我国对中东国家的出口情况,以及出口产品在中东国家遭受贸易壁垒的情况,中东地区阿联酋、沙特、土耳其和以色列四个国家被锁定作为贸易壁垒的研究对象。三是双边贸易合作。阿拉伯国家已跃升为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中国与海合会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正在进展。2010年中阿双边贸易额已远远超过1000亿美元大关,我国政府将鼓励两国企业家在相互投资、工程承包、资源开发和金融保险等领域开展进一步的合作。目前,我国与大部分中东国家签订了成立经济、技术和贸易合作混合委员会协定,混委会会议一般两年举行一次。为使双方合作的稳定长久发展,2004年1月建立“中阿合作论坛”,同年签署了《中阿合作论坛宣言》和《中阿合作论坛行动计划》等文件,双方一致同意加强在贸易、投资、能源、科技、农业、环保、工程承包、劳务及其他项目合作,并鼓励双方非官方机构在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开展合作等。论坛的成立为中阿双方在平等互利基础上进行对话与合作提供平台。目前已举办四届部长级会议,发布了《关于中阿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天津宣言》《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公报》和《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2010年至2012年行动执行计划》等文件。内容涉及中阿双方政治合作、经贸合作、能源合作、环境保护合作、农业合作、旅游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文化合作和文明对话、教育合作、科技合作、医疗卫生合作、新闻合作、议会和民间合作及其他领域合作。中阿双方一致同意在论坛框架下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

三、中阿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微观操作层面看,主要存在环境、政策、规模、结构等四个问题及原因。一是中东地区连年战争对中阿贸易发展有较大影响。阿拉伯国家取得民族独立以来,就以“阿以冲突”为核心,常年发生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东地区政治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影响了阿拉伯国家与其他国家顺利开展贸易的可能性,同时给中阿之间的贸易带来了不便。例如伊拉克战争前中阿贸易相对频繁,中国公司还与伊拉克签订了大型贸易合同,但战争发生后,我国出口的产品因英美封锁海湾地区不能顺利到达客户手中,正在进行的工程项目也因此而停滞,给我国带来了极大损失。二是贸易保护政策给贸易往来带来不便。阿拉伯国家为了改变仅靠石油发展的单一经济体制,在鼓励本国民族工业发展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这给我国与中东国家的贸易往来带来极大的不便。例如,沙特以前没有一家自己的建筑公司,国内的建筑项目都是承包给外国公司来做的,为了鼓励国内建筑公司发展,沙特逐步将国内项目分配给本国的建筑商,减少了和外国公司的合作。阿拉伯国家有时也采取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等非贸易壁垒手段对我国产品设置限制,有时也对我国出口的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提高关税,直接影响我国产品的出口。阿拉伯国家为经济改革而实行的贸易保护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讲,加大了我国开拓阿拉伯市场的难度。三是贸易规模偏低。中阿经贸虽有长足发展,但总体上贸易合作规模不大。近年来,中阿贸易合作虽有进展,但与双方的发展潜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仅占我国贸易总额的很小部分。阿拉伯国家主要和欧美、日本开展贸易往来,与我国的贸易仅占其对外贸易的很小份额。中国在沙特十大进口国中仅排名第五位,相互贸易总额仅约为16亿美元。贸易规模不大,跟历史因素也有很大关系。中东地区长期受西方国家经济控制,虽战后取得了民族解放的胜利,通过国家强制手段收回了石油等国家资源,但经济依附性仍未改变。阿拉伯国家市场的大部分被西方国家占有,导致了其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占主导因素。目前阿拉伯国家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通过经济改革及贸易政策,鼓励除西方以外的国家与其开展贸易和投资,鼓励本国的企业积极与非西方国家开展贸易和投资合作。四是贸易结构亟待改善。从中阿间相互贸易品看,我国向阿拉伯国家出口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例如服装、鞋、轮胎、旅行用品、药材、机电、五金等,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是石油及化工产品。虽也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阿拉伯地区,但所占份额都不高。我国产品仍给人以廉价质低的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向中东国家扩大高质量产品的出口。目前仍有部分阿拉伯商人认为中国只能生产廉价商品,甚至认为我国生产的清真食品、用品未达到清真标准等,这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中国对阿拉伯经贸关系的发展。

