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0—5以“商品”为核心概念的知识系统化过程知识链接知识的定义在认识论中仍然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这样,我们通过核心概念延伸的方法,就使“物质的分类”这一部分内容形成如图10—6的知识的逻辑系统。......
2024-07-27
四 运用思维导图实现知识系统化
教学案例
在进行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项羽之死》一文的教学时,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摆在笔者面前:课前通过读后感的方式调查学生对项羽及刘邦的评价,评价竟如出一辙。这种人云亦云现象的存在,肯定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多处提到了锻炼思维问题,涉及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目标各个方面,而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是核心内容。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乎思路的正确,因此,锻炼思维至关重要。”(16)的确,中学作文教学本该培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习惯、意识和精神。这种观察和思考当然主要是指向人生和社会、历史和现实、文化和精神等领域,这才是中学作文教学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思考不仅是人的权利,而且是人的本质。没有思考的生活是动物式的生存,不会思考的人只能丧失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从而沦为感性和知性的奴隶。作文发展等级第四条也明确提出要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属表达应用层级E级)。因此从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的角度考虑,我从人云亦云现象入手,将本节课的核心之一定位于写作思维能力的训练。
具体步骤可分为:
(1)列出学生作品中的人云亦云现象。
(2)分析人云亦云的基本原因,通常情况下,原因分析可以从外因和内因的角度来进行。
(3)结合具体现象及相关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了有效地展开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如图10—18的思维导图。
图10—18 《项羽之死》教案设计思维导图
附:
教《项羽之死》有感
现在孩子的悲哀或许不在于成绩不好,而在于没有自己的见解,人云亦云将成为我们的特长,长此以往,我们会退化成异类——比如鹦鹉。在讲《项羽之死》的时候,再次感受到这一点的可怕,写下一点文字,为学生,也为自己。
中国的百姓大多习惯于人云亦云。自古如此,至今如是。
自从司马迁评价了一番项羽之后,项羽便自然而然地成了英雄,且不管司马迁为何如此评价,似乎百姓只要晓得但凡是白纸黑字的就一定能成为盖棺定论,更何况是辛苦地写在木简上的呢。
然后,我们这些后人便动用一切的智慧来寻找“英雄”的同义词、近义词,倚叠到项羽的身上,似乎唯有如此,我们才会向英雄靠近,我们内心的正义啊、果敢啊什么的也会随之升华。
与此同时,作为项羽对立面的刘邦便自然被推向了另一个极端。
的确,刘邦的手段也许令人不齿——我只是说也许——但刘邦是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
中国的百姓永远是“草民”。虽有什么“野火烧不尽”的生命力,但每次读到此句,总有几分被调侃的悲愤感。按时下流行的说法,这或许也可以称为“被坚强”。不知经历了几世几劫之后,鲁迅先生道破其中的天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外乎分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不管怎样,无论如何逃不开“奴性”二字。所以,我们的坚忍、我们的豁达、我们的仁义……似乎都浸满了奴性的味道。
但刘邦至少为这一结论找到了一个反例。政客们的战争游戏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一条真理,可刘邦告诉他们,其实他们也可以大声地说出“你的战争我做主”。战争中,百姓可以不任人宰割,百姓可以鄙视肉食者,百姓心中也有理想,那不只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一切至少刘邦做到了。
的确,刘邦是“小人”、是“无赖”,说“流氓”也不为过。他没有后台,没有文化,所以他只有靠一种叫作“本能”的东西,去和高高在上的项羽们对抗,项羽一句“彼可取而代也”是有鸿鹄之志的表现,那只是因为他的贵族出身,而刘邦最初的梦想或许只是“我要活下去”,那只是因为他是草民,他靠着本能活了下去,活出了上等人样,他不该是英雄么?至少是一位让上层人物头疼的草根英雄。
当一切都已成为历史的时候,我仍坚信他是英雄——他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至于百姓不肯接受他,就我个人看来,并非完全出于所谓的正义感。或许只是因为刘邦就在百姓中间,曾和他们平起平坐,太熟悉了所以失去了神秘感;或许他们的祖上要比刘邦强多了,不然,为何要如此盲从呢?
