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归纳式概括教学方法:让学生理性引导,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归纳式概括教学方法:让学生理性引导,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摘要】:一完全归纳式概括教学案例阅读理解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大难题。原因就在于对全文内容所进行的归纳概括不到位。巧用归纳式概括,对于教学具有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根据前提所考察对象范围的不同,归纳式概括又可分为完全归纳式概括和不完全归纳式概括。既然是全文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我们归纳概括就必须从全文入手。如果学生懂得完全归纳式概括的逻辑方法的话,那么,在归纳概括文章主旨的时候起码不至于走偏。

一 完全归纳式概括

教学案例

阅读理解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一大难题。老师们常常要拿出相当多的时间,在课堂上把课文掰开揉碎剖析给学生听,考试的时候,学生却仍然得不了高分。有这样一道阅读考试题,原文如下:

妈妈是我心中的一团火

①当我刚呱呱出生时,护士就不让妈妈见到我,悄悄地把我抱到哺婴室去。医生们告诉她,我的左肘以下没有手。

②有一天,7岁的我走出厨房嘀咕道:“妈妈,我不会削土豆皮,我只有一只手。”妈妈在做针线活,她头也不抬地说:“你回厨房去削土豆皮,今后再也不许用这个借口拒绝干活了。”我当然能削土豆皮,用我的右手持刀削皮,左上臂帮着托一下就行了。妈妈知道办法总会有的,她常说:“只要你尽最大的努力,就没有你不会做的事。”

③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时,一天,老师要求我们从猴架这边荡到那边去。轮到我时,我摇头示意不会荡。有些孩子在背后笑我,我哭着回家。当晚,我告诉了妈妈。她拥抱我一下,并做出“让我想想办法”的表情。第二天下午她下班后,把我带回到学校去。她教我先用右手抓住杠棒,用力引体向上,再用左上臂夹住杠棒。当我费力地照她说的做时,她始终站在一边鼓励我。以后每天她都带我去练习。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第二次把我们全体同学带到猴架处的情景。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

④这就是妈妈对待我的办法:她不代替我做什么,不宽容我,而是坚决认为我能找到办法自己干。有一次我参加一个舞会,没有一个男同学来邀请我跳舞。我回家后哭了,妈妈久久不发一言,然后说:“喔!亲爱的,总有一天那些男孩子和你跳舞时会跟不上你的拍子的,你会看到的。”她声音虚弱嘶哑,我掀开蒙着头部的被子窥见她在流泪。于是我懂了妈妈为我忍受了多少痛苦。她从来不让我看到她哭泣,因为她不愿我感到内疚呀。

⑤如今当我有不顺心的事时,总感到妈妈仍在我身旁,仍在对我说:“勇敢地面对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文后共设6道题,其中,第5题问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好多考生都做出类似的回答:残疾的“我”通过学会削土豆皮、学会在猴架上荡来荡去和跳舞等事,懂得了“勇敢地面对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事”的道理。

但是,这些学生并没有得满分,有的甚至被扣一半或一多半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对全文内容所进行的归纳概括不到位。

逻辑辨析

逻辑概括能力,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去提升的一种重要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无时不在运用逻辑概括的方法。教师在备课中需要运用逻辑概括,以便把教材、教学参考书中的丰富内容提炼为若干要点,提纲挈领地把握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时也需要运用逻辑概括,以便在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清晰地讲述不同知识点后,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每一节课上,在日积月累中,以何种方式或体系将日益增多的知识输入并储存在大脑中,也要依靠良好的逻辑概括能力。

形式逻辑中,一般是在讲到如何明确概念时,把概括作为一种与限制相对应的逻辑方法而加以说明。此时,所谓概括,就是通过减少内涵,扩大外延,使某个种概念过渡到其属概念的逻辑方法。例如,从“苹果”过渡到“水果”再过渡到“植物果实”,这就是在进行概念的逻辑概括。但是,如果仅对逻辑概括做此种比较狭义的理解,显然不符合人们要训练逻辑概括能力的需要。因此,我们就需要对逻辑概括做出一种比较广义的理解。

