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国际垄断及其历史演变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只是当今国际垄断已经空前强大,并具有一系列的新特点。不言而喻,国际垄断是特大企业的经济权力超越国家疆界,对整个世界生产和市场进行控制,以获取巨额垄断利润。国际垄断组织几乎是随着垄断组织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
2024-08-06
第三章 国际垄断与国际竞争
资本主义的垄断与竞争有内在联系,它们实际上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关于垄断与竞争二者的关系,可从各部门和社会经济的整体以及从各国内部和世界范围等不同层面进行考察。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的条件下,着重从世界范围来研究巨型跨国公司的垄断和竞争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节 垄断与竞争理论
关于什么是垄断,本书第一章开头就已作了简要的说明。但鉴于人们对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往往有某种误解,特别是有一些不完全符合实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因此,在介绍国际垄断与国际竞争的现状之前,先对有关二者关系的理论,进行一些评价。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没有垄断,当然也没有垄断与竞争的关系问题。当时,只有自由竞争这一市场机制,即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以“神奇”的力量,推动企业互相拼命搏杀。马克思曾援引亚当·斯密的话说,“竞争就像古代命运之神一样,逍遥于寰球之上,用看不见的手分配人间的幸福和灾难,把一些王国创造出来又把它们摧毁掉,使一些民族产生又使它们趋于衰亡。”[1]
但是,竞争必然导致垄断,这是资本主义的规律。垄断是在竞争中产生的,又是竞争的否定。马克思说:“它既然是垄断,所以就是竞争的否定。”[2]但这绝不是说垄断消除了竞争,恰恰相反,竞争更加激烈。
早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鼎盛时期,垄断还只是一种逻辑上的可能趋势时,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就对“竞争和垄断”及其关系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先是驳斥了蒲鲁东的垄断观,指出,先是封建垄断,然后是作为这种垄断的对立面的竞争,然后又产生“现代垄断”。他说:“因此,现代垄断,资产阶级的垄断就是综合垄断,是否定的否定,是对立面的统一。它是纯粹的、正常的、合理的垄断。”[3]在这里,马克思还援引罗西在其《政治经济学教程》中的有关论述,罗西认为人为的和自由的垄断之间是有差别的。他说:“封建的垄断是人为的,即专横的;资产阶级的垄断则是自然的,即合理的。”[4]马克思接着深刻地指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找到竞争、垄断和它们的对抗,而且可以找到它们的合题,这个合题并不是公式,而是运动。垄断产生着竞争,竞争产生着垄断。垄断者彼此竞争着,竞争者变成了垄断者。……垄断只有不断投入竞争的斗争才能维持自己。”[5]
列宁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就自然地形成垄断,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超越自由竞争阶段的一个新的阶段。他说,“垄断是自由竞争的直接对立物”。[6]但是,列宁在着重论述垄断时,也多次指出,垄断并不排除竞争。他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决不能全面地、长久地排除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当然,用改良技术的办法可能降低生产费用和提高利润,这种可能性是促进着各种变更的。”[7]他又说:“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8]在论述“资本家同盟瓜分世界”问题时,列宁也强调指出,大资本家一方面结成同盟,同时,又展开更加激烈的斗争。他说:“国际卡持尔表明了资本家的垄断组织已经发展到怎样的程度,资本家同盟究竟为了什么而互相斗争。后面这一点最重要,只有它才能向我们说明当前事件的历史经济意义,因为斗争的形式,由于各种比较局部的暂时的原因,可能发生变化,而且经常在发生变化,但是,斗争的实质,斗争的阶级内容在阶级存在的时候是始终不会改变的。”[9]列宁的这些论述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列宁在着重论述和强调垄断的作用时认为资本主义的垄断“也同任何垄断一样,必然要引起停滞和腐朽的趋向”。[10]实际上,资本主义的垄断与其他任何垄断并不完全一样。例如,资本主义垄断与封建的垄断就不一样。上面援引的马克思的论点,就把二者明确地加以区分。同样,我们也可以认为,资本主义的垄断与前苏联所构建的高度中央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中的垄断也不同,后者也是人为的,不合理的。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某些部门和领域的国有制,也接近于这种人为的、不自然的垄断。虽然,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是局部性的。这种人为的、不合理的垄断,也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中。
这种人为的、非自然的、不合理的垄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完全排除竞争,成为绝对的或近于绝对的垄断。正是因为它们有这样一种特点,这种垄断才产生停滞和腐朽的趋向,造成社会的停滞和倒退。
但是,资本主义的垄断与此不同,它产生于竞争,又促进竞争。因此,从总体上说,它并不会产生停滞和腐朽的趋向,相反,有时它有力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变革和发展。
这一方面在于资本主义的垄断组织本身,是适应生产力高度社会化的企业组织形式,它能以其巨大的资本力量,进行科技研究和开发,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另一方面,这些垄断组织又是在激烈的竞争的压力下,不能不竭尽全力,不断前进。资本主义垄断与竞争是一种强大无比的力量,为资本主义开辟着前进的道路。
列宁虽然作出了资本主义的垄断产生停滞和腐朽趋势的论断,但他仍然从实际出发,指出资本主义在迅速发展。他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多次讲到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如他指出:“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错了。……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11]
然而,在人们头脑里仍然存在着一种误解,即资本主义有停滞和腐朽的趋向,并认为其根源就在于垄断。这种认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它不符合实际;在实践中则是有害的,因为持有这种观点,就难免倾向于低估或否定资本主义的活力,容易产生坐等资本主义走向没落死亡的思想;同时,也倾向于拒绝承认资本主义有任何进步的、合理的东西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
资本主义绝非完美无缺,它有种种根本性的缺陷和弊病。在垄断的基础上,确实也会滋生种种腐朽现象,如近年来被揭发出的美国一些大公司的假账丑闻,就是明显的例证。但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向来看,还不能说它是停滞和腐朽的。应当承认,直到今天,它的主要趋向是变革、创新、发展和前进的。
我国有的学者在评论列宁关于垄断的分析时认为,“从今天来看,总的说来,他对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分析是存在着不足之处的。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垄断必然产生停滞、腐朽一面用的笔墨较多,但对垄断条件下社会生产力为什么会获得比从前更快的发展则基本上仅限于肯定事实,而缺乏具体深入的分析。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一些经济规律的作用,如垄断价格问题,平均利润率规律问题都没有谈及,这就更谈不上对这些规律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了。”[12]这种评论是公正的。
关于国际垄断和国际竞争,也应当这样看,即二者是同时并存的,而且是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内同时并存。今天,以巨型跨国公司为主要形式的国际垄断组织是空前强大的,但由于在无比广阔和不断拓展的世界市场上,它们遇到了更多的竞争对手,因而也更难以达到绝对垄断的地步;相反,国际竞争则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从而变得空前激烈,并且具有国内竞争所没有的新的特点。国际垄断与国际竞争并存,是推动世界生产力和世界经济迅速前进和发生各种变革的重大力量源泉。
西方经济学家也把垄断和竞争之间的关系,作为重要的问题进行研究。他们所提出的“不完全竞争”论是为人们广泛接受的理论。为了说明这种观点,他们把不同行业分成垄断行业、完全竞争行业和不完全竞争行业。所谓垄断行业,是指一个行业的生产和市场基本上为一个企业所控制,其产量和价格由它来决定。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极为少见的,即使有也是一时的。所谓完全竞争行业,是指为数众多的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没有一个企业能够影响市场价格,自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之后,这种情况也越来越少。今天,也许某些农产品仍属这种情况,但即使农业部门,也已为少数大垄断性公司所控制。如今,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乃至在全世界,几乎所有部门和行业都属于“不完全竞争”行业。所谓“不完全竞争”,是介于上述两种极端情况之间的状态,即由少数几个企业控制一个行业。它们生产略有差别的产品,这样的行业,既有垄断,也有竞争,这样的垄断称为“寡头垄断”,这样的竞争称为“垄断竞争”。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E.H.张伯伦说:“垄断和竞争的力量共同决定大多数的价格。”P.A.萨缪尔森说:“完全竞争这一特殊情况是很重要的。但是,它仅仅是一种情况,而经济学者之所以非常注意这种情况,原因在于它有助于说明利用资源的效率。可以肯定,它不能如实反映现代工业的许多事实。现实的世界——我们在美洲、欧洲或亚洲所看到的——显然是不完全的垄断和竞争的混合物。因此,现实世界的绝大部分属于‘不完全竞争’的领域;它既非完全竞争,也非完全垄断。”[13]他又说:“当个别出售者具有一定程度地控制某一行业产品价格的能力时,该行业就处于不完全竞争之中。”[14]他还把不完全竞争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几个寡头之间互相勾结,共同确定价格和产量,在它们之间瓜分市场,这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国际卡特尔,这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的一定时期内是普遍存在的,但由于公司之间的相互勾结共同确定价格或瓜分市场是非法的,这种卡特尔已大受限制。但即使如此,它们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往往不能如愿以偿。第二种类型是多数企业出售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产品,这样的行业不能由少数垄断者完全控制,新企业有可能进入其中,加入竞争。第三种类型是少数企业之间的竞争。每个企业都要考虑与其对手之间战略的相互影响,迫使企业估量竞争对手对价格和产量的反应,从而对自己的战略决策做出调整。[15]
上面对“不完全竞争”三种类型的划分,是有其事实根据的。本书所要研究的,是全球经济中的垄断和竞争,即国际垄断和国际竞争,其行为主体是巨型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各国经济日益融为一体,跨国公司驰骋于全球各地,其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对垄断和竞争问题显然已不能局限于一国内部,而必须从全球角度来进行考察和审视,而从全球角度来看,上述“不完全竞争”的三种类型的划分,仍然是可以采用的。从下面所引用的实际材料看,当前,世界经济的几乎所有部门、行业,都属于寡头垄断和不完全竞争,主要是第二、第三种类型的不完全竞争。
第二节 当代国际生产集中和垄断程度
垄断这个概念,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也应有量的确定性。只有生产集中在量上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说已经形成垄断。
生产集中的程度,通常是指少数大企业所占有商品或劳务的市场份额在各行业、部门或社会相应总额中的比重。这个比重通常称为“集中率”。当少数几家大公司的集中率达到一定高度,超过一定界限,便形成垄断。一般认为,少数几个(如4家或8家)大公司的集中率超过50%时,便导致垄断。
过去,人们总是从各个国家内部考察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问题,对于各国国内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率,通常又从两个层面上来衡量:一个层面是该国各大产业(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或社会经济总体层面,称为社会生产集中率,或称为整体集中率,或称为市场集中率;另一个层面是各个产业部门、行业层面,称为部门和行业生产集中率。
现在我们不仅要考察各个国家的生产集中和垄断,而且要把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生产集中和垄断的程度。对于世界经济来说,同样也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进行考察,即世界的整体集中率和世界各部门或行业的生产集中率。这两个层面的生产集中率,各有不同的意义。世界总体的生产集中和垄断,说明整个世界经济被少数大国际垄断组织控制的程度,从中可看出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掌握着世界各种资源,影响世界资源的配置和世界收入的分配,进而影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各个部门和行业生产集中和垄断水平,则说明这些部门的生产和市场在多大程度上为少数国际垄断组织所控制,从而影响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分工的格局。
