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当代金融机构与跨国公司前面几章所涉及的,主要是当代工业和服务业跨国公司。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元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系高度发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50年代开始,以美国领先,各种金融机构重又兴旺发达,特别是各种基金和金融公司发展尤为迅猛,而传统的商业银行的发展相对滞后。共同基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型金融机构,其发展极其迅猛。......
2024-08-06
第九章 中国大跨国公司的崛起
对一个国家来说,巨型跨国公司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推进器,是科技创新和生产率提高的领头羊,是国际经济竞技场上的“国家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任何国家如要在当代世界经济中占据一定地位,发挥相当的作用,必须拥有自己的大跨国公司。目前世界大跨国公司绝大多数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但发展中国家的大跨国公司数目在增多,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大跨国公司的崛起,更是引人注目。
企业规模由小到大,实力由弱变强,企业制度的逐步演变,其经营活动由国内走向世界,这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进行的过程。发达国家企业的发展史,充分体现了这种规律性。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发展,也必然遵循这种规律。
当今发达国家拥有数量如此之多、规模如此之大、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如此之强的巨型和超巨型跨国公司,是其企业长期发展的结果。发达国家大跨国公司发展的历史经验,对我们是有许多启示的。对有益的经验我们应加以吸收、借鉴。当然,我国跨国公司是在与当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我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壮大,不需要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老路,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和当今世界经济的时代特点,走出一条新路而创建新型的大跨国公司,是我们应加以探索的大课题。本章只就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一些说明。
第一节 中国需要自己的大跨国公司
我国需要有自己的大跨国公司,这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我国现代化大生产在国际层面上扩展的必然,也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扩大和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关系的要求。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78年,我国企业不可能走出国门,不可能有跨国公司产生。这是因为:一是当时我国经济过于落后,可谓“一穷二白”,缺乏“走出去”的物质基础。二是那时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企业是国家所有,企业完全被纳入高度集中的计划之中,不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与世界市场无缘。三是我国除与前苏联、东欧等国发展一定经济合作关系外,基本上处于对外封闭状态。自从1978年我国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上述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形势以及我国的国际环境也开始发生变化。尽管如此,我国企业走向世界,成为跨国企业,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物质准备。事实上,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我国企业才出现走向世界的迹象;其后,我国的跨国企业逐步发展,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阔步前进,形成一股“走出去”的潮流。短短几年,我国的大跨国公司,在世界巨型跨国公司的行列中,已开始占有一席之地。
也许有人会问,发达国家进行对外投资,到国外去进行生产和开展经营活动,是因为它们资本过剩,而我国资金缺乏,所以我国要大力引进外资,为什么我国还要进行对外投资,这不是与现实相矛盾的现象吗?此外,我国市场潜力极大,劳动力充裕,且劳动成本低,这些条件很少有国家能与之相比,这些也正是外国投资者所看中的有利条件,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却要到国外去呢?
关于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本书前面已有所论及。认为发达国家进行资本输出,是因为它们资本过剩,这并不错。但对此的理解,不能绝对化、简单化。资本过剩从来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事实上,发达国家既是资本过剩,也感资本不足。因为它们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有些部门快速发展,一时感到资本不足,资本蜂拥而至,以致很快形成资本过剩。有些部门发展缓慢,投资者认为无利可图不去投资,这就可能导致长期资本不足。特别是在当代,科技革命蓬勃开展,新产业部门、新行业迅速形成,快速成长,传统产业逐步萎缩,产业结构调整、变动和升级加快。与此同时,国际分工越来越深化、细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部门和行业都居于领先地位,即使像美国这样的最发达的大国,也不是任何产业都胜过其他国家。各国都是既有所长,也有所短。因此,它们的大企业在国内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跨过国界,到国外去寻找更有利的条件,以谋求更大发展空间,而不一定非要等到本国经济缺乏发展余地,出现全面绝对的资本过剩,才去外国发展。这样,就出现了发达国家,既是资本输出国,也是外国资本引进国。美国就是最大的对外资本投资国,也是最大的外国资本吸纳国。这表面看起来是相悖的,实际上却是自然的,完全是合乎常理的。我国与美国或其他发达国家情况确实有所不同,我国的资本不足是主要方面,但同样,我国也有相当大量资本,可以到国外更广阔的天地,寻找更有利的机遇,一展身手。
