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清廷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平衡鸦片进口所引起的白银外流,加重了对各族人民的敲柞勒索。起义军发布文告,表示要扫除贪官污吏,全行蠲免赋税钱粮。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彻底失败,暴露了中国国力的积弱不堪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②既有对清朝文恬武嘻、主政失策的责难,也有对国家危亡命运的担心,更有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自勉,王韬似乎已体悟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① 王先谦辑,《东华录》(道光朝),卷五十八。......
2024-08-06
王韬从日本回来后短暂留沪,随后仍回香港继续从事《循环日报》的编辑和旧著的整理出版工作。此时,中国先后发生了与日本的琉球之争、与俄国的伊犁之争和与法国的越南宗主权之争。清政府举措乖张,外交一误再误。玉韬愤于国事之日非,发表了不少激昂慷慨的文字。但是,言之谆谆,听之藐藐。清王朝依然我行我素,不思变革。爱国意识、忧患意识十分强烈的王韬不堪目睹此一局面,终于因忧成疾。他不无痛苦地写道:"泰西大小诸邦叩关互市,辄以兵力佐商力,所至各埠,设官置戌,噱瞳相望,每挟其所长,从而凌侮我,来必应,请必遂,一旦龈龋,环而伺我者数十国,腹心时腋间遍布森列,几于国不可为国矣。嗟乎!此盖误于羁縻之说,而驾驭未得其宜也。近者日并琉球,俄据伊犁,我国家并持节往问,而时虞失和,势且炭发。老民外感于时势之艰难,内愤于措施之颠倒,旧疾陡发,诚使祈死得死,亦复何憾。"①王韬所说的"旧疾陡发"是指他少年时代就有的老毛病"咯血之症"的再度大爆发。其实,他此时所患之疾何止是咯血。从他与朋友的书信中可见,他还同时患有"眼疾"、"肝疾"、"风痹"诸症。如"与吴瀚涛大令"一信写道:"韬自入春以来,陡患风痹,湿热注于四肢,动履维艰。深恐手足拘挛,将成废人。登山临水,无望于此生矣。瞬经两月,缠绵未痊??以是枯瘠异常,几成老僧。"②在给马建忠的信中也说:"韬年来孱躯多疾,精神困惫,泅非昔时;长夜无聊,辄不能寐,药炉茗碗,独遣良宵,几于
② 王韬:《弢园尺牍续钞》,卷二,"与吴瀚涛大令"。
① 王韬:《弢园尺牍续钞》,卷一,"与马眉叔观察"。
② 王韬:《弢园尺牍续钞》,卷二,"复盛杏荪观察"。
有意延缓批准他的回国居住申请。他的《弢园尺犊》中有关于丁日昌等大吏命令他"仍居香海,如有见闻,据事直书,参以所知,少加断制"一类的记载。①他后来也确实为清朝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和意见。
到1884 年,王韬的身体状况已经无法胜任清吏布置给他的任务。在丁日昌、马建忠、盛宣怀等人的斡旋下,经李鸿章默许,他终于叶落归根,"载全家于一舸由两粤而返三吴,卜筑三椽寓居春申浦上",结束了长达23 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活。(www.chuimin.cn)
青壮出门,奋斗了一生,到头来只落得一副衰老多病之躯,刚刚回到故国家园的王韬免不了对生命的意义感到悲观绝望。他似乎看破了红尘,不再理会人世问的恩恩怨怨、风风雨雨,而只求做一个"与故山猿鹤为侣,与世永隔"的山野之民。封建政治的黑暗残酷更加重了他的这种心理倾向。为了彻底消解清王朝的对他的"猜测之心",表明他确确实实地是一位无心问政的人,他把悲观外化为生活上的颓废甚至荒唐。他自号"淞北逸民",逢人便说自己"日惟扫地焚香,杜门谢迹","仰屋觅句,闭户著书,不欲问世上事"。②然而,王韬毕竟是一位勇士。在他颓废、荒唐、怪诞的背后我们可以隐约地看见一个不死的魂灵。在他给朋友的书信中总是不自觉地流露出"老骥千里之心"。如写于此时的《与温瓞园观察》一信写道:"练海军,造战舰,制火器,选兵士,设艺院,重肄习,储贤才,裕财赋,此八者,尤为当务之急。弟曾拟有条陈,纲举目张,欲献之当轴未果也。"③国事民瘼、内政外交依然牵动着他的神经,使他沉默不得,欲隐不能。至1885 年,他终于彻底抛弃对国家和社会的超然态度,毅然投身于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以期在将归道山之前能为中国的未来培养出一代新人来。
① 王韬:《弢园尺牍》,卷十一,"再上何制军"。
② 王韬:《弢园尺牍续钞》,卷五,"呈邵彼村观察"。
③ 王韬:《弢园尺牍续钞》,卷四,"与温瓞园观察"。
有关王韬评传的文章
鸦片战争后,清廷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平衡鸦片进口所引起的白银外流,加重了对各族人民的敲柞勒索。起义军发布文告,表示要扫除贪官污吏,全行蠲免赋税钱粮。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彻底失败,暴露了中国国力的积弱不堪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②既有对清朝文恬武嘻、主政失策的责难,也有对国家危亡命运的担心,更有救国救民"舍我其谁"的自勉,王韬似乎已体悟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① 王先谦辑,《东华录》(道光朝),卷五十八。......