过去衡量生产集中和垄断程度时,主要是限于各国国内。这是因为,虽然自从垄断组织形成之初,就具有国际性,其活动早已超越国界,但它们的国际化程度毕竟并不高,它们的势力主要还是在本国国内。但现在不同了。现在研究生产集中和垄断问题,虽然仍然可以区分国内垄断和国际垄断,但实际上,对二者的区分,已经越来越困难了。因为当今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各国经济互相融合,国内生产和市场不过是统一的世界生产和市场的组成部分。各国的大垄断组织都已成为跨国垄断组织。它们的活动绝不仅限于本国之内。各国国内市场上,除本国的垄断组织占有一定份额外,还有其他国家的垄断组织与之并存。例如,考察美国汽车业的垄断程度,就不能只看美国本国汽车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除美国本国的大汽车公司之外,还有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大汽车公司,它们或在美国进行投资和生产,或向美国出口汽车,与美国公司争夺市场。
但是,要确切衡量世界生产集中和垄断程度,必须首先掌握有关资料。而我们看到的,只是美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公布的关于本国国内生产集中的统计数据。它们逐年公布本国大公司在本国生产、资产和雇用工人总数中所占比重以及各部门几大公司所占的比重,而关于世界经济整体和世界各部门的这种系统材料,尚未见到。因此,我们只能根据有关统计材料进行计算,或从一些研究机构发表的零星材料中窥见一斑。
一、世界生产整体的集中和垄断
对于全部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一些领域中所占的份额,有一些大致的估计,通常认为,全部跨国公司超过世界生产总值的1/3;它们内部和它们之间的贸易约占世界的2/3;它们的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9/10。但是,在世界全部跨国公司中,究竟有多少是垄断性跨国公司,却难以准确确定。我们只能肯定,它们在全部跨国公司中,只占极少数,而它们在世界生产和销售中所占比重相当大。但它们究竟有多少?它们所占份额究竟有多大,并无确实材料。
本书第一章中,曾提到国外许多研究机构和著名报刊以及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对世界大企业的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并逐年发布世界100家、200家、500家、1000家最大企业的一些数据。这些榜上有名的大跨国公司无疑都是国际垄断组织。因此,可以根据有关它们的一些统计数据来计算世界生产集中和垄断的程度。
关于世界大公司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设在华盛顿的政策研究所曾于1995年发表过一份调查报告,说当年世界最大200家公司的销售额合计为7.1万亿美元,大于当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7.03万亿美元),也大于除9个最大国家之外的全世界其他所有国家合计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24.3%。这个材料以世界200家大公司的资料为基础进行计算,就全世界而言,肯定是太少了。因此,世界生产集中率,即世界垄断性企业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被低估了。
德国《经济周刊》的一篇报道,提到世界5000家大企业占世界股市资本的80%。[16]这5000家公司,尽管都是上市的大公司,但把它们都作为国际垄断组织,可能又过多了。而且以股市价值作为指标,把大量不上市的企业排除在外,这样,估算大公司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肯定又会过高。
这里我们以《财富》杂志所刊出的世界500家最大企业来进行计算。1999年,这500家大企业的营业额总共为12.7万亿美元,占当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29.9万亿美元)的42.5%,如表3-1所示。这充分说明世界500家最大企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
表3-1 1999年世界大跨国公司营业额在世界GDP中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财富》杂志2000年7月24日公布的世界最大500家企业资料计算。
1999年世界近30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不都是跨国公司所创造的,而是世界所有国家全部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和非跨国公司)所创造的。全世界究竟有多少企业,难以数计,只就跨国公司而论,当年世界跨国公司就已达6.3万家,而500家巨大公司只占跨国公司总数的0.79%,但它们的销售值居然达到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上。这也足以说明,当今世界经济,无论是生产和销售,从整体上已被为数不多的巨型跨国公司所控制。
但是,根据世界500家大跨国企业的资料来计算当前国际生产集中和垄断的程度,恐怕仍然是偏低的。因为这500家大公司仍不是世界垄断性企业的全部。世界500家大企业所涉及的行业,约有45个,各行业的大企业数目有多有少,但不论是多是少,各行业的垄断性大企业都不止这么多。再看一看这500家中最后一名,其营业额为97.23亿美元,资产额为9.77亿美元,绝不能说,这个数目就是垄断性跨国公司界限,少于这个数额的就一概不算是垄断性跨国公司。
除此之外,无论按多少家大企业的资料,也无论采用哪一指标来衡量,都不能完全确切反映出世界生产集中和垄断的程度,这是因为有一些因素是难以计算在内的。
首先,巨型跨国公司普遍实行供应制和分包制,把大量中小企业纳入自己的生产体系之中,作为自己的供应商和承包商,无形中成为自己的附属企业。但在对巨型公司的统计中,这部分产值或销售值,并不能完全计算在内。
其次,巨型跨国公司又广泛建立战略联盟,它们在科研、设计、生产、销售等方面互相合作,特别是通过因特网,共同拥有信息,这无疑会大大加强它们的力量,但由此而增加的产值或销售值,也并不能充分计算在内。
再次,垄断性跨国公司,除了拥有由它控制的子公司外,还在其他公司拥有一定股份,这些股份,虽然因未达到足以使它对这些公司实现控制的数量,却也给它带来多少不等的利润。但这部分,也往往不会都记在这家大公司的名下。
最后,更重要的是,现今的大公司,为垄断生产和销售市场,为获取更大的超额利润,首先要垄断知识,垄断科技。目前大跨国公司正在集中投入越来越大的资源,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并利用知识产权法来垄断知识。雷米·巴雷(法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度科学报告的起草人之一)在一次与法国《科学与生活》月刊记者访谈中就说:“跨国公司动员了大量的智力资源来促进为消费者和公用部门带来好处的各种发明创造,推销各种先进的网络设备等新产品。但是,如果某一个跨国公司决心非常严格地实施关于知识产权的规定的话,那么就会出现垄断知识的危险。人们常常看到某些公司同大学签署一些明确规定为某某跨国公司保护知识产权的协议,其理由是该跨国公司出钱支持了它们的研究。这种现象还有一种普遍化的趋势,因为那些跨国公司正变得越来越富有,而某些国家的大学却越来越缺少钱。”[17]
与此有关的是,当前新经济正在兴起,新经济是建立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之上的新型经济,而新科技产业又是“建立在一种很适合实际垄断的发展模式之上的”。[18]这是因为新经济产品在其最初研究开发时,要花费大量资金和人力。但当它一旦开发成功,进行生产时,它的边际成本极低,几乎等于零。例如,软件工业便是这种情况。在软件的生产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投资都用在新程序的设计上,而它在光盘上的复制和销售成本相当低。这是高科技产业的重要特点,而这种特点,使这些产业中的大公司有可能实行“新的垄断”,并使之制度化。微软公司、美国在线公司都曾试图利用这种特点,把好几种生产活动结合起来,以便建立一种“战略屏障”。虽然在新科技产业中的这种新型垄断,总会有一种相反的力量与它进行抗争,导致这种垄断的寿命越来越短,但它确实存在,而且影响深远。但这种情况,也不是上面引用的简单的数字所能反映的。
二、部门和行业生产集中和垄断
近10多年来的两次企业兼并高潮,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发生的规模空前的企业兼并高潮,遍及世界经济各部门,其结果是几乎所有部门,都已为少数巨型跨国公司所控制。各杂志在列出美国或世界大公司的名单时,都把它们细分为若干部门和行业。如1999年《财富》杂志列出的世界500家大企业,共涉及15个部门,当年评出的美国1000家大公司,分属于62个行业。可以肯定,目前世界几乎每个行业都被为数不多的巨型跨国公司所控制。所谓“为数不多”是说,少则三五家,七八家,多则十几家,最多也不过二三十家。这些部门,既包括传统的老工业部门,也包括高新技术部门;既包括制造业部门,也包括服务业部门。下面主要是《财富》杂志所公布的1999年世界最大500家企业在一些部门和行业的分布以及它在本部门、行业中所占比重的大致情况。
1.传统制造业、采矿业和公用事业
——世界飞机制造业,共有8家大公司,它们多是军用飞机制造商,其中6家是美国公司,法国和英国各一家。至于民用飞机,则只有美国波音飞机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两家。仅这两家公司,就占全世界民用飞机产量的90%以上。在军用飞机方面,最大的战斗机制造商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一家控制着40%左右的世界市场。
——汽车及零件业,共有25家大公司。但其中最大的只有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日本本田、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和意大利菲亚特公司等十余家。这些大汽车公司,不仅是汽车制造业的霸主,而且在世界所有各大公司中,也居于前列,声势显赫。其中通用汽车公司多年来销售额居世界500家大企业之首。它一家的汽车产量就占世界总产量的近25%,如果加上福特和戴姆勒—克莱斯勒,则这三家最大汽车公司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将近一半,再加上其他几家大汽车公司,在1999年10家最大汽车公司的产量占全球汽车产量的80%,而1996年为69%。
——化学工业,在世界“500强”排名榜上,有11家大公司。前三名是法国的巴斯夫公司、拜耳公司和美国的杜邦公司。此外还有日本的三菱化学公司。
——金属材料公司,进入世界500家大公司排名榜的共有10家,其中除美国铝公司之外,其他多是大钢铁公司,包括韩国浦项制铁公司,新日本制铁公司,日本钢管公司,卢森堡的阿尔贝德钢铁公司,日本川崎制铁公司等。2000年,世界10大钢铁厂产量合计2.1亿吨,占全球钢产量(8.12亿吨)的25.9%。
——石油精炼业,有26家大公司,是大公司数最多的部门之一。但其中,又以几家大公司最为突出,它们首推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其次是英荷皇家壳牌公司,英国阿莫科公司,法国托塔尔菲纳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名列第五(在1999年世界500家大公司中,按营业额居第58位)。
——矿业及原油生产,有5家大公司,占第一位的是墨西哥石油公司,其次是德国鲁尔煤矿。
——公用事业,包括煤气和电力部门,共17家大公司,最大的是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其次是中国电力公司。
——世界饮料业有5家大公司,其中4家为美国公司,包括美国的百事可乐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英国的大都会公司位居第三,不久前大都会与榜上无名的吉尼斯父子有限公司合并,成立了迪亚热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酒集团。
——食品业有10家大公司,瑞士的雀巢公司名列榜首,其次是英荷联合利华公司,第三名是美国的康尼格拉公司。2000年5月,英荷联合利华公司以203亿美元并购美国“最佳食品”公司,其后不久,美国香烟和仪器制造商菲利普·莫里斯公司以190亿美元购并了国民饼干公司,从而使这些大公司的排序发生了新变化。
——世界最大的烟草公司有4家,即美国的菲利普·莫里斯,日本烟草公司,英美烟草公司和R. J.雪诺兹烟草公司。仅前三家大公司的卷烟产量就占世界卷烟总量的41%。
2.新技术产业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总有一些新兴部门,代表着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这些部门,最受垄断资本青睐。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新兴产业包括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业、生物技术产业等。这些部门兴起后,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为少数巨型企业所控制。而不论这些部门和行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多大比重,由于它们所具有的与传统产业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广泛结合性,对这些部门的垄断,也就使世界经济基本上掌握在少数国际垄断组织手中。下面是这些部门的生产集中和垄断的一些情况。
——计算机和办公设备。1999年,计算机和办公设备公司全世界有9大公司。其中美国有6家,它们是国际商用机器(IBM)、惠普、康柏电脑公司、戴尔计算机公司、施乐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日本有三家,即富士通、佳能和理光公司。电脑公司的销售量及其占市场份额的排名次序不断发生变化。到2001年,美国的戴尔公司占据首位,而惠普和康柏合并后,又将超过戴尔。此时,这三家电脑公司占全球电脑销售量近40%。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只有两家大公司进入1999年世界500家大公司行列,它们都是美国公司,即微软公司和电子数据系统公司。其中微软公司占据了世界软件市场的大部分市场。