至于说到我国劳动力丰裕和低廉,这是我国的一大优势。我国产品出口的连年迅速增长,原因之一是这些产品生产成本低,特别是劳动成本低,商品价廉物美。但劳动力只是生产要素之一,正像资本也只是生产要素之一一样,除这些生产要素之外,现代生产还需要其他生产要素。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来临的时代,技术、知识、信息等已成为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发达国家的企业走向世界,其重要动因之一,是利用其他国家的科技力量和人才,加强自己的科技优势。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为了缩小这个差距,办法之一就是走出去,到国外直接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把先进的科技与我国低廉的劳动力结合起来,以形成更大竞争优势。而企业如果只想凭借劳动力的充裕和低廉,留在国内求发展,则这种发展终究是有限的。
大跨国公司与非跨国公司相比,有其多方面巨大优势,本书第三章曾经列举了大跨国公司的十大优势,即规模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范围优势、无形资产优势、融资优势、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优势等。我国企业要与世界大企业一较高低,也必须具有这些优势。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条件已经成熟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关系愈益加强。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此刻,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条件已经成熟。我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于2002年9 月8日在第六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国际投资论坛”上发言时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时机和条件已基本成熟。这些条件是:
(1)中国已具备“走出去”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必要保障。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中国已开始具备对外投资的能力。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GDP)和贸易量均已居世界第6位。2001年中国外贸进出口额达5100亿美元。截至2002年7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2465亿美元。这些都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必要保障。
(2)对世界经济和市场有了深入的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是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出口,接着是引进境外资金,而引进资金,先是以境外中小公司为多。随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世界大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前来中国进行投资,设立分支机构。它们不仅给我国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使我国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状况,包括各产业部门的发展趋势、世界市场的需求、跨国企业的组织机构、资源配置、融资方式、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它们如何与当地政府、社会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等等。这对我国企业跨出国门进行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是十分必要的。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无论是从全国来看还是就企业本身来说,在它们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之前,往往都是先进行对外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以此作为“走出去”的准备。不过它们的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相当长,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我国企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绝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了。
(3)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已大见成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健全的过程。这是一个十分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它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又是重点突破的过程。期间,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关键性的一环。在1997年底,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20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2000年底,这个目标如期实现。这个目标的实现,得益于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工程的实行,债转股的推行,银行的7次降息,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国企上市的推动。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消息表明,到2001年底,中国国有工业企业已由1989年的73501家下降到36286家,减少了49.4%,而这些国有工业企业的绝大多数都已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其组织形式、产权关系、经营体制、企业文化、经营理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其中列入520户国家重点企业的514户国有及国家控股企业中,有430户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其中282户企业整体或部分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实行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已基本形成。[1]而只有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才谈得上“走出去”,在世界市场上一显身手,成为跨国公司。