从宏观背景层面看,主要存在冲击、转移、强化三个原因及问题。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人文交流和文明对话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以建立中阿新型伙伴关系,是22个阿拉伯国家作为一个整体首次与中国在发展双边关系上作出的重要政治宣言,也是双方为应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和地区形势急剧变化带来的挑战而作出的战略选择。就阿方而言,面临新的社会转型,创造和平的地区和周边环境,逐步推进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实现国家和民族振兴是其主要任务。但冷战结束后,尤其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地区形势持续动荡,对阿拉伯国家造成强大冲击,严重阻碍了其变革步伐,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阿经贸关系。

三个冲击,即地区形势持续动荡冲击、美国民主改造中东计划冲击、伊斯兰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就地区形势持续动荡冲击而言:以中东问题为核心的地区争端长期得不到解决,并呈日益加剧态势。美国视以色列为中东最重要的战略支柱、无视阿拉伯民族利益的利己政策,是阿以争端不能得到公正解决的重要原因。不仅使大片阿拉伯领土被非法占领,数百万巴勒斯坦难民流离失所,人道主义危机日益加深,而且严重破坏了阿拉伯国家发展和振兴的和平环境。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加剧了中东局势的紧张。恐怖主义蔓延扩散,伊拉克成为本地区新的震荡源,占领与反占领,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丝毫未减,内部不同教派和种族冲突十分尖锐。这两对矛盾交织引发的冲击力波及整个地区。伊朗和美国围绕伊朗核问题博弈的长期化,使本地区面临战乱的威胁。复杂严峻的中东局势使阿拉伯国家深感忧虑,缓解中东乱局已成为阿拉伯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就美国民主改造中东计划冲击而言:阿拉伯各国自独立以来一直在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推行政治民主的改革进程从未中断。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抛出“改造大中东计划”,视伊斯兰世界为滋生恐怖主义、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土壤,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美国拟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联合西方盟国力量,推进中东地区民主与自由。虽此后对计划作了修改,但其在中东加速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和文化西方化进程的实质并未改变。阿拉伯国家面临国际国内空前压力,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矛盾的发展和激化,使一些阿拉伯政权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在其处理一些重大内政外交事务,包括出台一些政治、经济、社会改革措施时,受制因素增大,回旋余地缩小。一方面不得不考虑美国因素,避免与美国正面碰撞,同时又须重视民众情绪,避免因处置不当而引发社会动荡。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阿拉伯国家如何在社会转型时期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显得尤为突出。就伊斯兰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而言:伊斯兰教及其文化有着悠久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生命力,但在当代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随着阿拉伯国家政治经济改革逐步开展,社会各界要求宗教改革的呼声不断升高,同时反对改革,要求托古改制,回归伊斯兰的宗教极端势力始终顽强存在,并不时制造事端。美国和西方国家利用某些宗教极端势力制造的恐怖暴力活动,大肆丑化伊斯兰教等。

重心转移。迫于内外压力,阿拉伯国家开始调整政策,将政府工作的重心放在加速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领域改革和发展,以实现阿拉伯民族的振兴。阿盟首脑会议多次深入研究改革问题,并通过了相应的宣言和计划;推行多元化外交,积极发展与世界其他大国关系,同时加强阿盟内部建设和修宪,成立阿拉伯议会等,以此加快联合自强步伐,提高解决内部争端和抵御外来干预的能力。应该指出的是,与美国的关系在阿拉伯国家对外关系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实施外交多元化战略,旨在扩大阿拉伯国家国际活动空间,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发展与中国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是其外交多元化的重要一环。基于此,近年来不少阿拉伯国家纷纷要求与中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埃及、沙特、阿尔及利亚已与中国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成立中阿合作论坛的设想也源自阿拉伯国家,并得到了中方积极响应。阿盟外长理事会也连续作出对华关系决议,呼吁阿盟成员国积极发展同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关系,但在实际进展中仍不时受到一些无形的牵制。(www.chuimin.cn)