——电子和电气设备业,共22家大公司,是大公司较多的行业之一。其中为首的是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其后6家都是日本公司,包括日立、松下、索尼、东芝、日本电气公司和三菱电气公司。此外,还有荷兰的皇家菲利浦公司,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和英特尔公司。著名的瑞典爱立信公司和芬兰的诺基亚公司榜上有名,韩国的三星电子公司和乐喜电子公司也跻身其中。实际上,这个部门包括几个不同行业,都可单独进行考察。如移动电话业中,摩托罗拉、爱立信和诺基亚三家就占全球市场的50%,而英特尔公司则掌握着全球约80%的微处理器市场。
——家电业。据美国《家电》杂志在2001年第二期对全球前10位最大家电企业进行了排名,美国的惠尔浦、GE和美泰克分列第一、第三、第六位,日本的松下、夏普、东芝、日立分列第四、第七、第八、第十位,瑞典的丽都位居第二,德国的博世—西门子名列第五,中国的海尔名列第九。该杂志说,“世界家电市场竞争激烈,还没有一家制造商能占到全世界10%的市场份额。但上述大公司占据了家电的主要份额。”
——制药业。这是属于生物技术领域的行业,共14家大公司,其中美国8家,英国3家,瑞士2家,法国1家。它们之中最大的是美国默克公司和强生公司,美国的辉瑞公司占第7位,英国两家大公司葛兰素威康公司和史必成公司,分别占第8位和第9位。1999年世界最大5家和10家制药跨国公司,分别占世界药品销售额的28%和46%,而1995年分别为19%和33%。美国的大制药企业就占全球药品销售量的40%。2000年1月,英国上述两家公司宣布合并,创建了全球最大的医药集团,它将控制全球医药市场的7.5%。2002年7月,美国辉瑞公司宣布收购法玛西亚公司,合并后将占全球药品市场的11%。
3.服务业
不仅制造业各部门,为少数国际垄断组织所控制,而且服务业各部门,无论是传统的,如铁路、邮递,或新兴的,如网络服务,也无不在这些垄断公司的掌握之中。
——网络通信,有3家最大公司,它们依次是美国的通讯公司,加拿大的北方电讯公司和美国的思科系统公司。
——电信业有21家大公司,也是大公司最多的部门之一。其中美国8家,欧洲(德、英、意、法、西班牙)8家,日本2家,中国、澳大利亚和墨西哥各1家,日本的电报电话公司居首位。其次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和西南贝尔电信,再次是德国电信和美国世界通讯公司,中国电信公司居第15位(在世界500家大公司中,按营业额居第236位)。
——邮递、包装和货运业,共8家大公司,包括美国邮政总局和联合包裹运输公司、德国邮政、日本邮政业务公司、美国捷达公司、法国邮政、日本通运公司和英国邮局等。
——铁路业,这个老部门仍有8家大公司,为首的是东日本铁路,其后依次是法国国营铁路公司、德国的BAHN公司、美国的太平洋联合铁道公司等。
——专业零售部门,这个向来是比较分散的部门,也有12家大公司居主导地位,其中10家是美国公司,其余两家分别是英国和德国公司。最大的是美国家用仓储零售公司。
——大贸易公司共有20家,其中日本最多,有11家,而且位于前6名的都是日本贸易公司,包括三井物产、三菱商事、伊藤忠商事等,韩国有4家,它们是现代、三星、大宇、乐喜国际公司,德国2家,中国2家(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和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荷兰1家。
——综合商业,这同样是较分散的部门,但也有15家大公司占统治地位,其中美国7家,日本4家,法国2家,德国、英国各1家。在这些大百货商店中,美国的沃尔玛百货公司鹤立鸡群,1999年和2000年,在当年世界500家大公司的排名表上均位居第二,2001年更跃居首位。
——娱乐业有5家大公司,前两名分别为美国的时代—华纳公司和美国的沃尔特·迪斯尼公司。
目前金融业普遍被认为是服务业部门之一。但是,在研究垄断问题,特别是国际垄断问题时,不能不对银行和金融业的特殊重要作用予以特别重视。本书第四章专门论述当前国际金融机构及其与跨国公司的关系。
4.与农业有关的部门
谈到生产集中和垄断时,通常不涉及农业。农业生产与工业不同,是最分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业在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都不断下降。到20世纪末,美国的这一比重已下降到1.7%,德国为1.1%,法国也只有2.8%。但是,与农业有关的一系列部门,如食品、化肥、农药、机械、储运等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产业。而且近20多年来,农业生产的集中过程也大大加快,农场变得越来越大,许多小规模农场被吞并,大型农业合作企业开始出现。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23.5万家庭农场和6万家农业公司破产。1999年,欧洲有20万农民离开了农业。而大跨国公司正在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控制,少数几个国家和公司占有全球农业经济的最大份额。据英国《卫报》载文,援引美国专家戴维·科滕提供的材料表明,10家从事种子、肥料、杀虫剂、加工和运输行业的大公司控制着超过60%的国际食品的生产环节。“嘉吉公司一家控制着80%的世界粮食供应;4家公司控制着87%的美国牛肉生产;5家公司控制着65%的全球杀虫剂市场;另外还有4家公司控制着玉米、小麦、烟草、茶叶、水稻、菠萝、黄麻、木材以及其他商品的供应。”[19]
根据上面所列材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世界经济各部门和行业都已基本上由少数巨型跨国公司所控制。
第三节 巨型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
垄断组织之所以能实行垄断,是因为它们具有一系列特殊优势,以致在它们周围,无形中筑起了一道“屏障”或“进入壁垒”,其他企业难以冲破这种壁垒与之抗争。这种情况,自从100多年前垄断形成时就已存在。到现在,以巨型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垄断组织的优势更加强大,并在更多方面表现出来。
一、垄断组织具有的优势
垄断组织出现之初,就显示出其超越一般企业的巨大优势。关于这一点,列宁曾多次提到,他认为垄断组织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规模巨大和技术先进。他引用当时美国政府委员会关于托拉斯的报告说:“它们比竞争者优越,是因为它们的企业规模大,技术装备优良。”[20]
除规模巨大和技术水平高之外,列宁还提到垄断组织的其他优势,如人才优势。列宁指出,这些垄断组织“雇佣developing engineers(改进技术的工程师),他们的任务就是发明新的生产方法,进行技术改良的试验”。[21]此外,列宁还提到垄断组织可以实行一定的计划。他说,“集中已经达到这样的程度,可以对本国的,甚至……对许多国家以至全世界所有原料来源(例如铁矿产地)作出大致的估计。”[22]
在垄断形成之初,垄断组织的巨大优势,也引起各国经济学家的重视。如德国经济学家海尔曼·列维就曾指出:“在大不列颠,正是企业的巨大规模和高度技术水平,带来了垄断的趋势。一方面,集中产生的结果是,必然在企业上耗费大量的资本,因此,在必要资本数量方而,对新企业的要求愈来愈高,这就使新企业难以出现。另一方面(我们认为这一点更重要),每个新企业要想同集中所造成的那些大型企业并驾齐驱,就必须生产大量过剩产品,而这些产品只有在需求大大增加的时候才能有利地销售出去,否则这种产品过剩就会使价格跌到无论对新工厂或各垄断同盟都不利的程度。”可见,这位经济学家也认为,企业的巨大规模和高度技术水平,是它赖以构筑“进入壁垒”的最基本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垄断组织的优势不断加强,并且在更多方面表现出来。美国的产业组织理论家乔·贝茵把垄断部门得以筑起“进入壁垒”所具有的有利条件和优势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产品差异的优势,即这些厂商的产品是其他厂商不可能提供的;二是绝对成本优势,即这些厂商的生产和销售成本比其他厂商低;三是规模经济的优势。
美国著名产业组织经济学家谢佩德则把垄断部门形成垄断的源泉分为两个主要类别:外生的源泉和内生的源泉。前者来自垄断企业有意识采取的各种行动,以排挤现有的竞争者和潜在的进入者;而后者则指植根于市场的基本条件之内的因素,如技术条件、产品性质、企业规模等。
我国学者马健行等在《垄断资本概论》一书中,把垄断部门的壁垒归结为五类:由于垄断企业的巨大规模所形成的;由于垄断企业的生产性质而形成的(包括技术特性,名牌和商誉等);由于垄断企业对生产投入品的控制而形成的(包括对原材料的控制,对专利的独占);由于政府的帮助而形成的;由于垄断企业所采取的有利行动而形成的(包括建立和保持过剩的生产能力,竞争上有产品空间,扩大销售开支特别是广告费用等)。[23]
无论如何,垄断组织拥有一系列优势,这是它们之所以能占有垄断地位的条件,而这些优势是非垄断组织所没有的。
二、巨型跨国公司的优势
上面所说的,是一般垄断组织所具有的优势。对于巨型跨国公司这样的国际垄断组织来说,它们还具有其他企业(非跨国公司,非垄断企业)所不具备的一些特殊优势。对于大跨国公司的优势,西方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现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论述和当代巨型跨国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其特有优势进行归纳。
1.规模优势
无论什么产业部门,企业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只有达到相当规模的生产,才能有更高的效率。如一个汽车制造企业,一般来说,要有较高的效益,从而有较强的竞争力,产量太小是不行的。10多年前,人们认为,有竞争力的汽车企业年产量至少是100万辆;随着竞争的激化和兼并的进行,现在人们认为,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企业至少要有每年生产400万辆的规模。当代巨型跨国公司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它们规模特别巨大,无论它们的资产额、产值、销售收入或它们雇用的工人数,都是其他企业远不可及的,庞大的规模就产生了巨大的规模优势,正所谓“长袖善舞,多财善贾”。这种优势是中小企业不可能拥有的。
2.科技优势
垄断组织由于具有巨大资本力量,有可能在科技研究和开发方面投入巨额资金,集中大量专门人才,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实现重大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只有作为国际垄断组织的巨型跨国公司具有更大的科研实力。目前各大跨国公司,平均要把收入的5%~10%投入科技研究和开发,数额往往达十几亿或几十亿美元。
这些大跨国公司,不仅在科技研发方面投入巨额资金,而且它们有可能在全球各地设立科研机构,与当地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究、设计和开发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它们为加强科研力量,还与其他公司互相结成联盟。巨型跨国公司还有可能投入巨资,资助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技研究工作,并享有其研究成果。实际上,巨型跨国公司既是强大的经济单元,也是强大的科技基地。
3.人才优势
巨型跨国公司具有强大的科技研发力量,能够进行科学的、高效的管理,说到底,在于它有可能拥有足够数量的优势人才。因为企业的兴旺发达都是由人发挥其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当今巨型跨国公司所需要的,不是某一方面的人才,而是各方面的专门人才。例如,科学家、技术专家、设计师、计算机和网络专家等;优秀的管理人才,如财务、信息、设计、联络、营销等部门的负责人;各方面的专家,如经济专家、法律专家、组织管理专家、市场分析专家等。大跨国公司所需要的这些专家,不是少数,而是数以百计,他们发挥各自的专长,同时又组成一个专家集体,从而形成强大的智能力量。大跨国公司需要有这样的人才,也有可能罗致足够的优秀人才,因为它们可以高薪、高奖金、高津贴以及其他各种优厚的待遇,吸引和留住这些人才。它们不仅从国内吸引人才,而且有可能从世界各地广泛罗致人才。例如,每年从世界各地到美国去的各种专门人才,数以万计,这些人大部分被各大公司所聘用。除此之外,大跨国公司在各国的分公司、子公司、科研机构和办事处,更是有可能就近招聘当地优秀人才,发挥其特长和积极性。大跨国公司还有可能拨巨资组织人员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使广大职工不断以新技术、新知识充实和提高自己,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这样,大跨国公司成了人才荟萃之地,成了藏龙卧虎的人才库。中小企业,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谋求发展的新一代中小企业,也尽力招揽人才,但它们无论如何不能与巨型跨国公司相比。
4.范围优势
如前所述,当代巨型跨国公司,多以一两个部门或行业为核心,把主要力量倾注在这个部门和行业,力求领先于竞争对手;同时,又实行多样化生产,把自己的生产和经营范围扩大到与核心产业有一定关联的其他一些部门和行业,如大汽车制造公司也生产农用机器、电子设备、军工产品。雀巢公司以奶制品为核心,也生产其他多种食品。大跨国公司所涉足的部门和行业,是与核心的部门在特性上、工艺上、技术上有一定联系的,基本上是属于同一大产业的不同部门。这样,巨型跨国公司的经营,既有核心,又有一定范围。这个范围可能是相当广泛的,但这个范围内的各部门和行业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体系。这样的部门和行业组合配置,符合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日益深化的客观规律。在今天,生产部门和行业更是空前增多,专业化空前增强,同时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联系也空前密切,大企业既不可能涉足任何部门和行业,同时,也更加不可能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产范围内。它们必须既有中心,又有生产多样化和相当的经营范围,才能更充分地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发挥本身的潜力,使各部门、各行业、各种产品的生产,在核心部门的带动下,齐头并进,相得益彰,从而占领和开拓更大的市场,获取更多、更稳定的收入。这种范围优势,显然是中小企业所难以具备的。
5.无形资产优势
前面所说的企业规模,主要是指大跨国公司的有形资产,如生产设备、厂房、资金等,但除此之外,企业还应有其无形资产,这指的是商标、专利、品牌、广告宣传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管理能力、营销网络等。
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是不同的两回事,但又是互相联系的。以品牌来说,只有巨大跨国公司,由于拥有巨额资本,才能有强大的科研力量,才更有可能研制和生产独具特色的、质量优异的产品;又由于它们有强大的广告宣传能力,广泛的营销网络,才能把它们的这些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为更广大顾客接受和认可,以致享有更大的声誉,成为所谓的“名牌”。事实上,如今许多享誉世界的品牌也就是生产该产品的公司的名称,如奔驰、宝马轿车,雀巢咖啡,可口可乐饮料,耐克运动鞋,爱立信、诺基亚手机,波音、空中客车飞机,等等。