(4)非公有制经济阔步前进。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如今已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从而增强了活力的同时,非公有经济(包括个体户、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也迅速发展。据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公布的数字,过去10多年间,非公有制经济对全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已从不到1%提高到43%。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私营企业产值增长了117倍,私企总户数增长了19.5倍,注册资金增长了154倍,就业人员增加了5400万人。非公有制经济的这种令人惊奇的大发展,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伟大成果。据经叔平列举的数字,截至2000年底,在非公有经济中,中国的个体工商户已达2500余万户,私营企业达170余万户,其中私营企业集团3500多户。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首次突破2000万人,达到2406.5万人。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二者从业人员总和近8000万人。经叔平还说,现在全国私营企业的队伍,以平均每天诞生809家的速度不断壮大。
中国私营企业不仅数目以惊人的速度增多,而且企业发展规模日趋扩大,资本投入、集团化经营快速增长。截至2002年7月底,在全国规模以上的(指工业企业注册资本超过500万元者)17万多户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户数为41547户,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有24605户,注册资本亿元以上的有389户,比国有独资企业多出1万户,接近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数量。不仅如此,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个体和私营企业涉足知识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越来越多高学历、善经营、懂科技的人才,包括大批回国创业者创办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和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行业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涌现出诸如新奥特集团和百思特电信科技发展公司等一批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私营科技型企业。[2]
(5)企业资产重组加速进行。我国企业总体上看规模小,经营分散,创新能力低下,竞争力不强。这种情况如不改变,在外资企业强大的攻势面前,难以生存,更谈不上走出去,与世界大跨国公司一争高低。而改变这一弱势的重要方式,就是进行资产重组。发达国家的巨型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无不经历一路拼杀和无数次并购才打造成的。我国企业也不可避免地要走上这条路。近几年来,我国各部门、各行业企业重组之风日炽,如电信业,除新的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这5家公司,再加上一个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形成了新的市场格局。汽车业重组,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如安徽的奇瑞、江苏的悦达分别投向了上海汽车集团和东风汽车集团。中国民航的重组也引人注目。民航改革重组,经过8年的曲折历程,到2002年10月,直属民航总局的9家航空公司联合重组成3家大型航空集团,即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重组后的这3家集团公司,规模都显著扩大,每个公司的资产总额都在500亿元左右,实力大为增强,这对提高管理水平,增进运营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迎接外航挑战,都具有重大意义。此外,我国啤酒饮料业、电子业、石油化工业等,也都在进行重组中。我国企业的重组,是企业走出去的前奏。
我国企业的重组,参与者并不仅限于本国企业,还应包括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合作。随着外国资本越来越多地进入我国,外国企业与我国企业以各种方式的联合和合作,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几年来,外国大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更形成了一股潮流。其中不少事例,既是外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也是中外企业共同组织的战略联盟。这种联盟的建立,对我国企业资产重组起着积极推动作用。例如,在2000年底,上海汽车集团和柳州五菱汽车公司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三方就互相合作签署了基础性协议。根据协议,柳州五菱汽车公司将进行改制,改制后的新五菱公司将发行B股引进战略投资者,上海汽车集团将占这家上市公司的50.1%的股份,通用将购买34%的股份,新五菱公司将采取当今世界上的新工艺、新材料,生产微型多功能车,这是“中中外”合资项目,也是国内汽车业一项大规模资产重组项目。2000年11月12日,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铝公司(世界最大的铝公司,世界企业500强之一)达成协议,根据协议中国铝业公司在境外公开发行股票,美铝国际(亚洲)公司将认购中国铝业境外首次发行股票的24%。双方还达成谅解备忘录,各出资50%,成立苹果铝业合资企业。此外,双方还将各出资50%在今后几年大幅度扩建苹果铝业公司的氧化铝和电解铝生产能力。2001年10月,宝马集团宣布与我国华晨集团进行合作,在中国生产宝马轿车。2002年,中外大企业签订的建立合作关系的协议更多,如东风汽车公司与日本日产汽车公司签署了建立全面合作伙伴的协议,一汽集团与日本丰田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等。应当指出的是,与外国大跨国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既推进了中国资产重组,也意味着中国企业生产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可以说,中国大企业一只脚已跨入世界。