地位强化。就中国而言,阿拉伯国家在中国外交战略全局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尽管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这一重要性没有改变,相反得到了强化。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础和立足点,阿拉伯世界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阿拉伯国家有着十分独特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中东地区是当今世界热点问题集中地区,也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彼此冲突的焦点。称霸与反霸、单边与多边、控制与反控制、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在该地区表现十分突出。阿拉伯国家受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危害至深,因而也成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重要的牵制力量以及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推动者。作为谋求和平发展的大国,我国坚持多边主义,积极推行国际政治民主化,加强国际合作,维护共同安全,实现共同发展。在这一方面,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的支持极为重要。同时,中东地区是世界大国外交活动的重要舞台,中国对中东的经贸交流与合作不仅着眼于阿拉伯国家及其人民,同时也会影响中国与其他大国构筑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是中国外交争取和平稳定国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经济角度看,中东地区资源丰富,基础设施、铁路、电力、通讯、旅游、环保、金融债券等市场潜力巨大。其中石油储量和产量分别占世界储量、总产量的70%和30%,关乎世界经济发展。中东地区是中阿企业利用各自优势开拓互利市场,进行资源交换的重要场所,这对中央“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两种资金”的战略思想、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并实现中阿双方互利和共同发展,均具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在中阿经贸交流与合作方面还面临着不相适应的诸多限制。

四、进一步推动中阿经贸关系发展的建议

中国与阿拉伯各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和全面合作的坚实政治基础,是世界政治大国中唯一同所有国家地区都保持良好关系的国家,这是任何西方大国都无法企及的,也是中国进一步发挥独特作用的优势。从发展实践看,进一步推动中阿经贸交流与合作关系发展的启示和建议可以概括为“四新”。

(一)建立新机制——中阿经贸合作国际性新机制

探索建设中阿经贸合作的国际性新机制,是密切中阿经贸往来的内在需求。从国家层面讲,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战略发生根本性调整。对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事务中,坚持民主公正,推进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维护共同安全;坚持平等互利,促进共同繁荣;坚持开放包容,推动文明对话,积极促进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根据这一总方针,我国新时期发展中阿新型伙伴关系的四项原则是“以相互尊重为基础,增进政治关系;以共同发展为目标,密切经贸往来;以相互借鉴为内容,扩大文化交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中阿应成为友好互信的伙伴、共同发展的伙伴、促进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伙伴、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稳定的伙伴。”这是中阿关系在原有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的新主张,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表明我国将以更加积极和务实的态度,全面提升中阿友好合作关系。从外交战略层面讲,谋求和平、促进发展、加强合作,是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标。积极广泛开展中阿关系交流与合作,也是中阿经贸关系交流与合作应有之义。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集团。在国际事务中,中国离不开其支持与配合。在经济上,阿拉伯国家尤其中东是中国最大的海外能源供应地、重要商品及劳务出口地和工程承包市场;在安全上,是打击“三股势力”,维护西部边陲稳定的前沿阵地以及遏制台独势力扩展“国际空间”的阵地之一。维护国家利益是中国外交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当今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相互依存度明显上升。中国在维护国家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兼顾对方的切身利益,寻求利益交汇点,谋求互利共赢,特别要兼顾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维护自身利益并兼顾对方利益以实现互利共赢,是新时期中国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的一项重要方针。

建立中阿经贸合作国际性新机制,就是以“传承友谊、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为主题,以发展中阿新型伙伴关系四项原则为基础,以推动中阿全面经济互利合作和自由贸易区建设为目标,为中阿政要、商界精英和专家学者等提供多层次全方位共商经贸交流高层对话等机制。新机制应包括一条主线八层架构:一是设立中阿经贸论坛高峰会议及专题论坛。由中阿政要、商界领袖和专家学者多元素组成加强经贸联系、深化互利合作战略研究平台,开设若干专题论坛,就中阿经贸往来、市场准入等方面开拓更加便利高效的方法途径。二是设立中阿联合商会理事会议。由世界各国主要是阿盟国家的大型商会代表,就商会联合发展磋商,探索建立商会间友好合作交流长效机制。三是设立阿盟国家、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参加的经贸推介会暨中阿项目对接洽谈会。由阿盟国家和国内商家开展项目推介活动,作为中阿工商界提供能源、工程承包等领域投资合作新载体,展示双方投资项目,促进双方相互投资,实现互利双赢。四是设立中阿商品展暨中国(宁夏)国际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节。并增设中阿国家专题展、中阿国家商品展,为中阿采购商、生产商和投资商提供更多的商机,促进双方货物贸易发展。开办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企业评选系列活动,全力打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优势品牌等。五是中国(宁夏)回商大会制度。为回族企业家交流合作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使其成为世界穆斯林商业界的盛会。六是中阿人才合作交流研讨会暨海内外高层人才洽谈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地方西部大开发和中阿合作,为中阿经贸合作及宁夏开发建设提供更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七是中国(银川)清真美食文化节。展示推介清真饮食文化,促进清真饮食技艺创新与发展,推动清真饮食产业走向国际。八是积极承办有关重要国际性专业会议,扩大中阿经贸交流与合作在一些国家和国际性组织及知名专家学者中的影响和辐射。以中国回族之乡宁夏为依托,构建开拓以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市场为重点的内陆开放型经贸发展新格局。通过举办银川国际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节、国际羊绒精品展、国际清真产业合作论坛等一系列国际性会展和会议,充分发挥中阿经贸关系国际性新机制作用,推动中阿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健康发展。