产品成为举世公认的名牌,就能不断扩大销路,占有广阔的相对稳定的市场,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超额利润。其他无形资产,如商标权、专利权等也是一样。这些资产是无形的,其价值往往超过有形资产,甚至是难以估量的。
当然,创造无形资产,并非轻而易举,它们是在长期不懈努力和激烈竞争中获得的,是企业综合实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往往是几代人心血的结晶。保持无形资产更不容易。一种产品成为名牌之后,不能故步自封,而必须既保持其固有特色,又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始终在同类产品中独树一帜。只有大企业才有更大可能做到这一点。中小企业虽然也可能拥有一定的无形资产,如它们也可能获得发明专利,也可能打造名牌,但由于它们的实力有限,与巨型跨国公司不能相比。
6.融资优势
巨型跨国公司一般都是大股份制公司。它们的融资渠道是多元化的,除银行贷款外,更重要的是发行债券和股票,从证券市场直接吸引投资者。目前大跨国公司发行的股票,往往数以亿计,在全球各大股市上市,投资者包括世界各国的机构和个人,融资高度国际化了。这样,巨型跨国公司的资金来源大大拓宽,从而大大促进了它们在世界各地进行直接投资,特别便利它们进行企业购并。此外,许多大公司还建立自己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从事各种金融服务,所有这一切,都是中小企业难以企及的。
7.区位优势
巨型跨国公司之所以把它的分支机构设在世界各地,是为了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如素质高、工资低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市场,完善发达的金融体系,发达的基础设施,高水平的科技,众多的专业人才,有的国家对外国企业给予多方面的优惠待遇,等等。当然,大跨国公司所看中的落脚点,不只是一时看上去有利,它们更关心的是长远的利益。因此,它们重视那些市场潜力巨大,经济充满活力,发展前途广阔,社会稳定,政治安定的国家和地区。在这个前提下,它们要充分利用各地的有利条件,把这些有利条件集中起来,互相搭配,互相补充,并与本身的优势相结合,形成巨型跨国公司特有的巨大优势。而一般企业只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进行发展,它充其量只能具有本国特征所赋予的优势,而不可能有多国、多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区位优势。即使小跨国公司,因为其分支机构不多,所到地区有限,也不可能拥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8.内部化优势
由于巨型跨国公司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企业,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进行国际化生产和全球性经营,就有可能在众多分支机构之间进行分工。一个巨型跨国公司的子公司或企业数目可从几十个到成百上千个,这些子公司或企业根据所在地方的具体条件进行分工,一个公司或企业生产某种零件或完成某道工序,另一个公司或企业生产另一种零件或完成另一道工序。在这样的分工基础上,形成了由母公司以及各子公司和企业编织成的生产和经营网。这种分工可以是垂直分工,也可以是水平分工,但它们已不是传统上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而是跨国公司内部的、更深、更细的垂直分工或水平分工,这种企业内部分工可称为网状分工。企业内部分工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现象,但像巨型跨国公司这样的世界范围内不同子公司之间的内部分工,却是企业内部分工在当今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更高级的企业内部分工,也构成国际分工在当今时代的新特点。分工是能大大增进生产力发展的强有力的杠杆,而这种跨国公司内部的网状分工,与传统的国际分工不同,后者以国际贸易的形式出现,比较利益为分工双方获得;而前者以跨国公司内部流通方式实现,利益完全由跨国公司所独享。这无疑能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生产率,增进效益。毫无疑问,这是巨型跨国公司所独有的巨大优势。
在跨国公司内部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内部交换,与跨国公司对外进行的交换不同,它是同一所有者内部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交换,即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或各子公司之间的交换。公司在外部进行交换,可能遇到种种阻碍和困难,如当地市场需求不明,信息不灵;对象国设置种种贸易壁垒;要与贸易对手进行谈判、签约和事后核查、监督等。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种种矛盾和摩擦,不仅费时费力,有时还要付出一定交易成本,还可能因纠纷得不到化解,以致买卖做不成。但是,公司内部交换,以上这一切障碍和困难都不存在,从而能做到信息灵通,壁垒消除,供求对路,效率提高,成本降低。
公司内部交易是由公司有计划地进行的。虽然这也不能完全免除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但只要公司掌握这种变化的动向,就可有更大的主动权。而外部贸易,则受市场形势变化的重大影响,较难掌握。
除此之外,通过内部贸易,跨国公司还可对自己的技术、知识产权、专利较好地进行保护,不致流入竞争对手手中。
当然,即使巨型跨国公司,也不可能只进行内部交换,完全免除对外贸易。目前,就全部跨国公司来说,它们的内部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而对个别巨型跨国公司来说,它们各自的内部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更高,它们从内部分工和内部交换中所得到的好处是难以估量的。非跨国公司不可能拥有这种优势。中小跨国公司即使有,也不会很大。
9.管理优势
巨型跨国公司是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经济体。它进行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国际化生产,从国际金融市场大量融资,在全球市场上销售其商品,在动荡多变的世界经济的风浪中求生存、求发展。它的运行,要达到灵活、高效,获得佳绩,关键在于出色的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早已成为一门科学,而跨国公司的管理,不仅是一门专门科学,也是一种高超的艺术,还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当然,非跨国公司或中小跨国公司,也需要有科学的、有效的管理。但巨型跨国公司与之不同的是,它不仅对管理的要求更高,而且更需要有全球战略管理,即它要求管理者既着眼于全球,着眼于长远,同时,又要紧紧把握当前世界科技、生产、市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动向,掌握各方面信息,及时作出判断和采取适当应对措施。这当然要求企业高层领导者具有开阔的眼界和战略头脑,专门的管理能力,丰富的知识、阅历和经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大跨国公司有可能不惜重金,选聘这种高明的、优秀的管理专家担任企业领导。在这方面,中小企业也是力所不及的。
10.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优势
垄断组织从其出世之日起,就因它财大气粗,在社会经济中占有统治地位,进而在资本、人事等方面与政府形成特殊的密切关系,实际上是资本力量与国家政权力量相结合而形成的共同体。垄断组织影响和左右着政府政策,政府以各种方式支持和帮助垄断组织,尽心尽力为其服务。大跨国公司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经营活动是全球性的,但它的“根”仍在其母国。国家对大跨国公司的支持和帮助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增多了。国家的内外政策,无不特别考虑如何有利于本国跨国公司的发展。这是大跨国公司所具有的特殊优势。中小企业则不同,尽管国家对中小企业也予以扶植,鼓励它们发展,但它们在政府政策考虑中与大跨国公司不能相提并论。
巨型跨国公司所具有的上述各方面的优势,又可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规模、科技、人才、范围、无形资产、融资、管理等,这是大垄断组织“自然”拥有的;第二类是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这是跨国垄断组织特有的;第三类是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优势,这可视为“超自然的”。但巨型跨国公司上述种种优势,并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共同形成巨型跨国公司的整体优势。
正因为巨型跨国公司拥有其他企业所不具有的这些巨大优势,它们在自己活动范围内,无形中筑起了一道“进入壁垒”,从而形成它们的垄断地位,并有可能获取垄断超额利润。其他企业难以进入这个壁垒,难以与之相抗衡。
但是,无论这些优势如何巨大,也不可能是绝对的,而只是相对的,是与其他企业相比较而言的。这种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是潜在的、可能的优势。要把这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可能的优势变成现实的优势,把潜在优势变为竞争优势,重要的在于企业管理者的主观努力。有的企业领导者确实能做到这一点,即能实现这种转变,从而创造骄人的业绩;有的企业领导者则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还有的则领导不力,甚至频频失误,企业不仅得不到发展,反而在竞争中落败,被淘汰出局。
巨型跨国公司为了维持和加强自己的垄断地位,不能不竭力加强和扩大上述种种优势,特别是科技、人才、无形资产、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从而有力地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但这一切努力又是为了大公司的所有者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是大跨国公司具有两重性的集中表现。对于这个巨型跨国公司的本质特性的重要问题,本书后面一些章节还要进一步专门论述。
第四节 国际竞争
资本主义垄断与竞争二者是并存的。说到垄断,不能抛开竞争,或把垄断与竞争完全分开。当代巨型跨国公司的国际垄断与国际竞争同时并存。
一、没有绝对垄断
马克思说过:“在一个生产部门中,如果投入的全部资本已溶为一个资本时,集中便达到了极限。在一个社会里,只有当社会总资本或者合并在唯一的资本家公司手中的时候,集中才算达到极限。”[24]1890年,《资本论》出第四版时,恩格斯为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加上了一个注释,指出:“英美两国最新的‘托拉斯’已经在为这一目标而奋斗,它们至少把一个生产部门的全部大企业联合成一个拥有实际垄断权的大股份公司。”[25]
自从垄断组织出现到现在100多年时间里,垄断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垄断不断加强,一定时期内,个别部门也确曾出现过由一家大公司实行垄断的情况。但是,那只是暂时的和局部的。从总体上和长期看,无论哪一个部门或行业,都没有达到这种极限,更不必说一个国家经济的整体,尤其是世界经济的整体了。
前面列举的材料也表明,当今世界任何一个部门或行业都有少数垄断性跨国公司起支配作用,这些大跨国企业中的每一家都力图排挤对手或吞并对手,由自己独家占据整个部门或行业。事实上,许多部门和行业,在若干巨型跨国公司的行列中,都有个别超巨型跨国公司,它们一家所占的市场份额,都明显地高于其竞争对手,地位突出,可算是这些部门或行业的“龙头老大”,但是,它却不能把它的那些伙伴完全排挤掉或全部吞并过来,使自己成为独一无二的垄断者。它们力求达到这个目标,也尽可能接近这个目标。例如,民用飞机制造业,现在只有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两家最为强大。这两家超级公司正在为独霸全球飞机制造业而拼杀,但它们没有哪一家可以完全压倒对方。美国第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公司与第二大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合并后,成为世界石油精炼业中最大的跨国公司,但它即使在美国,也只控制了国内石油市场的12%~13%,更不用说在全世界的份额了。而且除这家最大的公司之外,还有英荷壳牌公司和英国阿莫科公司等紧随其后。又如在汽车工业中,近20多年来,由于兼并浪潮迭起,全球大汽车公司数日益减少,1980年全球有实力的汽车厂还有大约30家,到目前仅剩25家,其中最大的只有12家。有人预言,10年后,世界上有竞争力的汽车企业将只剩五六家,但没有人敢说,有朝一日,全世界的汽车制造业都掌握在一家大公司手中。其他各部门和行业,也没有由一个超巨型跨国公司实行独家垄断。
由一个超巨型公司实行独家垄断的情况之所以不可能出现,这是因为:①巨型跨国公司面对的是广阔无比、不断开拓和扩大的全球市场。这个市场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大跨国公司在这个市场所占的份额只是个平均数。在这个平均数后面,隐藏着巨大的地区差异,它们可能在一个有限的地区市场占有很高份额,而在另一地区,则几乎微不足道。②当今科技的迅猛进步,使大企业越来越难以实现独家垄断。因为它们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垄断有关部门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而这是不可能的。③垄断世界市场,就触犯了各国反垄断法,必须要受到各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干预、反对和制裁。这一切都阻碍大跨国公司实现独家垄断。因此,垄断只能是相对的,它不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
垄断与竞争并存,没有竞争,垄断也不会维持下去。说到底,这是因为,企业是在市场上活动的,就像鱼在水中生活一样。而有市场就有竞争。我们可以对垄断单独进行考察,但不能把垄断与竞争绝对分开。
二、当代国际竞争格外激烈(www.chuimin.cn)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是众多小企业之间的竞争;进入垄断阶段之初,是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竞争与自由竞争性质不同,它更加激烈,但与当代大跨国公司之间的生死搏斗也不可同日而语。
1.当代国际竞争格外激烈的概况