“概括”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一是指“简单扼要”(1)。在《应用汉语词典》中,“概括”也有两个义项,一是“归结事物的共同点”,一是“简单扼要”(2)。所以,我们在这里就越出了仅在概念中讲“概括”的限制,而把“概括”描述为一种从若干个别对象中获得普遍性认识、从分散对象中获得共同性认识、从众多对象中获得简要性认识的逻辑思维方法。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概括”这个逻辑方法?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不要让学生只是孤立地、散乱地去记住一个个知识点,而要让他们学会通过对一个个知识点的分析比较,提炼出其中具有共性的、普遍性的东西,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一步;也是为了不要让学生只是埋头去一道又一道地做题,而是要善于在做了若干道题后,就想办法找出其中共性的、普遍性的对象,并举一反三地运用到其他解题过程中。本书的第七、八、九章,就介绍了人们在进行逻辑概括时常用的几种具体方法。

我们首先要介绍的是归纳式概括。在教学中,归纳式概括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能力。巧用归纳式概括,对于教学具有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根据前提所考察对象范围的不同,归纳式概括又可分为完全归纳式概括和不完全归纳式概括。

完全归纳式概括,也可称为完全归纳推理,或完全归纳法。它是以某类中每一对象(或子类)都具有或都不具有某一属性为前提,得出该类对象全部具有或不具有该属性为结论的一种逻辑概括。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就涉及完全归纳式概括的方法。

我们知道,所谓“主旨”,是指全文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既然是全文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我们归纳概括就必须从全文入手。如果学生懂得完全归纳式概括的逻辑方法的话,那么,在归纳概括文章主旨的时候起码不至于走偏。

下边我们做一下逻辑辨析:

我们先看题目“妈妈是我心中的一团火”,在此,文章叙述的主体是“妈妈”,显然,重点在说“妈妈”。

再看第一段:“护士就不让妈妈见到我……医生们告诉她……”,重点还在“妈妈”。

再看第二段:“妈妈在做针线活,她头也不抬地说……妈妈知道办法总会有的,她常说……”,主体和重点仍然是“妈妈”。

再看第三段:“……我告诉了妈妈。她拥抱我一下……她下班后,把我带回到学校去。她教我先用右手抓住杠棒,用力引体向上,再用左上臂夹住杠棒。当我费力地照她说的做时,她始终站在一边鼓励我。以后每天她都带我去练习……”,主体和重点照样是“妈妈”。

再看第四段:“这就是妈妈对待我的办法:她不代替我做什么,不宽容我,而是坚决认为我能找到办法自己干。有一次……妈妈久久不发一言,然后说……她声音虚弱嘶哑……她在流泪……妈妈为我忍受了多少痛苦。她从来不让我看到她哭泣,因为她不愿我感到内疚呀”,主体和重点处处是“妈妈”。

再看第五段:“如今当我有不顺心的事时,总感到妈妈仍在我身旁,仍在对我说:‘勇敢地面对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更是说明主体与重点是“妈妈”。

这五段话加题目就是文章的全部,文章的每部分的主体和重点都是“妈妈”,所以,全文主体和重点都说的是“妈妈”。

这是个通过完全归纳而概括出的结论。

根据这个归纳概括出的结论,我们就可以把文章的主旨描述如下:

文章通过记叙妈妈要残疾的“我”削土豆皮、帮“我”练习荡猴架和鼓励“我”跳舞等事件,使“我”懂得“勇敢地面对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事”的道理,赞颂了一位坚强、善良、感情丰富而又充满理智的母亲。

如果能这样理解,答案就有可能获得高分。

完全归纳式概括的逻辑形式可表述如下:

S1是(或不是)P

S2是(或不是)P

S3是(或不是)P

…………

S n是(或不是)P

S1,S2,S3,…,S n是S类的全部对象所以,所有的S都是(或不是)完全归纳式概括的特点是:在前提中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结论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因此,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