(二)建好新平台——中阿经贸论坛

中阿经贸论坛,作为促进中阿经贸关系交流与合作的新平台,经过国务院批准2010年起每年将定期在宁夏举办,并将根据阿盟22个成员国的实际情况,先在中国和部分有条件的阿拉伯国家之间展开,然后逐步向全部阿拉伯国家扩展,为发展和深化中阿经贸往来打开通道,为中阿政要、商界精英和专家学者等提供高层对话平台。一方面,中阿经贸合作论坛作为“中阿合作论坛”传统友谊的延续和深化,是加强中阿集体经贸交流、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新平台。建好这一新平台,就要在经贸往来、市场准入、劳务输出、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更多投资与贸易的机会,增进中阿间了解与互信,提升双边合作的层次与水平。这是深化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承办者——中国宁夏来讲,加强同阿拉伯国家间经贸交往,无论双边还是多边都具深远影响;对于推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的经贸合作,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宁夏作为中阿经贸论坛的永久承办地,本着“活动策划高水平、邀请嘉宾高层次、展览贸易高起点、项目对接高效率”原则,为与会客商提供务实有效地合作交流平台。通过举办论坛,使中国宁夏成为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的生产服务基地、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先行试验区。

论坛基本框架设计,应体现架构清晰、功能互补、实用简洁、包容开放。首次论坛主办由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共同组成,将成为中国和阿盟国家经贸领域最高级别和最具影响力的多边、双边国际合作盛会,也是继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之后,中国区域性对外开放的又一有益尝试。为加快实施面向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向西开放”战略,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内陆开放经济新格局,促进世界各国特别是阿盟国家和穆斯林地区与中国各省区市的经贸合作、项目洽谈和友好交流,论坛还由阿盟国家政要、阿盟国家经济贸易商务部长、阿盟国家和穆斯林地区驻华大使、商务参赞、大型商协会要员和部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以及跨国企业家代表加盟组成。同时,国家部委领导、中国驻阿盟国家大使和商务参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驻海湾国家总代表、国内阿盟国家研究专家学者,中国驻阿盟国家大使、商务参赞以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代表和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代表一并出席。论坛在以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为主体的同时,也应向包括世界其他穆斯林国家在内的国家和地区开放,并以此为契机扩大与阿拉伯国家对外贸易规模、深化与阿方经贸合作结构优化,从而发挥中阿经贸交流合作新高地作用。