——企业并购就是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下进行的,也是激烈竞争的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和90年代下半期的这两次企业并购高潮,其重要特点之一,是巨型企业之间的并购,而且大量的是跨国并购。在这种并购之前和并购过程之中,都贯穿着并购双方生死的较量。并购只是这种较量的结局,但并购的完成,并不是竞争的结束,相反是新一轮更激烈竞争的开始。
——再看一看世界500家或1000家大公司的排名表,就可以发现,这个表每年都发生一定变化,每年都有二三十家曾经榜上有名的大公司名落孙山,销声匿迹;也有同样数目的大公司,以它们的新面貌、新姿态荣登金榜。正如西方报刊评论所说:现在公司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在1980年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3在1990年失去了独立性,而在其后的5年,另有40%也遭此厄运。尤其是90年代下半期企业并购高潮中,大企业进进出出的数量更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例如,1999年度全球500家大公司名单里,有41张新面孔。换言之,1998年的500家大公司中,有同样数量的公司,时隔一年,就被从500家大公司的榜上除名,它们或者被其他公司收购、兼并或者与其他公司合并,或者营业收入下降,甚至破产。
此外,在这个排名表上,每年都有更多大公司的次序发生明显变化,有的位次从后面跳到前面,有的则从前面跌到后面。例如,1999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排名》中,1998年排名第四的沃尔玛百货公司由于收购了英国的ASDA集团(以前排名第354位)而跃居第二。在兼并之风更加激烈的电信业,这种情况更加突出。如1998年前排名第390位的沃达丰公司兼并了空中联系通信公司,此后,乘胜前进,又收购了排名第159位的德国曼内斯曼公司,使沃达丰公司的收入增加了128%。排名第148位的西班牙桑坦德集团也是由于收购(特别是在拉丁美洲)而使销售额大增,1999年增加了40%。大公司的这种升降沉浮的剧变,无不贯穿着它们之间的反复争夺和生死拼杀。
——从世界500家大企业排名表,还可以发现,进入这个表的门槛越来越高。1995年度,进入这个表的最后一名营业收入是88.6亿美元,1999年度最后一名的营业收入为97.2亿美元,2000年度为103.1亿美元。这表明大企业俱乐部的成员越来越强大,进入其中也越来越不容易了。但是,这个门槛之外的企业,无时不拼命想挤进来,而在这个俱乐部内的企业,则竭力想保住自己的地位,不致被挤出去,而且力争名次上升。但是,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市场上,如想保住和提高自己的地位,是越来越困难了。
——大公司的主要领导人,如总经理、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等,在过去是相对稳定的,但近些年来每年都有不少人被撤换,这是反映大企业竞争激烈的又一个侧面。美国《商业周刊》一则报告说:1995年以来,全世界的大企业有2/3至少换了一次老总。仅在2000年一年内,美国就有1000多位老总离职。这些老总为什么被撤职?据说,他们都是因为犯了致命的错误。但评论指出:“根本的问题是,对老总的表现所抱的期望值过高了。……老总的工作大概比20年前更加困难,只是因为现在的业务比20年前,甚至5年前更加复杂。市场竞争极其激烈而覆盖面广,新技术普遍流行,所有工作节奏加快。”[26]如果再补充一点,那就是经济周期波动和衰退。2001年初美国一场新的衰退袭来,企业境况普遍惨淡,特别是网络泡沫破裂,网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成群下岗,巨型跨国公司的老总被炒鱿鱼者也成倍增加。
2.大跨国公司竞争激烈的原因
第一,这些垄断组织都以自己特有的优势筑起一道“进入壁垒”,局外企业不得进入。但它们绝不会高枕无忧,因为在壁垒内部,这些巨型垄断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由于它们都有强大实力和巨大能量,这种壁垒内的格斗即强强斗争,自然要异常激烈。
第二,少数巨型企业越是高筑“进入壁垒”,它们越不满足于这个“壁垒”的范围,总想不断扩大这个范围。这种欲望是无止境的。但越是这样,越要面对更多的“局外企业”的挑战。局外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但也有一些颇具优势和实力的大公司或准垄断公司,它们不甘心低人一等,总想伺机向那些巨型企业发起挑战。
第三,当前是科学技术进步一日千里的时代。新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层出不穷。企业为了加强自己的优势和竞争力,必须大力进行科技研究和开发,掌握科技前沿的最新成果,否则,就站不住脚,早晚会被排挤和淘汰,这就使公司受到更大压力。它们只能在压力下,奋起迎战,从而使竞争更激烈。例如,当今汽车制造商之间,除竞相推出造型新颖和适合不同地区市场需要的车型之外,主要是技术竞争,包括节能技术、环保技术(“零污染”、“零噪音”、“零排放”为目标)、新能源技术(如燃料电池)、安全技术和高性能(如装置“夜视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每个公司都想出奇制胜,先声夺人。信息技术公司的竞争更是达到白热化。众所周知,近几年来,信息技术产业市场的扩大赶不上投资的急剧增长,到2000年,终于导致股票狂跌,利润大降。这是由于过多的投资追逐着少得可怜的收益所致。换言之,就是投资过度,信息技术股市形成泡沫,生产能力过剩。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公司获得了发展,而整个行业最终却陷入了危机,成百上千公司纷纷落马。但是,在经济衰退和大批公司沉沦的困境中,又酝酿着科技的新一轮进步和公司的新一轮拼搏。
第四,目前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强,世界经济在迅速发展。但各国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加剧,不仅发达国家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更是极不平衡。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速发展,那里会有一些企业,在短期内崭露头角,从国内走向世界,向发达国家的企业发起挑战。目前,亚洲和拉丁美洲都有一些企业,准备参加或已经进入世界大公司俱乐部。今后,来自新兴地区的大企业必然越来越多,这种趋势是不可遏制的,这就为全球市场竞争增加了新的对手。例如,目前爱立信、诺基亚和摩托罗拉三大手机制造商,占世界手机市场超过50%,不可谓不高。但它们并不能完全垄断世界手机市场。因为除它们三家之外,亚洲制造商也正在摩拳擦掌,日本的松下、韩国的三星等紧随三大公司之后,正在大力投资于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2000年7月,三星公司在西班牙办了一家手机制造厂,在欧洲市场上向诺基亚和爱立信直接发起挑战。
第五,新兴市场,又为大跨国企业提供了新的战场,它们争相进入和占领这个市场,国际竞争的场所不断扩大,目前的亚洲市场,就是这样的争夺对象。为占领新市场而进行的斗争自然更是激烈。例如,近几年来,美欧大汽车生产商吹响了占领亚洲市场的进军号角。它们的主要目标,是一向封闭的日本市场,这就不能不在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日本大汽车公司之间展开激烈竞争;与此同时,欧、美、日的几乎所有大汽车制造商都在厉兵秣马,大举进军中国、韩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公司总裁施莱普曾多次强调,该公司的目标是使公司在亚洲的销量比例从目前的3.2%提高到不久后的25%。
第六,金融市场的发达和高效,与企业的成长密切相关。它迫使企业管理者殚精竭虑,千方百计地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从而提高股市价格。此外,风险资本增加了,创建新公司的机遇增多了,投资者与管理者也都更加愿意冒风险。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结合,使新公司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并迅速成长。今天那些新技术领域中赫赫有名的巨型公司,如微软、思科、英特尔等都是在不到20年中,从默默无闻的小企业经过跳跃式发展,而成为今天的企业巨星。完全可以肯定,未来将有更多的新技术公司在短期内脱颖而出,向现有大公司发起新的挑战。
第七,政府的支持。在大企业的国际竞争背后,都有各国政府的支持。这就使企业间的竞争不仅更加激烈,而且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甚至往往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国家间的摩擦和冲突。这是一般的企业竞争或国内竞争所没有的。像欧美之间和美日之间此起彼伏、无休无止的贸易战,实际上无非是各国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国际关系上的表现而已。例如,在美国波音公司与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为争夺超大型客机的商机而进行的激烈斗争中,美国唯恐落后,由政府出面,指控参加空中客车公司的德、法、英、西四国为A3XX型。超大客机的研制提供了4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说这违反了商业竞争原则,扬言要向世贸组织提出指控,并且准备对欧洲进行商业制裁。欧洲有关国家也不甘示弱,表示准备接受美国方面的挑战。
第五节 关于当代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
垄断组织力图凭借它的垄断地位和特殊优势,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是控制市场,规定垄断价格。巨型跨国公司同样具有这样的本性和强烈的欲望。但是,当今时代与100多年前相比已大不相同,当代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形成的条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受到了更多因素的制约。
一、当代垄断价格
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可在各部门之间自由转移,企业一般只能获得平均利润,它们所生产的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以生产价格为中心,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到了垄断阶段,资本自由转移受到限制,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受到了阻碍,因而,在生产和销售被垄断组织所垄断的部门里,商品的市场价格就表现为垄断价格。这种垄断价格的形成,一方面是垄断组织销售商品时是按其生产成本加上垄断利润规定其价格,其水平一般高于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形成的价格;另一方面,是垄断组织向非垄断组织和中小企业购买原材料、零配件和其他各种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价格,其水平通常低于这些商品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的生产价格。从这一高一低的垄断价格中,垄断组织得以攫取垄断利润。
垄断并不能排除竞争,而竞争是对垄断组织规定垄断价格的有力制约。但是,当几个大垄断组织实力不相上下,一方难以压倒另一方时,为了不致在竞争中两败俱伤,就互相妥协,结成同盟,建立国际卡特尔,共同分割市场,共同实行垄断价格,以保证获得垄断利润。此外,几家垄断组织还可能相互协调,实行“价格领导制”,即由最大的垄断组织确定商品价格,其他企业跟随定价,同样保证各垄断组织获得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
以上是垄断组织为保证获取垄断利润而实行垄断价格的做法,这些做法,已沿用多年。现在,作为国际垄断组织的大跨国公司,虽仍然企图采用这些传统方法,但由于世界生产和市场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本书第一章所分析的那样,大公司既不再可能互相结成国际卡特尔分割世界市场,也不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实行“价格领导制”。尽管它们都企图以大大高于生产成本的垄断价格出售商品,但激烈的竞争使它们的这一愿望难以实现。相反,它们往往被迫降低价格,以求扩大销路;它们也企图以低价从其他企业收购原材料、零部件和其他生产资料,但这些商品的生产者,除中小企业外,也多是大企业和垄断组织。中小企业可以少得一些,但垄断组织是不能吃亏的。
除此之外,在当今历史条件下,也有一系列因素,对规定垄断价格,特别是垄断高价的企图,起着有力的制约作用:
(1)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管理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表现得特别明显。据统计,在90年代下半期,美国生产率年平均增长2.75%,而在七八十年代,只有1.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单位时间产出的增多。尽管员工的工资也有所提高,但主要是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普通工人提高不多。总的来说,劳动成本的提高大大慢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产品生产成本降低,价格也势必随之下降。
(2)随着科学的不断创新,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高新技术产品的科技密集程度不断提高,而单个产品所需的原材料、能源大大减少,价格也就随之下降。例如,一只芯片,其价值的98%源于科技,只有2%是原材料。光盘、集成电路,乃至电脑、移动电话也与此相类似。而科技知识易于传播和扩散,易于用来进行大量复制,生产成本也就随之大降。
(3)产品重量的减轻和运输技术的革新,使运输费用大大下降。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曾载文说明了这一问题,文章说:在进出口兴旺发展背后,有一股力量几乎被忽略了:把货物运到市场去的费用迅速降低……运费作为障碍,远不再像从前那样令人望而却步了。这反映了两个值得注意的经济趋势:第一,世界经济远不像从前那样是运输密集型的。第二,运输业也发生了引人瞩目的变化,使全球货运变得便宜得多,也容易得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的产出已经转移到其价格与体积和重量无关的货物上。制成品,而不是作为原料的矿产品,主宰着贸易的流动。……制成品本身往往变得比较轻和比较小,其结果是,每一美元进出口产品需要的运输费减少了。……这意味着进口商品的成本降低。[27]