2024-08-06
"③王韬早年继承的正是这种同心圆式的"天下观"。自"佣书西舍"起,在西方传教士的多年持续不断地影响下,王韬唯我独尊的天下观逐渐得到修正,不再把西方各国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的"夷狄之邦",认为他们亦有可学之处。欧洲之行让王韬亲眼目睹了世界格局的真实面貌,促使他彻底抛弃孤陋不堪的一元天下观,而重新构筑符合实际的多元世界观。承认西方也有圣人,承认世界为多元结构,这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种"观念革命"。......
2024-08-06
道观佛寺中常有这样的失意读书人;四是教读乡间,诗酒自娱。1847 年农历正月,王韬与举人杨隽之女、好友杨醒逋之妹杨保艾结婚。此次锦溪之行显然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若不是生活的负担,他是不会愿意在忧愁之上再加上新婚后的离愁的。在锦溪,王韬的生徒只有二三个幼童。因其已萎后,想其方开时。1847 年秋天,王韬因妻子杨保艾已怀有身孕,且正在病中,家中无人照顾,急忽忽地辞却教职,由锦溪返回甫里。......
2024-08-06
象同时代的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一样,王韬对历史研究具有特别浓厚的兴趣。王韬对西方历史的关注由来已久。因此,他深感有必要把外国的政治、历史、疆域、科学技术、风俗等介绍到中国来,以开阔国人的认识天地。《普法战纪》是王韬为回应时事而撰述的当代国际战争史。此一战争结果震动世界,也使王韬且惊且惑。香港所能收集到的相关资料集中起来进行研究。《普法战纪》正是他的这一研究成果。《法国志略》是王韬积多年之功而完成的。......
2024-08-06
未几,日本亦驾火轮船十数,遍历西洋,报聘各国,为所要约,诸国知其意,亦许之。关于粟本锄云出面倡议联络、众多日本学者响应附合以邀王韬的情形,《扶桑游记》序跋中有生动的叙述。其他如冈天爵、龟谷省轩、寺田士弧等,皆先于先生之未东游,而感召牵引,亦与有力焉。士弧与重野成斋、冈鹿门诸人,谋欲邀之。其中以在东京所居之时间为最长,略有百日之多。由此壶觞之会,文字② 王韬:《扶桑游记》,"重野安绎序"。......
2024-08-06
这两点因素造成王韬思想体系上存在不少断裂和矛盾之处。它们是王韬改革思想主旋律中的不谐调的变调。它是王韬变法自强理论的基础,是可变的。大多数现代文化学者的研究已经表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孔子之道是不能衍生出国家的民主与富强的,过分地强调形而上的"道",必然要把形而下的"器"推入到"道"的阴影里去。......
2024-08-06
王韬对西方侵略中国一事特别愤恨,信中以大量笔墨谴责了自葡萄牙占据澳门以来至鸦片战争西方侵略者在中国的侵略罪行。但是,象古典爱国论者一样,王韬被仇恨的情绪挡住了视线,看不清西学东渐、中外通商与西方侵略的区别所在。(二)过分强调中国的特殊性,反对大规模学习西学。......
2024-08-06
古镇甫里就座落在这一图画之中。甫里不仅地杰,而且人灵。王氏家族是一个日趋没落的家族,他的祖上在明代原为"官宦之家",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动荡使这个世家大族急剧地瓦解衰落。清兵南下之后,王家惨遭兵焚之祸,几乎阖门遇难,始祖王必宪时在垂髫之年,得免于难,避居昆山。③在成年之前对王韬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母亲朱氏和父亲王昌桂。正是从这一诗集中,我们才得以知道不少王韬在青萝山馆的读书生活和思想状况。......
2024-08-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