建好论坛新平台,要突出重商务实特色。论坛商品展览可设置省市特色产品馆、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馆、阿拉伯国家馆、国际交流馆、区域合作馆、综合商品馆等多个专题展馆。其运作主要包括论坛研讨会、商品贸易展览和投资合作促进活动等内容。论坛高峰会议及专题论坛,就中阿经贸往来、劳务输出等开拓更加快捷高效的平台。中阿商品展暨中国(宁夏)国际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节,为中阿采购商、生产商和投资商提供更多促进双方货物贸易发展的商机。阿盟国家、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经贸推介会暨中阿项目对接洽谈会,为中阿工商界提供能源、工程承包等领域投资合作的新载体。论坛围绕贸易便利化、基础设施投融资和建设以及文化旅游等议题,展示双方投资机遇,促进双方相互投资。宁夏作为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中国清真美食之乡,经济发展已连续10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并致力于将中阿经贸论坛打造成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乃至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国际性平台,为论坛提供了必要条件。论坛运行过程中还应签署《论坛宣言》《论坛行动计划》等纲领性文件,为论坛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明确定位。论坛应具有一定规模,并分设企业家大会、高官会议、中阿经贸关系暨文明对话研讨会、省部长会议等功能机制,分别负责双方政府和工商界人士洽谈具体合作项目、探讨双方合作新领域和新途径,就中阿经贸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经贸问题举行磋商、建立高官磋商机制,双方专家学者和官员围绕新时期中阿经贸关系及文明对话议题深入探讨和交流,围绕建立中阿新型经贸伙伴关系主题,总结中阿经贸关系发展经验,探讨中阿双方在经贸、能源、文化、环保等各领域友好合作等。同时还应通过签署《论坛会议公报》,草拟建立企业家大会机制和环境合作机制等文件促使论坛运作更加规范安全。搭建常设机构,以此为基地同国际经济舞台上日渐重要的地区进行深入全面的经贸合作。论坛应致力于中阿经贸合作关系的巩固,解决各种地区和局部经贸发展问题,起到明显改变国际社会和全球力量对比的作用。作为更高层论坛建设还应逐步完善机制建设的原则方针,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循序渐近、讲究实效,真诚相待、互利共赢,并强调公开、透明和开放的原则,使论坛形成以中阿经贸合作为主,兼顾其他的合作框架,给中阿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造福于各自的人民,并对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做出努力。

(三)丰富新内容——经贸务实合作,谋求互利共赢

重视发展同阿拉伯国家经贸关系,是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必然选择。加强高层互访、深化政治互信与合作的前提下,把开展经济上的务实合作、谋求互利共赢,作为新时期中阿经贸关系的重要内容。一是发挥中阿经济互补性强的优势,促进商品、资本、技术和服务的自由流动,扩大贸易规模。中阿双方贸易额从2004年364亿美元升至2009年的1074亿美元,相互直接投资累计从11亿美元增加到55亿美元以上,工程承包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从135亿美元提高到700亿美元,仍有扩大的空间。二是鼓励相互投资,促进双方企业优先在能源、通讯、交通、电力、科技、农业等领域的合作。由于近年来油价持续攀高,中东能源出口国财力大增,现以中东产油国为主的欧佩克石油出口收入已突破5000亿美元以上。中东产油国正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开展新一轮的基础建设投资、国内产能投资和对外投资,对中国的市场、技术有更大的需求,这为双方在上述领域的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能源合作是中阿经贸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原油已超过5500万吨,占原油总进口量的43%左右。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中国从中东进口原油量还会上升,阿拉伯国家也在致力于原油市场的多元化。因此,深化能源对话与合作、形成长期稳定的互利互补的合作关系,不仅符合双方利益,也有利于维护世界能源市场的稳定。三是发展与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关系。目前阿拉伯国家正在加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海湾六国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已实现关税统一,并将尽快实现经济和金融的统一,成为“一个市场、一个经济体、一个金融”的实体。2005年1月包括22个阿拉伯国家的大阿拉伯自由贸易区启动,加速了中国与海湾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及签署相关协定。建立中国与阿拉伯自由贸易区新机制,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有深远的政治意义,符合互利共赢的原则。值得注意的是,中阿经贸合作不断发展的同时,经济和贸易磨擦也在增多。由于经济结构和发展程度的差异,多数阿拉伯国家对华贸易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差,中国商品大量出口冲击了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市场和民族工业,加之西方媒体的炒作,“中国威胁论”也在一些国家蔓延。因此,坚持互利、合作、共赢原则,通过适当让利,增强当地民族工业活力,扶持中小企业,扩大就业人员等措施,探索中阿经贸合作的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四是以点带面,全面拓展双方经贸合作。积极扩大贸易规模,规范贸易秩序,优化贸易结构,稳定与阿拉伯国家的石油、天然气及其产品贸易,扩大进口阿方非石油产品,同时增加向阿方出口附加值更高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鼓励有实力企业赴阿投资兴业,使更多阿方企业来华发展。推进双方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支持双方企业参与电力、铁路、公路等项目建设,深化在油气上下游一体化领域的合作。注重拓展双方金融领域的合作,加强在环保、防治沙漠化等领域的合作与对话等等。