学而不思则罔,也许,我们永远成不了刘邦,但至少也别异化成学舌的鹦鹉,共勉吧。
逻辑辨析
“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是东尼·博赞和巴利·博赞。但是,他们实际上并没有给思维导图一个比较明确和规范的定义。根据他们在合著的《思维导图》一书中的分析和解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思维导图,就是一种用来组织自己的思想或者组织别人的思想,以便达到理清思路、主次清楚、层级有序、关联明确、综观全局效果的思维工具。(17)
思维导图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实现知识系统化的逻辑工具,是因为其核心在于发现和展示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东尼·博赞和巴利·博赞在《思维导图》中说得很明白:“思维导图向各个方向延伸,从不同角度理解各种概念”(18),思维导图中“使用顺序的方式总会自动地得出更富有逻辑的思想”(19)。
他们认为,思维导图可以广泛地运用于各方面的思维活动,可以用来记录他人的演讲、整理他人的文章和著作,也可以用来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等。《思维导图》一书还特别谈到,思维导图可以运用于教学,“使教学变得更容易和更有趣”(20)。当把思维导图运用于教学后,其突出的作用在于:第一,可以帮助人们“勾勒出讲课的框架”,“从总体上把握所讲的内容”,掌握“全盘内容”;第二,可以帮助人们“把事实之间的关系也列出来”,“在一些理论、概念和他们自己的观点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达到“深层次学习”和“综观全局”的目的。(21)
根据《思维导图》中的论述,思维导图的组成要素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基本分类概念。这是一些关键的概念,在这些概念之下,其他一些概念才能组织起来。(强调用图形表示概念。)
第二,分支线(由粗到细,并且区分不同颜色,从关键概念向四周发射,把不同概念联系起来)。
第三,层级(通过对关键概念的概括向上形成不同层级,通过对关键概念的限制向下形成不同层级,思维由关键概念向外逐层发射)。
第四,顺序(用数字表示,此顺序非时间的逻辑顺序,而是联想或意义的逻辑顺序)。(22)
思维导图与前面说过的概念图有不少相同之处。它们的主要共同点表现在:都是思维的工具,都采用可视化技术将知识以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都被运用于对知识或思想的梳理整合,以达到系统化。正是基于它们的相同点,一些人认为可以不必去区分思维导图和概念图,他们所构建的概念图实际上往往是思维导图,而其构建的思维导图又往往近似于概念图。我们则认为,它们虽然有相同点,但终究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
它们的明显不同表现在:第一,概念图所涉及的各概念间相关性较强,思维导图的各概念间则比较发散;第二,概念图在表现形式上是网状结构,由节点、连线、联结词、层次组成,形式比较严谨,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由颜色、线条、图形、符号组成,形式比较活泼;第三,概念图主要用于组织知识,构造清晰的知识网络结构,思维导图主要用于呈现思维活动过程,让隐性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第四,思维导图使用粗细不同的分支线,概念图的连线则没有此种区分;第五,思维导图强调用不同颜色表示层级和分类概念,概念图则没有。
知识链接
英国教育学家东尼·博赞在大学时代遇到了信息吸收、整理及记忆等困难,前往图书馆寻求帮助,却惊讶地发现没有教导如何正确有效使用大脑的相关书籍资料,于是开始思索和寻找新的思想和方法来解决。东尼·博赞开始研究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等科学,渐渐地发现人类大脑的每一个脑细胞及相关功能如果能被和谐而巧妙地运用,将比彼此分开工作产生更高的效率。他由此创建了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方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东尼·博赞也开始训练一些被称为“学习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者”的人群,这些被认为是失败者或曾被放弃的学生,很快有了进步,其中更有一部分学生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东尼·博赞也因此以“大脑先生”闻名世界,成了英国头脑基金会的总裁,又被遴选为国际心理学家委员会委员,是“心智文化概念”的创始人。东尼·博赞出版过多部著作,包括《思维导图》、《开动大脑》、《启动记忆》、《快速阅读》、《掌握记忆》、《大脑使用说明书》、《唤醒创造天才的10种方法》等,使思维导图的应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思维导图最早只是东尼·博赞倡导的一种记笔记的方法,但由于它有助于积累思考技巧,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展现个人智力,在世界各国非常盛行,尤其是作为辅助学生认知的工具,在各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英国已经把思维导图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新加坡、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教学机构也已经开始对该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目前新加坡已经成功地把思维导图引入了中小学教育中,《幼儿思维导图》更是年轻父母们的必读图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知名学府也正在使用和教授思维导图。
相对于国外的发展来说,国内思维导图的应用还刚刚起步,最近几年,很多教师和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很多小学、中学、大学进行了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学科教学的尝试,使思维导图的应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23)
图10—19就是一位中学老师提供的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的有关知识后所构建的具有不同特点的两幅思维导图。(24)
图10—19 学生创作的关于“细胞”的思维导图
扩展延伸
【数学】
以下是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则:相关思维导图示例见图10—20。
图10—20 “有理数加减”思维导图
【物理】
图10—21是一幅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浮力”一节的教学结构图:
图10—21 “浮力”一节教学结构
可将其转换成如图10—22的思维导图。
图10—22 “浮力”一节思维导图
勤思多练(www.chuimin.cn)
【数学】
以下是初中数学课程中关于“绝对值”的相关知识:
绝对值定义: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作这个数的绝对值,绝对值用“||”来表示。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a的点到数b的点之间的距离,叫作“a-b”的绝对值,记作|a-b|。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在数轴上,一个数到原点的距离叫作该数的绝对值。例如:5指在数轴上表示数5的点与原点的距离,这个距离是5,所以5的绝对值是5。