(4)随着电脑和信息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服务的价格也大幅下降。据英国《经济学家》载文说,在过去30年里,电脑处理能力的实际价格下降了99.99%,平均每年下降35%。据又一报导,目前信息传送的费用每隔18个月降低一半。价格的急剧下降使电子通信同从前的技术相比,更易于为人们所负担得起,从而得以在整个经济中更快和更加广泛地得到应用。特别是企业应用电脑和网络不仅在生产上大大提高了生产率,而且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也为企业的运行提供了多方面便捷有效和低廉的服务,电子商务就是明显的例证。目前电子商务正在迅速普及,尤其是大跨国公司,纷纷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既节省时间,又减少费用。例如,通用、福特和戴姆勒—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制造商每年从供应商那里采购的铝材、钢材、橡胶、玻璃等物资大约在2500亿美元左右,它们预计网上交易将使采购成本降低10%,即每年节省约250亿美元,这样使它们提高利润,消费者也从中受益。据高盛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企业对企业”的电子交易方式节省的费用最多可达99%。通用汽车公司的研究报告也说,该公司有代表性的订货每宗经办费用为100美元,但通过网络订货,经办费用可以降到1美元。
(5)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下,大跨国公司不得不增加投资,提高生产能力,其结果,要不了多久,一些部门和产品就会出现世界性供大于求、生产过剩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钢铁、石油、汽车、某些化工产品等都呈现生产过剩现象,其价格不能不受到压抑,尤其是作为高新技术中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由于投资过度,生产能力迅猛扩大,已大大超过了市场需求,产品大量积压,到2001年生产由减慢转为衰退,大批企业纷纷破产。这种高技术产业的大升大降,是市场力量对它进行强制性调整的表现,也是对其产品价格的一种不可抵挡的限制。
(6)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石油在内的初级产品,大多数也是供过于求,价格在低水平上波动。例如,国际石油价格,除在海湾战争时短期上涨外,平时都处在较低水平上。1997年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原油价格平均每桶18.68美元,1998年下降到12.28美元,到1999年初竟跌到10美元以下。这一方面是由于自从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油价大涨以来,大石油消费国采取了多方面的节油措施,其中包括消耗石油多的重化工业缩减,用油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从70年代初以来,发达国家每一美元实际产品消耗石油量减少了近一半。另一方面,除中东地区外,世界其他地区不断发现和着手开发新油田,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产量增加,欧佩克的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大大下降,已从70年代的70%下降到现在的38%。虽然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价格仍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但已不能完全由它说了算,何况这个集团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它们之间往往难以互相协调步调,一致行动。此外,近些年来,能源日趋多样化,除石油外,天然气、核电、煤炭和各种新能源都有较大发展。1999年后,由于世界经济增长加快,石油需求量大增,油价又突然暴涨。2000 年9月,更曾涨到每桶35美元以上。但这也是一时的,2001年,又开始回落,并曾一度跌到18美元以下。可见,石油价格基本上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其中也有人为因素。但无论石油输出国或消费国,都不能任意决定价格。除石油外,其他初级产品,包括矿产品和农产品,也都基本上由市场决定价格,有些国家是某些产品的大生产国,如南部非洲的铂,几内亚的铝矾土,摩洛哥的磷酸盐,智利的铜,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铁矿,加拿大的钾,等等。但这些大矿物生产国都必须进入市场,由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价格,这些国家和有关矿产公司,尽管在市场上占有一定地位,但不能垄断价格。世界上几乎所有各种原料都在全球几大股市挂牌上市,股市价格所反映的是市场供求关系。近些年来,不仅新的石油资源和其他许多矿物资源不断发现和开发,而且冶炼技术不断革新,对原料的再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尽管在市场上有无序的投机活动,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等等,使世界能源和原料的价格受到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价格不会大涨。
(7)国家对市场和价格加强管理和调控。特别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发生滞胀后,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重要政策目标。它们一方面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另一方面又时刻注意把通货膨胀控制在低水平上。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通货膨胀都明显下降,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更保持在2%上下的低水平上。垄断组织要控制市场,抬高价格,更难如愿。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垄断组织规定垄断高价,几乎是行不通的,这当然不是垄断公司的本意。它们只要有可能,就试图操纵价格。如1996年底,当波音飞机与麦道公司宣布合并,成为美国民用飞机业独一无二的“巨无霸”时,就曾引起人们的疑虑和不安,唯恐它会提高飞机价格,从而带动航空公司的票价上涨。但是,这种担心并未成为现实,因为一则波音公司仍然面对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强有力的竞争;二则世界航空公司虽然也在实行大并购,但仍是多家竞争的格局。
二、巨型跨国公司的利润
巨型跨国公司虽然难再采取老办法规定垄断价格,但它们仍能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1.对巨型跨国公司利润率的计算
说到垄断利润,人们可能有这样的理解,即这是由于垄断组织的种种恶行所带来的,如它们更加残酷地剥削工人,尽可能地加强劳动强度,更多地占有剩余价值,提高利润率;它们压制中小企业,把中小企业中工人创造价值的一部分转到自己手中;它们掠夺殖民地的资源,奴役殖民地人民;它们控制市场,实行垄断价格,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等等。总之,它是垄断组织通过种种损人利己的行径,大发不义之财。垄断组织确实也凭借它们的强大势力,为发财致富而不择手段,以致人们把它们看作是恶魔和吸血鬼。但实际上,垄断组织获取垄断利润,主要还是凭借它们拥有的上述种种优势使它们有可能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提高经营效益。
当代巨型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遍及全球,它们所到之处,只要有可能,仍然要采取各种“非自然”的和非法手段,谋取更大利益,但现在殖民地早已独立,世界人民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普遍增强,大跨国公司的行为受到更大制约,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如果它们再像从前那样采取赤裸裸的手段损害工人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必将遭到抵制和反对。虽然这并不能完全约束他们,但他们要发不义之财,手段也不能不更加隐蔽和更加巧妙了。
由于缺乏系统的、确切的材料,我们难以把巨型跨国公司的利润率与其他企业的利润率作比较,只能根据有关世界500家或1000家最大公司的材料,对它们本身的利润率进行计算。研究者们在进行这些计算时,采用的指标并不相同,有的以这些大公司在特定年份的利润额在其销售收入中的比重来表示;有的采取的不是销售额,而是其股市价值额,还有的采取其资产额。以不同的指标来计算,结果当然会有差异,但一般不会有很大背离。有人认为,在以不同指标计算的利润率中,“股东权益计算利润率最能反映到底哪个行业最赚钱的真实情况。这是因为不同行业的生产和周转周期不同,大批量生产廉价非耐用品的行业只能薄利多销,其利润和收入之比当然不能与生产高价耐用品的行业相提并论;由于公司总资产中包括了公司的债务,而不同行业的公司,对自有资产和负债的比例要求是不同的,利润额与总资产之比也不能真正反映哪种行业最有利可图。股东权益是公司中真正属于股东的自有资产,是股东手中实实在在的本钱,靠这个本钱能赚到多少利润可以比较真切地反映出经营什么行业最有利可图。”[28]如果采取这种方法来计算,则1999年《财富》500强的利润总计为5540亿美元,占它们股东产权权益总额50110亿美元的11.1%。这是一个平均数,不同行业的这个比率各不相同,不同公司的这个比率就相差更为悬殊。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发表的1999年世界500家大公司的资料,对10个部门和20家大公司的利润率进行了计算,结果如表3-2和表3-3所示。
表3-2 1999年世界10个产业部门最大企业的利润率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财富》杂志2000年7月14日发表的《1999年世界最大500家企业》数字计算。
表3-3 1999年世界最大500家企业中前20家企业的利润率*
续表
注:*非金融业大公司。
资料来源:同表3-2。
表3-3说明,不同行业和部门大跨国公司的利润率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在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中,各部门和行业发展趋势不同,有的兴旺,有的萎缩。在同一部门和行业中,不同大跨国公司的利润率也有差距。这是因为它们国家经济发展态势不一,如美国高度繁荣,而日本则很不景气。此外,各公司的经营管理业绩不一,也是利润率差别的原因之一。如果计算不同年份大跨国公司的利润率,则还可发现各年利润率都有变化。垄断组织的利润率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在当前巨大跨国公司的利润率的变化如此之大,则是少有的。特别是按大公司的利润额对其股市价值的比重来计算的“利润率”,更是频频变动,且变化幅度相当大。这是因为影响这一比率的因素很多,而且很不稳定。例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长期周期性繁荣年份,股市大幅攀升,特别是高新技术股更是跳跃式涨升。但到2000年下半期,经济增长放慢,2001年3月开始发生衰退,股市更是激烈动荡,高新技术股(纳斯达克股)更是暴跌,企业经营状况恶化,赢利下降,甚至亏损严重,这样,它们的利润率自然就会下降。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1年全球500强中,共有297家利润缩水。500家大公司的总收益还不及上年的一半。又如当1997年东南亚发生金融风暴时,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大石油公司的利润严重受损;而到2000年之后,油价趋升,大石油公司收入又大幅增加。当国际形势缓和,大国进行裁军时,以生产军火为主的大公司业务自然不振;但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发动反恐战争,布什政府大幅度增加军费预算,大军火商又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2.巨型跨国公司的利润主要是垄断超额利润
巨型跨国公司的巨额利润,仍然是垄断利润。但如上所说,其主要来源并不是人为规定的垄断价格,而是前面所列举的这些巨型公司所特有的诸多优势。我们在前面曾把跨国公司的优势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巨型跨国公司作为大垄断企业所具有的,如规模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和管理优势。由于具有这些优势,这些大公司效率高、成本低,甚至拥有独特的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这一切给它带来了巨大效益和高得多的利润。这些利润,应属超额利润。
第二类是大跨国公司的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这是由于大跨国公司对外进行大规模直接投资,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设置分支机构和进行内部交换而形成的特殊优势。由此增加的利润也不是它们对市场和价格的控制带来的,也属于超额利润的范畴。
第三类是由于巨型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财力,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影响甚至左右政府政策所产生的特殊优势,以及它们从中获得的特殊利益。实际上,前面所说的那两类优势所带来的超额利润,都与它们和政府的结合分不开。但这里所说的则是大公司从政府那里直接获得的特权,最明显的是政府向大公司的订货和采购,如军事订货、特殊研究发明项目的资助、某种资源的开发权等等。享有这种特权的大公司主要有大军火公司、石油集团、航空航天集团等。这些大公司从政府获得的资金数量十分巨大,需求相对稳定,利润特别丰厚。这种利润是凭借大公司的垄断实力及其与政府的特殊关系获得的,其性质与垄断组织控制市场和价格所获利润无异,不是通常的超额利润,而属超额利润之外的垄断高额利润。
由此可见,当前垄断性跨国公司的利润,主要是超额利润,也有些是某些特殊行业的大公司凭借其特权地位,获得除超额利润之外的垄断高额利润。而所有这一切,都是非垄断企业所望尘莫及的。
第六节 国际垄断与中小企业
垄断组织的对立面,是“局外”企业,主要是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在垄断企业的排挤、压制和扼杀的不利条件下自求生存,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当代巨型跨国公司的优势日益突出,国际垄断资本的力量日益加强,它们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命运如何?它们与巨型跨国公司的关系又有什么变化?