(四)发挥新优势——宁夏在中阿经贸关系中独特作用的优势

宁夏是我国同阿拉伯国家合作关系中地位独特、优势凸显的唯一的省级回族自治区和最大回族聚居区,人口中36%为穆斯林,与阿拉伯穆斯林的传统习俗有诸多共同之处,不少产品在阿拉伯市场具有优势,有广阔的销售前景,极具中阿经贸开发空间和潜力。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宁夏作为发展中阿经贸关系先行区的外部条件不断成熟,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对外开放新战略催生的机遇。中央提出了“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陆开放,提升沿边开放”的开放新战略。二是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资本、人才流动蕴含的机遇。国际资本、人才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流动加速,一些高端产业出现了由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的趋向。特别是富有石油美元的海湾国家的资本,把目标转向我国巨大的市场,加快了我国与海湾国家建设自由贸易区谈判的进程。三是东部沿海出口加工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能源等成本快速上涨,部分传统产业如加工贸易等向内陆地区转移加快,国家“鼓励出口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蕴含的重大政策机遇也将惠及宁夏。四是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不断深化带来的机遇。中阿合作论坛成立,中国与东盟国家自由贸易区建成,把我国与世界主要穆斯林聚居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对于有着浓郁回商文化和穆斯林文化,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有着天然联系的中国宁夏来说,抓住机遇发展中阿经贸关系恰逢其时。

宁夏在发展中阿经贸关系中的独特作用和新优势:一是产业基础优势。宁夏长期大力发展以能源、新材料、化工、装备制造及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特色产业,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迅速,产品远销沙特、埃及等阿拉伯国家,是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和清真美食之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出口产业。二是经贸文化交流优势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典范。在国家支持下,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多年来,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回汉各族亲如一家,堪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典范。同时,宁夏回族群众多年来保持着与阿拉伯国家宗教和文化交流,每年都有众多穆斯林到圣城麦加朝觐。宁夏阿拉伯语学校培养了大批阿语人才从事经贸翻译,大型国贸投资洽谈多数阿拉伯国家前来造访考察。宁夏有近20种商品出口到阿盟国家,贸易额逐年增加,2008年对阿联酋出口额达3000万美元。宁夏每年举办的国际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节,吸引国外穆斯林客商数万人,涉及旅游会展经济、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等多个领域合作均进展良好。三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竞争力得到提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宁夏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黄河金岸”,城市面貌和周边生态环境极大改善,在西北地区独具魅力。银川“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城市”建设步伐和自治区城市与生态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特色日渐突出,“塞上江南”已成为国内最具吸引力的十大“新天府”。四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优势。宁夏近年来大力发展公路、铁路、民航等基础交通设施,京藏高速、银青高速、福银高速,包兰铁路、宝中铁路、太中银铁路,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中卫香山机场、固原六盘山机场等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的形成,使银川正在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能够满足现代大物流需要。宁夏已建成了覆盖全区、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经济社会生活已进入了崭新的数字化时代,为发展中阿经贸关系奠定了良好基础。五是资源禀赋相对优越。能源资源上:已探明矿产50多种,煤炭探明储量全国第六、人均产煤全国第三、人均发电量全国第一。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全国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是国家级煤炭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榆林市共同构成我国能源化工“金三角”。农业资源上:土地资源丰富,引黄灌溉便利,光热条件充足,有两千多年农耕史,是全国4大自流灌溉区、10大优良牧场和12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是国务院确定的现代农业、旱作节水农业、生态农业“三大示范区”,80%的农产品属绿色有机食品。旅游资源上:兼有南国水色和塞外边陲景观、大漠黄沙广袤和长河落日雄浑、高山巍峨险峻和平原舒缓惬意,堪称中国生态盆景。其两山一河,两沙一陵,两堡一城,两文一景,是旅游文化资源别具一格的中国西部旅游目的地。内陆开放上:宁夏回族在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与阿拉伯民族具有相近性和关联性,具有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往来的天然便利和传统。宁夏地处东亚大陆和中国北部几何中心,处在“雅布赖”国际航路开辟中东、欧洲和非洲空中通道的理想节点上,是中阿经贸物流的低成本通道,理应成为宁夏中阿及穆斯林地区合作的“先行区”。