(6)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才的成长。企业要“走出去”,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显身手,要求它具有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不断创新的能力,正确的经营战略和策略,掌握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关信息,等等。这些都需要人才。我国老一代国有企业领导人,是计划经济时期由政府委派的厂长,而改革开放初期的民营企业家多是来自农村的知识水平不高的创业者。这些人作为企业管理者,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退出了管理第一线。可喜的是,近些年来,我国新一代企业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其他各种专业人才茁壮成长,一批批走上广阔的职业舞台,接替了老一代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管理者。他们年富力强,朝气蓬勃,富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有新的专业知识,有敏锐的头脑和开阔的视野,通晓外语。合格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更是企业“走出去”绝对必要的条件。
(7)与上述国内条件日臻成熟的同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其成员国,在进一步对其他国家开放、更多地引进外资的同时,按照WTO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也在外国享有国民待遇,其他成员国也要对我国实行开放,不仅开放商品和劳务市场,也开放资本市场。我国有可能更多、更快地增加对外投资,不仅进行间接资本输出,而且可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建厂,就地生产;不仅可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而且可以通过国际资本市场并购外国企业。我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说,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世贸组织其他成员也会对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提供贸易投资便利,这将为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提供有利条件。
第三节 中国跨国公司的进展、问题和前景
我国企业走向世界这一口号早已提出,但若干年来,真正涉足世界市场的并不多,除进行一些对外承包工程和进行一些对外劳务合作外,制造业和多种服务业企业进军世界的并不多见,即使大企业也只有极个别的,如首都钢铁公司试探性地进行一些对外投资。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状况并没有什么改变。但在这之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实力的增强,条件的逐步具备,企业跨越国界进行对外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者迅速增多。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近几年内,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但我国跨国公司尚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远不能与西方巨型跨国公司相比。
一、进展迅速
据媒体报道,截至2002年6月底,我国在境外投资设立非金融类经营机构6758家,协议投资总额132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05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52亿美元;累计签订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额28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20亿美元,外派劳务累计超过260万人次。境外资源开发合作取得初步成效,油气、矿产、林业、渔业等境外资源合作项目运作良好,经济效益逐步显现。除了资源类合作项目外,我国的制造业也已走出去。我国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开展农业合作等方面也已起步,并取得一定的进展。[3]例如,海尔集团公司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建立研发中心。这表明,现在“中国企业真正开始了跨国行动,外国向中国投资的单行道将随之逐渐变成双向公路”。[4]
我们特别关注的是中国的大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最大公司的排名表中,还不见中国大公司的身影,但到1996年,在世界企业500强名单中,中国大公司已有3家,1999年和2000年是世界大跨国公司通过大并购热潮,跳跃式发展的年份,它们的规模空前扩大,但中国大企业列入世界500强排名表中的,增加到9家,2000年又增加到11家。据报道,中国这11家最大的跨国公司掌握着超过300亿美元的国外资产,销售额达330亿美元。中国11家最大的跨国公司营业额、利润额、资产额等情况如表9-1所示。
表9-1 2000年世界500家最大企业排名表上的中国公司
注:以上表中的公司不包括我国港澳台的公司。
资料来源:美国《财富》杂志2001年7月30日。
我们已经提到,世界大跨国公司并不仅限于名登世界大公司金榜的那500家,除此之外,还有为数更多的大公司,它们的规模虽稍逊于“500强”的入围者,但它们之中有不少优势突出、成长迅速,成为500强的强大竞争者,它们迟早有一天会赶上并超过500强的某些落伍者并取而代之。许多国家都有这样一些大企业,它们可说是500强的外围,或后备军。中国也有一批这样的大企业。2002年,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开始推出中国企业500强排名表,这对我国入世后,促进我国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大企业具有重要意义。这500强在目前我国7864家大型企业单位中,只占6.36%,但它们在2001年完成的营业收入却占当年国内总产值的63.64%,即将近2/3。这表明,这些大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骨干和支柱,如表9-2。
表9-2 2002年中国企业500强前20名
中国企业500强,以及除此之外各部门、各行业更多的大企业,大多在某些技术领域有着较强的竞争优势,都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虽然它们还并不都是世界级大跨国公司,但它们中多数都有强烈的“走出去”的意愿,不少大企业都已在进行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例如,在联合国发表的《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刊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大50家跨国公司,按国外资产额排序,中国有5家名列其中,如表9-3所示。