一、中小企业的特长和作用
中小企业古已有之,它们比垄断企业的历史长久得多。垄断资本就是在众多中小企业的基础上产生的。通常有这样一种认识,即认为垄断组织出现并获得广泛发展后,中小企业就开始遭遇厄运。这只是事实的一个方面,自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之后的一百多年来,在垄断组织不断发展、大垄断组织的权势和地位不断增强的同时,中小企业的数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多。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浪潮的高涨,一方面,巨型跨国公司空前扩张;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都是这样。例如,美国全部非农业企业中,99%的企业工人数不到500人。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统计,这些小企业雇用的工人数量占美国工人总数的52%,创造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按照欧盟的标准,雇用250人以下的是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占欧盟企业总数的99.8%,就业人数占欧盟就业总人数的66%,产值占欧盟总产值的65%。像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小企业所占比重更高。如意大利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全国33万家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数竟占到99.82%。在日本,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从业人员占就业总人数的78%,在制造业中的产值所占比重达50%以上。
诚然,中小企业不具有垄断企业拥有的那些优势,它们由于规模小,抵御经济变动和危机的能力差,经不起狂风巨浪的袭击。它们处在垄断企业的挤压之下,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相对不利,因此,生命较脆弱。据估计,在美国,5年之中就会有1/3的中小企业消失。但是,与此同时,往往会有更多的中小企业产生,来补充和扩大中小企业的队伍。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小企业具有其特殊长处和特殊作用,非垄断企业所能替代;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本身也在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其素质在不断提高。
中小企业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归纳起来是:
(1)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前面所列举的关于中小企业的数字中,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这一特殊作用,近些年来显得更加重要。20世纪90年代,欧盟的失业率多年保持在两位数的高水平上,近两年来,失业率稍有下降,但仍不低于9%,大规模失业,成了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大问题。而大企业为了提高效率,改进管理,不断裁减员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像蓄水池一样容纳更多的工人就业,情况将不知要严重到何等地步。在美国,90年代,失业率连年下降,就业人数大量增加,在所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就业机会中,中小企业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占80%以上。中小企业对工人的要求较低,它们能雇用更多的妇女、少数民族工人、年龄偏大的工人和兼职人员,从而满足相当数量的这类劳动力的就业要求。
(2)中小企业的又一特殊作用,是它们能扎根于当地市场,深谙当地市场需求,与当地顾客有更密切的关系,易于做到满足顾客的需求。垄断企业在生产和市场上虽占支配地位,大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更是遍及世界各地,但这是就总体上说的,实际上无论是各国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都存在着大跨国公司力所不及的分散的地方市场,而这正是广大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中小企业生产和经营某种为居民生活所需,而大企业又不生产的成千上万种特种产品,如蜡烛、渔具、园艺工具设备、妇女装饰品、某种海产品加工、调味品等,生产高度专业化。在许多服务行业,如零售业、修理业、运输业、餐饮业、娱乐业等,垄断企业即使要进入,也难以完全占领,往往为中小企业留有更大的活动余地。
(4)中小企业的资本规模小,组织简便,较易管理,经营也更灵活,更易于对市场需求和客观形势的变化迅速作出反应。正如俗话所说:“船小好调头。”当经济危机的风暴袭来时,虽然大批中小企业会遭灭顶之灾,但多数仍能经过顽强挣扎,最终逃过劫难。这些中小企业,经过经济动荡和衰退风雨的洗礼,可能变得更加健壮。就整个经济来说,因有许多中小企业的顽强求生,而减缓生产下降和市场萧条的程度。因此,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经济动荡的“减震器”的作用。
因为中小企业具有以上特殊的优势和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它们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必不可少的。因此,各国政府对中小企业无不予以重视,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帮助它们克服困难,促进它们的发展。这样,在发达国家,早已形成了企业结构的两极格局:一极是垄断企业,它们是经济的骨干和支柱,其实力不断增强;另一极是遍地开花的中小企业,其队伍也在曲折前进中不断扩大。
二、新一代中小企业的涌现
中小企业之所以大量存在和持续发展,重要原因之一,是它们本身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不断革新,素质不断提高。近十多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潮流中,与新一代垄断企业迅速崛起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的同时,新一代中小企业也不断涌现出来。新一代中小企业,有的是原有的传统中小企业为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转变来的,也有的是“白手起家”新建立的。虽然,在数以万计的传统中小企业中,进行转变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仍然在凭借它们的传统特长,勉力维持企业生存,但作为中小企业发展方向的,是那些进行转变和改造的新型中小企业。至于那些“白手起家”的中小企业,从一开始就采取高新技术,实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就更是新型中小企业的代表。
(1)进入高新技术领域,利用信息网络开展经营活动。无论是转型的传统中小企业,或新建立的中小企业,对高新技术潮流的反应都相当敏锐。它们意识到,如果置身于信息技术革命潮流之外,处境将更加不利,经营环境将更加严峻。在严峻的挑战面前,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投身于这一革命浪潮之中,纷纷进入因特网,利用网络,收集信息。这大大开阔了它们的眼界,拓宽了它们的经营范围,加快了它们的经营决策,提高了它们的经营效率,增强了它们的竞争力。因特网正在把相互远离的市场连成一体。在美国,因特网在许多地区帮助催生了不少企业家。这些地区往往距大城市和美国网络业的心脏地带硅谷、硅巷有数千英里之遥。但小企业利用网络,就可把似乎遥不可及、互相隔离的市场拉到自己身边。例如,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只有不到7500名居民的哈利斯维尔镇,一家有70多年历史的园艺用品批发公司盖格公司于2000年7月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使产品打入本地区以外的市场。又如远在佛蒙特州只有1600人的夷茨菲尔德,1995年成立了一家在自己网站上销售苹果电脑的“小狗电子公司”,其业务部门,包括仓储和用户服务部门,都设在这个小镇,而其产品则销往全世界。
(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为中小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它们有可能跨出国境,到国外开展业务,成为跨国公司。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数目剧增,从1980年的1.5万家增加到90年代末的6.3万家,其中,中小跨国公司占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跨出国境,有的是单个企业独自进行的,但对它们来说,这有一定困难;因此,有些中小企业就联合起来,并寻求国家的帮助。例如,欧盟国家,为促进在亚洲投资,早在90年代,就出台了著名的“亚洲投资计划”。此计划向中小企业提供合伙、市场和投资方面的信息,协助中小企业制定商业国际化策略。近两年来,欧盟又与中国共同举行“欧洲—中国中小企业合作论坛暨风险投资洽谈会”。欧盟多数成员国的政府也成立自己的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的专门机构,采取必要措施,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促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
(3)体制的变革。传统的中小企业,有不少是股份制企业,但也有许多是家庭企业或少数人出资的合伙企业。一般说来,家庭企业和合伙企业有保守的一面和较大的局限性,它们多是业主自己经营,不得已时才从外面聘请专业经理人员;它们不喜欢把自己的一部分股本转让给股市投资者,而宁愿通过现金流动和银行贷款筹集资金。但这种家庭控制的企业遭到了来自因特网的冲击。为了建立网址和开展网络服务,就有必要进入股票市场。而在这种变化中,人的变化是重要因素,要求有新的管理人才。现在,即使在家庭公司最盛行的意大利,也开始引进专业经理人员,企业文化正在逐渐与家庭观念脱离,家庭控制逐渐减弱,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中小企业冲击之大和中小企业变革之深。它们的这一变革过程是艰难的,痛苦的,但不如此就无从获得新的生机。
(4)更值得注意的是近20多年来新建的中小企业。其创建人多是有一定专业技能和高学历的青年人,创建的企业主要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例如,美国的硅谷,就是这类新一代企业家和他们创办的新型企业聚集之地。这些新的创业者,都有一股冲天干劲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他们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奋力拼搏,锐意创新,管理上不拘一格,灵活多样。虽然,这些新型小企业并不是都能成功,但经过大浪淘沙,总有一些由小变大,脱颖而出。
总之,目前中小企业正经历着新的变革,无论在其经营领域、技术手段、所有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其变革的方向,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要求,朝着现代化方向前进。通过变革,许多传统的中小企业已经或正在脱胎换骨,以新的面貌出现。特别是那些“白手起家”的新型中小企业更是后浪推前浪,在企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小企业的变革和新一代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们会遇到来自多方面的困难。但在发达国家,对新一代中小企业的发育和成长来说,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第一,发达的教育和高素质的人才。发达国家普遍感到人才短缺,专业人才往往又首先被大公司重金礼聘,对中小企业来说,找到合格的专业人才比较困难。但有一些具有专门科技知识和创业精神的青年人,宁愿自己创办企业。此外,有一些专业人才在大企业遇到困难时,脱离大企业,受聘于中小企业。
第二,风险资金成为资金来源。新一代中小企业的催生和发育,需要一定的资金。在发达国家,除政府和银行对中小企业给予特殊支持和优惠贷款外,风险资金成为新一代中小企业创立的重要资金来源。在风险资金的发展方面,美国领先于欧、日,这也是美国高新技术中小公司的发展领先于其他各国的重要原因。在20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美国的风险资本从每年5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像思科、网景、亚马逊、雅虎等这样一些信息产业的巨头之所以能迅猛发展,部分原因是它们在早期就得到了风险资本,并能在上市后在股票市场筹措大量资金。
第三,网络的普及。传统中小企业的改造,是以进入因特网为起点和必要条件的,新一代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只有在信息社会环境中才有可能。因此,新一代中小企业的发展程度与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成正比。在美国,无论是企业或是社会,网络化程度都高于其他国家。因此,美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快于其他国家,电子商务收入占全球电子商务总收入的69%,约10%的美国产品销售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电子商务尤其为美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参与全球竞争的机遇。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一项调查,美国使用因特网的小公司已从1996年的不到20%猛增到1998年的40%以上,5个雇员以下的微型企业使用因特网的比例也已达到36%以上。[29]
第四,国家的支持。发达国家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出发,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从税收、信贷、科技、信息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在当前中小企业向新一代转变的过程中,政府的支持更是必不可少。近几年来,美、欧、日等国在这方面都进行了更大量工作,如帮助发展风险投资,提供信息,引导、鼓励和帮助组织中小企业进行对外投资等等。
第五,在一定的社会思想和生活理念背景下进行新一轮的改造和转变。例如,美国人的储蓄率低,他们宁愿作为投资者,把钱投入证券市场,或把不多的资金用来创办一个小企业,这虽然要冒较大风险,但他们也甘愿进行一番拼搏。在英、德等国居民储蓄倾向也较低,在社会总投资中,对中小企业投资较旺。在信息技术革命高潮迭起的时代,他们为企业可能遇到的新机遇所吸引,更愿将收入用来创办和经营中小企业。而日本人的传统与此不同,他们宁愿把钱放在银行储蓄起来。近些年来,日本经济不景气,更加重了居民的这种传统观念。但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有着创办中小企业历史传统的日本,新一代中小企业仍会受到居民的关注。
中小企业的变革是渐进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而且总会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凭借它们固有的优势,如特别出色的传统技艺,特别强的家庭凝聚力,对当地市场的特殊需求的适应性,与相对稳定的顾客的密切联系等等,始终保持着传统特色。可见,中小企业永远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
三、巨型跨国公司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在发达国家,垄断企业与中小企业并不处于平等地位。垄断企业处于垄断地位,这意味着统治和支配,中小企业则处在大垄断公司的统治和支配之下。尽管这些国家标榜平等竞争,它们实际上是很不平等的。尽管政府对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但改变不了中小企业因在垄断组织的统治下而造成的不利处境。更何况政府与垄断公司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也是大不相同的。例如,政府的政策、法规、法令和各种措施,首先要考虑垄断集团的利益和要求;政府的巨额开支,特别是巨额军事订货和其他采购开支,几乎全部给予垄断公司;政府的对外关系,首先是考虑垄断集团对外扩张的要求,为它们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这里所说的垄断公司与中小企业的关系,是以巨型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垄断组织与中小企业的关系。目前,各发达国家的大垄断企业几乎都是大跨国公司。越来越多的中小公司也开展跨国经营,成为跨国公司。许多中小企业即使并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是跨国公司,但它们的经营也在不同程度上面向世界市场。我们讨论大跨国公司与中小企业的关系时所说的中小企业,并不限于中小跨国公司,也包括那些数量大得多的非跨国性中小企业;不仅包括大跨国公司母国的中小企业,而且也包括它们东道国的中小企业。总之,因为巨型跨国公司的触角伸向全球各地,它们所到之处,必然与那里的中小企业发生这样或那样,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对它们产生某种影响。
如上所说,垄断组织与中小企业的地位总是不平等的。前者总是要排挤、压制、损害后者。在今天的大跨国公司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中,这种情况仍然存在。这主要表现在大公司对中小企业的兼并上。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全球企业并购高潮的特点之一,是大吃大、强吞强,但大公司兼并中小企业的案例,更是司空见惯(见第二章),只不过这种并购因交易数额小,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中小企业为大公司选中作为并购对象者,多是它们在某些方面,如某项科技的研发、某种产品的生产或某些市场的关系方面,能为大公司所利用。把这样的中小企业兼并过来,对大跨国公司大有好处,而中小企业则失去了它们的独立存在。