创造和发挥好宁夏新优势和独特作用,应抓好五件事:一是发挥好平台优势和作用。突出创办好中阿经贸论坛,打造国际性伊斯兰经贸合作品牌高地。建立一个非官方、非盈利、定期、定址的中阿经贸合作交流机制,为我国与阿盟及阿拉伯国家各方面高端人士提供共商经贸、金融、投资以及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等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推动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二是为加快建立中阿自由贸易区做好前期准备。积极创建银川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综合保税区,使其成为我国面向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世界,以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为特色的出口加工区、国际贸易中转枢纽和全国性集散中心,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开放金融、贸易、投资、服务、运输等领域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试验区和先行区;积极筹建宁夏伊斯兰银行,加快建立伊斯兰金融合作平台,既是我国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经贸关系的现实需要,也是填补国内伊斯兰金融业务空白的必要举措,为中阿自由贸易区建立创造条件。三是全方位推动经贸合作。宁夏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在资源、产业等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互惠性,合作范围和空间十分广阔。加快建设西部重要的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服务基地,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放的前沿阵地以及设计中心、生产中心、认证中心、博览中心、物流中心等“三大基地、五个中心”,努力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内外融通格局。四是重点开拓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市场。阿拉伯国家单一的经济结构及自身特点使其在世界经济中成为一个很大的潜在市场,包括消费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资金市场等等。而宁夏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历史上形成的天然联系,两个市场的互补性,阿拉伯国家石油美元市场和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消费市场,以及我国强大的产品制造能力支撑的回商文化传统清真品牌,为开拓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市场创造了条件。开发的重点领域应放在资源、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以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为突破口,注重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自主营销渠道的发展和培育,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阿拉伯国家投资和跨国经营,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设立市场销售网络,发挥回族自治区和最大穆斯林聚居区优势,以及中阿经贸文化交流先锋、文明对话使者作用,形成我国向西开放、向阿拉伯国家开放的强大合力,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实现突破。五是优化发展环境。在政策法制环境方面,加大对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市场运行与管理规则的研究,改革和完善有利于发展的政策促进体系,调整政策支持方式,营造优越的政策环境。在交通通信和现代物流体系环境方面,提高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和空港物流中心的建设水平,力争把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发展成为联结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世界的国际航空枢纽港。结合银川陆港口岸和惠农陆路口岸建设,加快出入境通道建设,创建内陆一流通关口岸,营造便捷的口岸环境。以银川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博览中心等重大工程为抓手,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第三方物流发展,营造高效的物流环境。在产业基础环境方面,以中阿合作论坛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机制为背景,以阿盟国家为重点,面向全球15亿穆斯林市场,依托银川清真食品产业基地和吴忠穆斯林用品产业基地,借助国内强大的制造业能力,打造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产基地和进出口集散中心。在涉外中介服务业发展环境方面,以现有阿拉伯语教育资源为基础,大力培养熟悉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市场规则的金融、法律、会计、投资和礼仪等方面人才,建立健全相关涉外中介服务体系,营造规范周到的服务环境。在城乡生态环境方面,以沿黄城市带建设为核心,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突出城市特色,提升宁夏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竞争力,树立良好对外形象等,促使宁夏在中阿经贸论坛启动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实现新的腾飞,为深化我国同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交流作出贡献。

参考资料:

[1]夏怡:《中国与中东的经贸关系》,信息来源:技术壁垒资源网。

[2]赵小平:《突出特色抢抓机遇努力构建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2009年10月20日。

[3]王正伟:2010年8月在中阿经贸发展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

[4]杜思霖、周升起:《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原因》,《经济论坛》,2007年11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国外交》,2003年版,世界知识出版社。

[6][埃]侯赛因·伊斯梅尔:《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变幻世界中的阿中关系》,《阿拉伯世界》,2004年第1期。

[7]唐继赞:《“中阿合作”互利双赢》《瞭望新闻周刊》,2010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