表9-3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大50家跨国公司中的中国大公司(按国外资产额排序)
注:此表中所列公司,只是非金融公司,不包括银行和其他金融公司。
前面曾提到中国大企业以各种方式与外国公司进行广泛的合作,组建战略联盟,这不仅有助于我国企业的资产重组,也可视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步骤和准备,甚至可认为是一只脚已跨进世界市场。当然,企业真正走向世界,成为跨国企业,必须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通过新建工厂或并购国外企业,或在国外开展经营活动和进行资本运作。近年来,中国大公司的这种跨国活动越来越多,如TCL在东南亚设立的工厂要比在中国国内多。其中有些是新建的,有些是收购的当地企业。TCL的跨国投资不仅限于东南亚,而且已扩及发达国家。如2002年9月,TCL收购了德国电器企业施奈德公司的施奈德、杜阿尔等5个著名商标及其生产设备,组建了新的施奈德电器公司,主要生产电视机和电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尔集团。这家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家电公司,虽然还未进入世界500强排名榜,但在2001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名榜上,已列第16位,与进入世界500强只有一步之遥。海尔集团在2001年美国《家电》杂志第二期发表的全球前10位家电制造商排名中,排在日本日立公司之前,列第9位。海尔集团2000年实现全球营业额106亿元,出口创汇2.8亿美元。到2001年,其销售收入猛增到602.6亿美元,一年增长48.4%。目前海尔在13个国家建有十多家生产厂,在160个国家销售其产品,建立了全球设计中心、制造中心和营销中心的本土化框架。海尔产品在欧洲、美国、中东等地已经成为本土化的名牌。海尔还在全球建立了十大工业园。
又如长虹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厂家,年产电视机1200万台。联想是中国最大的计算机生产公司,它在中国所占市场份额高达26%。比IBM、康柏和惠普公司所占市场份额的总和高出1倍。
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的一些民营企业也逐渐成为向海外投资的主体之一。在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中,华为、万向、新希望、正泰等公司都正在不同程度地走向国际市场。这些公司目前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其中包括亚洲以外的国家。
中国企业还正在积极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目前,通过各种渠道在海外完成上市融资的中国企业达到142家,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显露身影,其中既有众多的国有企业,如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联通,还有众多的民营企业,如UT斯达康、侨兴环球电话、亚信、网易、搜狐、新浪等。[5]2002年9月24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宣布,中国电信已申请159.6亿股在美国发售。华尔街分析家指出,虽然目前世界电信业并不景气,但是出于中国电信市场的巨大盈利潜力和对全球电信业复苏的预期,中国电信在美国上市受到国际投资者的青睐。此外,香港作为一个国际性的金融中心,也吸引着祖国内地众多企业参与其中。
中国的银行在世界各地设立的分支机构日益增多。目前中国银行在国内有12530家分支机构,在海外2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560家分支机构,在境外开展各种业务,包括存款、汇款、贷款、贸易融资、贸易结算和其他多种金融服务。
我国还与外国大银行进行合作,共同开展各种金融业务。如2001年4 月10日,中国工商银行宣布,将与美国国际集团开展全面业务合作,合作范围除银行代收代付业务外,还包括保险兼业代理,网站互通,营销合作,提供与金融业务配套的保险产品与服务,发行有关“联名卡”等。两大金融机构开展全面业务合作,标志着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正在加快国际步伐,同时也推动了国内银行业务与国际保险业务接轨。[6](www.chuimin.cn)
以上只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概况和若干实例,尽管中国企业的跨国化还在初始阶段,但在组织结构、产权制度、竞争行为、融资方式、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等方面都开始有所体现,且发展势头强劲,势不可当。近年来,国外舆论界对中国公司走出去闯世界越来越予以关注,媒体的评论越来越多。如德国《管理人》周刊(2002年4月号)报道说:“继日本人和韩国人之后,现在中国人也在拥向世界市场,而且中国人与当时的日本人和韩国人一样被低估。但了解中国企业情况的人看到了正在形成的首批全球康采恩。”该文援引波士顿咨询集团上海办事处的负责人的预言:“不久中国的星星之火将燃遍全球。”
二、差距巨大
目前我国的跨国公司,虽然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在与世界巨型跨国公司靠近。但总体上看,无论是数量或质量上,与西方大跨国公司相比,都存在着极大差距。
(1)我国大公司的规模与世界大跨国公司远不能相比。即以2001年进入世界500强排名表的我国11个大公司来说,按营业收入,没有一个排在50位以前,排在最前面的也只居第60位,其后有两个公司排在100位以内,其余8个都在200位以后,这说明我国大公司的规模还不够大。这11家公司的销售值加起来只比占首位的美国沃尔玛公司多一点。其中中国最大的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的营业额也只相当于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1/5。如果以2000年中国企业500强与当年世界500强相比,则差距更为悬殊。前者的平均资产额只有后者的6.46%,平均营业额只及后者的5.26%。
无论是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大公司,或者是在中国500强榜上有名、但尚未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公司,既包括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包括非金融公司。如果只谈非金融公司,则我国公司与西方大公司的规模相差更远。如目前我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总和还不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一家的水平,中国电子行业前100家企业的销售收入总额只相当于IBM的1/5。虽然企业规模大并不等于实力强,但在当今世界市场上,要想有更强的竞争力,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就必须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我国企业规模与西方大企业差距如此悬殊,其实力和竞争力也远不可能与之相匹敌。