然而,大垄断公司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并不仅限于这一方面。除此之外,还有另一面,即互相合作,互相依存,互相利用,共同发展。虽然,这种合作、依存和利用,是不平衡的,大公司处于主导地位,但这种关系,不仅对大公司有利,对中小企业也有好处。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多年来,大跨国公司与中小企业之间的这种合作和依存关系有所发展。这是由于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不仅有利于大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同样,也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当代大跨国公司利用中小公司的某些特长,与之进行合作,有多种方式。
首先,是前面所说的大公司所实行的分包制和供货制。它们的分包商和供应商除有一些大公司之外,多数是中小企业,通过这种经营体制,大公司充分利用它们所选中的中小公司的某些长处,为它们服务,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分包制和供货制,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鲜事,这种制度早已存在,只不过近些年来,这种制度利用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广泛实行,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普遍实行。几乎在每一个巨型跨国公司周围都有数以千百计的中小公司,像“众星拱月”一般围着它运转,大大提高了这些大跨国企业的效益和生产国际化程度。在这种制度中,作为承包商、供应商和销售商的中小企业,实际上成了大公司的附属企业。它们创造的价值,一部分为大企业所占有。从这方面看,它们受到了损害,但从另一方面看,它们从大公司那里得到了订单,从而有了相对稳定的生产和供货对象,也就获得了一定的好处。
其次,是前面已经说过的战略联盟。这种战略联盟关系,同样有些是巨型跨国企业之间缔结的,而更多的则是同众多中小企业结成的。大跨国公司看中一些中小企业的某些优势和特长,为自己所不及,但一时又不能对之实行兼并,就与之结成联盟。因特网的普及为这种企业联盟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便利条件。这种战略联盟,固然首先有利于大企业,使它们能以较小的付出,获得加强技术力量、开发新产品、进入新市场、扩大业务范围的好处;但与大公司结盟的中小企业,同样也能从中受益,如它们能借助大企业的科技、品牌、管理、销售网络等优势,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再次,大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广泛采取与当地企业合资、合作等方式。这些当地企业,对它们来说,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它们之间的这种合作,也可算是战略联盟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大跨国公司易于进入当地市场,减少不必要的人为阻碍和困难,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获得高额利润;而对当地企业来说,则可借此获得一定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等,这对当地企业同样是有利的。
除此以外,还应说明的是,企业的大小是相对的,大企业无不是从小企业发展来的。垄断之于竞争,有其相对性;垄断组织之于中小企业,也有其相对性。它对中小企业有压制和排挤的倾向,同时又有加以利用和促其发展的倾向。而在这两种倾向的同时作用下,有的中小企业有可能通过机敏、灵活和有效的策略,充分利用机遇,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在20世纪后20年信息技术和其他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创造了几乎无穷无尽新商机的情况下,一批批小企业平地崛起,跳跃式发展、壮大,在短短一二十年时间内成为名声显赫的巨型跨国公司。从这一意义上说,没有中小企业,也就没有大企业和垄断企业。汪洋大海般的中小企业,是大企业成长壮大的肥沃土壤、不尽源泉和坚实基础。
总之,中小企业与巨型跨国公司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那种把二者关系只简单地归结为一方压制、排挤和损害另一方,是过于简单化了;认为垄断组织可以离开中小企业而单独存在和发展的观点,也是片面的和错误的。
四、关于企业发展趋势的一些评论
鉴于当今高新技术的大发展,对企业以及企业间的相互关系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这个问题也就成了当前西方学者热烈讨论的话题。美国《华尔街日报》曾刊登一篇题为《谁是新经济中的赢家?》的文章,把关于高新技术和新经济对企业和社会的影响的讨论中所发表的观点,归纳为两种:平民主义观点和垄断主义观点。前一种观点认为,新经济壮大了小公司的力量。“一代人以前,人们曾经感到,大公司控制着我们的生活,主宰世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曾确定了计算机世界的标准。但是后来出现了苹果电脑公司,它起初是一个在郊区的一间宿舍里创办的小公司,它主张普及个人计算机,它的这一主张成为现实。”
这种观点认为,因特网使信息民主化,从而助长了平民主义观点。“以信息向上流动为基础的等级观念已经消失,凡是有调制器的人都可搜集到几乎与中央情报局一样多的情报,获得几乎与国会图书馆一样多的知识,在全球市场与通用汽车公司几乎平等地进行竞争。”
美国在线公司总裁史蒂夫·凯斯说:“当多数人上网时,这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让人们掌握主动权。他们随时都能获得有关他们关心的问题的信息。这会在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为他们提供比较完善的信息。”[30]
这种“平民主义”观点,反映了一些实际情况,但并不全面。固然,因特网越来越普及,上网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可以同样获得所需信息。这是社会一大进步,也为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但问题在于,获得信息是一回事,能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使之产生实际效用是另一回事。普通居民即使从网上获得了某种信息,但由于条件限制,往往难以利用。一般中小企业也是一样。因为信息虽然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但毕竟不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没有其他生产要素,特别是缺乏资本,信息也无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另一种相反的观点是垄断主义观点。这种观点强调,像微软、思科系统或美国在线这样的公司以惊人的速度获得了令人惊异的巨大力量和财富,这是企业史上的奇迹。它们代表了企业发展的未来。因为在当今这种程度的“规模经济”中,在软件和网络企业中,扩展的成本常常很小或者没有成本,而扩展却产生巨大的效益。据认为,这样的市场最终向一两个大公司“倾斜”,把失败者淘汰。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戴维·沃尔芬森说:“最终不可避免的是,一些人得到的好处会另超过一些人。在一个赢家占有一切的世界里,输家没有什么可指望的东西。”[31]
这种观点,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片面的。高新技术和网络的普及,固然使大企业获得更大的机遇和利益,使其中一些幸运者获得超常的发展,但前面列举的大量事实也表明,每年都总有若干大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落败,所谓“大有大的难处”。同样,大量事实又表明,每年都有为数更多的中小企业业绩不俗,飞速发展。
法国《回声报》刊载法学教授帕特里克·鲍曼和巴黎工商会名誉副会长让·玛丽·布歇共同撰写的文章,题为《联合是中小企业的第三条道路》,文章说:“中小企业的变革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一是因为技术在迅猛发展:分散的小企业,难以采用新技术,因而日益落后。二是中小企业单独难以走向世界,只能在狭小的传统地域活动,不能有大发展。三是受大型联合企业的压力日益增大。“某些大型联合企业的强权威胁着我们的中小企业和地区的社会平衡。……通过合并收购而诞生的国际性大公司确实让那些中小企业主感到担忧,因为后者的营业额甚至还达不到这些工业联合企业中最小部门的营业额。世界大工业集团联合形成的超级力量和销售日益集中越来越令工业组织的领导人不安。”四是中小企业本来是大企业的供应者,但由于技术落后,过于分散,即使想成为供应商也越来越困难了。
要使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政府必须给予支持和帮助。而就中小企业本身来说,联合起来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该文章就建议中小企业走这条路,文章说:“联合起来可以提供一个解决方法。各中小企业在资金方面既能保持独立,又能在它们之间找到更好的发展途径。”中小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采取共同“招标”的方式来争取最有利的价格,满足市场新需求,并且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生产“局部产品”,进而成为大公司的合作伙伴。②共同进行研究开发。文章举例说,法国一些机械公司联合起来,共同使用它们的人力和财力进行“研究开发”,从最初的转包商角色向着生产伙伴的角色转变,向市场提供独特的、并往往是供出口的产品。③联合起来走上世界市场,到国外去发展,“重组和联合可使我们的中小企业有效地调整自己在对外市场上的位置,确保自己的增长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32]
这篇文章的作者对今后中小企业的发展所指明的方向,是有启发性的。事实上,目前一些中小企业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和力量,为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正在联合起来。但是,中小企业的特点是其分散性、多样性和独立性,只有在它们迫不得已和看到实际利益时,才愿意实行联合。因此,联合不可强求,只能顺其自然,加以引导。在可预见的长期内,以各种不同方式联合起来的中小企业可能增多,但更多的中小企业恐怕仍然是分散的和独自经营的。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6]《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07页。
[7]《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8页。
[8]《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08页。
[9]《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95页。
[10]《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18页。
[1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39页。
[12]马健行等:《垄断资本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8页。
[13](美)P.A.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册)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40页。
[14](美)P.A.萨缪尔森、W.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4版)上,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98~299页。
[15](美)P.A.萨缪尔森、W.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4版)上,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307~323页。
[16]德国《经济周刊》1999年8月26日。
[17]《经济参考报》1998年10月29日。
[18]法国《世界报》2001年1月9日。
[19]英国《卫报》2001年2月28日。
[20]《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7页。
[2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7页。
[2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8页。
[23]马健行等:《垄断资本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158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3~254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3~254页。
[26]美国《商业周刊》2000年12月11日。
[27]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0年11月5日。
[28]陈晓彬:《〈财富〉500强哪行最赚钱》,《经济参考报》2002年3月16日。
[29]《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0年11月2日。
[30]美国《华尔街日报》2000年6月27日。
[31]美国《华尔街日报》2000年6月27日。
[32]法国《回声报》2000年6月30日~7月1日。
有关当代国际垄断的文章
第一章国际垄断及其历史演变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只是当今国际垄断已经空前强大,并具有一系列的新特点。不言而喻,国际垄断是特大企业的经济权力超越国家疆界,对整个世界生产和市场进行控制,以获取巨额垄断利润。国际垄断组织几乎是随着垄断组织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
2024-08-06
在某些情况下,合并受益于间接网络外部性的平台业务所带来的收益,以及提供捆绑配套服务所带来的收益,会引起反垄断问题。导致错误应用反垄断法的一个普遍原因是缺乏对平台典型性质的正确认识,尤其缺乏对市场中双边客户决策的相互依赖性的认识。捆绑销售在平台的背景下也可能有一种特殊的解释。Rochet and Tirole提出了一个模型,刻画提供相同服务的两个平台之间的竞争关系,其中一个竞争平台在平台中的其中一边是垄断者。......
2023-12-01
第四章当代金融机构与跨国公司前面几章所涉及的,主要是当代工业和服务业跨国公司。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元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系高度发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50年代开始,以美国领先,各种金融机构重又兴旺发达,特别是各种基金和金融公司发展尤为迅猛,而传统的商业银行的发展相对滞后。共同基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新型金融机构,其发展极其迅猛。......
2024-08-06
第二章企业并购高潮和战略联盟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美欧等发达国家为中心,掀起了一场新的全球性企业兼并和收购高潮。不仅如此,而且这次企业并购高潮具有一系列新特点。与这次企业并购高潮发生的同时,大企业组建“战略联盟”的活动也异常活跃。这次企业并购高潮,从产业部门来看,囊括了几乎所有的产业部门。第二个层面是同一地区内各国企业的相互并购,最具有典型性的是欧盟。第三个层面是全球层面的企业并购。......
2024-08-06
第八章大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最主要的潮流之一,它极大地影响着各国经济、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作为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巨型跨国公司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事实上,目前表现最明显的还是经济全球化。我国有的学者,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资本在全球范围的运动和扩张。......
2024-08-06
第七章巨型跨国公司与国家巨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营活动的同时,与母国保持着紧密的、割不断的联系。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有助于进一步看清大跨国公司的真实面目,也有助于揭示资产阶级国家及其政策的实质。第一节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历史和理论在论及当代大跨国公司与国家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对国家与垄断组织的关系的一般理论作简要介绍。......
2024-08-06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入境旅游和开拓国际客源市场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在全球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买方市场的今天,为了使我国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地位能够更上一层楼和实现打造旅游强国的奋斗目标,我们有必要对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客源市场竞争中的处境和存在的问题有一清醒的认识。这并非意味着我国作为一个国际旅游目的地应放弃发展观光旅游。......
2023-11-21
六、利用国际资源,发挥竞争优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是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具体地,“引进来”是鼓励国外企业投资,希望引导其将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中国务必要在合作中把握主导权,争取在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吸引外资。......
2023-11-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