运用完全归纳式概括要获得正确的结论,必须满足两个要求:在前提中考察了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前提中对该类事物每一对象所做的断定都是真的。

完全归纳式概括使人们的认识从个别上升到了一般,它找出了同类事物的共性,找到了同类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于它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它的结论是从前提中所有的对象的共性提炼归纳出来的,所以它对事物的论证是最强有力的。但是,完全归纳式概括也有它的局限,这就是它通常只适用于数量不多的事物。当所要考察的事物数量极多,甚至是无限的时候,这种方式就不适用了,此时需要运用的是另一种归纳概括形式,即不完全归纳式概括。比如:

欧洲有矿藏;

亚洲有矿藏;

非洲有矿藏;

北美洲有矿藏;

南美洲有矿藏;

大洋洲有矿藏;

南极洲有矿藏;(www.chuimin.cn)

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是地球上的全部大洲;

所以,地球上所有大洲都有矿藏。

在这个完全归纳式概括中,因为地球上只有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七大洲,所以,可以采取完全归纳法概括出结论。但如果前提的个体多呢?甚至无限呢?比如,“张三家的老人有白头发,李四家的老人有白头发,王五家的老人有白头发,赵六家的老人也有白头发……”世界上的“家”无法穷尽,所以,就没法用完全归纳式概括了,只能用不完全归纳式概括。

扩展延伸

地理

太平洋已经被污染;

大西洋已经被污染;

印度洋已经被污染;

北冰洋已经被污染;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是地球上的全部大洋;

所以,地球上的所有大洋都已被污染。

这就是一个完全归纳式概括。概括者先是对地球上的所有大洋都逐一进行考察,发现它们都被污染了,由此概括出地球上所有大洋都具有“已被污染”这一属性。由个性到共性,由个别到一般,得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数学

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全部的三角形;

所以,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这是对三角形全部子类进行了考察然后得出的结论,所以,也是完全归纳式概括。

物理

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物体“在水中浮着”和“在水中下沉”是物体在水中的全部表现;

所以,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生物】

蛋白质的热量是17.75kJ/g,蛋白质含有大量能量,氧化分解后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糖类的热量是17.15kJ/g,糖类也含有大量能量,氧化分解后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脂类的热量是38.91kJ/g,脂类也含有大量能量,氧化分解后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蛋白质、糖类、脂类是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

所以,人和动物体内的三大营养物质在细胞中的能量代谢方面,都能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

勤思多练

化学

归纳概括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列概括正确的是(  )。

A.燃烧都伴随发光、发热,发光、发热的变化就是燃烧

B.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导电,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D.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实验室收集氧气可用排水法

(参考提示:此题归纳概括正确的是D。其他三项之所以错,是因为错误地运用了完全归纳式概括这种方法。完全归纳式概括要求某类中每一对象或子类都具有或都不具有某一属性,只要有一项不同就不能成立。

A项“燃烧都伴随发光、发热”,符合完全归纳式概括“某类中每一对象或子类都具有或都不具有某一属性”这一原则,但是倒过来,“发光、发热的变化就是燃烧”就不符合“某类中每一对象或子类都具有或都不具有某一属性”这一原则,因为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就是燃烧,例如电灯通电时发光、发热,但这种变化不是燃烧,所以A错。

B和C都是这个道理。B项中,“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符合完全归纳式概括,但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就不符合完全归纳式概括了,因为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硫酸中含有氧元素,但是硫酸不属于氧化物,故B错。C项中,“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导电”符合完全归纳式概括,“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就不符合完全归纳式概括,因为某些非金属或溶液也能够导电,例如石墨能导电,可用作电极,故C错。)

【数学】

运用完全归纳式概括证明:f(x)=x 8-x 5+x 2-x+1的值恒为正数。

(参考提示:当x≥1时,

当0≤x<1时,

当x<0时,-x>0,

f(x)=x 8-x 5+x 2-x+1

总之,f(x)>0恒成立。)