(2)我国大公司的产业分布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试看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们那里传统部门的大跨国公司尚占主导地位。如石油、汽车、化工、金属冶炼、电器等部门的大公司,在当时世界企业500强名单中,十分突出。但自那时以后,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革命高潮的到来,高新技术部门,特别是信息技术部门一批新型大跨国公司显露头角,并迅速发展壮大,在不长时间内,取代了那些传统部门(除汽车、石油之外)的老跨国公司,在世界500强的排名表上,地位不断上升。但目前被列入世界500强名单中的我国11个大公司中,只有一两个可算作是高新技术部门的大公司。此外,西方大跨国公司中,服务业各部门,包括银行、保险、投资服务、公用事业、运输业、商业、信息服务、传媒、文娱、餐饮、旅游等都有一批大跨国公司占山为王,但我国在榜上的大跨国公司,除银行和外贸公司外,其他多种服务部门不见我国大跨国公司的身影。
(3)我国大公司的科技研发投入大大低于世界大跨国公司。本书第五章中,对世界大跨国公司如何竭力增加科研投入,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已进行了具体论述。目前世界最大500家跨国公司的科技研究与开发投资已占全球这项投资总额的近70%。在发达国家,企业研究与开发投资占其国内研发投资总额的60%~70%。因此,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新技术、新工艺,70%以上为世界500家大企业所拥有。而中国企业最缺乏的就是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其核心竞争力不强。而这与中国企业研究开发投资不多直接有关。中国企业的这项投资只占全国研发投资的40%多一些。这使中国研发投资总额占全国GDP比重长期低于1%,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在中国22276家大中型企业中,建立技术开发机构的只有31.9%,从事技术开发研究的只有50.2%。在中国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数中,外商企业所占比例分别高达70%、80%、90%。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中国企业,包括一些大企业,科研创新能力之低,而科研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核心。
不仅如此,如果不掌握新技术,就不可能有新产品,更不可能树立品牌。美国《华尔街日报》曾发表文章说,“今天,中国没有全球知名的品牌——也许除了青岛啤酒之外。”这也许是中国至今尚未形成一家世界级跨国公司的原因。[7]
(4)我国大跨国公司的生产率低于发达国家的大跨国公司。以公司人均营业额和人均利润额来衡量,2001年我国11家进入世界500强行列的大企业的这两个指标平均分别为4.41万美元和0.21美元,而世界500家大企业分别为29.8万美元和1.41美元,我国大企业的这两项指标只涉及世界大公司的14.8%和14.9%。如果考虑到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衰退,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额大为减少,则我国大企业的生产率与之相比水平更为低下。
从世界500强排名表上所列各大企业的各项指标看,我国大企业按销售额、资产额或股市价值额看虽然远低于西方大跨国公司,但雇员人数却明显偏多。这是其生产率低下的直接原因。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0年营业收入仅为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21%,即1/5多一点,但雇员数却有129.3万人,为埃克森—美孚(10万人)的12.9倍。又如中国工商银行当年营业额为美国花旗银行集团的19.7%,即不到1/5,但其雇员有47.1万人,为后者(23.8万人)的两倍。
据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公布的2000~2001年度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状况,中国的经济表现排名第7位,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第33位,而企业效率则排名第49位。我国企业效率之低,与国家经济总体发展之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跨国公司的生产率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影响这个指标水平的有多方面的因素,前面所说的跨国化程度的高低就是这些因素之一。据调查研究,一般说来,跨国化程度越高,企业效率也越高,反之则低,二者大致成正比。上面所说的我国大公司科研投入大大少于世界大公司,是其生产率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低,更是其生产率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对此,这里不需赘述。
(5)我国入围世界500强的大企业,都是国有企业。我国的国有企业,经过多年艰难的改革,至今还只是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要使这种制度臻于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完善,国有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也是各类企业中最低的。在2001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资产利润中,国有企业仅为1.06%,外商投资企业为8.64%,私营企业为13.73%;人均营业收入和资产周转率两项指标,外商投资企业均为最高,分别为158.89万元和189.25%。[8]
除目前国有企业效率不高,因而竞争力不强之外,国有企业在国外发展,无论是投资设厂还是上市融资,尤其是进行并购,有时还会引起某些国家政府的疑虑。它们认为这不仅是企业行为,而且是国家行为,带有政治色彩,因而加以干预和阻挠。由于目前我国国有大企业在国外并购他国企业的事件尚不太多,因此,这个问题还不太突出,但随着跨国并购案件增多,不排除这种阻力会有逐渐增多。
从以上几方面看,我国大跨国公司与世界级巨型跨国公司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弥补这一差距,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虽然中国的大跨国公司在迅速扩大和增强,效率和效益也在提高,但世界各国的大跨国公司也在加快步伐,奋力前进。我国大公司与发达国家大公司之间的竞赛,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发达国家的大公司规模已经十分庞大,效率已经很高,它们每扩大和提高一步,其绝对值都大得多。我国大企业与之相比,缩小差距当非易事。此外,还应该看到,目前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西方大跨国公司早已把生产重点转移到高科技领域,与此同时,西方正在探索新型跨国公司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以便进一步提高其效率和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加强其已经构筑的进入壁垒和巩固其垄断地位,要与它们的垄断势力相较量,必须有更出众的能力和付出更艰巨的努力。