绝对值的代数意义:非负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非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a的绝对值用“|a|”表示,读作“a的绝对值”。
实数a的绝对值永远是非负数,即|a|≥0。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若a为正数,则满足|x|=a的x有两个值,即±a,如
|x|=3,则x=±3。
请试着将这些内容制作成一幅思维导图。
(参考提示:见图10—23。)
图10—23 “绝对值”思维导图
【地理】
请阅读中学地理教材中与“水文”相关的内容,然后制作一张思维导图。
(参考提示:见图10—24。)
图10—24 “水文”思维导图
【物理】
以下是中学物理教材中关于“声”的一些基本介绍:
(1)声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2)声的传播。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介质;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两个决定因素是介质的性质、介质的温度;一般说来,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依次加快。
(3)声的特性。
(4)关于噪声。
(5)声音的利用。请结合相关内容制作一份思维导图。(参考提示:见图10—25。)
图10—25 “声”的思维导图
【注释】
(1)列宁:《哲学笔记》,2版,3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同上书,219页。
(3)参见王国芳:《知识体系构建的N种模式》,载《求学》,2008(2)。
(4)参见静水流深.怎样才能把知识系统化.见天星教育网,2008-02-09。
(5)王国芳:《知识体系构建的N种模式》。
(6)王国芳:《知识体系构建的N种模式》。
(7)参见薛东阳:《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载《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9)。
(8)参见百度百科.知识.见百度网,2013-09-17。
(9)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应用汉语词典(大字本)》,1623页。
(10)转引自和金生,王晓文.知识的概念研究.见百度网,2011-06-21。
(11)参见百度百科.系统.见百度网,2013-09-16。
(12)参见MBA智库百科.概念图.见MBA智库网,2012-12-08。
(13)参见百度百科.概念图.见百度网,2013-04-19。
(14)参见马贺林.初中生物碳循环概念图.见新思考网,2010-12-18。
(15)参见雪峰.概念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见新浪博客,2009-04-01。
(16)转引自余徐英.小学语文思考点及其操作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在课改中的指导和运用.见龙源期刊网,2013-03-01。
(17)参见[英]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3页,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18)同上书,67页。
(19)同上书,86页。
(20)同上书,197页。
(21)同上书,197~205页。
(22)参见[英]东尼·博赞,巴利·博赞:《思维导图》,61~69页。
(23)参见赵焱.利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中生物总复习策略的研究.见百度网,2011-07-23。
(24)参见何彩霞.二18班以细胞的基本结构为关键词的思维导图.见新浪博客,2013-06-12。
有关课堂中的逻辑味道:让理性引导教与学的文章
图10—5以“商品”为核心概念的知识系统化过程知识链接知识的定义在认识论中仍然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这样,我们通过核心概念延伸的方法,就使“物质的分类”这一部分内容形成如图10—6的知识的逻辑系统。......
2024-07-27
中世纪的课程设置包含有7项人文学科,分作低阶的三艺和高阶的四艺。我们来看看修改后的三艺:逻辑、算术和概率。大学生在逻辑问题上的表现不容乐观。一大部分学生得出结论,没有考古学家是国际象棋棋手,而这是个无效的结论。逻辑规则最初被视为是思想规律的形式化。但如果一个物种的大脑在找到逻辑事实时没有给它一种确定的感觉,我们很难想象它会发现逻辑。另一个原因是,逻辑推断不可能是随意推出的。......
2024-01-23
二课堂中本来就存在逻辑味道当我们讲到课堂中的逻辑味道时,并不是说现在的课堂中没有逻辑味道。在有的学科中,这种逻辑味道就是以逻辑本身的形式呈现的。拿数学来说,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中,第一章就是讲集合与函数概念。在更多的学科中,这种逻辑味道是渗透在学科知识体系之中的。......
2024-07-27
二不完全归纳式概括:简单枚举式归纳概括教学案例在语文教学中,作文(即写作)是师生教与学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逻辑辨析不完全归纳式概括,也可称为不完全归纳推理,或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式概括包括简单枚举式归纳概括和科学归纳式概括。简单枚举式归纳概括是指:在一类事物中,根据已观察到的部分对象都具有或都不具有某种属性,并且没有遇到任何反例,从而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或都不具有该种属性的结论。......
2024-07-27
四张扬理性引导教学我们所做的上述论述,似乎还有点就事论事的色彩,还需要对问题做更深的剖析。我们提倡增添课堂的逻辑味道,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张扬理性。这是发生在一些学生中的盲从现象。该引力的大小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本质或物理状态以及中介物质无关。这是非理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2024-07-27
三运用概念图实现知识系统化教学案例以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为例:为了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教师要进行“文言文常用句式”的教学。诺瓦克教授认为,概念图是某个主题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图形化表示,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所以,一幅概念图实际上就是由具有多种内在逻辑关系的一系列概念组成的概念族谱。......
2024-07-27
若FIR滤波器传输函数H满足如下条件:将式代入到式得到传输函数为T=4z-1E0E1 显然,只有E0和E1分别为延迟因子,即E0=c0z-a,E1=c1z-b时,系统才能完全消除幅度失真。实际中,往往采用功率对称的FIR来设计2QMFB。根据式可知系统传输特性为cz-(N-1),系统是完全重建的!3)|H0|2+|H1|2=c,即分析滤波器组满足功率互补特性。......
2023-06-23
尽管目前数字化技术在农业保险服务各环节的渗透率仍有不足,但未来从全行业来看,全流程的数字化农业保险运行将是必然趋势,短期内会给传统农业保险模式带来冲击。......
2023-08-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