三、前景广阔
今后世界大跨国公司将有更大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跨国公司也必将以更强劲的势头跟进,其在世界经济和世界大跨国公司俱乐部中的地位也必将与日俱增。
(1)中国大跨国公司快速发展是大势所趋。上面对中国大跨国公司的崛起进行了说明,同时,也指出了它们与世界大跨国公司尚存在巨大差距。这些都是客观实际,但从今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中国的大跨国公司必将以更快的步伐前进,与世界大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也将逐步缩小。
实际上,这种趋向,从近几年来世界500家最大公司排名表上的中国大公司数目的增多就可以看出来。名列表上的中国大公司数从1996年的3家增加到2000年的11家,4年间增加了8家,这在发展中国家中是罕见的。今后这个数目无疑将更快增多。再看前面所列中国企业500强,除头11家已名登世界500强金榜外,后面的那些都是世界500强的替补者,这些递补者阵容如此强大,在发展中国家也是少有的。可以预料,它们之中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飞速前进,跻身于世界大企业行列之中。
这首先是因为,中国经济整体的发展,远远快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快于发达国家。中国经济总量(GDP)于20世纪90年代初尚排在第10名,经过短短10年,在进入21世纪时,已跃进至第6位,今后10年、20年,还将超过前面的几个发达国家,其位次还将进一步上升,这是毫无疑问的。作为中国经济支柱的大企业,其前进步伐自然也要快于世界其他大企业。
当然,各国大跨国公司数目的多少及其在世界大跨国公司行列中的地位,与该国经济总量的国际排序先后虽有关系,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二者也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各国大跨国公司的数目和位次,不仅是该国经济总量大小的反映,更是其经济水平高低和国际竞争力强弱的反映。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其经济总量的增长及其在世界各国排名表中位次提升之快,确实引人注目,而中国的经济水平(按人均GDP衡量)和国际竞争力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仍相对低下。虽然如此,今后,这些指标也将逐步提高,而且提高的速度也会居于世界前列。
其次,跨国公司作为微观经济体,与作为宏观经济的国民经济二者之间虽然有密切关联,但二者也并不完全一致,因为跨国公司的发展,其实力的增强、效益和竞争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本身的经营管理。中国大企业只要锐意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就必将更快地发展起来。
(2)企业的成长和走向世界基本上是受市场力量推动,但也必须有国家的多方鼓励、引导和扶植。中国的大企业,以国有企业占大多数。经过多年的改革,目前已基本上建立了自主经营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有可能以独立经济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从而不断求得发展。但这绝不是说,企业不需要国家的支持和指导,问题在于国家如何发挥其应有职能。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计划经济的残余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一方面,企业往往从政府那里寻求保护;另一方面,政府也往往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管理。例如,为使企业做大,政府使用行政手段,把一些企业撮合在一起,而不管这样做是不是真正有利于资产的合理组合,合并的企业是否真正能做到优势互补、提高效益。事实上,这种“拉郎配”式的“组合”多数是貌合神离,最后分手了事。又如,地方政府仍普遍地实行地方保护主义。这看上去是维护企业的生存,实际上是保护落后,更谈不上鼓励企业走出去了。其实,政府为促使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或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走向世界,可做的事很多。只要看一看其他许多国家的实践就会十分清楚。何况,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引导、鼓励、扶植企业走向世界方面,政府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大的方面说,我国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加强友好互利合作关系。这将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和更广阔的空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作为其重要成员,在其中起了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并通过这一国际组织,维护自己应享有的权利,这对大企业在国外开展经营活动,更是十分必要的条件。政府还要为促进企业“走出去”采取各种措施,如对企业在国外进行投资,在国外证券市场上直接上市筹措资金,在国外与当地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广泛合作,在国外进行并购等,简化审批手续,消除人为阻碍;政府各有关部门和驻外机构,都应在继续大力引进外资和促进出口贸易的同时,把工作更多地转向鼓励企业走出去,如帮助企业在国外寻求和争取更多商机,提供有关国外经济、市场、资金、人才等信息。
(3)向外国大跨国公司学习,同时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大跨国公司。西方大跨国公司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近10多年来,更有了飞跃发展。它们在进行跨国经营方面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它们早已创立了有关跨国公司管理的系统理论。即使有些发展中国家,如韩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跨国公司也先于我国走向世界。我国跨国公司是“后来者”,但这也使我国的跨国公司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即有可能学习、借鉴和吸收它们的有益经验,使自己少走弯路。
与此同时,我国大跨国公司应在科技研发、组织方式、管理模式、品牌培育、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所创新,在打造我国巨型跨国公司的同时,逐渐使之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跨国企业。这些特色,不可能是事先规定和设计出来的,而应是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领导层和广大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加强,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我们不妨提出以下一些原则性的意见:
——在认真学习借鉴西方大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的同时,避免它们的缺点和错误,特别是它们的高级领导者有意进行的各种欺诈丑行,坑害投资者和客户,而要以诚信为重,努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声誉,取得世人的高度信任和称赞。
——实行我国一贯坚持的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外国企业和客户的关系。我国跨国企业当然应该力求提高效益和增加盈利,但绝不能搞利己主义,不择手段,发不义之财,牺牲所在国的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把它与现代管理科学和经营理念相结合,并吸取他国、他民族的先进文化,逐步形成有鲜明特色的新的企业文化。
可以预期,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的巨型跨国公司登上广阔的全球经济舞台,以崭新的姿态,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注释】
[1]《北京晚报》2000年10月11日。
[2]《北京晚报》2000年10月16日。
[3]《经济参考报》2002年9月9日。
[4]《经济参考报》2002年9月21日。
[5]《经济参考报》2002年1月8日。
[6]《经济参考报》2002年4月11日。
[7]美国《华尔街日报》2002年1月28日。
[8]《经济参考报》2002年8月30日。
有关当代国际垄断的文章
第四章当代金融机构与跨国公司前面几章所涉及的,主要是当代工业和服务业跨国公司。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元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系高度发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50年代开始,以美国领先,各种金融机构重又兴旺发达,特别是各种基金和金融公司发展尤为迅猛,而传统的商业银行的发展相对滞后。共同基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型金融机构,其发展极其迅猛。......
2024-08-06
第八章大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最主要的潮流之一,它极大地影响着各国经济、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作为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巨型跨国公司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事实上,目前表现最明显的还是经济全球化。我国有的学者,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资本在全球范围的运动和扩张。......
2024-08-06
第七章巨型跨国公司与国家巨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营活动的同时,与母国保持着紧密的、割不断的联系。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有助于进一步看清大跨国公司的真实面目,也有助于揭示资产阶级国家及其政策的实质。第一节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历史和理论在论及当代大跨国公司与国家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对国家与垄断组织的关系的一般理论作简要介绍。......
2024-08-06
第三章国际垄断与国际竞争资本主义的垄断与竞争有内在联系,它们实际上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关于垄断与竞争二者的关系,可从各部门和社会经济的整体以及从各国内部和世界范围等不同层面进行考察。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没有垄断,当然也没有垄断与竞争的关系问题。但是,资本主义的垄断与此不同,它产生于竞争,又促进竞争。资本主义垄断与竞争是一种强大无比的力量,为资本主义开辟着前进的道路。......
2024-08-06
第一章国际垄断及其历史演变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只是当今国际垄断已经空前强大,并具有一系列的新特点。不言而喻,国际垄断是特大企业的经济权力超越国家疆界,对整个世界生产和市场进行控制,以获取巨额垄断利润。国际垄断组织几乎是随着垄断组织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
2024-08-06
第五章新科技革命和新经济发展中的大跨国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半个多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空前加快,形成了近代史上又一次科技革命。在社会经济的这一巨大变革中,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当今的科技进步更是空前迅猛,每一年,甚至每一天都会有新的科学技术创新成果问世,其速度真可谓是一日千里,不仅是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不可比拟,即使上一代人也是难以想象的。当今科技革命也是在前人已达到的基础上发生的。......
2024-08-06
请您谈谈跨国公司的人才观念、人才管理,以及美国行会组织情况。人才流动在美国是普遍现象,但一流公司能把最好的员工留下来,使其20%的人才挖不掉。美国大学筹款是多渠道的,不像中国仅是收学费。另外,当前全世界排名前100名的学校都是国外的大学。......
2023-10-20
第二章企业并购高潮和战略联盟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美欧等发达国家为中心,掀起了一场新的全球性企业兼并和收购高潮。不仅如此,而且这次企业并购高潮具有一系列新特点。与这次企业并购高潮发生的同时,大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的活动也异常活跃。这次企业并购高潮,从产业部门来看,囊括了几乎所有的产业部门。第二个层面是同一地区内各国企业的相互并购,最具有典型性的是欧盟。第三个层面是全球层面的企业并购。......
2024-08-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